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49915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揭露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及其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含一透明基板、一触控感应图案、一遮光图案与一电控线路。透明基板区分为一触控感应区与一围绕区,围绕区环绕触控感应区。触控感应图案位于透明基板的触控感应区上。遮光图案位于透明基板的围绕区上,用以形成非环绕触控感应图案的框边。电控线路位于围绕区内上,叠设于遮光图案与透明基板上,且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图案。由于电控线路具低可视度特性,以致电控线路隐形于透明基板上。
【专利说明】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减少屏幕边框的框边数量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0002]现今触控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式电子装置的显示器上,以制作成一触控显示装置。通过触碰此触控显示装置的特定位置,使得此特定位置产生感应,进而达成输入数据或指令至此电子装置的目的。
[0003]传统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与一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叠设于显示面板上。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可供触碰的触控感应电极串。各触控感应电极串通过一金属线路与控制电路板进行电性连接。由于触控显示装置通过一封闭的黑色边框来掩盖触控面板四周所配置的导电线路,故金属线路不致显露于触控面板上。
[0004]然而,因为触控显示装置上的黑色边框反而缩小了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视区范围以及影响消费者在操作时的视觉感受,更违背了现今触控显示装置均朝向去边框设计的趋势。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缩小屏幕边框存在的面积,至少减少屏幕边框的框边数量,进而加大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视范围。
[000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此种触控面板应用于一触控显示装置,包含一透明基板、一触控感应图案、至少一遮光图案以及多个电控线路。透明基板包含定义于透明基板同一表面的一触控感应区与一围绕区。围绕区环绕触控感应区。触控感应图案位于透明基板的触控感应区上。遮光图案位于透明基板的围绕区上,用以形成一非环绕该触控感应图案的框边。电控线路位于围绕区内,且叠设于遮光图案与透明基板上,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图案。由于各电控线路至少位于未被遮光图案遮蔽的部分具低可视度特性,以致所述电控线路隐形于该透明基板上。
[0007]在此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各电控线路是由可透光材质所制成。各电控线路未被遮光图案遮蔽的部分为可透光材质,而位于遮光图案上的部分包含一非透光金属材质。可透光材质,例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纳米银、纳米碳管或石墨烯。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或氧化锌铝。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一透明导电薄膜。
[0008]在此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例中,各电控线路具微米级宽度。各电控线路的宽度,例如,为5?33微米;或者,各电控线路的材质,例如,为导电金属或导电非金属;或者,各电控线路包含一金属网状结构。
[0009]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触控感应图案的外型呈矩形,且遮光图案仅邻接触控感应图案的单侧。如此,围绕区相对于触控感应区的三侧区域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0010]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中,触控感应图案的外型呈矩形,且二个遮光图案分别邻接触控感应图案的二相对边。如此,围绕区相对于触控感应区的二侧区域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
[0011]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图案包含一单层透明感应电路。
[0012]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图案包含一感应电极图案层、一感应线路层以及一绝缘层。感应电极图案层直接配置于透明基板上。感应线路层位于透明基板之上。绝缘层位于感应电极图案层与感应线路层之间,并阻绝感应电极图案层与感应线路层的电性连接。
[0013]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中,透明基板的材质为玻璃或塑胶;或者/以及,透明基板为一彩色滤光片、一主动元件阵列基板或一偏光板。
[0014]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此种触控面板,包含一透明基板、一遮光图案与一可透光层。透明基板包含定义于透明基板同一表面的一触控感应区与一围绕区,且围绕区环绕触控感应区。遮光图案位于透明基板的围绕区上,用以形成一非环绕触控感应图案的框边。可透光层位于透明基板与遮光图案上,并与透明基板和遮光图案直接接触。可透光层包含一触控感应图案和多个电控线路。触控感应图案位于透明基板的触控感应区上且这些电控线路位于围绕区,以及这些电控线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遮光图案上。
[00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可透光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纳米碳管或石墨烯。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或氧化锌铝。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一透明导电薄膜。
[00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可透光层为金属网状结构。
[0017]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含一保护层。保护层位于可透光层和遮光图案上,并与可透光层和遮光图案直接接触。
[0018]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图案和这些电控线路是整合地一起形成。
[0019]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图案的外型呈矩形,且该至少一遮光图案仅邻接该触控感应图案的单侧,其中围绕区相对于触控感应区的三侧区域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
[0020]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电控线路被隐形化,使得触控面板不需使用遮蔽边框来隐藏电控线路,以致有助缩小屏幕边框存在的面积,甚至,至少减少屏幕边框的框边数量,进而加大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视范围以及增加美化的外观。此外,本发明触控面板上述结构亦可简化制程工序,进而提高合格率、避免材料成本及开发成本的增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
[0022]图1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的叠层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发明触控面板于一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0024]图3为图2的组合上视图;
[0025]图4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于操作时的正视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0027]图6为图5的触控显示装置于操作时的正视示意图;
[0028]图7A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一实施例的上视图;
[0029]图7B为图7A的A-A剖面图;
[0030]图7C为图7A的B-B剖面图;
[0031]图8为本发明触控面板的另一实施例的上视图;
[0032]图9为图8的区域M的局部放大图。
[003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4]100:触控显示装置
[0035]200:显示器
[0036]201:有效显示区
[0037]300,301:触控面板
[0038]310:透明基板
[0039]311:正面
[0040]312:反面
[0041]313:可透光层
[0042]320:触控感应图案
[0043]330:电极图案
[0044]340:感应电极图案层
[0045]350:第一轴向感测电极
[0046]350P:第一感测电极
[0047]350C:第一连接部
[0048]360:第二轴向感测电极
[0049]360P:第二感测电极
[0050]360C:第二连接部
[0051]370:感应线路层
[0052]380:绝缘层
[0053]390:遮光图案
[0054]391:遮光图案
[0055]400:电控线路
[0056]FPC:可挠式电路板
[0057]M:区域
[0058]S:围绕区
[0059]S1:短边条状区域
[0060]S2:长边条状区域
[0061]T:触控感应区
[0062]X、Y:轴向
[0063]P: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0064]以下将以附图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如熟悉此技术的人员在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0065]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具有其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通过隐形化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视范围内的电控线路,使得触控面板不需以一完整的屏幕边框来隐藏其四周的电控线路,用以至少减少屏幕边框的框边数量,进而加大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视范围以及增加美化的外观。
[0066]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叠层示意图。
[0067]触控显不装置100包括一显不器200与一触控面板300。触控面板300叠设于显示器200的有效显示区201上,以供使用者因应显示器200的内容触摸触控面板300。显示器200,例如,为一液晶显示器(IX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PDP)或电子纸(e-paper)…等等,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68]请参阅图2~图4所示。图2为本发明触控面板300于一实施方式的分解图。图3为图2的组合上视 图。图4为本发明触控显示装置100于操作时的正视示意图。
[0069]本发明的触控面板300包含一透明基板310、一触控感应图案320、至少一遮光图案390以及一可挠式电路板FPC。透明基板310包含相对设置的正面311 (见图4)与反面312,透明基板310的反面312上被定义有一触控感应区T与一围绕区S。触控感应区T位于透明基板310的中央处,围绕区S对应或大致对应透明基板310的四周边缘位置,邻接地环绕触控感应区T。触控感应图案320配置于透明基板310的反面312,且位于触控感应区T内。触控感应图案320通过多个电控线路400与可挠式电路板FPC电性连接。遮光图案390配置于透明基板310的反面312,且位于围绕区S内,用以形成一不致环绕触控感应图案320的框边,使得遮光图案390没有完全遮蔽透明基板310的所有周边,进而加大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可视范围。电控线路400为蜿蜒且间隔排列位于透明基板310的反面312的围绕区S内,且同时叠设于遮光图案390与透明基板310的反面312。各电控线路400的一端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图案320,另一端则位于遮光图案390上并电性连接可挠式电路板FPC。
[0070]须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图案320仅位于触控感应区T内,且触控感应图案320的面积大小完全符合触控感应区T的面积大小,并且触控感应图案320被围绕区S所围绕。遮光图案390虽位于围绕区S内,但并未环绕触控感应图案320,故,可知各电控线路400的一段将显露于围绕区S不具有遮光图案390的区域内。
[0071 ] 虽然各电控线路400的一段不会被遮光图案390所遮蔽,然而,可进一步对各电控线路400的材质与尺寸(如口径)进行设计,使得各电控线路400具有低可视度特性,换句话说,如图4所示,因为各电控线路400具有低可视度特性的缘故,当触控显示装置100被使用时,人体肉眼朝透明基板310的正面311观看触控显示装置100时,这些电控线路400于透明基板310的围绕区S内仍不易被人体肉眼所辨识或注意到,而被人体肉眼忽略这些电控线路400的存在,进而称这些电控线路400于透明基板310上产生隐形(invisible)或低可视性的效果。
[0072]其一实施例中,当形成这些电控线路400 (图2)时,举例来说,可利用可透光材质所制成,使得电控线路400呈透明状,或者,至少电控线路400呈可透光性,故,透明基板310的围绕区S内未被遮光图案390遮蔽的电控线路400也不易被人体肉眼所辨识,进而不易发现这些电控线路400的存在,导致这些电控线路400于透明基板310上产生隐形(或低可视性)的效果。
[0073]所述的可透光材质,例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or oxide,TC0)、纳米银(Nano Silver)、纳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或石墨烯(Grapheneoxide)。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锌(indiumzinc oxide)或氧化锌招(Aluminum Zinc Oxide)。透明导电氧化物可以为一透明导电薄膜。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此例的电控线路400不限全长或部分段采用所述可透光材质,例如电控线路未被遮光图案390遮蔽的一段才米用可透光材质,而剩于被遮光图案390遮蔽的一段则可米用导电性能更佳的非透光性金属材质。
[0074]其另一实施例中,于制作这些电控线路400时,举例来说,可使各电控线路400被细微化(或称细线化),使得电控线路400仅具微米级宽度(即口径),例如,5?33微米,故,透明基板310的围绕区S内未被遮光图案390遮蔽的电控线路400也不易被人体肉眼所辨识,进而不易发现这些电控线路400的存在,故导致这些电控线路400于透明基板310上产生隐形(或低可视性)的效果。
[0075]故,透明基板310的围绕区S内未被遮光图案390遮蔽的电控线路400也不易被人体肉眼所辨识,进而发现这些电控线路400的存在,故称这些电控线路400于透明基板310上产生隐形(或低可视性)的效果。所述被细微化的电控线路400的材质,例如,可为导电金属或导电非金属。所述细微化的电控线路400结构,例如包含一金属网状结构(metalmesh)。此例中,不限对电控线路400的全长或部分段进行细微化,例如电控线路400未被遮光图案390遮蔽的一段才进行细微化制程,而剩于被遮光图案390遮蔽的一段则可设计较大的线宽或内径以提升导电性能。
[0076]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于制作这些电控线路400时,亦可同时使用可透光材质以及进行细微化制程。
[0077]具体来说,回见图2所示。若触控感应图案320 (或触控感应区T)的整体外型呈矩形,且围绕区S呈“回”字型时,围绕区S包含二个相对的短边条状区域SI与二个相对的长边条状区域S2,其中任一短边条状区域SI接通于此二长边条状区域S2之间,且任一短边条状区域SI的走向与这些长边条状区域S2的走向相互正交。
[0078]请参阅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变化中,遮光图案390呈狭长状,例如呈“一”字型或大致呈“一”字型时,遮光图案390仅位于其中一短边条状区域SI内,填满或部分填满短边条状区域SI,仅邻接触控感应图案320的单侧。如此,由于遮光图案390仅位于其中一短边条状区域SI内,只能形成触控感应图案320 —边的框边,并非可包围触控感应图案320的屏幕边框。故,围绕区S相对于触控感应区T的其他三侧区域内(即另一短边条状区域SI与这些长边条状区域S2)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390。
[0079]请参阅图5与图6所示。图5为本发明触控面板301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触控显示装置100于操作时的正视示意图。
[0080]在本发明的此实施例的另一变化中,二个遮光图案391呈狭长状,例如呈“一”字型或大致呈“一”字型时,这些遮光图案391分别位于此二短边条状区域SI内,填满或部分填满此二短边条状区域SI,邻接位于触控感应图案320的二相对侧。[0081]如此,由于此二遮光图案391位于此二短边条状区域SI内,只能形成触控感应图案320 二相对边的框边,并非可包围触控感应图案320的屏幕边框。如此,围绕区S相对于触控感应区T的二侧区域内(即这些长边条状区域S2),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391。
[0082]相较于已知屏幕边框四个框边而言,上述图2的单一遮光图案390可使已知屏幕边框减少更多框边的数量,进而加大触控显示装置100的可视范围以及加强美化的外观。
[0083]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依此类推,遮光图案亦可能呈L字型,以便位于触控感应图案320的二相邻边;或者,呈U字型,以便位于触控感应图案320的三边。
[0084]上述的各变化中,较佳地,遮光图案可遮蔽各电控线路400的另端所连接的可挠式电路板FPC。
[0085]具体来说,透明基板310 (Cover Lens)用以保护触控感应图案320,其材质例如为玻璃或塑胶所制成的透明薄板。塑胶例如为聚碳酸酯(PC)、聚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环烯烃共聚合物(COC)等所制成的透明薄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86]遮光图案390的成分例如为油墨、颜色光阻、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等不透明或不易透光材料,且可通过直接印刷、涂布或金属蒸镀等已知技术手段形成于透明基板310的内面的周缘部位。又,遮光图案390,例如称黑色矩阵(blackmatrix),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且其颜色亦不限黑色。
[0087]触控感应区T的面积大小符合被触控感应图案320(例如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Oxide, ITO)电路)的面积大小。显示器200的有效显示区201 (图1)也可因应触控感应区T的面积大小而改变成与触控感应区T的面积大小一致。触控感应图案320可透过溅镀、蚀刻等制程直接形成于透明基板310的内面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88]此外,触控面板300不限为电容式或电阻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就架构上,触控面板300亦不限于种类,例如可采行单层式、多层式或双面式触控面板。单层式触控面板为触控感应图案配置于透明基板的同侧表面,其具体结构变化相当广泛,于本发明中,此种单层式触控面板的架构并不刻意限制其种类变化,以下仅为举例,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
[0089]请参阅图7Α所示。图7Α为本发明触控面板300的一实施例的上视图。图7Β为图7Α的A-A剖面图。图7C为图7Α的B-B剖面图。
[0090]触控感应图案320位于触控感应区T上,由多个电极图案330所间隔排列而成,各电极图案330呈锐角状(如直角三角形)且为两两相反配置。这些电控线路400的一端分别自此二短边条状区域SI内连接各电极图案330中三角形的锐角,且这些电控线路400的至少一部分(另一端)位于遮光图案390上,最终延伸至可挠式电路板FPC。
[0091]由于触控感应图案320与这些电控线路400被简化为单层透明感应电路,本发明触控面板300的制作上仅需要准备作单层透明感应电路以及遮光图案390所需的2道光罩及曝光制程即可完成本发明的触控面板300,不仅简化了制程工序,更降低材料及开发成本。
[0092]换言之,触控感应图案320和多个电控线路400可由同一道制程中所整合地一起形成一具单层结构的可透光层313 (如单层透明感应电路,T0C)。故,可透光层313位于透明基板310与遮光图案390上,并与透明基板310和遮光图案390直接接触。
[0093]其一变化中,可透光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纳米碳管或石墨烯。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或氧化锌铝。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为一透明导电薄膜。其另一变化中,可透光层可例如为金属网状结构。上述的触控感应图案320和电控线路400虽由同一道制程中所整合地一起形成,但仍不限上述的触控感应图案320和电控线路400具有相同材料或不相同材料。
[0094]在本发明的一选项中,如图7B与图7C,触控面板300还包含一保护层P。保护层P位于可透光层313和遮光图案390上,并与可透光层313和遮光图案390直接接触,亦即,保护层P直接覆盖于遮光图案390、电控线路400 (图7B)、透明基板310和触控感应图案320(图7C)上,用以保护遮光图案390、电控线路400和触控感应图案320不被外物所损坏。所述的保护层P的材质,例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类(Poly methacrylate)或压克力高分子聚合物(Acrylicpolymer)。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95]须了解到,此选项中,当触控面板300结合于显示器200 (图1)后,保护层P可通过胶层(图中未示)直接贴覆于显示器200上,如此可知,此触控面板300的层叠结构相当薄化,有助触控显示装置100的薄型化设计。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触控面板300亦可不具保护层。
[0096]请参阅图8与图9所示。图8为本发明触控面板300的另一实施例的上视图。图9为图8的区域M的局部放大图。
[0097]触控感应图案340 (包含第一轴向感测电极350和第二轴向感测电极360)与电控线路400于此实施例中为一多层结构,亦配置于透明基板310上的反面312,包含一感应电极图案层340、一感应线路层(架桥层)370以及一绝缘层380。感应电极图案层340直接配置于透明基板310上。感应线路层370位于透明基板310的上。绝缘层380覆盖于感应电极图案层350上,并介于感应电极图案层350、感应电极图案层360与感应线路层370之间,用以阻绝感应电极图案层340与感应线路层370的电性连接。其他的变化中,感应线路层370上还可覆盖一保护层(图中未示),以保护上述的多层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0098]具体来说,请参考图9,上述的感应电极图案层340包含第一轴向感测电极350(如X轴向)与第二轴向感测电极360 (如Y轴向)。第一轴向感测电极350具有多个第一感测电极350P与衔接任二第一感测电极350P的第一连接部350C。第二轴向感测电极360具有多个第二感测电极360P。感应线路层370包含多个衔接任二第二感测电极360P的第二连接部360C。第二连接部360C通过架桥导电结构(Jumper)的方式,衔接此二第二感测电极360P,并且跨过第一连接部350C的上方。通过上述绝缘层380,第二连接部360C与第一连接部350C之间得以相互绝缘。感应线路层370可以与感应电极图案层340为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所形成。
[0099]相较于图7B的单层结构,此图9所述的多层结构多了一绝缘层380,绝缘层380使得感应线路层(架桥层)370与第二轴向感测电极360处于不同水平高度,故感应线路层(架桥层)370与第二轴向感测电极360处于不同层。
[0100]须了解到,上述的触控感应区T与围绕区S仅为了更清楚地界定触控感应图案320、遮光图案390与电控线路400彼此的相对关系,透明基板310的实际表面上并不一定有特定的标记来区隔触控感应区T与围绕区S的存在。此外,本发明图中的电控线路400皆以点虚线表现其低可视度特性,故电控线路400皆存在于透明基板310的反面312上。
[0101]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触控面板的电控线路被隐形化或低可视度化,使得触控面板不需使用遮蔽边框来隐藏电控线路,以致有助缩小屏幕边框存在的面积,甚至,至少减少屏幕边框的框边数量,进而加大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视范围以及增加美化的外观。此外,本发明触控面板上述结构亦可简化制程工序,进而提高合格率、避免材料成本及开发成本的增加。
[0102]本发明所揭露如上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面板,应用于一触控显示装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含: 一透明基板,包含定义于该透明基板同一表面的一触控感应区与一围绕区,且该围绕区环绕该触控感应区; 一触控感应图案,位于该透明基板的该触控感应区上; 至少一遮光图案,位于该透 明基板的该围绕区上,用以形成一非环绕该触控感应图案的框边;以及 多个电控线路,位于该围绕区内,且叠设于该透明基板与该至少一遮光图案上,电性连接该触控感应图案, 其中每一所述电控线路至少位于未被该遮光图案遮蔽的部分具低可视度特性,以致所述电控线路隐形于该透明基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图案包含一单层透明感应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图案包含: 一感应电极图案层,直接配置于该透明基板上; 一感应线路层,位于该透明基板之上;以及 一绝缘层,位于该感应电极图案层与该感应线路层之间,并阻绝该感应电极图案层与该感应线路层的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控线路是由可透光材质所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可透光材质为透明导电氧化物、纳米银、纳米碳管或石墨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控线路未被该遮光图案遮蔽的部分为可透光材质,而位于该遮光图案上的部分包含一非透光金属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控线路的宽度为5~33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控线路的材质为导电金属或导电非金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控线路包含一金属网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图案的外型呈矩形,且所述至少一遮光图案仅邻接该触控感应图案的单侧,其中该围绕区相对于该触控感应区的三侧区域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图案的外型呈矩形,且二个该遮光图案分别邻接该触控感应图案的二相对边,其中该围绕区相对于该触控感应区的两侧区域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基板的材质为玻璃或塑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基板为一彩色滤光片、一主动兀件阵列基板或一偏光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可挠式电路板设置于所述至少一遮光图案上,并与所述多个电控线路的一端电性连接。
15.—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透明基板,包含定义于该透明基板同一表面的一触控感应区与一围绕区,且该围绕区环绕该触控感应区; 一遮光图案,位于该透明基板的该围绕区上,用以形成一非环绕该触控感应图案的框边;以及 一可透光层位于该透明基板与该遮光图案上,并与该透明基板和该遮光图案直接接触, 其中,该可透光层包含一触控感应图案和多个电控线路,该触控感应图案位于该透明基板的该触控感应区上,及所述多个电控线路位于该围绕区且所述多个电控线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该遮光图案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可透光层为透明导电氧化物、纳米银、纳米碳管或石墨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可透光层为金属网状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保护层,位于该可透光层和该遮光图案上,并与该可透光层和该遮光图案直接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图案和所述电控线路是整合地一起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应图案的外型呈矩形,且所述至少一遮光图案仅邻接该触控感应图案的单侧,其中该围绕区相对于该触控感应区的三侧区域完全不具有遮光图案。
【文档编号】G06F3/041GK103941896SQ201310019558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8日
【发明者】李慧姝, 庄尧智, 蔡清丰 申请人:和鑫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