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9646发布日期:2019-08-17 01:5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配变终端检测夹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的推进,大量配电自动化终端、配电线路故障指示器等装置投入配电网运行,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运检三〔2017〕6号文要求终端设备到货后全检,检测量大大增加;虽然各省级电科院已采用了自动化测试系统,比原有基于手动的检测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效率,但各检测工序的准备、流转和仓储都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其人均效率和检测速度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到货全检的要求,特别是在半自动化智能配变终端检测的过程中,夹持机构需要一个一个去抓取转接头去插接到配变终端上,操作耗时耗力,大大影响了配变终端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存在如何解决夹持机构一个一个抓取转接头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包括,

承载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衔接组件连接;调控组件,设置于所述承载组件上且与所述衔接组件的第一传动轮配合;以及,双夹持组件,区分为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穿过所述第一支撑体的第第一底板和第二支撑体的第二底板与所述调控组件的驱动件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的结构相同。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衔接组件还包括稳固件、调节件和锁定件,所述稳固件与调节件并排设置于所述承载组件的同侧,所述锁定件设置于所述调节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轮套设于所述调节件的调动轴外围;

其中,所述第一传动轮与所述驱动件的适调架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动轴的一端外围设置有第一外螺纹,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块和定位体,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第一外螺纹和定位体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外螺纹与所述调节件的第一卡箍配合,所述第一卡箍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体的第一垂直板上;

其中,所述调节件的第二卡箍介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与定位体的第二限位块之间且其固定于第一支撑体的第二垂直板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锁定件包括扭壳、复位弹簧和定位柱,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扭壳的容置腔n内,所述定位柱固定于所述扭壳的侧面上;

其中,所述扭壳和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块远离第一限位块一侧的所述定位体的限位辊上;

其中,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扭壳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定位体的第三限位块接触;

其中,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通孔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二卡箍的限位孔内;

其中,所述定位柱的顶端为弧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稳固件包括第三卡箍和限位杆,所述第三卡箍设置于所述第一垂直板上,所述限位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垂直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性穿过所述第三卡箍。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适调架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体的限位轨内;

其中,所述限位轨区别为第一凹型板和第二凹型板,所述第一凹型板和第二凹型板镜像设置于所述第二垂直板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适调架通过所述驱动件的传动体与所述第一传动轮配合;

其中,所述传动体包括第二外螺纹、第四限位块、传动柱、第五限位块和轮齿,所述第二外螺纹和第五限位块设置于所述传动柱两端外围,所述第四限位块介于所述第二外螺纹和第五限位块之间且设置于所述传动柱外围,所述轮齿设置于远离所述第四限位块一侧的第五限位块上;

其中,所述第五限位块与第四限位块之间的传动柱贯穿性穿过所述第二垂直板开设的第二穿孔;

其中,所述轮齿与所述第一传动轮相对垂直且啮合设置。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第二传动轮、第一限带体、第二限带体、第三传动轮和第四传动轮,所述第二传动轮安装于所述适调架内,所述第一限带体和第二限带体对称设置于所述适调架的两侧,所述第三传动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调控组件的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主轴连接,所述第四传动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主轴和所述第二支撑体的第一支架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限带体与所述第二限带体的结构相同。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限带体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五传动轮,所述第五传动轮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垂直板上;

其中,所述驱动件的传动皮带i绕设于所述第一限带体的第五传动轮、第二传动轮、第二限带体的第五传动轮、第三传动轮和第四传动轮的外侧。

作为本发明所述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夹持件还包括轴套、支撑壳、夹持齿轮、限位轴座和夹板,所述主轴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轴套和限位轴座与所述夹持齿轮连接,所述夹持齿轮与所述夹板的齿板配合,所述支撑壳设置于所述轴套的外围;

其中,所述支撑壳的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

其中,所述支撑壳还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固定于所述限位轴座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通过设置的承载组件、调控组件、衔接组件和双夹持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单个动力源双夹持两个转接头的作用,同时本夹持机构能够根据配变终端的网口和电缆口位置的不同进行调节,从而增加了本夹持机构的适应性,进而大大提高了配变终端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整体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调动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第一垂直板和第二垂直板连接及其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锁定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锁定件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第一垂直板和第二垂直板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传动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适调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第一限带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所述的第二夹持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再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1,提供了一种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一种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包括承载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第一支撑体101与第二支撑体102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衔接组件200连接;调控组件300,设置于承载组件100上且与衔接组件200的第一传动轮201配合;以及,双夹持组件400,区分为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分别穿过第一支撑体101的第第一底板101a和第二支撑体102的第二底板102a与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件301连接;其中,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的结构相同。

具体的,本发明主体结构包括承载组件100、衔接组件200、调控组件300和双夹持组件400,通过设置的承载组件100、衔接组件200、调控组件300和双夹持组件400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单个动力源双夹持两个转接头的作用,同时本夹持机构能够根据配变终端的网口和电缆口位置的不同进行调节,从而增加了本夹持机构的适应性,进而大大提高了配变终端检测效率,其中,承载组件100,起到承载衔接组件200、调控组件300和双夹持组件400的作用,其包括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衔接组件200起到衔接以及调控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距离的作用,进而为双夹持转接头适应性去插接不同型号的配变终端上的网口与电缆孔之间不同的距离提供了保障,其第一支撑体101与第二支撑体102并排设置且两者之间通过衔接组件200连接;调控组件300,能够根据衔接组件200的调节而适应性调节,即为单个动力源双夹持稳定使用提供了保证,其设置于承载组件100上且与衔接组件200的第一传动轮201配合;而双夹持组件400,用于夹持转接头,其区分为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用于分别夹持两个转接头,其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分别穿过第一支撑体101的第一底板101a和第二支撑体102的第二底板102a与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件301连接,需强调的是,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体101包括第一底板101a、第二垂直板101b和第一侧板101c,第一底板101a通过螺栓或强力胶固定于第二垂直板101b的底端且两者相互垂直设置,第一侧板101c为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分别与第一底板101a和第一垂直板101b的端边通过螺栓或强力胶固定。

进一步的,第二支撑体102包括第二底板102a、第一垂直板102b和第二侧板102c,第二底板102a通过螺栓或强力胶固定于第一垂直板102b的底端且两者相互垂直设置,第二侧板102c为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分别与第二底板102a和第一垂直板102b的端边通过螺栓或强力胶固定,需说明的是,第一底板101a与第二底板102a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垂直板102b与第二垂直板101b位于同一垂直面上,而第一侧板101c与第二侧板102c相对平行设置,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均采用塑料或铝合金材料制成。

使用时,根据配变终端上网口和电缆口之间的距离,通过衔接组件200调节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之间的距离被适应调节,同时衔接组件200的第一传动轮201作用下,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件301适应性进行了调节,之后在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下,通过驱动件301传动给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如此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去同时夹持两个转接头的过程。

实施例2

参照图2,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衔接组件200还包括稳固件202、调节件203和锁定件204,通过设置的第一传动轮201、稳固件202、调节件203和锁定件204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调节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间距,同时保证了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具体的,衔接组件200还包括稳固件202、调节件203和锁定件204,稳固件202用于保证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连接稳定性,而调节件203起到根据所需调控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间距的作用,其稳固件202与调节件203并排设置于承载组件100的同侧,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稳固件202共设置有两个,两个稳固件202分别设置于调节件203的上下两端,但不限于设置有两个稳固件202,而锁定件204起到锁定调节件203的作用,两者相互配合,保证了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调节的合理性,其锁定件204设置于调节件203上,其中,第一传动轮201套设且固定于调节件203的调动轴203a外围,需说明的是,第一传动轮201为齿轮,其第一传动轮201的凸齿与驱动件301的适调架301a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4所示,调动轴203a的一端外围设置有第一外螺纹203a-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块203a-2和定位体203a-3,第一外螺纹203a-1和定位体203a-3分别设置于调动轴203a的两端,而限位块203a-2位于第一外螺纹203a-1和定位体203a-3之间;其中,第一外螺纹203a-1与调节件203的第一卡箍203b配合,其第一卡箍203b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二支撑体102的第一垂直板102b上;需说明的是,第一外螺纹203a-1与第一卡箍203b的第一内螺纹203b-1旋合连接,调动轴203a为圆柱型结构。

进一步的,调节件203的第二卡箍203c介于第一限位块与定位体203a-3的第二限位块203a-31之间且其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支撑体101的第二垂直板101b上,需说明的是,第二卡箍203c远离第一卡箍203b一端的侧面上设置有限位孔203c-1,第二卡箍203c和第一卡箍203b均为“ω”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4、图5和图6,锁定件204包括扭壳204a、复位弹簧204b和定位柱204c,复位弹簧204b设置于扭壳204a的容置腔n内,定位柱204c固定于扭壳204a的侧面上,即限位辊203a-32穿过扭壳204a的第一穿孔204a-1,需强调的是,本实施例中,限位辊203a-32和第一穿孔204a-1均截面为六边形结构,但不限两者的截面为三边形、四边形或五边形等结构,其中,扭壳204a和复位弹簧204b套设于第二限位块203a-31远离第一限位块203a-2一侧的定位体203a-3的限位辊203a-32上;其中复位弹簧204b一端与扭壳204a接触,另一端与定位体203a-3的第三限位块203a-33接触,定位柱204c穿过第二限位块203a-31的通孔嵌入设置于第二卡箍203c的限位孔203c-1内;需说明的是,定位柱204c的顶端为弧状结构,其为定位柱204c准确插入限位孔203c-1内通过了保障,定位柱204c与扭壳204a为一体式结构,且定位柱204c至少设置有四个,(图纸个数仅作参考),四个定位柱204c均匀设置于扭壳204a上,限位孔203c-1延第二卡箍203c的弧形侧面密集等距离设置,第二限位块203a-31上的通孔个数与定位柱204c的个数相等。

进一步的,稳固件202包括第三卡箍202a和限位杆202b,第三卡箍202a通过螺栓设置于第一垂直板102b上,限位杆202b一端与第二垂直板101b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另一端贯穿性穿过第三卡箍202a,限位杆202b能够在第三卡箍202a的滑孔202a-1内滑动。

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

使用时,根据配变终端上网口和电缆口之间的距离,操作人员手持锁定件204的扭壳204a向第三限位块203a-33方向移动,当锁定件204的定位柱204c从限位孔203c-1内脱离时,此时定位柱204c不会从第二限位块203a-31上的通孔脱离,而且复位弹簧204b处于压缩状态,转动扭壳204a,其调动轴203a会随限位辊203a-32转动而转动,调动轴203a的第一外螺纹203a-1与第一内螺纹203b-1旋合处将发生位置变化,如此当扭壳204a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外螺纹203a-1与第一内螺纹203b-1旋合处将靠近第一限位块203a-2端,此时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距离边小,即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之间距离将变小,反之相反,当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间距调节好后,操作人员可直接松开扭壳204a,由于压缩复位弹簧204b的作用力,扭壳204a上的弧形端定位柱204c将自动适当插入限位孔203c-1内,实现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间距的锁定,在调动轴203a转动的过程中,其衔接组件200的第一传动轮201将跟随转动,在转动第一传动轮201作用下,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件301适应性进行了调节,之后在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下,通过驱动件301传动给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如此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去同时夹持两个转接头的过程。

实施例3

参照图1和图7,该实施例不同于以上实施例的是:驱动件301包括适调架301a、传动体301b、第二传动轮301c、第一限带体301d、第二限带体301e、第三传动轮301f、第四传动轮301g和传动皮带301i,通过设置的适调架301a、传动体301b、第二传动轮301c、第一限带体301d、第二限带体301e、第三传动轮301f、第四传动轮301g和传动皮带301i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根据衔接组件200的调节而调节传动皮带301i,增加了传动皮带301i的适应性,大大延长了传动皮带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更换频率,从而保证了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夹持的效率。具体的,适调架301a嵌入设置于第一支撑体101的限位轨101c内,限位轨101c用于限制适调架301a的移动,保证了调节的方向,需说明的是,限位轨101c区别为第一凹型板101c-1和第二凹型板101c-2,第一凹型板101c-1和第二凹型板101c-2镜像设置于第二垂直板101b上,适调架301a的上下两端嵌入设置于第一凹型板101c-1和第二凹型板101c-2形成的限位腔k内。

进一步的,适调架301a通过驱动件301的传动体301b与第一传动轮201配合,其中,如图8所示,传动体301b包括第二外螺纹301b-1、第四限位块301b-2、传动柱301b-3、第五限位块301b-4和轮齿301b-5,第二外螺纹301b-1和第五限位块301b-4设置于传动柱301b-3两端外围,第四限位块301b-2介于第二外螺纹301b-1和第五限位块301b-4之间且设置于传动柱301b-3外围,轮齿301b-5设置于远离第四限位块301b-2一侧的第五限位块301b-4上,第二外螺纹301b-1与适调架301a的第二内螺纹301a-1啮合配合,较好的,第二外螺纹301b-1、第四限位块301b-2、传动柱301b-3、第五限位块301b-4和轮齿301b-5均为一体式结构,需说明的是,第五限位块301b-4与第四限位块301b-2之间的传动柱301b-3贯穿性穿过第二垂直板101b开设的第二穿孔101b-1,且能够根据调节发生相对移动,即第五限位块301b-4与第四限位块301b-2位于第二穿孔101b-1的两侧,其第五限位块301b-4靠近第一传动轮201一端,而轮齿301b-5与第一传动轮201相对垂直且啮合设置。

进一步的,驱动件301还包括第二传动轮301c、第一限带体301d、第二限带体301e、第三传动轮301f和第四传动轮301g,如图9所示,第二传动轮301c安装于适调架301a内,而第一限带体301d和第二限带体301e起到协助传动皮带301i调节的作用,其两者对称设置于适调架301a的两侧,第三传动轮301f的两端分别与调控组件300的驱动电机302和第一夹持件401的主轴401a连接,其中,第三传动轮301f与驱动电机302的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而第四传动轮301g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夹持件402的主轴401a和第二支撑体102的第一支架102c连接;其中,第一限带体301d与第二限带体301e的结构相同,需强调的是,驱动电机302为伺服电机,且本配变终端检测用的双夹持机构的动力源,其第二传动轮301c为主动轮,而第三传动轮301f、第四传动轮301g和两个第五传动轮301d-2均为从动轮。

需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第一限带体301d包括第二支架301d-1和第五传动轮301d-2,第五传动轮301d-2安装于第二支架301d-1上,第二支架301d-1通过螺栓设置于第二垂直板101b上;需强调的是,驱动件301的传动皮带301i绕设于第一限带体301d的第五传动轮301d-2、第二传动轮301c、第二限带体301e的第五传动轮301d-2、第三传动轮301f和第四传动轮301g的外侧。

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

使用时,根据配变终端上网口和电缆口之间的距离,操作人员手持锁定件204的扭壳204a向第三限位块203a-33方向移动,当锁定件204的定位柱204c从限位孔203c-1内脱离时,而且复位弹簧204b处于压缩状态,转动扭壳204a,其调动轴203a会随限位辊203a-32转动而转动,调动轴203a的第一外螺纹203a-1与第一内螺纹203b-1旋合处将发生位置变化,如此当扭壳204a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外螺纹203a-1与第一内螺纹203b-1旋合处将靠近第一限位块203a-2端,此时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距离边小,即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之间距离将变小,反之相反,当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间距调节好后,操作人员可直接松开扭壳204a,由于压缩复位弹簧204b的作用力,扭壳204a上的弧形端定位柱204c将自动适当插入限位孔203c-1内,实现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间距的锁定,在调动轴203a转动的过程中,其衔接组件200的第一传动轮201将跟随转动,在转动第一传动轮201作用下,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件301适应性进行了调节,具体的,转动第一传动轮201带动传动体301b的轮齿301b-5转动,轮齿301b-5传动给传动柱301b-3,转动的传动柱301b-3上的第二外螺纹301b-1将相对适调架301a的第二内螺纹301a-1发生相对移动,即实现适调架301a的移动,当第一传动轮201顺时针转动时,适调架301a将延限位轨101c向第二垂直板101b方向移动,反之相反,如此保证传动皮带301i正常使用状态,之后在调控组件300的驱动电机302驱动下,第三传动轮301f传动于第一夹持件401去夹持第一转接头,与此同时,在传动皮带301i的传动下,第三传动轮301f、第四传动轮301g和两个第五传动轮301d-2将发生转动,转动的第四传动轮301g将驱动第二夹持件402去夹持第二转接头,如此实现单动力源驱动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适应性去同时夹持两个转接头的过程。

实施例4

参照图11,该实施例不同于以上实施例的是:第二夹持件402还包括轴套402b、支撑壳402c、夹持齿轮402d、限位轴座402e和夹板402f,通过设置的主轴402a、轴套402b、支撑壳402c、夹持齿轮402d、限位轴座402e和夹板402f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实现夹持转接头的作用。具体的,第二夹持件402还包括轴套402b、支撑壳402c、夹持齿轮402d、限位轴座402e和夹板402f,主轴402a一端依次穿过轴套402b和限位轴座402e与夹持齿轮402d固定连接,夹持齿轮402d与夹板402f的齿板402f-1配合,支撑壳402c设置于轴套402b的外围,需说明的是,齿板402f-1的侧面上设置有齿条,齿条与夹持齿轮402d啮合。

进一步,支撑壳402c的第一壳体402c-1通过螺栓设置于第二底板102a上,其中,支撑壳402c还包括第二壳体402c-2,第二壳体402c-2通过螺栓固定于限位轴座402e上,第一壳体402c-1和第二壳体402c-2为主轴402a和夹持齿轮402d放置稳定以及传动提供了保障;需说明的是,夹板402f共设置有两个,两个夹板402f相对设置,夹持齿轮402d均与两个夹板402f配合,具体的,两个夹板402f设置于夹持齿轮402d的两端,使用时,当夹持齿轮402d在主轴402a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时,两个夹板402f将打开,即其转接头放置提供了容置空间,当夹持齿轮402d在主轴402a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时,两个夹板402f将靠近夹持转接头。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3中结构相同。

使用时,根据配变终端上网口和电缆口之间的距离,操作人员手持锁定件204的扭壳204a向第三限位块203a-33方向移动,当锁定件204的定位柱204c从限位孔203c-1内脱离时,而且复位弹簧204b处于压缩状态,转动扭壳204a,其调动轴203a会随限位辊203a-32转动而转动,调动轴203a的第一外螺纹203a-1与第一内螺纹203b-1旋合处将发生位置变化,如此当扭壳204a顺时针转动时,第一外螺纹203a-1与第一内螺纹203b-1旋合处将靠近第一限位块203a-2端,此时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距离边小,即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之间距离将变小,反之相反,当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的间距调节好后,操作人员可直接松开扭壳204a,由于压缩复位弹簧204b的作用力,扭壳204a上的弧形端定位柱204c将自动适当插入限位孔203c-1内,实现第一支撑体101和第二支撑体102之间间距的锁定,在调动轴203a转动的过程中,其衔接组件200的第一传动轮201将跟随转动,在转动第一传动轮201作用下,调控组件300的驱动件301适应性进行了调节,具体的,转动第一传动轮201带动传动体301b的轮齿301b-5转动,轮齿301b-5传动给传动柱301b-3,转动的传动柱301b-3上的第二外螺纹301b-1将相对适调架301a的第二内螺纹301a-1发生相对移动,即实现适调架301a的移动,当第一传动轮201顺时针转动时,适调架301a将延限位轨101c向第二垂直板101b方向移动,反之相反,如此保证传动皮带301i正常使用状态,之后在调控组件300的驱动电机302驱动下,第三传动轮301f传动于第一夹持件401去夹持第一转接头,与此同时,在传动皮带301i的传动下,第三传动轮301f、第四传动轮301g和两个第五传动轮301d-2将发生转动,转动的第四传动轮301g将驱动第二夹持件402去夹持第二转接头,其中,第一夹持件401和第二夹持件402的夹持过程相同,以第二夹持件402夹持过程为例,转动的第四传动轮301g驱动第二夹持件402的主轴402a转动,与主轴402a固定在一起的夹持齿轮402d将发生转动,当夹持齿轮402d在主轴402a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时,两个夹板402f的两个齿板402f-1相对错开位置变大,两个夹板402f将打开,即其转接头放置提供了容置空间,当夹持齿轮402d在主轴402a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时,两个夹板402f的两个齿板402f-1相对错开位置变小,两个夹板402f将靠近夹持转接头,如此实现单动力源驱动第一夹持件401与第二夹持件402适应性去同时夹持两个转接头的过程。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发明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发明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