发动机机体油孔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3586发布日期:2019-07-17 05:42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机体油孔自动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机体油孔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机体油孔自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油孔是发动机运转时供油的通道,油孔保证油液在整个发动机中循环的畅通,进而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如果油孔一旦无法贯通主油道,就会导致机油无法顺利供应,产生一系列发动机故障,比如摇臂衬套化瓦、VVT-i(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无法使用,因此,发动机机体在加工时保证油孔的贯通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发动机机体顶面油孔加工过程中,由于油孔小(直径φ6mm左右)且孔较深,在加工时容易出现断刀、崩刃,同时由于机体强度大,容易钻偏,都会导致油孔无法贯通,另外,机床有外防护罩,车间噪声大,如果在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人工较难发现,产品容易存在质量隐患,这就要求在加工过程中必须检测油孔的贯通性。

发明人在实践应用中发现,目前生产线上对油孔的检测还存在如下缺陷:现有的检测方式主要是依靠检测人员手持检测针对发动机机体上的油孔依次插入来判断油孔是否贯通,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如果长时间一直从事单一性操作,也容易对检测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在手动检测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漏检问题,使汽车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发动机机体油孔自动检测装置,不但具有迫切的研究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工业应用潜力,这正是本实用新型得以完成的动力所在和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所指出的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机体油孔自动检测装置,以解决检测人员手动检测时,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机体油孔自动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长直边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上设有若干个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的底部对应放置有发动机机体,若干个所述检测机构的进气端均连通有三通接头的第一端口,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端口通过气管连通电磁阀的出气端,所述电磁阀的进气端与外部气路相连通,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端口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还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电磁阀通过导线也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控制箱上还固定安装有报警器,所述报警器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底座上设有放置发动机机体的凹槽,且所述凹槽的长度尺寸与所述发动机机体的长度尺寸一致。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板、第二支撑板、滑块和滑轨,所述检测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的一长直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检测机构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筒体内活动安装有检测头,所述检测头与所述发动机机体相接触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胶圈。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筒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直径。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检测头的内部设有通气孔,所述检测头包括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密封胶圈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大头端与所述发动机机体相接触的一端,所述小头端与所述大头端相连接的一端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直径小于所述大头端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二腔体的直径,所述弹簧压缩于所述大头端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所述小头端远离所述大头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腔体,且延伸到第二腔体的外侧形成延伸端,所述延伸端螺纹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小头端通过气管连通三通接头的第一端口。

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大头端的通气孔与所述发动机机体的油孔对应设置。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气缸带动滑动机构运动,滑动机构带动检测机构运动,由此实现了机械代替检测人员手动检测,将检测人员从繁重、单一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检测效率。

(2)、检测机构与发动机机体油孔对应且通过密封胶圈贴合,通过检测机构对发动机机体充气,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发动机机体油孔贯通与否的气压情况转换为信号,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改变了以往的检测方式,使检测更加的方便、快捷。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检测人员手动检测时,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滑动机构和检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检测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在图中,各个数字标号分别指代如下的具体含义、元件和/或部件。

图中:1、底座,101、凹槽,2、第一支撑板,3、盖板,4、气缸,401、活塞杆,5、滑动机构,501、固定板,502、第二支撑板,503、滑块,504、滑轨,6、检测机构,601、筒体,6011、第一腔体,6012、第二腔体,602、固定环,603、检测头,6031、大头端,6032、小头端,604、密封胶圈,605、通气孔,606、弹簧,607、固定块,608、延伸端,7、三通接头,701、第一端口,702、第二端口,703、第三端口,8、电磁阀,9、压力传感器,10、控制器,11、控制箱,12、发动机机体,13、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如图1所示,发动机机体12油孔自动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一长直边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盖板3,盖板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气缸4,气缸4的活塞杆401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机构5,滑动机构5上设有若干个检测机构6,检测机构6的底部对应放置有发动机机体12,若干个检测机构6的进气端均连通有三通接头7的第一端口701,三通接头7的第二端口702通过气管连通电磁阀8的出气端,电磁阀8的进气端与外部气路相连通,三通接头7的第三端口703上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9;发动机机体12油孔自动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箱11,控制箱11内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0,压力传感器9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0相连接,电磁阀8通过导线也与控制器1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底座1的长直边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第一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2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盖板3,盖板3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气缸4,气缸4的作用用于推动检测机构6上下运动,代替检测人员手动操作,气缸4为日常生活所常见的,且属于本技术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气缸4的活塞杆401上设置有外螺纹,滑动机构5上设置有通孔,活塞杆401通过两个螺母与滑动机构5固定连接,通过活塞杆401可以带动滑动机构5上下滑动,滑动机构5上螺栓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检测机构6,本实施例中,检测机构6为两个,检测机构6用于保证与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进行紧密贴合,保证密封性,在充气时,保证不会从接触的位置漏气,检测机构6通过气管连通三通接头7的第一端口701,三通接头7的第二端口702通过气管连通电磁阀8的出气端,电磁阀8的进气端通过气管连通外部气路,外部气路未在图示中标示出,发动机机体12油孔自动检测装置还包括控制箱11,控制箱11内固定安装有控制器10,电磁阀8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10,控制器10可以控制电磁阀8的开关,使检测机构6能够对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进行充气,三通接头7的第三端口703螺纹连接有压力传感器9,压力传感器9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0相连接,三通接头7、压力传感器9、电磁阀8均为日常生活所常见的,且属于本技术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9采用的是米科通用型压力传感器99MIK-P300型号,三通接头7采用的是“T”型三通接头,当发动机机体12上的油孔不贯通时,由于空间密闭,在充气时,会产生压力,压力传感器9能够检测到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采用的是PLC控制器10,控制器10接收到压力传感器9的信号后,会控制报警器13报警,检测人员可以根据报警判断油孔加工异常,当发动机机体12上的油孔贯通时,由于空间不密闭,充气时气体可以从贯通的孔泄露,空腔内不会产生气压,压力传感器9检测不到压力信号,控制器10就不会控制报警器13报警,由此可判断出油孔加工合格,检测机构6的底部对应放置有发动机机体12,使检测机构6在随着滑动机构5下移时能够接触到发动机机体12,不至于出现偏离,基于上述结构,解决了检测人员手动检测时,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控制箱11上还固定安装有报警器13,报警器13通过导线与控制器10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报警器13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控制箱11顶部,同时,报警器13通过导线连接控制器10,当发动机机体12油孔不贯通时,压力传感器9会检测到压力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再将信号传递给报警器13,报警器13报警提示检测人员发动机机体12油孔异常,如果油孔贯通,则报警器13就不会报警,由此,便于检测人员及时发现机体油孔的异常,及时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底座1上设有放置发动机机体12的凹槽101,且凹槽101的长度尺寸与发动机机体12的长度尺寸一致,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设置的凹槽101的长度尺寸和发动机机体12的长度尺寸一致,凹槽101的作用在于将发动机机体12放置到底座1上时,能够限位住发动机机体12,使发动机机体12既不会自由移动,又能起到定位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滑动机构5包括固定板501、第二支撑板502、滑块503和滑轨504,检测机构6固定安装于固定板501上,固定板501的一长直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第二支撑板502上,第二支撑板50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滑块503上,滑块503滑动安装于滑轨504上,滑轨50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第一支撑板2上,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滑动机构5包括固定板501,检测机构6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固定板501上,固定板501的一长直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撑板502上,第二支撑板50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滑块503上,滑块503滑动安装在滑轨504上,滑轨50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2上,通过滑块503和滑轨504,对检测机构6起到限位作用,使检测机构6只能沿着滑轨504做上下移动,保证了检测机构6运动过程的稳定,避免发生偏斜。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3和图4所示,检测机构6包括筒体601,筒体601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环602,固定环60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固定板501上,筒体601内活动安装有检测头603,检测头603与发动机机体12相接触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密封胶圈60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检测机构6包括筒体601,筒体601的外侧固定安装有固定环602,固定环602可以与筒体601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筒体601上,固定环602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板501上,筒体601内腔中空,检测头603可以活动安装在筒体601内,使检测头603随着滑块503移动并与发动机机体12接触时不会是硬性接触,避免损伤检测头603,检测头603与发动机机体12相接触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密封胶圈604,密封胶圈604的作用在于能够使检测头603和发动机机体12密封接触,同时也起到减缓检测头603和发动机机体12接触时的冲击力,避免检测头603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筒体601包括第一腔体6011和第二腔体6012,第一腔体6011的直径大于第二腔体6012的直径,检测头603的内部设有通气孔605,检测头603包括大头端6031和小头端6032,密封胶圈60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大头端6031与发动机机体12相接触的一端,小头端6032与大头端6031相连接的一端套设有弹簧606,弹簧606的直径小于大头端6031的直径,且大于第二腔体6012的直径,弹簧606压缩于大头端6031和第二腔体6012之间,小头端6032远离大头端6031的一端穿过第二腔体6012,且延伸到第二腔体6012的外侧形成延伸端608,延伸端608螺纹连接有固定块607,小头端6032通过气管连通三通接头7的第一端口701,大头端6031的通气孔605与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检测头603的内部设置有通气孔605,通气孔605用于对发动机机体12油孔充气,检测油孔的贯通性,检测头603包括大头端6031和小头端6032,密封胶圈60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大头端6031与发动机机体12相接触的一端,用于密封和减缓接触时的冲击力,筒体601包括第一腔体6011和第二腔体6012,第一腔体6011的直径大于第二腔体6012的直径,大头端6031的一端位于第一腔体6011内,另一端延伸到第一腔体6011的外侧,小头端6032与大头端6031相接触的一端位于第一腔体6011内,另一端穿过第二腔体6012,且延伸到第二腔体6012的外侧形成延伸端608,小头端6032与大头端6031相接触的一端套设有弹簧606,弹簧606的直径小于大头端6031的直径,但是大于小头端6032的直径,使检测头603在受到外力时能够压缩弹簧606并沿筒体601轴线方向收缩,使检测头603与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相接触时,实现密封,同时减缓接触时的冲击力,保护检测头603,小头端6032远离大头端603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块607,本实施例中,固定块607采用的是螺母,通过固定块607使腔体内的弹簧606处于压缩状态,同时,旋转固定块607可以调节弹簧606的压缩力,使检测头603在不受外力时处于稳定状态,固定在筒体601内,不会从筒体601内掉落出来,当大头端6031与发动机机体12油孔接触时能够压缩弹簧606,使检测头603能够在筒体601内移动,使接触更加紧密,实现密封,同时减缓接触时的冲击力,小头端6032通过气管与三通接头7的第一端口701连接,使气体能够进入,大头端6031的通气孔605与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对应设置,使大头端6031在随着滑动机构5下移时能够准确的与油孔接触,不至于发生偏差。

为了便于理解,下述给出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首先,将发动机机体12放置到底座1的凹槽101内定位,使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位置与上部的检测头603的位置一一对应,当确认对应准确后,通过控制器10控制气缸4向下运动,气缸4的活塞杆401上通过螺纹固定安装有固定板501,固定板501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检测机构6,检测机构6也会随着活塞杆401一起向下运动,当检测机构6的检测头603与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接触时,检测头603会压缩弹簧606收缩一端距离,检测头603上螺栓固定有密封胶圈604,弹簧606的压缩力使检测头603通过密封胶圈604能够与油孔密封,达到气密性,然后控制器10控制电磁阀8对检测机构6和油孔充气,当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不贯通时,发动机机体12与检测机构6会组成一个密闭空腔,会有气压存在,三通接头7上螺纹连接的压力传感器9会将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接收到信号之后,会控制报警器13报警,检测人员就可以知道油孔加工异常,需要处理,当发动机机体12的油孔贯通时,气体会从油孔的另一端漏掉,不能形成密闭的空腔,压力传感器9就不会发出信号,控制器10就不会控制报警器13报警,说明油孔加工合格,便可将发动机机体12取下,放置另外一个进行检测。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检测人员手动检测时,工作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