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52985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装置结构。该触控装置结构包括下基板;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位于下基板上;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位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以及上基板,位于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上,本实用新型将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和有机发光电子组件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大尺寸触控产品的轻薄化,同时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具有优异的导电特性,满足大尺寸产品快速扫描频率频率的需求。【专利说明】触控装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触控【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装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今各式消费性电子产品的中,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mobilePhone)、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及平板计算机(tabletPC)等可携式电子产品皆已广泛的使用触控面板(touchpanel)作为人机沟通的界面工具,在讲求人性化设计的平板计算机需求的带动下,触控式面板已经一跃成为关键的零组件。而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简称0LED)相对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具有体型薄、重量小、低功耗、高亮度、高反应速度等优点,因而在移动电子装置中也被广泛使用。[0003]而在触控面板与OLED整合的技术上,一般采用触控面板和OLED以单独工艺制作,再叠加贴合在一起。OLED实现显示的功能,触控面板实现人机交流,通过外部电路和操作系统将触控面板检测的位置数据与OLED显示的内容相关联并处理,而如此形成的触控装置厚度和重量较大,不满足市场对轻薄化电子装置的需求。且为满足大尺寸触控面板轻薄化的市场需求,大尺寸产品采用轻薄的PET等材料做触控电极的载体基板,此时ITO触控电极材料较脆不易形成在PET等挠性材质上,且其成膜的制程温度会高于PET基板的温度承受限制,同时ITO的电气特性无法满足大尺寸快速扫描频率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结构。[0005]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包含有一下基板;一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位于所述下基板上;一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以及一上基板,位于所述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上。[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包含有一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表面上;一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上;以及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表面上。[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由可挠性材质组成,材质可选自环氧树脂、改质的环氧树脂、聚脂、丙烯酸酯、氟素聚合物、聚亚苯基氧化物、聚酰亚胺、酚醛树脂、聚砜、硅素聚合物、BT树脂、氰酸聚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液晶高分子、聚酰胺、尼龙6、共聚聚甲醛、聚苯硫醚和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的群组。[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一透明黏合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复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复数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互交错。[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至少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上,且所述保护层具有多个开孔以分别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多条导线通过所述开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电性连接。[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包含有一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靠近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的一表面;以及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远离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的一表面。[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绝缘层由可挠性材质组成,材质可选自环氧树脂、改质的环氧树脂、聚脂、丙烯酸酯、氟素聚合物、聚亚苯基氧化物、聚酰亚胺、酚醛树脂、聚砜、硅素聚合物、BT树脂、氰酸聚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液晶高分子、聚酰胺、尼龙6、共聚聚甲醛、聚苯硫醚和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的群组。[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为有机发光显示器。[0015]借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和有机发光电子组件整合为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可以实现大尺寸触控产品的轻薄化,同时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具有优异的导电特性,满足大尺寸产品快速扫描频率的需求。【专利附图】【附图说明】[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结构示意图。[0017]图2为图1中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的细部示意图。[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结构示意图。[0019]图4为图3中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的细部示意图。[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结构示意图。[0021]图6为图5中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的细部示意图。[0022]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023]I触控装置[0024]2触控装置[0025]3触控装置[0026]10下基板[0027]20上基板[0028]30有机发光电子组件[0029]34密封胶[0030]40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0031]40’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0032]40”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0033]42第一绝缘层[0034]44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0035]441第一电极[0036]46第二绝缘层[0037]48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0038]481第二电极[0039]52第一保护层[0040]54第二保护层[0041]56开孔[0042]58透明胶层[0043]62导线[0044]71第三绝缘层[0045]72上表面[0046]73下表面[0047]74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0048]741第一电极[0049]76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0050]761第二电极[0051]77第三保护层[0052]78第四保护层[0053]79开孔【具体实施方式】[0054]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特列举本发明之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0055]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各附图仅为示意以更容易了解本发明,其详细的比例可依照设计的需求进行调整。在文中所描述对于图形中相对组件的上下关系,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皆应能理解其是指对象的相对位置而言,因此皆可以翻转而呈现相同的构件,此皆应同属本说明书所揭露的范围,在此容先叙明。[0056]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触控装置I包含有下基板10、上基板20。在下基板10与上基板20之间,更包含有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以及位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的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下基板10为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提供载体,上基板20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操作界面,同时对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和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起保护封装作用。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可例如是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OLED),OLED的结构和发光原理为公知技术,在此不再多加赘述。[0057]本实施例中,在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与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之间,更包括透明黏合层,透明黏合层覆盖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并使其与外界的氧气、水分隔绝,避免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受潮和氧化而影响寿命,达到封装保护的作用同时并不影响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的显示功能。此外,在下基板10的周边区域围绕设置有密封胶34,其围绕设置在透明黏合层和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周边并粘结下基板10和上基板20,以防止透明黏合层渗出并进一步对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达到封装保护的作用。[0058]图2为图1中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的细部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为一堆叠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层42、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第二绝缘层46、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其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位于第一绝缘层42表面上,第二绝缘层46位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位于第二绝缘层46上。更具体来说,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包括复数沿第一方向互相平行排列的条状第一电极441,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包括复数沿第二方向互相平行排列的条状第二电极481,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相互交错排列。[0059]本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层42与第二绝缘层46材质可选自环氧树脂、改质的环氧树月旨、聚脂、丙烯酸酯、氟素聚合物、聚亚苯基氧化物、聚酰亚胺、酚醛树脂、聚砜、硅素聚合物、BT树脂(bismaleimidetriazinemodifiedepoxyresin)、氰酸聚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液晶高分子(liquidcrystalpolyester,LCP)、聚酰胺(PA)、尼龙6、共聚聚甲醒(POM)、聚苯硫醚(PPS)或是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的群组。上述的材质透明且具有可挠性,适合制作大面积且具有可挠性的触控装置;此外,上述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绝缘层46的材质也比玻璃更轻更薄,可有效减少触控装置的重量与厚度。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具有优良的透光度、柔韧性以及导电性,可以满足触控产品对高透光度的要求,且可以较好地形成在上述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绝缘层46的挠性材质上并可以满足大尺寸触控产品快速扫描频率的需求。本发明中,形成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的纳米银线,其导电性可以借由制作过程中,调整纳米银线溶液的浓度而改变,也就是说,欲制作出低阻抗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仅需要增加纳米银线溶液的浓度即可。纳米银线可由溅射、印刷、光刻蚀刻或其它方式形成于第一绝缘层42和第二绝缘层46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的电极图案和排列方向也不限于上述,而可以任意对称及重复的图案有规则排列。[0060]在本实施例中,更包含有第一保护层52覆盖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上,以及第二保护层54覆盖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上,以使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以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和空气隔绝而不被氧化。此外,第一保护层52以及第二保护层54对应于每个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两端的位置上有多个开孔56以暴露出部分的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在第一保护层52以及第二保护层54的周边区域中,更包含有多条导线62,它们的一端分别通过多个开孔56与对应的多个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的一处理器(图未示)电性连接,以将触控面板上产生的信号变化传输至处理器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一保护层52以及第二保护层54可以为单层结构或是多层结构。此外,在第一保护层52与第二绝缘层46之间,更具有透明胶层以粘结上下结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将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和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整合为触控装置结构,满足市场对触控产品的轻薄化需求,且以柔韧性较好的纳米银线代替公知技术中易脆的ITO透明电极材料,并制作于PET等挠性薄膜上,以交叉堆叠的方式,使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交叉堆叠,进一步减轻触控装置结构的重量,同时纳米银线优良的导电性满足大尺寸触控产品快速扫描频率的需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中除了透明黏合层覆盖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之外,由于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和上基板20也都位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因此可进一步的保护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不受到空气中的水气或是氧气破坏。[0061]下文将针对本发明的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的不同实施样态进行说明,且为简化说明,以下说明主要针对各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详述。此外,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相同的组件是以相同的标号进行标示,以利于各实施例间互相对照。[0062]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2同样包含有下基板10、上基板20。在下基板10与上基板20之间,更包含有一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以及位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的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下基板10为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提供载体,上基板20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操作界面,同时对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和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起保护封装作用。在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与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之间,更包括透明黏合层,覆盖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并使其与外界的氧气、水分隔绝,避免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受潮和氧化而影响寿命,达到封装保护的作用同时并不影响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的显示功能。此夕卜,在下基板10和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的周边区域围绕设置有密封胶34,其围绕设置在透明黏合层和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周边并粘结下基板10和上基板20,以防止透明黏合层渗出并进一步对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达到封装保护的作用。[0063]本实施例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不同处在于,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结构略有不同。请参考图4,图4为图3中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的细部示意图,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包含有第一绝缘层42;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其位于第一绝缘层42表面;第二绝缘层46,其位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其位于第二绝缘层46上。其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包括复数沿第一方向互相平行排列的条状第一电极441,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包括复数沿第二方向互相平行排列的条状第二电极481。此外,本实施例中更包含有第一保护层52覆盖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上,以及第二保护层54覆盖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上,以使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44以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48和空气隔绝而避免被氧化。第一保护层52以及第二保护层54对应于每个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两端的位置上有多个开孔56以暴露出部分的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在第一保护层52以及第二保护层54上的周边区域中,更包含有多条导线62,它们的一端分别通过多个开孔56与对应的多个第一电极441和第二电极48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的一处理器(图未示)电性连接,以将触控面板上产生的信号变化传输至处理器上。同样地,上述第一保护层52以及第二保护层54可以为单层结构或是多层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46直接形成于第一保护层52上,并不需要透明胶层。其它关于组件材料的选用与制作方法,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0064]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结构相似,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3同样包含有下基板10、上基板20。在下基板10与上基板20之间,更包含有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以及位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的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下基板10为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提供载体,上基板20为用户提供最直接的操作界面,同时对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和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起保护封装作用。在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与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之间,还包括透明黏合层,覆盖于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上。此外,在下基板10的周边区域围绕有密封胶34,其围绕设置在透明黏合层和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周边并粘结下基板10和上基板20,以防止透明黏合层渗出并进一步对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达到封装保护的作用。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不同处在于,第三实施例的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结构略有不同。请参考图6,图6为图5中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的细部示意图,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包含有第三绝缘层71,其具有一远离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的上表面72以及一靠近有机发光电子组件30的下表面73,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4位于上表面72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6位于下表面73上,其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4包括复数沿第一方向互相平行排列的条状第一电极741,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6包括复数沿第二方向互相平行排列的条状第二电极761,第一电极741和第二电极761交错排列。同样地,第三保护层77与第四保护层78分别覆盖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4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6以避免纳米银线被氧化;第三保护层77与第四保护层78对应于每个第一电极741和第二电极761两端的位置上有多个开孔79以暴露出部分的第一电极741和第二电极761,同样地,第三保护层77和第四保护层78也不限于单层结构,可能为多层结构;此外,多条导线62位于第三保护层77与第四保护层78的周边区域,其一端通过多个开孔79与对应的多个第一电极741和第二电极76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的一处理器(图未示)电性连接,以将触控面板上产生的信号变化传输至处理器上。[0065]其中,第三绝缘层71的材质与本发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相同,可选自具有可挠性的材质如环氧树脂、改质的环氧树脂、聚脂、丙烯酸酯、氟素聚合物、聚亚苯基氧化物、聚酰亚胺、酹醒树脂、聚砜、娃素聚合物、BT树脂(bismaleimidetriazinemodifiedepoxyresin)、氰酸聚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_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液晶高分子(liquidcrystalpolyester,LCP)、聚酰胺(PA)、尼龙6、共聚聚甲醛(POM)、聚苯硫醚(PPS)和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等。此夕卜,上述的第一电极741和第二电极761的电极图案和排列方向也不限于此,可以任意对称及重复的图案有规则排列。[0066]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40”仅使用一层绝缘层,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4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6分别位于第三绝缘层71的上表面72与下表面73,如此一来,可进一步减少触控装置的重量与厚度;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74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76可以满足触控产品对高透光度的要求,且可以较好地形成在第三绝缘层71的挠性材质上并可以满足大尺寸触控产品快速扫描频率的需求。其它关于组件材料的选用与制作方法,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0067]综上所述,本发明将触控面板和显示器整合在一起,实现触控装置的轻薄化,同时,以柔韧性较好的纳米银线作为触控电极层,代替公知技术中常用易脆的ITO透明电极材料,并制作于可挠性的薄膜材料上(如PET等),可进一步减轻触控装置的重量,同时纳米银线优良的导电性满足大尺寸触控产品快速扫描频率的需求;且可借由调整纳米银线溶液,改变触控电极的阻抗,可以制作出可挠性、大面积且具有低阻抗电极的触控装置。此外,本发明位于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下的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方除了覆盖有透明黏合层之夕卜,更覆盖有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和上基板,其中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更包含有绝缘层,因此可以更进一步的保护有机发光电子组件,增加触控装置的稳定性。[00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下基板;一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位于所述下基板上;一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以及一上基板,位于所述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包含有:一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表面上;一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上;以及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由可挠性材质组成,材质可选自环氧树脂、改质的环氧树脂、聚脂、丙烯酸酯、氟素聚合物、聚亚苯基氧化物、聚酰亚胺、酚醛树脂、聚砜、硅素聚合物、BT树脂、氰酸聚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液晶高分子、聚酰胺、尼龙6、共聚聚甲醛、聚苯硫醚和环状烯烃共聚物的群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一透明黏合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复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复数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互交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至少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上,且所述保护层具有多个开孔以分别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多条导线通过所述开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电性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触控感测层包含有:一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上;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靠近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的一表面;以及一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远离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的一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由可挠性材质组成,材质可选自环氧树脂、改质之环氧树脂、聚脂、丙烯酸酯、氟素聚合物、聚亚苯基氧化物、聚酰亚胺、酚醛树脂、聚砜、硅素聚合物、BT树脂、氰酸聚酯、聚乙烯、聚碳酸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液晶高分子、聚酰胺、尼龙6、共聚聚甲醛、聚苯硫醚和环状烯烃共聚物(COC)的群组。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一透明黏合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之间。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复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包括复数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互交错。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至少一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层和第二纳米银线电极层上,且所述保护层具有多个开孔以分别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更包括多条导线通过所述开孔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电性连接。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8所述的触控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电子组件为有机发光显示器。【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588223SQ201320622366【公开日】2014年5月7日申请日期:2013年10月9日优先权日:2013年10月9日【发明者】刘振宇,龚立伟,林熙干申请人: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