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9515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可置于电子发热元件上,用以协助电子发热元件散热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迅速的发展,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发热元件之发热量愈来愈高,且尺寸也愈来愈小,为了将此密集热量有效散发于系统外之环境,以维持电子发热元件能于许可温度之下正常的运作,通常会以具有较大面积之散热器附设于电子发热元件表面上,用以协助电子发热元件散热,俾能有效的掌握电子发热元件的执行及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其系一种习知的散热装置,包括有一导热板10、一导热柱11、一散热器12及一风扇13,其中该导热板10系呈板状,该导热柱11系为一柱形导热管,该导热柱11系竖直设置于该导热板10上,该散热器12系由多数个散热鳍片14所组成,该等散热鳍片14系呈水平状设置于该导热板10上,该导热柱11穿设于该等散热鳍片14中,可藉该导热柱11将该导热板10上的热均匀的传递至该等散热鳍片14,使散热器12传热较为均匀,以期获得较佳的散热效果。
该导热板10可置于电子发热元件上(图略),且利用适当的扣具予以固定,使电子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可依序传递至该导热柱11及该散热器12,藉散热器12之散热鳍片14协助电子发热元件散热。该风扇13系设置于该散热器12前侧,当该风扇13转动时,可驱动气流流动,使冷空气流过该散热器12之散热鳍片14,用以协助散热鳍片14散热,并将热空气由该散热器12后侧排出。
惟,上述习知之散热装置,其导热柱11系采竖直设置,当风扇13驱动气流流动时,会于该竖立设置之导热柱11后方形成气流无法抵达的死角,热气容易滞流,连带的使得导热柱11后方的散热鳍片14无法正常的散热,使其散热效率大打折扣,无法达成预期的散热效果。
是以,由上可知,上述习知的散热装置,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失存在,而可待加以改善者。
缘是,本实用新型人有感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之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不会有于导热柱后方形成热气滞流的情况发生,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使散热器具有较佳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导热柱与导热板间具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导热板上的热可更有效的传递至导热柱及散热器,具有较佳散热效率。
为了达成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板,其设有一承接面;一散热器,其设有一底部呈开口状之横向组装孔;一导热柱,其置于该散热器之组装孔中,且令该导热柱下缘露于该散热器底部,该导热柱系匹配横置于该导热板之承接面上。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图1系习知散热装置之立体组合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立体分解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立体组合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使用状态之立体分解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使用状态之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有一导热板20、一散热器30及一导热柱40,其中该导热板10系呈板状,其系以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所制成,该导热板20系具有一承接面21,该承接面21系设于该导热板20顶面,该导热板20之承接面21为一凹弧面,该承接面21的弧度系与导热柱30外缘的弧度相对应。该导热板20相对二侧并各设有一连接孔22。
该散热器30系由多数个散热鳍片31所组成,其可为一体成型或组合式设计,该等散热鳍片31系以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所制成,该等散热鳍片31系呈竖直设置,该等散热鳍片31之间预留有适当的间距,可用以形成可供气流流动之流道。该散热器30系具有一组装孔32,该组装孔32系为一大于半圆且为横向贯穿之槽孔,该组装孔32系贯穿每一个散热鳍片31,该组装孔32并贯穿至该散热器30前、后二侧,该组装孔32底部呈开口状。
该导热柱40系为一柱形导热管,该导热柱40系横置穿设于该散热器30之组装孔32中,且令该导热柱40下缘露于该散热器30底部,并将该导热柱40匹配横置于该导热板20之承接面21上,且该导热柱40、导热板20及散热器30并可利用烧结或焊接等方式连接为一体,可藉该导热柱40将该导热板20上的热均匀的传递至该等散热鳍片31,使散热器30传热较为均匀;藉由上述之组成以形成本实用新型之散热装置。
请参阅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导热板20可置于一电子发热元件50上,并以该导热板20底面与该电子发热元件50顶面接触,使该电子发热元件50所产生的热可传递至该导热柱40及该散热器30之散热鳍片31。另可进一步设有一框架60、一风扇70、二扣具80及一固定框90,该框架60系框设于该散热器30上,该框架60上相对二侧各设有连接孔61,可便于以螺丝(图略)贯穿进而螺接于该导热板20之连接孔22,使该框架60得以螺接方式固定于该导热板20上。
该风扇70系藉由多数个螺丝71贯穿螺接固定于该框架60上。该框架60顶部相对二侧各形成有一肩部62,该肩部62上各设有一弹性元件63。该电子发热元件50及该固定框90系设置于一电路板100上,且该固定框90系利用一底板110及多数个固定件120固定于该电路板100上,该固定框90系设于该电子发热元件50外围处。
该二扣具80系以下端之扣勾81扣接于该固定框90四角相对应之勾孔91上,使该二扣具80固定于该固定框90相对二侧处,即可以二扣具80压制该二弹性元件63及框架60,以利用该框架60压制于该散热器30上,使该导热板20底面可稳定的贴附于该电子发热元件50顶面表面上,用以协助该电子发热元件50散热。
本实用新型主要系将散热装置之导热柱40横置于导热板20上,当风扇70驱动气流流动时,可使冷空气由上方进入,流过该散热器30之散热鳍片31,用以协助散热鳍片31散热,并将热空气由该散热器30二侧排出,因此不会有习知于导热柱后方形成热气滞流的情况发生,故本实用新型之散热鳍片31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使散热器30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
再者,本实用新型之导热柱40横置于该导热板20之承接面21上,两者间具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导热板20上的热可更有效的传递至导热柱40及散热器30,以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一不可多得之新型实用新型产品,极具产业上利用性、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爰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实用新型者之权益。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之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其系用于协助电子发热元件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热板,其具有一承接面;一散热器,其具有一底部呈开口状之横向组装孔;及一导热柱,其置于该散热器之组装孔中,且令该导热柱下缘露于该散热器底部,该导热柱系匹配横置于该导热板之承接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系由多数个散热鳍片组成,该等散热鳍片系呈竖直设置,该等散热鳍片之间预留有间距,以形成流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热器之组装孔为一大于半圆之槽孔,该组装孔并贯穿至该散热器前、后二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柱、导热板及散热器系连接为一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设有一框架、一风扇、二扣具及一固定框,该框架系框设于该散热器上,该风扇系固定于该框架上,该框架顶部相对二侧各形成有一肩部,该肩部上设有弹性元件,该电子发热元件及该固定框系设于一电路板上,该固定框系设于该电子发热元件外围处,该二扣具系扣接于该固定框,以二扣具压制该二弹性元件及框架,使该框架压制于该散热器上,使该导热板底面贴附于该电子发热元件顶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热板之承接面为一凹弧面。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有一导热板、一散热器及一导热柱,该导热板设有一承接面,该散热器设有一底部呈开口状之横向组装孔,该导热柱置于该散热器之组装孔中,且令该导热柱下缘露于该散热器底部,该导热柱系匹配横置于该导热板之承接面上;藉此,可组成一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可获得较佳散热效率之散热装置。
文档编号G06F1/20GK2629218SQ0326157
公开日2004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15日
发明者唐济海, 张敏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