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碳棒直线度检测结构及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3533发布日期:2020-05-12 19:30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硅碳棒直线度检测结构及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硅碳棒直线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碳棒直线度检测结构及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硅碳棒使用温度高,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升温快、寿命长、高温变形小、安装维修方便等特点,使用硅碳棒加热既方便,又安全可靠,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磁性材料、粉末冶金、陶瓷、玻璃、半导体、分析化验、科学研究等高温领域。在硅碳棒的使用中,需要对其直线度进行检测,直线度满足要求则可以投入使用,若硅碳棒的直线度不满足要求,则其容易在硅碳棒安装孔处发生卡死,进而使得硅碳棒无法使用。

现有技术中没有专用的检测工装用于检测硅碳棒直线度,常用检测方式是在硅碳棒的长度方向进行定点检测,由此确定硅碳棒的直线度是否满足需求,采用现有的在硅碳棒多处进行定点检测的方式,一方面无法准备得到硅碳棒弯曲度最大的位置,由此得到硅碳棒真实的弯曲情况,另一方面,上述检测方式需要检测的点多,测量工作量大,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该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结构简单,能够准确得到硅碳棒的直线度,且使得硅碳棒的直线度检测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包括底部支架、直线钢丝和至少两个支撑组件,各所述支撑组件排列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直线钢丝平行跨设在所述支撑组件的正上方,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转动设置的轴承,在同一支撑组件上的两个所述轴承之间形成用于支撑硅碳棒的间隙,各所述轴承的中心轴线均与所述直线钢丝相互平行,且所述直线钢丝和所述支撑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硅碳棒的空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部支架包括检测平台,所述直线钢丝通过固定板与所述检测平台相连接,所述固定板垂直连接在所述检测平台上,所述直线钢丝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板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直线钢丝的端部通过调节螺钉与所述固定板相连接,所述调节螺钉的中心轴与所述直线钢丝相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检测平台的中部设有条形通孔,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通过固定螺栓连接于所述条形通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座包括垂直连接的水平支板和竖直支板,所述竖直支板连接在所述水平支板的中部并形成t形结构,所述水平支板与所述检测平台相连接,所述轴承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竖直支板的板面上。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可活动设置在所述检测平台上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板和连接在所述调节板上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沿所述检测平台上方伸出且高于所述直线钢丝,所述调节板上设有与所述条形通孔相垂直的调节通孔,所述调节板通过调节螺栓连接在所述检测平台上,所述调节螺栓依次穿接在所述调节通孔和所述条形通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节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调节组件靠近所述直线钢丝的两个端部设置,且所述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外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部支架还包括底部板件和若干支撑件,所述检测平台的底部通过是支撑件与所述检测平台面板相连接,且所述检测平台面板的两侧设置有支撑脚。

为了实现相同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硅碳棒直线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硅碳棒和上述的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所述硅碳棒沿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硅碳棒的端部沿所述支撑组件伸出,且所述硅碳棒的端面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为80-150mm。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进行硅碳棒的直线度检测作业时,将硅碳棒放置在支撑组件的轴承上,由此能够使得硅碳棒沿其轴线方向发生自转,而此时支撑组件正上方的直线钢丝能够作为参照基准,沿着硅碳棒的中心轴线使其在轴承上发生转动,轴承的设置使得硅碳棒的转动更加省力方便,使得整个操作更加方便,硅碳棒的转动过程中则能够找到硅碳棒上直线度弯曲最大的位置,操作简便,此后则可以将百分表等对该区域进行测量,而将最大的跳动值与最小跳动值取平均值则得到了该硅碳棒的直线度,该检测工装能够通过直线钢丝准确找到硅碳棒弯曲度最大的位置,工装操作简单并能够准确得到硅碳棒的直线度,同时直线度检测只需要检测上述区域即可,不需要在硅碳棒多处进行定点检测,由此使得硅碳棒的直线度检测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上设有硅碳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硅碳棒直线度检测结构的局部视图。

图中:1、底部支架;11、检测平台;12、底部板件;13、支撑件;14、支撑脚;11a、条形通孔;2、直线钢丝;3、支撑组件;31、轴承;32、水平支板;33、竖直支板;4、调节螺钉;5、固定板;6、调节板;61、调节通孔;7、调节杆;8、调节螺栓;9、硅碳棒;10、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硅碳棒9直线度检测工装,包括底部支架1、直线钢丝2和至少两个支撑组件3,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组件3靠近硅碳棒9的端部设置,由此能够对硅碳棒9进行稳定支撑,同时能够节省该检测工装的成本,各所述支撑组件3排列设置于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直线钢丝2平行跨设在所述支撑组件3的正上方,各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两个转动设置的轴承31,在同一支撑组件3上的两个所述轴承31之间形成用于支撑硅碳棒9的间隙,各所述轴承31的中心轴线均与所述直线钢丝2相互平行,则轴承31转动方向与硅碳棒9的转动方向一致,且所述直线钢丝2和所述支撑组件3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硅碳棒9的空间,基于上述结构,硅碳棒9能够设置在同一支撑组件3上两个轴承31之前,由此可以使得硅碳棒9沿自身轴线方向发生自转,直线钢丝2即笔直设置且与底部支架1相平行的钢丝,直线钢丝2能够作为参照标准,从而找到硅碳棒9上跳动最大的区域,该区域即硅碳棒9的直线度弯曲最大的位置,此后则可以将百分表等对该区域进行测量,而将最大的跳动值与最小跳动值取平均值则得到了该硅碳棒9的直线度。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在进行硅碳棒9的直线度检测作业时,将硅碳棒9放置在支撑组件3的轴承31上,由此能够使得硅碳棒9沿其轴线方向发生自转,而此时支撑组件3正上方的直线钢丝2能够作为参照基准,沿着硅碳棒9的中心轴线使其在轴承31上发生转动,轴承31的设置使得硅碳棒9的转动更加省力方便,使得整个操作更加方便,硅碳棒9的转动过程中则能够找到硅碳棒9上直线度弯曲最大的位置,操作简便,此后则可以将百分表等对该区域进行测量,而将最大的跳动值与最小跳动值取平均值则得到了该硅碳棒9的直线度,该检测工装能够通过直线钢丝2准确找到硅碳棒9弯曲度最大的位置,工装操作简单并能够准确得到硅碳棒9的直线度,同时直线度检测只需要检测上述区域即可,不需要在硅碳棒9多处进行定点检测,由此使得硅碳棒9的直线度检测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1包括检测平台11,所述直线钢丝2通过固定板5与所述检测平台11相连接,所述固定板5垂直连接在所述检测平台11上,所述直线钢丝2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板5相连接,则固定板5使得直线钢丝2跨设在支撑组件3的正上方,使得直线钢丝2的固定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进一步地,所述直线钢丝2的端部通过调节螺钉4与所述固定板5相连接,所述调节螺钉4的中心轴与所述直线钢丝2相重合,即调节螺钉4螺接在固定板5上,拧动调节螺钉4则实现直线钢丝2的绷紧与松开作业,当需要放置和取下硅碳棒9时,则需要松开直线钢丝2,而在硅碳棒9的直线度检测作业过程中,需要绷直直线钢丝2使其作为参照标准。需要指出的是,直线钢丝2的松紧调节还可以为其他结构,本实施例只是示例性以调节螺钉4进行说明。

具体地,所述检测平台11的中部设有条形通孔11a,所述支撑组件3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通过固定螺栓10连接于所述条形通孔11a,则支撑座能够沿着条形通孔11a移动,移动支撑组件3至合适位置后拧紧固定螺栓10则实现了支撑组件3的固定,使得支撑组件3的拆装简单方便。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包括垂直连接的水平支板32和竖直支板33,所述竖直支板33连接在所述水平支板32的中部并形成t形结构,由此使得该支撑组件3稳定设置,所述水平支板32与所述检测平台11相连接,所述轴承31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竖直支板33的板面上,水平支板32实现支撑座的连接,而竖直支板33实现了轴承31的滚动结构,从而保证硅碳棒9能够稳定设置在支撑组件3上的轴承31上。

其中,该检测工装还包括可活动设置在所述检测平台11上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板6和连接在所述调节板6上的调节杆7,所述调节杆7沿所述检测平台11上方伸出且高于所述直线钢丝2,所述调节板6上设有与所述条形通孔11a相垂直的调节通孔61,所述调节板6通过调节螺栓8连接在所述检测平台11上,所述调节螺栓8依次穿接在所述调节通孔61和所述条形通孔11a内,则通过调节调节板6沿调节通孔61进行移动,调节杆7能够推动直线钢丝2,从而对直线钢丝2进行微调,当调节板6移动合适位置后,则通过调节螺栓8将调节板6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调节板6的移动及固定操作方便。现说明调节组件的工作情景,例如,当硅碳棒9弯曲程度很大,此时硅碳棒9的外表面紧贴在直线钢丝2上,由此导致硅碳棒9无法转动,则不能正常评估硅碳棒9上弯曲程度最大的位置,此时通过调节组件则使得直线钢丝2进行偏移,此时硅碳棒9外壁与直线钢丝2分离,从而保证硅碳棒9正常转动,保证硅碳棒9直线度检测作业顺利完成,同样地,直线钢丝2的松紧调节与偏移调节结合起来则能够使得该工装操作更加方便。

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调节组件靠近所述直线钢丝2的两个端部设置,且所述调节组件位于所述支撑组件3的外侧,从而使得直线钢丝2的偏移调节更方便。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架1还包括底部板件12和若干支撑件13,所述检测平台11的底部通过是支撑件13与所述检测平台11面板相连接,且所述检测平台11面板的两侧设置有支撑脚14,本实施例中底部板件12与检测平台11相互平行,从而使得该工装设置在地面上,保证硅碳棒9的直线度检测顺利完成。

为了实现相同的目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硅碳棒9直线度检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硅碳棒9和上述的硅碳棒9直线度检测工装,所述硅碳棒9沿其轴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3上,该检测工装能够通过直线钢丝2准确找到硅碳棒9弯曲度最大的位置,工装操作简单并能够准确得到硅碳棒9的直线度,同时直线度检测只需要检测上述区域即可,不需要在硅碳棒9多处进行定点检测,由此使得硅碳棒9的直线度检测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

优选地,所述硅碳棒9的端部沿所述支撑组件3伸出,且所述硅碳棒9的端面与所述支撑组件3之间的距离为80-150mm,保证直线度检测的真实性,且避免硅碳棒9沿支撑组件3滑出,保证硅碳棒9的直线度的检测操作便捷。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硅碳棒9直线度检测结构及硅碳棒直线度检测工装,在进行硅碳棒9的直线度检测作业时,将硅碳棒9放置在支撑组件3的轴承31上,由此能够使得硅碳棒9沿其轴线方向发生自转,而此时支撑组件3正上方的直线钢丝2能够作为参照基准,沿着硅碳棒9的中心轴线使其在轴承31上发生转动,轴承31的设置使得硅碳棒9的转动更加省力方便,使得整个操作更加方便,硅碳棒9的转动过程中则能够找到硅碳棒9上直线度弯曲最大的位置,操作简便,此后则可以将百分表等对该区域进行测量,而将最大的跳动值与最小跳动值取平均值则得到了该硅碳棒9的直线度,该检测工装能够通过直线钢丝2准确找到硅碳棒9弯曲度最大的位置,工装操作简单并能够准确得到硅碳棒9的直线度,同时直线度检测只需要检测上述区域即可,不需要在硅碳棒9多处进行定点检测,由此使得硅碳棒9的直线度检测操作方便、检测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