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904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显示行业的发展趋势朝着窄边框的方向发展,窄边框设计可以使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尺寸增大,给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美感。

对于集成触控功能的触控显示面板来说,其边框部分排布有大量的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连接,用于为显示区的触控电极传输触控信号。因触控信号线的线宽和线间距的限制导致触控显示面板的窄边框设计具有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用于满足用户对触控显示面板窄边框化的需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以及位于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上方的触控面板;

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触控感测电极层、触控驱动电极层和第一金属引线层;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层包括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层包括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所述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和所述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电性绝缘;所述第一金属引线层包括多条第一金属引线,所述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和所述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分别与所述多条第一金属引线电性连接;

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封装保护薄膜之间设置有附加金属层;所述附加金属层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转换金属线,所述第一转换金属线与一对应的所述第一金属引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转换金属线延伸至所述触控面板和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对接台阶处;未与所述第一转换金属线电性连接的所述第一金属引线延伸至所述触控面板和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对接台阶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通过在触控面板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封装保护薄膜之间设置附加金属层,该附加金属层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转换金属线。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和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分别与多条第一金属引线性连接。在周边金属走线区,需要使用金属走线将子触控感测电极引出至触控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对接台阶处,进而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为减小周边金属走线区,进而实现窄边框,本发明设置部分子触控感测电极通过第一转换金属线引出至触控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对接台阶处,部分子触控感测电极通过第一金属引线引出至触控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对接台阶处。具体的,设置第一转换金属线与一对应的第一金属引线电性连接,第一转换金属线延伸至触控面板和所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对接台阶处;未与第一转换金属线电性连接的第一金属引线延伸至触控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对接台阶处。这样触控显示面板上的第一金属引线层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封装保护薄膜表层的附加金属层就形成了双层金属走线,使用两层金属层设置子触控感测电极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电路连接的金属走线,从而减小单层金属层设置的金属走线的数目,可以降低金属走线区域宽度,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沿图1a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沿图2a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沿图5a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沿图6a中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b为沿图1a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以及位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上方的触控面板20。触控面板20包括触控感测电极层21、触控驱动电极层22和第一金属引线层23。触控感测电极层21包括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211,触控驱动电极层22包括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221。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211和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221电性绝缘。第一金属引线层23包括多条第一金属引线231,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211和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221分别与多条第一金属引线231电性连接。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还包括封装保护薄膜11。触控面板20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封装保护薄膜11之间设置有附加金属层12。附加金属层12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转换金属线121。第一转换金属线121与一对应的第一金属引线231电性连接。第一转换金属线121延伸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未与第一转换金属线121电性连接的第一金属引线231也延伸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

参见图1a,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两层金属层(第一金属引线层23和附加金属层12)中设置将子触控感测电极211引出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的金属线。图1a示例性的设置2条第一金属引线231直接将子触控感测电极211引出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设置2条第一转换金属线121一端分别与第一金属引线231电性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因此,部分子触控感测电极211通过第一转换金属线121引出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部分子触控感测电极211通过第一金属引线231引出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相比于将所有的金属线在同一金属层中设置,可以减小单层金属层中金属走线的数目,进而可以减小触控显示面板的外围金属走线区域宽度,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窄边框设计。

举例而言,触控显示面板共有4行子触控感测电极,相应的需要4条金属线将各子触控感测电极引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如果单独使用第一金属引线层23制作金属引线,那么每行子触控感测电极都需要与至少一条第一金属引线231连接,因此至少需要4条第一金属引线231。若要保持子触控感测电极上信号的均一性,每一子触控感测电极两端均连接一条第一金属引线231,因此需要设置8条第一金属引线231,其中4条第一金属引线231设置在子触控感测电极延伸方向的左侧,4条第一金属引线231设置在子触控感测电极延伸方向的右侧。因此,触控显示面板窄边框宽度等于4条第一金属引线231的线宽之和加上各第一金属引线231的线间距之和。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式,在子触控感测电极延伸方向的左侧和/或右侧使用第一金属引线层23设置2条第一金属引线231将部分子触控感测电极引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图1a示例性的在子触控感测电极延伸方向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2条第一金属引线231将部分子触控感测电极引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然后在子触控感测电极延伸方向的左侧和/或右侧再使用附加金属层12设置2条第一转换金属线121将剩余的子触控感测电极引至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理论上触控显示面板边框宽度等于2条第一金属引线231的线宽之和(或2条第一转换金属线121的线宽之和)加上各第一金属引线231的线间距之和(或各第一转换金属线121的线间距之和),因此可以显著减小金属走线区域宽度。

可选的,参见图1b,第一转换金属线121可以通过第一过孔13与一对应的第一金属引线231电性连接,第一过孔13内填充有导电银浆。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制备完成后再集成封装触控面板20,因此可以通过在第一过孔13内灌注银浆的方式将第一转换金属线121与对应的第一金属引线231电性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直接使用第一金属引线231覆盖第一过孔13的方式将第一转换金属线121与对应的第一金属引线231电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1a和图1b示例性的设置触控显示面板中的触控感测电极层和触控驱动电极层位于不同层,即触控感测电极层和触控驱动电极层异层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感测电极层和触控驱动电极层还可以同层设置。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沿图2a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a和图2b所示,与图1a和图1b不同的是,触控感测电极层21和触控驱动电极层22同层设置。第一金属引线层23还包括多个第一金属跨桥232。子触控感测电极211包括平行排列的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块;子触控驱动电极221包括平行排列的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块。多个第一金属跨桥232将每一子触控感测电极211的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块电性连接,以及将每一子触控驱动电极221的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块电性连接。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与图2a不同的是,多个第一金属跨桥232将每一子触控感测电极211的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块电性连接。每一子触控驱动电极221的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块之间通过触控驱动电极层材料连接。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所示,与图2a不同的是,多个第一金属跨桥232将每一子触控驱动电极221的多个子触控驱动电极块电性连接。每一子触控感测电极211的多个子触控感测电极块之间通过触控感测电极层材料连接。

可选的,本实施例每间隔至少一行子触控感测电极,设置一第一金属引线与一第一转换金属线电性连接。为尽可能的减小金属走线区域宽度,优选的,每间隔一行子触控感测电极,设置一第一金属引线与一第一转换金属线电性连接,理论上,相比于在一层金属层中设置所有的将子触控感测电极引出的金属线,这样设置可以减小一倍的外围金属走线区域宽度。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b为沿图5a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附加金属层12还包括多个焊盘接点122以及多条第二转换金属线123。多个焊盘接点122位于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多个焊盘接点122一端与对应的多条第二转换金属线123或多条第一转换金属线12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驱动芯片(IC)接口或柔性电路板(FPC)电性连接,用于将子触控感测电极211与驱动芯片或柔性电路板导通。多条第二转换金属线123一端与多个焊盘接点122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多条第一金属引线231电性连接。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对接台阶30处将所有第一金属引线231通过打孔加点银浆的方式与封装保护薄膜11上附加金属层12中的第二转换金属线123连接,第二转换金属线123以及第一转换金属线121在对接台阶30处均与焊盘接点122连接,在后续封装时可以将驱动芯片(IC)或柔性电路板(FPC)进行键合导通。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b为沿图6a中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未示出)。非显示区内设置有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41。第一金属引线层23还包括多个第二金属跨桥233。多个第二金属跨桥233位于触控面板20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的对接台阶30处。多个第二金属跨桥233一端与对应的多条第一金属引线231或多条转换金属线121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对应的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41电性连接。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41与驱动芯片接口(IC)或柔性电路板(FPC)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封装保护薄膜11上的第一转换金属线121仅仅当作辅助走线使用。在对接台阶30处,封装保护薄膜11上的第一转换金属线121通过第二金属跨桥233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中的第二金属引线141电性连接。然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10中的第二金属引线141与驱动芯片接口(IC)或柔性电路板(FPC)电性连接。

可选的,多个第二金属跨桥233通过第二过孔14与对应的多条第一转换金属线121电性连接;多个第二金属跨桥233通过第三过孔15与对应的多条第二金属引线141电性连接;第二过孔14和第三过孔15内填充有导电银浆。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节省工艺制程,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的第二金属引线可以无需额外增加金属层,利于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的原有金属层制作形成第二金属引线。例如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位于显示区呈矩阵式排列的薄膜晶体管以及薄膜晶体管漏极电性连接的反射电极层。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源极和漏极。第二金属引线可以与栅极、源极、漏极或反射电极层同层设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是柔性触控显示面板,结合触控技术和柔性显示技术的优点,不但具有可变型或可弯曲的特点,还可以实现触控操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若要实现可变型或可弯曲的特点,需设置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柔性衬底,触控面板包括第二柔性衬底。

需要说明的是,图1a-图6b中具有诸多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在后续附图中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