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拒水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73322发布日期:2021-04-06 12:1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拒水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的湿润力测试领域,尤指一种拒水性测试仪。



背景技术:

各种纺织纤维的吸水性能不同,若要求织物具有高度的防水性,必须进行防水或拒水整理,经拒水处理的织物表面具有疏水功能,而处理的织物仍能保持原有特性,如透气性、柔软性等。

拒水是指液态的水不能通过,但允许气态的水通过。当水滴滴在织物表面时,水滴有可能成水滴状,在这种情况下,织物表面和水滴边缘的切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角为接触角,当接触角大于90°小于180°时,水滴不湿润织物,这种现象称为拒水。因此,在织物经拒水整理后,需要对织物的拒水性进行测试,现有的拒水性测试的仪器较复杂、成本较高

经检索发现,专利号20110711205.6专利名称为一种用于织物拒水测试的装置,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织物拒水测试的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及垂直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杆,所述底板上设有倾斜的用于放置试验织物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杆上设有朝向织物喷水的高度可调节的喷洒装置。本发明的用于织物拒水测试的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通过设置用于放置试验织物的支撑装置,和对织物淋洒的高度可调节的喷洒装置,对织物的拒水测试操作较方便,能很精确地测定织物拒水级别。

但是,这种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需要外部进水,测试完后的水直接排出到工作台上,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环保

2.测试过程中,无法刮跑渗透测试样品的水珠。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拒水性测试仪,旨在现有技术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拒水性测试仪,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渗透测试样品的速度慢导致测试效率下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拒水性测试仪,其特征在于,具备:

水循环回路,其包含有首尾两端互不连通并彼此相对的水道以及设于水道内用于抽取流体沿水道首端方向输送的水泵;

测试杯,设置在水循环回路的尾端内;

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循环回路的首端两端之间;

排水泵,设于水循环回路中,水循环回路内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排水口内。

进一步地,还具备有与水道首端连通的滴水盘,滴水盘上设有与测试杯相对的滴水头。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杯具有多个,每个测试杯均与滴水盘的滴水头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杯包含杯体与驱动装置,杯体的内部设有带旋转轴的雨刮器,所述旋转轴贯穿杯体的底面向外延伸;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与旋转轴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组件包含有太阳轮、行星齿轮、传动轴、底座,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与传动轴传动连接,太阳轮套设在传动轴的表面,底座套设在驱动装置的表面,旋转轴的外端插设在底座上,行星齿轮套设在旋转轴的表面并与太阳轮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设有两个,驱动装置包含有驱动电机、从动轮、皮带、主动轮,主动轮套设在驱动电机的表面,从动轮套设在传动轴的表面,皮带套设在主动轮、从动轮的表面,两个驱动装置上从动轮、主动轮的尺寸互不相同。

进一步地,还包含有支撑座,传动轴转动设置在支撑座上。

进一步地,旋转轴的中心线与传动轴的中轴线之间具有15°的倾斜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由水循环回路、水泵以及测试杯组成,具体为,水泵在水循环回路中抽取流体向水道的首端输送最终流至在测试杯上,纺织物铺设在测试杯上,测试过程中,多余的水份进入到水循环回路末端内;

2.测试杯由雨刮器、杯体、旋转轴、驱动装置以及传动组件组合而成,驱动装置驱动旋转轴转动,使雨刮器旋转,将渗透样品上的水珠快速挂下,通过上述操作方式,还能对测试样品进行拒水能力的评级,当然,通过杯体评估测试样品被水穿透的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面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测试杯;2-水箱;4-外壳;5-滴水盘;

6-雨刮器;7-旋转轴;8-固定环;9-太阳轮;10-行星齿轮;11-传动轴;

12-底座;13-驱动电机;14-主动轮;15-皮带;16-从动轮;18-管道盘路;

19-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拒水性测试仪,其特征在于,具备:

水循环回路,其包含有首尾两端互不连通并彼此相对的水道以及设于水道内用于抽取流体沿水道首端方向输送的水泵;

测试杯1,设置在水循环回路的尾端内;

流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水循环回路的首端两端之间;

排水泵,设于水循环回路中,水循环回路内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排水口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下:

本实用新型由水循环回路、水泵以及测试杯1组成,具体为,水泵在水循环回路中抽取流体向水道的首端输送最终流至在测试杯1上,样品铺设在测试杯1上,测试过程中,多余的水份进入到水循环回路末端内。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水道包含有水箱2、管道以及外壳4,水箱2为水道中的末端,水箱2的表面设有开口,水箱2的底面设有进水口,测试杯1固定在水箱2内,管道与水箱2的进水管连通并向水箱2的上方延伸有曲向于水箱2开面的出水端,水泵位于管道内,外壳4包围管道;具体地,在测试杯1上铺设有样品,通过捆绑的方式将样品固定,向水箱2内注入水,水箱2内的水平面不高于测试杯1的上边沿,在水泵的作用下,水箱2内的水随管道单一方向流动,最后从管道的出水端上流向于样品上,多余的水流至水箱2内,在停止对样品注水后,根据测试杯1内的净水量判断样品的拒水等级。

进一步地,还具备有与水道首端连通的滴水盘5,滴水盘5上设有与测试杯1相对的出水口;具体地,滴水盘5呈圆环形,出水口呈环形阵列布设在滴水盘5的下端面,其目的在于,对流体进行分流,使流出的水以一定量滴落在样品上。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杯1具有多个,配合滴水盘5,令流到每一个样品上的流体是等量的,可以理解为,在多个测试杯1上放置不同材料的样品,在滴水盘5的作用下同时对多种样品进行测试,测试效率大大提升。

还需要说明的是,水泵是可控的,因此,对于流入至样品上的流体是也可控的,通过控制水泵进而控制滴水盘5的瞬时流量,使各种材料在不同水流量进行测试拒水性,所述水泵为现有技术中带控制电路的水泵。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测试杯1内还设有带旋转轴7的雨刮器6,水箱2内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旋转轴7驱动雨刮器6转动,雨刮器6位于样品的下方并与样品相抵,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将透过样品到达样品背面的水刮落到测试杯1内。

进一步地,所述测试杯1的上边沿套设有固定环8,样品铺设在测试杯1上,通过固定环8将样品固定在测试杯1上。

进一步地,测试杯1的底面设有与其连通的水阀,其目的用于方便称量测试杯1内的净水量,通过打开水阀,将测试杯1内的水收集并进行称量,便于后续对样品拒水等级进行评定。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含有传动组件、太阳轮9、行星齿轮10、传动轴11、底座12,底座12套设在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上,传动轴11与驱动电机13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太阳轮9套设在传动轴11的表面,旋转轴7插设在底座12上,行星齿轮10套设在旋转轴7的表面并与太阳轮9啮合,其中,旋转轴7还穿插在测试杯1内与雨刮器6连接。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含有驱动电机13、主动轮14、皮带15,从动轮16,主动轮14套设在驱动电机13的电机轴上,从动轮16套设在传动轴11上,皮套套设在主动轮14、从动轮16上,其中,驱动装置设有两个,两个驱动装置内的主动轮14、从动轮16尺寸均不相同;

还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7斜向插在底座12上,综上所述,通过上述设计,其目的在于,控制雨刮器6的转速,使雨刮器6以一定速度与角度范围来回摆动,而太阳轮9与行星齿轮10组合而成的行星齿轮10组便于对多个旋转轴7同时驱动。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还包含设在外壳4内的旋转电机、管道盘路18、接水盘19,所述管道盘路18为两个相对转动的连接管连接而成,任意一连接管与管道连通,另一连接管连通于接水盘19的下端,旋转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另一连接管连接;在对多种样品测试时,测试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能停止,即滴水盘5水流不能停;

需要说明的是,测试杯具有4个,四个测试杯上安装有测试样品,通过旋转电机令连接管转动,使滴水盘5仅对四个测试杯1上的测试样品进行测试,四个测试杯1绕着传动轴11转动。。

接水盘19由旋转电机带动,在测试结束后旋转到滴水盘5下方,将滴水盘5排出的水尽数接住并通过管道盘路18后流回水箱2内。在测试开始时也会由旋转电机驱动,自动旋转避开滴水盘5,使水淋到样品上;接水盘19与滴水盘8的配合,在安装测试样品时,避免水分淋到测试样品上,也不会淋到测试人员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与接水盘19连通的连接管内设有液体流量计,该液体流量计的输出端与水泵电连接,且液体流量计与水泵配合可以测量滴水盘19溢出的水流量,从而控制水泵泵水的流量,而流量传感器测量水泵泵水的流量;

在测试标准中,有对滴水量的一个要求:在没有安装测试样品的情况下,在两分半钟内,每个测试杯内要接到200ml的水,在现有技术中,这个流量是靠手动来调节的,非常麻烦和耗时,每调一次流量阀,要滴水两分半钟,再用量杯把测试杯里面的水放出来,然后到天平上称量;如果水量不是200ml,还要重复上述动作,基本上都要4-5次才能完成,此时,通过采用液体流量计反馈来控制水泵的抽水速度,实现滴水量的全自动控制,只要调试好了,可以保持滴水量的稳定和重复性,不需要每次都去手动调试;即液体流量计可以不受水压影响,在水泵的作用下在水循环回路内进行内循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