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尾门上下坡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7648发布日期:2019-08-16 22:3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模拟尾门上下坡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门模拟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模拟尾门上下坡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外大多数实验室内,为了对尾门做上下坡度测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千斤顶,另一种是辅助坡道工装,千斤顶的弊端有二:一是操作换型麻烦,二是存在安全风险;辅助坡道工装弊端有二:一是占用大量空间,二是操作换型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拟尾门上下坡测试装置,通过驱动机构带动支撑架倾斜,从而模拟尾门的山下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拟尾门上下坡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机构、驱动机构和底座,支撑机构,用于安装待测试尾门,由底板和底板上方的支撑架构成,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尾门倾斜,由设置在底板一端的主动升降机构和底板另一端的被动旋转机构构成,底座,用于承载和安装支撑机构和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包括主动升降机构主要由丝杠、顶杆、换向减速机和摇把构成,丝杠一端伸出底座并套设有摇把,丝杠另一端与换向减速机的输入轴传动连接,顶杆一端与换向减速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顶杆另一端与支撑机构的底板相抵。

进一步的,包括被动旋转机构主要由支撑座和转轴构成,转轴设置在支撑座和支撑机构之间,支撑机构通过设置在支撑座上的与转轴相适配的轴承座与底座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底座由支撑框架和车轮构成,车轮通过车轮支架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底部。

进一步的,包括丝杠和顶杆垂直设置,用于连接丝杠和顶杆的换向减速机底部设置有安装板,安装板架设在底座的支撑框架内。

进一步的,包括支撑座架设在支撑框架内,支撑座的两端与支撑框架固定连接,支撑座中部与安装板的上表面接触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换向减速机将丝杠的旋转运动变为支撑机构的抬升运动,支撑机构一端通过顶杆进行主动抬升,在抬升的过程中,支撑机构另一端底部的转轴顺势进行转动,导致尾门倾斜,从而实现尾门的模拟上下坡。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支撑架,3.丝杠,4.顶杆,5.换向减速机,6.摇把,7.底座,71.支撑框架,72.车轮,8.支撑座,9.转轴,10.轴承座,11.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模拟尾门上下坡测试装置,包括支撑机构、驱动机构和底座,支撑机构,用于安装待测试尾门,由底板1和底板1上方的支撑架2构成,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尾门倾斜,由设置在底板1一端的主动升降机构和设置在底板1另一端的被动旋转机构构成,底座7,用于承载和安装支撑机构和驱动机构,主动升降机构主要由丝杠3、顶杆4、换向减速机5和摇把6构成,丝杠3一端伸出底座7并套设有摇把6,丝杠3另一端与换向减速机5的输入轴传动连接,顶杆4一端与换向减速机5的输出轴传动连接,顶杆4另一端与支撑机构的底板1相抵,被动旋转机构主要由支撑座8和转轴9构成,转轴9设置在支撑座8和支撑机构之间,支撑机构通过设置在支撑座8上的与转轴9相适配的轴承座10与底座7转动连接,底座7由支撑框架71和车轮72构成,车轮72通过车轮支架固定安装在支撑框架71底部,丝杠3和顶杆4垂直设置,用于连接丝杠3和顶杆4的换向减速机5底部设置有安装板11,安装板11架设在底座7的支撑框架71内,支撑座8架设在支撑框架71内,支撑座8的两端与支撑框架71固定连接,支撑座8中部与安装板11的上表面接触支撑。

安装使用时,通过焊接方式将汽车尾门与支撑机构固定住,底板1和支撑架2也是焊接固定成型,支撑机构右端底部设置有主动升降机构,由贯穿支撑框架71的丝杠3和抵设在底板1底部的顶杆4构成,丝杠3和顶杆4通过换向减速机5传动连接,换向减速机5内部为齿轮传动结构,是连接两垂直轴传动的常用装置,丝杠3和顶杆4端部分别通过联轴器连接蜗杆,两蜗杆之间设置有蜗轮,蜗轮和蜗杆啮合传动,用来传递交错丝杠3和顶杆4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从而变水平方向的运动为垂直方向的运动,带动底板1倾斜,顶杆4带动底板1倾斜过程中,底板1另一端底部的被动旋转机构跟随旋转,完成尾门上下坡的模拟。转轴9通过中部轴承与底板1固定连接,中部轴承通过定位螺栓固定在底板1底部,转轴9两端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支撑座8上,支撑座8与支撑框架71焊接固定,支撑框架71两端侧板上开设有定位槽,安装板11通过其两端的凸台插设在定位槽内,使得换向减速机5和支撑座8均能放置在安装板11上,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该结构的模拟尾门上下坡测试装置不仅性能稳定优越,成本低廉,而且具有很强的互换性,采用简单的手摇驱动机构取代现有测试装置中昂贵的机械臂,节约成本,提高测试效率。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