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3787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持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手持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双显示器的手持电子装置。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持电子装置为求携带方便,莫不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为使其方便携带于身上,终端产品多以折叠式或滑动式手持电子装置作为设计架构,以达成最大空间利用效率。以折叠式手持电子装置为例,由于一般折叠式手持电子装置在展开状态时,会因显示区域的间距过宽而使画面遭到分割,造成视觉上不连续的现象,进而影响使用时的便利性。就滑动式手持电子装置而言,上下两机体可相对滑动以形成展开状态,然而其机构设计更为复杂,零件数目多而不易于组装。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范畴在于提出一种应用于手持电子装置的连杆机构,以解决先前技术所遭遇到之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机体、一第二机体以及一连杆。第一机体具有一第一上表面、相对于第一上表面的一底面、一第一端面以及相对于第一端面的一第二端面。第二机体具有一第二上表面。连杆沿一第一枢轴耦接至第一机体,并且沿一第二枢轴耦接至第二机体。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实质上相互平行。第二机体适于堆栈在第一机体的一第一上表面,使手持电子装置呈一收合状态,且手持电子装置呈一展开状态时,其中第二机体并排(side by side)于第一机体的第二端面侧且第一上表面齐平于第二上表面。其中,当手持电子装置呈一收合状态时,以第一机体的第一端面与底面交会处为原点, 且由原点沿着底面向第二端面延伸的方向为X轴,并由原点沿着第一端面向第一上表面延伸的方向为Y轴,而第一枢轴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ci, Yei),且第二枢轴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C2,Yc2),则Xc2 = [ (Yc2-Yci)2+Xcl2-(W-Xci+ δΗ)2]/[2 (W+ δ Η)];
Yc2 = Hu+Ycl+ δ v ;其中,W为第一机体在X轴向上的长度;Hb为第一机体在Y轴向上的厚度;Hu为第二机体在Y轴向上的厚度;L为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在X-Y平面上的距离;δ Η为手持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在X轴向上的间距;以及δ ν为手持电子装置处于收合状态时,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在Y轴向上的间距。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的一底端在展开状态时齐平于第一机体的底
5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杆包括两支臂(supporting arm)以及一连接杆。 所述两支臂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的相对两侧并且实质上相互平行。各支臂的两端分别沿第一枢轴以及第二枢轴枢接至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连接杆连接于两支臂之间。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各支臂具有至少一曲折部(bended portion),且此曲折部在展开状态时齐平于第一机体的底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各支臂为一直杆。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体含有一第一显示器,位于第一上表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机体含有一第二显示器,位于第二上表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体含有一第一显示器,位于第一上表面,且所述第二机体同时含有一第二显示器,位于第二上表面。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器具有触控功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器具有触控功能。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杆为塑料、金属或复合材料等具备结构强度的材质。关于本发明的特征可以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并配合所附图式得到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爆炸图。图2A与2B为手持电子装置100的作动示意图。图3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图4为图1的手持电子装置由收合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的一种作动模式。图5为图1的手持电子装置由收合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的另一种作动模式。图6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双屏幕的手持电子装置。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手持电子装置110:第一机体IlOa 第一机体的上表面IlOb:底面IlOc:第一端面
IlOd:第二端面120 第二机体120a 第二机体的上表面130 连杆132 支臂134 连接杆139:曲折部142 第一枢轴
144A-Ap — 弟一枢轴
300手持电子装置
310第—"■机体
320A-Ap — 弟一机体
332支臂
342第—-枢轴
344A-Ap — 弟一枢轴
600手持电子装置
610第—"■机体
610a 第-一机体的上表
620A-Ap — 弟一机体
620a 第:二机体的上表
660第—""显示器
662第—“"画面
664虚拟键盘
670A-Ap — 弟一显不器
672A-Ap — 弟一画面
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手持电子装置的爆炸图。请参考图1,手持电子装置 100包含第一机体110、第二机体120与一连杆130。连杆130通过第一枢轴142,如螺栓, 耦接至第一机体110,并通过第二枢轴144,如螺栓,耦接至第二机体120,而构成旋转机构, 且第一枢轴142与第二枢轴144实质上相互平行。如此,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的相对位置可随连杆130的运动而改变,因而能使所述手持电子装置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连杆130可为各种构形,例如本实施例的连杆130是由两支臂132以及连接杆134所构成。具体而言,两支臂132分别设置于第一机体110的相对两侧并且实质上相互平行。各支臂13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枢轴142以及第二枢轴144枢接至第一机体110 与第二机体120。连接杆134连接于两支臂132之间,以使两支臂132同步运动。连杆130 可为塑料、金属或复合材料等具备结构强度的材质。图2A与2B为手持电子装置100的作动剖面示意图,其中图2A所示的手持电子装置100位于收合状态,而图2B所示的手持电子装置100位于展开状态。当手持电子装置 100位于图2A所示的收合状态时,第二机体120堆栈于第一机体110的上表面IlOa之上, 使所述手持电子装置100较不占空间而便于携带,此外,连杆130的连接杆134于收合状态时可容置于第二机体120背侧的容置空间(图未示),以节省手持电子装置100的整体厚度。连杆130适于相对第一机体110枢转,以抬升第二机体120离开第一机体110的上表面110a,并且带动第二机体120移至第一机体110的一侧,使手持电子装置成为图2B所示的展开状态。在图2B所示的展开状态下,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并排,且第一机体 110的上表面IlOa会齐平于第二机体120的上表面120a,如此,有利于实现各种功能变化,例如当第一机体110的上表面IlOa具有显示器,而第二机体120的上表面120a也具有显
示器,可呈现无接缝显示、无接缝的双屏幕触控与互动操作等。另一方面,考虑到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的厚度可能具有差异,例如第二机体120的厚度可能小于第一机体110的厚度,因此本实施例更可在展开状态下使连杆130 的底端139齐平于第一机体110的底面110b,使手持电子装置100可被稳固地水平置放于平面上,以增进使用上的便利性。更具体而言,以图1所示由两支臂132以及连接杆134所构成的连杆130为例,各支臂132可具有至少一处曲折部139。此曲折部139可在展开状态时齐平于第一机体110的底面110b,以实现前述稳定支撑手持电子装置100的功能。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制连杆130的构形。图3绘示本发明另丨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300,其与前述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100的主要差异在于连杆130的支臂332为直杆,并通过第一枢轴342与第二枢轴344枢接至第一机体310与第二机体320。在本发明中,连杆、第一枢轴以及第二枢轴的相对位置为影响手持电子装置能否顺利作动的关键,因此必须针对连杆的长度、第一枢轴的位置以及第二枢轴的位置等进行估算与设计。以图2A与2B所示的手持电子装置100为例,第一机体110具有上表面110a、底面 IlOb之外,还具有连接于上表面IlOa与底面IlOb之间的第一端面IlOc与第二端面110d。 第一端面IlOc与第二端面IlOd相对。在此,定义第一机体110的第一端面IlOc与底面 IlOb交会处为原点,且由原点沿着底面IlOb向第二端面IlOd延伸的方向为X轴,并由原点沿着第一端面IlOc向第一上表面IlOa延伸的方向为Y轴。假设第一枢轴142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a,Yci),且第二枢轴144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e2,Yc2),则第一枢轴142 与第二枢轴144在X-Y平面上的位置必须符合下列方程式Xc2 = [ (Yc2-Yci)2+Xcl2-(W-Xci+ δΗ)2]/[2 (W+ δ Η)];Yc2 = Hu+Ycl+δ ν ;其中,W为第一机体110在X轴向上的长度;Hb为第一机体110在Y轴向上的厚度;Hu为第二机体120在Y轴向上的厚度;L为连杆130的有效长度,也就是第一枢轴142与第二枢轴144在X-Y平面上的最
短距离;δ ,该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在X轴向上的间距;以及δ ν为手持电子装置100处于收合状态时,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在Y轴向上的间距。通过前述对连杆130的长度、第一枢轴142的位置以及第二枢轴144的位置等进行估算与设计,可避免因结构件之间的不当干涉而导致手持电子装置100无法顺利作动的情形。同时,也可在收合状态或展开状态下,避免第一机体Iio与第二机体120的间距过大, 而影响手持电子装置100的外观、操作或正常的功能执行等。例如,在展开状态下,当第一机体Iio与第二机体120的间距过大时,可能在双屏幕的显示状态下发生显示画面不连续的问题,或者在第一机体110与第二机体120之间进行触控操作时影响操作的手感与流畅度。
下文更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可能的作动流程。以前述实施例的手持电子装置100为例,图4为手持电子装置100由收合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的一种作动模式。 首先,如阶段(a)所示,手持电子装置100位于收合状态,第二机体120堆栈于第一机体110 的上表面IlOa之上。接着如阶段(b) 阶段(e)所示,第二机体120与连杆130共同沿第一枢轴142做顺时针旋转运动。然后如阶段(f)所示,第二机体120沿第二枢轴144做逆时针旋转运动,而成为如阶段(g)所示的展开状态。图5为手持电子装置100由收合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的另一种作动模式。首先, 如阶段(a)所示,手持电子装置100位于收合状态,第二机体120堆栈于第一机体110的上表面IlOa之上。接着如阶段(b) 阶段(e)所示,第二机体120与连杆130同时分别沿第二枢轴144与第一枢轴142做相对移动与旋转的复合运动,亦即,第二机体120以第二枢轴 144为中心做逆时针旋转运动,而同时连杆130以第一枢轴142为中心做顺时针旋转运动。 然后如阶段(f)所示,连杆130已转至定位,而第二机体120继续沿第二枢轴144做逆时针旋转运动,而成为如阶段(g)所示的展开状态。上述二种作动模式的主要差异为当第二机体120沿第一枢轴142做顺时针旋转运动时,第二机体120是否同时沿第二枢轴144做逆时针旋转运动。于第一种作动模式中,当第二机体120与连杆130共同沿第一枢轴142做顺时针旋转运动时,第二机体120与第二枢轴144之间没有相对的旋转运动。于第二种作动模式中,当连杆130沿第一枢轴142做顺时针旋转运动时,第二机体120同时沿第二枢轴144做逆时针旋转运动。前述图4与5分别举例说明了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可能的作动方式。然而,手持电子装置的作动方式并不限于此,而可能随着机构设计或使用者操作习惯等因素,在可能的范围内被调整或变更。此外,逆向操作图4与5的流程,便可使手持电子装置100由展开状态回复到收合状态。本发明的手持电子装置通过连杆来达成两机体之间的展开与收合动作,并且可使得两机体的上表面在展开后齐平,以实现各种功能变化,例如无接缝显示、无接缝的双屏幕触控与互动操作等。举例而言,图6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双屏幕的手持电子装置 600。如图6所示,第一机体610含有第一显示器660,位于第一机体610的上表面610a。第二机体620也含有第二显示器670,位于第二机体620的上表面620a,其中第一显示器660 与第二显示器670可为具触控功能的显示器,且较佳为窄边框的显示器。当所述手持电子装置600呈展开状态时,第一显示器660与第二显示器670共平面,以共同显示一图框画面或者可进行互动的触控操作。例如,第二显示器670用以显示第二画面672,而第一显示器 660除了显示第一画面662之外,更提供虚拟键盘664,例如由第一画面662所显示的键盘 664,以作为使用者的输入接口。通过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机构设计,可以使第一机体610与第二机体620顺利进行收合与展开的操作,并且缩小第一机体610与第二机体620之间隙, 可实现无接缝的画面显示,并且有助于提升使用者操作的手感与流畅度。本发明提出的手持电子装置通过连杆来达成两机体之间的展开与收合动作,并且可使得两机体的上表面在展开后齐平,以实现各种功能变化,例如无接缝显示、无接缝的双屏幕触控与互动操作等。由于连杆的机构设计简单,需要搭配的零件数目少,因此可降低制作成本,在机构组装上也更为便利。再者,受益于机构的简化设计,手持电子装置的体积可被缩小,有利于产品的薄型化发展。 虽然本发明已以多个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机体,具有一第一上表面、相对于该第一上表面的一底面、连接该第一上表面与该底面的一第一端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端面的一第二端面; 一第二机体,具有一第二上表面;以及一连杆,沿一第一枢轴枢接至该第一机体,并且沿一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机体,该第一枢轴与该第二枢轴实质上相互平行,该第二机体适于堆栈在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上表面,使该手持电子装置呈一收合状态,且该手持电子装置呈一展开状态时,其中该第二机体并排(side by side)于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二端面侧且该第一上表面齐平于该第二上表面, 其中,当该手持电子装置呈该收合状态时,以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端面与该底面交会处为原点,且由该原点沿着该底面向该第二端面延伸的方向为X轴,并由该原点沿着该第一端面向该第一上表面延伸的方向为Y轴,而该第一枢轴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a,Yci),且该第二枢轴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C2,YC2), 则Xc2 = [ (Yc2-Yci) 2+Xci2" (W-Xcl+ δ η)2]/[2 (W+ δ Η)]; Yc2 = Hu+Ycl+ δ ν ;其中,W为该第一机体在X轴向上的长度; Hb为该第一机体在Y轴向上的厚度; Hu为该第二机体在Y轴向上的厚度; L为该第一枢轴与该第二枢轴在X-Y平面上的距离;、为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在X轴向上的间距;以及S ν为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收合状态时,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在Y轴向上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的一底端在该展开状态时齐平于该第一机体的该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包括两支臂(supporting arm),设置于该第一机体的相对两侧并且实质上相互平行,各该支臂的两端分别沿该第一枢轴以及该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以及一连接杆,连接于该两支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支臂具有至少一曲折部 (bended portion),且该曲折部在该展开状态时齐平于该第一机体的该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支臂为一直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机体含有一第一显示器, 位于该第一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机体含有一第二显示器, 位于该第二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显示器具有触控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显示器具有触控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为塑料、金属或复合材料等具备结构强度的材质。
11.一种具有双显示器的手持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机体,具有一第一上表面、相对于该第一上表面的一底面、连接该第一上表面与该底面的一第一端面以及相对于该第一端面的一第二端面; 一第二机体,具有一第二上表面; 一第一显示器,位于该第一上表面; 一第二显示器,位于该第二上表面;以及一连杆,沿一第一枢轴枢接至该第一机体,并且沿一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二机体,该第一枢轴与该第二枢轴实质上相互平行,该第二机体适于堆栈在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上表面,使该手持电子装置呈一收合状态,且该手持电子装置呈一展开状态时,其中该第二机体并排(side by side)于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二端面侧且该第一显示器齐平于该第二显示器, 其中,当该手持电子装置呈该收合状态时,以该第一机体的该第一端面与该底面交会处为原点,且由该原点沿着该底面向该第二端面延伸的方向为X轴,并由该原点沿着该第一端面向该第一上表面延伸的方向为Y轴,而该第一枢轴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a,Yci),且该第二枢轴在X-Y平面上的坐标为(XC2,YC2), 则Xc2 = [ (Yc2-Yci) 2+Xci2" (W-Xcl+ δ η)2]/[2 (W+ δ Η)]; Yc2 = Hu+Ycl+ δ ν ;其中,W为该第一机体在X轴向上的长度; Hb为该第一机体在Y轴向上的厚度; Hu为该第二机体在Y轴向上的厚度; L为该第一枢轴与该第二枢轴在X-Y平面上的距离;、为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展开状态时,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在X轴向上的间距;以及S ν为该手持电子装置处于该收合状态时,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在Y轴向上的间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的一底端在该展开状态时齐平于该第一机体的该底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包括两支臂(supporting arm),设置于该第一机体的相对两侧并且实质上相互平行,各该支臂的两端分别沿该第一枢轴以及该第二枢轴枢接至该第一机体与该第二机体;以及一连接杆,连接于该两支臂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支臂具有至少一曲折部 (bended portion),且该曲折部在该展开状态时齐平于该第一机体的该底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支臂为一直杆。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显示器具有触控功能。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显示器具有触控功能。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为塑料、金属或复合材料等具备结构强度的材质。
全文摘要
一种手持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机体、一第二机体、以及一连杆。第一机体具有一第一上表面,且第二机体具有一第二上表面。连杆的一端沿第一枢轴耦接至第一机体,且连杆的另一端沿第二枢轴耦接至第二机体。第二机体适于堆栈在第一机体的第一上表面,使手持电子装置呈一收合状态。连杆适于相对第一机体枢转,使手持电子装置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并排而呈一展开状态。
文档编号G06F1/16GK102508520SQ20111035455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9日
发明者郑文琳, 郭汉斌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