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5869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装置的触控面板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具触控按键的 触控面板。冃足抆不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电子装置所采用的触控面板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电阻式 触控面板,另一种则是电容式触控面板。电阻式或电容式触控面板主要是由上下两层具导电性质的基板所构成,其中上、下层基板可为IT0 PET膜/IT0玻璃 或是ITO玻璃/IT0玻璃的组合。电阻式触控面板是将坐标XY的特性建构在下层的导电基板上,当面板感测 到触动作用而产生模拟压降讯号后,驱动电路再将讯号转换成X、 Y的数字讯号 以得到正确的触动位置。电容式触控面板是在面板表面形成均匀电场,当手指 触动面板时可使电场引发电流,经由驱动电路转换此电流强度,并与面板感应 区的四个角落的强度相比较,以计算出触动的位置。上述两种触控面板虽然都可准确地感测到触动位置,然而,二者在取得感 应的讯号后,仍必须搭配较复杂的驱动电路去计算,才可取得软件操作所需要 的坐标位置,并完成使用者接口的操作。此外,上述两种触控面板的结构也非 常精细,使制程较为复杂。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仅在基板上设置单层透明电极的具触控按键的触控面 板,它不仅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包括 一透明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复数个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与一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设置于透明基板 上,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沿着显示区的至少一边缘配置,第二透 明电极触控区块包含一主触控区块以及一第一延伸区块,该主触控区块位于该 显示区中且远离显示区的边缘,第一延伸区块与主触控区块连接且延伸至该显 示区的边缘;复数个第一导线,设置于显示区外,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一侧边,且该侧边邻近于该显示区的边缘;以及一第二导线,设置于该显示区外,该第二导线连接该第一延伸区块邻近显 示区的边缘处。所述第一触控区块沿该显示区的所有边缘配置,第二触控区块位于所述第 一触控区块所环绕的区域中,并具有一第一延伸区块穿过所述第一触控区块的 间隙以延伸至该显示区的边缘。所述第一延伸区块配置于两邻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间隙处,并 延伸至该显示区的边缘。所述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更具有一第二延伸区块,所述第二延伸区块与 所述第一延伸区块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二个间隙后延伸至该 显示区的边缘。所述控制面板更包括一第三导线,第三导线连接第二延伸区块邻近显示区 的边缘处,其中第三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线的宽度。 所述第三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线宽度的三分之一。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与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部分填满于该显示区上。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间隙小于该透明基板厚度的二分之一。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间隙小于30"m。所述触控面板更包括一传输接口,传输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 该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可采用直接在单一基板上局部或整体设置透 明单层电极材料制备。并可按照预定的按键位置在透明电极中制作出独立的触 控区块,以作为触控按键使用。通过在透明基板上的单层透明电极中直接定义 出多个不同的按键位置,使触控面板局部或全面形成按键的感应区域。触控按 键可位于显示区的边缘或内部,再搭配显示屏幕所显示的图案而得以形成完整的产品操作接口。相较于传统上必须使用二层导电基板制作触控面板,更为简 单、制程容易,并可节省更多的制造成本。


图1A是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部分的第一触控区块以较大距离相隔开来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触控区块仅沿着显示区的部分边缘配置的示意图。 图4是触控面板具圆形触控按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不同于传统上必须以两片导电基板制作触控面板,本实施例是直接在单一 基板上局部或整面设置透明的单层电极材料,例如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0),并按照预定的按键位置在透明电极中制作出独立的触控区块,以 作为触控按键使用。同时,搭配导线的设计,使各个触控区块上的讯号可传至 一控制电路,以辨别出被触控的按键位置。以下举例说明具不显眼触控按键设 计的数个触控面板设计。请参照图1A与图1B,图1A是依照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 示意图,图1B为图1A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触控面板10包括透明基板110、 透明电极120以及多条导线130与132。透明基板110具有一显示区110A。透 明电极120设置于透明基板110上,并具有多个第一触控区块122与第二触控 区块124用以制作触控按键。第一触控区块122沿着显示区110A的所有边缘配 置,第二触控区块124则位于第一触控区块122所环绕的区域中。于透明基板110上制作第一触控区块122与第二触控区块124时,可先在 透明基板110上形成一透明电极层,再将预定的按键周边的透明电极蚀刻掉, 以独立出按键位置。蚀刻的宽度需小于让人眼轻易辨识的宽度。至于导线130与132,由于导线130与132也可轻易地被人眼所辨识出来, 因此为避免影响显示区110A画面,所有导线130与132是被设置于显示区110A 外,其中,导线130是连接到第一触控区块122,导线132则是连接至第二触控 区块124。如图1A所示,触控面板10更包括一传输接口 140。导线130与132沿着显 示区IIOA外侧配置并集中到传输接口 140处,导线130与132透过传输接口 140 以连接到一控制电路150,此控制电路150例如是一电容式触控开关控制集成电 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控制电路150可透过导线130与132于对应连 接的第一触控区块122与第二触控区块124上产生电容效应。当手指接近任一 触控区块而改变原先的电容效应时,产生一感应讯号,此感应讯号经由导线130 或132、传输接口 140以传送到控制电路150中,控制电路150因而可辨识出被 触控的按键位置。图1A中,第一触控区块122环绕的区域中设置有四个第二触控区块124, 这四个第二触控区块124的面积不仅皆大于第一触控区块122,且与第一触控区 块122共同布满整个显示区IIOA,因而整个显示区110A皆为有效的触控区域。 由于第二触控区块124是位于显示区110A的内侧,为了与导线132连接,必须 从第二触控区块124延伸出一延伸区块124A。延伸区块124A是穿过二个第一触 控区块122间的间隙,并延伸至显示区110A的边缘,使第二触控区块124的主 触控区块124B透过延伸区块124A连接至导线132。如图1B所示,由于第二触控区块124的延伸区块124A与第一触控区块122 非常接近,因此触控第一触控区块122时,较容易误触到邻近的延伸区块124A。 为避免误触的情形发生,延伸区块124A的宽度或是二个相邻第一触控区块122 的间隙W1能够越小越好,以减少此区的感应面积。较佳地,宽度或间隙W1能 够小于透明基板IIO的厚度的二分之一,或是小于30um。然而,当延伸区块124A的宽度过小,较容易使电阻值增加而降低感测的敏 感度。因此,可增加连接到第二触控区块122的导线132数目以降低阻值。请 参照图2,其是部分的第一触控区块122以较大距离相隔开来的示意图。位于显 示区110A边缘的部分第一触控区块122之间具有多个间隙W2,而第二触控区块 具有多个延伸区块124A'分别穿过这些间隙W2,以将主触控区块124B'连接至 显示区110A边缘的导线132'。相较于图1B的间隙Wl,间隙W2或延伸区块 124A,都较小,因此使连接到延伸区块124A'的导线132'随着间隙W2变小, 导线132'的宽度因而小于原本导线132或导线130的宽度。以图2为例,导线 132,的宽度约小于导线130的宽度的三分之一。当导线132,的宽度较小时, 其截面积亦变小而电阻变大,会使第二触控区块124'变得不灵敏。故增加二个延伸区块124A,较佳地可与三条导线132'连接,以维持第二触控区块124'的 感应灵敏度。上述虽然是以第一触控区块122沿着显示区110A的所有边缘配置,并搭配 面积大于第一触控区块122的四个第二触控区块124布满整个显示区110A做说 明,然并不以此为限定。第一触控区块122与第二触控区块124的数量、面积 与配置方式实际上可根据产品的设计需求去决定。请参照图3,其为第一触控区块仅沿着显示区的部分边缘配置的示意图。触 控面板20与前述触控面板10不同的是,透明基板210上并未完全覆盖透明电 极220,其中,透明电极220的第一触控区块222仅配置于显示区210A的部分 边缘(如图3的右方与下方的边缘),而于显示区210A的内侧亦仅配置一个第 二触控区块224,使触控面板20的显示区210A仅有部分区域为有效的触控区域。 导线230与232配置于显示区210A外,并沿着显示区210A布设。第一触控区 块222是连接至导线230。第二触控区块224具有相连接的一延伸区块224A与 一主触控区块224B,其中,主触控区块224B是透过延伸区块224A连接至导线 232。第一触控区块222与第二触控区块224再经由导线230与232连接至传输 接口 240及控制电路250。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区块122、 222或第二触控区块124、 224皆是以 矩形为例作说明,然并不以此为限定,触控区块的形状亦可为圆形、多边形、 椭圆或其它不规则形等,或可根据显示区的外型尺寸及欲配置的按键位置去设 计触控区块。请参照图4,其为触控面板具圆形触控按键的示意图。触控面板30的透明 电极320并未完全填满透明基板310的显示区310A。此种透明电极320的制作 方式例如是先填满整片透明基板310后,再将非按键位置的电极材料蚀刻或切 割掉,即可制作出具有多个触控区块的电极图案。透明电极320包括多个第一 触控区块322与多个第二触控区块324,其中,第一触控区块322例如是矩形的 按键设计,而第二触控区块324则例如是圆形的按键设计。第一触控区块322 是非连续地沿着显示区310A的边缘设置。第二触控区块324具有相连接之一延 伸区块324A与一主触控区块324B,其中,主触控区块324B位于显示区310A的 内侧,并远离显示区310A的边缘。延伸区块324A是穿过第一触控区块322间 的间隙以延伸至显示区310A的边缘。第一触控区块322与第二触控区块324的延伸区块324A分别连接至显示区310A外的导线330与332。搭配不同形状的触控区块制作出的按键效果使触控面板更具有变化性,在 后续应用到其它电子装置时,更可搭配一显示屏幕上的不同图案作显示,让显 示画面更加丰富。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例如可应用在多媒体播放装置(如数字 相框)上,让使用者可直接在装置上点选操作。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具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是在透明基板上的单 层透明电极中直接定义出多个不同的按键位置,使触控面板局部或全面形成按 键的感应区域。触控按键可位于显示区的边缘与内部,再搭配显示屏幕所显示 的图案而得以形成完整的产品操作接口。相较于传统上必须使用二层导电基板 制作触控面板,本实施例的结构更为简单、制程容易。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 面板无需搭配复杂的驱动电路即可辨识出按键位置,可节省更多的制造成本。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包括一透明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复数个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与一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设置于透明基板上,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沿着显示区的至少一边缘配置,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包含一主触控区块以及一第一延伸区块,该主触控区块位于该显示区中且远离显示区的边缘,第一延伸区块与主触控区块连接且延伸至该显示区的边缘;复数个第一导线,设置于显示区外,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一侧边,且该侧边邻近于该显示区的边缘;以及一第二导线,设置于该显示区外,该第二导线连接该第一延伸区块邻近显示区的边缘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触控区块沿该显示区的所有边缘配置,第二触控区块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区块所 环绕的区域中,并具有一第一延伸区块穿过所述第触控区块的间隙以延伸至 该显示区的边缘。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延伸区块配置于两邻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间隙处,并延伸至该显示 区的边缘。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透明电极触控区块更具有一第二延伸区块,所述第二延伸区块与所述第一延伸 区块分别穿过所述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二个间隙后延伸至该显示区的边 缘。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板更包括一第三导线,第三导线连接第二延伸区块邻近显示区的边缘处,其 中第三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线的宽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 导线与第二导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导线宽度的三分之一。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与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部分填满于该显示区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间隙小于该透明基板厚度的二分之一。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 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的间隙小于30um。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 控面板更包括一传输接口 ,传输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包括一透明基板,具有一显示区;复数个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与一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设置于透明基板上,其中,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沿显示区的至少一边缘配置,第二透明电极触控区块包含一主触控区块及一第一延伸区块,主触控区块位于显示区中且远离显示区的边缘,第一延伸区块与主触控区块连接且延伸至显示区的边缘;复数个第一导线,设置于显示区外,第一导线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透明电极触控区块一侧边,且该侧边邻近于该显示区的边缘;以及一第二导线,设置于该显示区外,第二导线连接第一延伸区块邻近显示区的边缘处。本发明仅在基板上设置单层透明电极的具触控按键的触控面板,不仅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1329609SQ20081002314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5日
发明者曾成得, 李昌鸿, 郑杰元 申请人:苏州佳世达光电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