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95249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触控显示技术已经逐渐遍及人们的生活中。在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相对于电阻式触控显示面板,电容式触控显示面板具有寿命长、透光率高、可以支持多点触控等优点,成为触控显示技术的热点。

现有的电容式触摸显示面板的检测原理为:通过在触控显示面板内形成横纵交叉分布的触控电极和感应电极,并在交叉处形成电容矩阵,然后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逐级向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检测出与各触控电极对应的感应电极输出的触控感应信号,从而检测出电容矩阵中的电容变化,判断出触控操作的位置。

通常,触控显示面板中用于向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的驱动电路可以由大量的晶体管构成,这使得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复杂,并且上述驱动电路中包含的晶体管通常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导致触控显示面板难以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驱动方法以及触控显示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驱动电路以及多个触控电极,该驱动电路包括与上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的多个驱动单元、第一电压信号线、第二电压信号线、第三电压信号线、第一脉冲信号线以及第二脉冲信号线;上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其中,上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一电压信号线电连接,第一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脉冲信号线电连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极与上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上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二电压信号线电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脉冲信号线电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上述第三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控制端电连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上述触控电极电连接;上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三电压信号线电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控制端电连接,第四晶体管的第二极与对应的上述触控电极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该驱动方法为分时驱动,包括触控阶段和显示阶段,上述驱动方法包括:在触控阶段,第一脉冲信号线向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输出第一脉冲信号,第二脉冲信号线向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输出第二脉冲信号,以使第一电压信号线的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线的第二电压信号交替输出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第一控制端向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第三晶体管在触控阶段导通,第三晶体管向对应的触控电极输出触控扫描信号;在显示阶段,第二控制端向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输入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在显示阶段导通,第三电压信号线通过第四晶体管向对应的触控电极输出公共电压信号。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和驱动单元,各驱动单元可以向对应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三晶体管、第四晶体管、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其中第一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一脉冲信号线、第一电压信号线电连接和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二脉冲信号线、第二电压信号线和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三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一控制端和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二控制端、第三电压信号线和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从而使得各驱动单元可以以较少的晶体管实现对触控电极的扫描,简化了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减小了驱动电路占用触控显示面板非显示区的空间。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单元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单元的另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单元的又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示出了用于驱动如图4所示的驱动单元的一时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见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1、以及与各触控电极101对应的多个驱动单元106。其中,各驱动单元106与触控电极101电连接,用于向对应的触控电极101提供触控扫描信号。

通常,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基板103,上述触控电极101和驱动单元106设置在第一基板103上,如图1所示。上述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感应电极102、第二基板104、感应电极信号线105、驱动芯片107。各感应电极102设置在第二基板104上,各感应电极102与感应电极信号线105一一对应电连接。上述驱动芯片107通过各驱动单元106向与之对应的触控电极101输出触控扫描信号以扫描各触控电极101,并且感应电极102通过感应电极信号线105向驱动芯片107传输触控感应信号,以使触控显示面板100可以确定发生触控操作的具体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单元106具体结构可以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单元的一种示意性结构图。如图2所示,驱动单元106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一控制端1061和第二控制端1062。进一步地,上述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压信号线V1、第二电压信号线V2、第三电压信号线V3、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以及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晶体管M1的第一极可以与第一电压信号线V1电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可以与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电连接,上述第一晶体管M1的第二极与上述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极电连接。上述第二晶体管M2的第一极可以与第二电压信号线V2电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可以与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电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第二极可以与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极电连接。上述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可以与第一控制端1061电连接,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极可以与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上述第四晶体管M4的第一极可以与第三电压信号线V3电连接,上述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可以与第二控制端1062电连接,第四晶体管M4的第二极可以与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

上述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可以输出第一脉冲信号,第二脉冲信号XCOMSEL可以输出第二脉冲信号,上述第一控制端1061可以输入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端1062可以输入第二控制信号。上述第一电压信号线V1输出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线V2输出第二电压信号,第三电压信号线V3输出公共电压信号。上述第一脉冲信号、第二脉冲信号、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控制上述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的开启或闭合,使得上述触控电极101可以接收对应的驱动单元106输出的第一电压信号、第二电压信号或公共电压信号。

可以理解,上述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可以均为NMOS,如图2所示,但这仅是示意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的需要来设置晶体管为PMOS晶体管或NMOS晶体管。此外,在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的各驱动单元中采用同一类型的晶体管,可以同时制作该驱动电路中的晶体管,从而简化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工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控制端1061和第二控制端1062可以与驱动芯片等电连接,以使第一控制端1061和第二控制端1062可以分别输入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或者,上述第一控制端1061与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电连接,第二控制端1062与第七晶体管M7和第八晶体管M8电连接,如图3所示,以使第一控制端1061和第二控制端1062可以分别输入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其中,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单元的另一种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地,上述各驱动单元106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平信号线VGH、第二电平信号线VGL、第一输入端SRout和第二输入端XSRout。如图3所示,上述第五晶体管M5的第一极与第一电平信号线VGH电连接,第五晶体管M5的第二极与上述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极电连接,上述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与第一输入端SRout电连接。上述第六晶体管M6的第一极与第二电平信号线VGL电连接,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极与上述第一控制端1061电连接,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与上述第二输入端XSRout电连接。其中,上述第一输入端SRout的输入信号与第二输入端XSRout的输入信号可以互为反相信号。上述第五晶体管M5的第二极和第六晶体管M6的第二极可以向第一控制端1061传输第一控制信号。

上述第七晶体管M7的第一极与上述第一电平信号线VGH电连接,第七晶体管M7的第二极与上述第八晶体管M8的第二极电连接,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与上述第二输入端XSRout电连接。如图3所示,上述第八晶体管M8的第一极与上述第二电平信号线VGL电连接,第八晶体管M8的第二极与上述第二控制端1062电连接,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与上述第一输入端SRout电连接。上述第七晶体管M7的第二极和第八晶体管M8的第二极可以向第二控制端1062传输第二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驱动单元106还可以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单元的又一种示意性结构图。如图4所示,上述驱动单元106还可以包括第九晶体管M9和第十晶体管M10。第九晶体管M9的第一极与上述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电连接,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与上述第一控制端1061电连接,第九晶体管M9的第二极与上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电连接,以使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可以通过第九晶体管M9与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电连接。第十晶体管M10的第一极与上述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电连接,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与上述第一控制端1061电连接,第十晶体管M10的第二极与上述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电连接,以使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可以通过第十晶体管M10与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电连接。本实现方式提供的驱动单元106中的第三晶体管M3、第九晶体管M9和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都与第一控制端1061电连接,因此第一控制信号可以同时控制第三晶体管M3、第九晶体管M9和第十晶体管M10的开启与闭合,这使得驱动单元106输出的触控扫描信号更加稳定。

可以理解,上述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和第十晶体管M10也可以为NMOS晶体管,如图4所示,即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的各驱动单元中均采用同一类型的晶体管,可以简化驱动电路的制作工序,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成本。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多个与触控电极101对应的驱动单元106,各驱动单元106可以向对应的触控电极101提供触控扫描信号,驱动单元106包括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一控制端1061和第二控制端1062,其中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1、第一电压信号线V1电连接和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二脉冲信号线COMSEL2、第二电压信号线V2和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一控制端1061和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第一极和第二极分别与第二控制端1062、第三电压信号线V3和对应的触控电极101电连接,从而使得各驱动单元106可以以较少的晶体管实现对触控电极101的扫描,简化了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减小了驱动电路占用触控显示面板非显示区的空间。

此外,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并且上述实施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各驱动单元可以如图2、图3或图4所示。通常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为分时驱动,可以包括触控阶段和显示阶段。如图5所示,其为根据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步骤501,在触控阶段,第一脉冲信号线向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输出第一脉冲信号,第二脉冲信号线向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输出第二脉冲信号,以使第一电压信号线的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线的第二电压信号交替输出到第三晶体管的第一极,第一控制端向第三晶体管的栅极输入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该第三晶体管在触控阶段导通,第三晶体管向对应的触控电极输出触控扫描信号。

步骤502,在显示阶段,第二控制端向第四晶体管的栅极输入第二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在显示阶段导通,第三电压信号线通过第四晶体管向对应的触控电极输出公共电压信号。

在这里,上述第一电压信号线V1输出的第一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与第二电压信号线V2输出的第二电压信号的电压值不同。例如,上述第一电压信号的为高电平信号,第二电压信号为低电压信号。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可以形成触控扫描信号中的高电位信号和低电位信号。

上述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与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输出的第二脉冲信号可以互为反相脉冲信号。上述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和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可以控制上述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一直在开关翻转,并且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不会同时导通。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可以分时向第三晶体管M3输出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使得第三晶体管M3一直输入高低电平翻转的波形信号。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与第一控制端1061电连接,使得第一控制端1061可以控制第三晶体管M3在触控阶段导通向触控电极101输出上述高低电平翻转的波形信号,通时第一控制端1061可以控制第三晶体管M3在显示阶段截止。

上述第一控制端1061输入的第一控制信号与第二控制端1062输入的第二控制信号互为反相控制信号。上述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使得上述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不能同时导通,因此,与该驱动单元对应的触控电极可以接收第三晶体管M3输出的触控扫描信号或第四晶体管M4输出的公共电压信号。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触控显示面板中的各驱动单元如图3所示,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上述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和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接收第一输入端SRout的输入信号,以使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八晶体管M8导通,第一控制端1061接收第一电平信号线VGH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且第二控制端1062同时接收第二电平信号线VGL输出的第二电平信号,其中,第一电平信号的电位与第二电平信号的电位不同。以及上述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和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接收第二输入端XRout的输入信号,以使第六晶体管M6和第七晶体管M7导通,第一控制端1061接收第二电平信号线VGL输出的第二电平信号,且第二控制端1062同时接收第一电平信号线VGH输出的第一电平信号。

上述第五晶体管M5和第六晶体管M6在第一输入端SRout和第二输入端XRout的控制下,分时向第一控制端1061输出第一电平信号和第二电平信号,以形成第一控制信号。同样地,上述第七晶体管M7和第八晶体管M8可以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并且该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相位相反,这可以使得第三晶体管M3和第四晶体管M4分时导通。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触控显示面板中的驱动单元如图4所示,触控显示面板在上述触控阶段的过程中,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和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接收第一控制端1061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九晶体管M9和第十晶体管M10同时导通,此时第九晶体管M9向第一晶体管M1输出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上的第一脉冲信号,第十晶体管M10向第二晶体管M2输出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上的第二脉冲信号。由于第一脉冲信号和第二脉冲信号为反相脉冲信号,因此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交替导通,第一电压信号线V1的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线V2的第二电压信号交替输出到第三晶体管M3的第一极,形成触控扫描信号。在触控阶段,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控制第三晶体管M3导通,第三晶体管M3向对应的触控电极101输出触控扫描信号。

下面可以以如图4所示的驱动单元为例,结合如图6所示的时序图来描述本实施中的各驱动单元的工作原理。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和和第十晶体管M10可以均为NMOS晶体管。

上述触控显示面板可以通过其中的各驱动单元逐级扫描与之电连接的触控电极。这里以扫描触控显示面板中的第n个触控电极为例,即第n个触控电极与图4中的驱动单元电连接。此时图4所示的驱动单元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时序进行驱动,图4所示的驱动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输入如图6所示的SRout(n)和XSRout(n)信号,则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极输出如图6所示的TL(n)信号。

在触控阶段P1,驱动单元中的第一输入端SRout(n)输入的信号可以为高电平信号,第二输入端XSRout(n)输入的信号可以为低电平信号,第五晶体管M5、第八晶体管M8导通,第六晶体管M6和第七晶体管M7截止,第一控制端1061输入第一电平信号线VGH上的第一电平信号,第二控制端1062输入第二电平信号线VGL上的第二电平信号。此时第三晶体管M3、第九晶体管M9和第十晶体管M10导通,第四晶体管M4截止。第一脉冲信号线COMSEL上的第一脉冲信号通过第九晶体管M9传输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第二脉冲信号线XCOMSEL上的第二脉冲信号通过第十晶体管M10传输到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交替导通,第一电压信号线V1上的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线V2上的电压信号通过第三晶体管M3交替地输出到第n个触控电极,以实现对第n个触控电极的触控扫描。

在显示阶段P2,驱动单元中的第一输入端SRout(n)输入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二输入端XSRout(n)输入的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六晶体管M6和第七晶体管M7导通,第五晶体管M5、第八晶体管M8截止。第一控制端1061输入第二电平信号线VGL上的第二电平信号,第二控制端1062输入第一电平信号线VGH上的第一电平信号。此时第四晶体管M4导通,第三晶体管M3、第九晶体管M9和第十晶体管M10截止,第三电压信号线V3上的公共电压信号通过第四晶体管M4输出到第n个触控电极,以使触控显示面板可以用于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触控阶段P1和显示阶段P2之间还可以存在触控与显示转换的阶段P3,并且P3阶段存在时间极短。上述驱动电路扫描完第n个触控电极后,可以继续扫描第n+1个触控电极,并且与第n+1个触控电极电连接的驱动单元中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可以输入如图6所示的SRout(n+1)和XSRout(n+1)信号,则第三晶体管M3的第二极可以输出如图6所示的TL(n+1)信号,同样地,与第n+1个触控电极电连接的驱动单元的驱动过程可以包括触控阶段P1’、显示阶段P2’、以及触控与显示转换阶段P3’,并且该驱动单元的工作原理可以如上所述。因此,触控显示面板可以采用上述方法扫描触控显示面板中的各触控电极,以确定触控显示面板中发生触控操作的具体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700,如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触控显示装置700可以为如图7所示的具有触控功能的手机,并且该触控显示装置700中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和驱动方法可以与上述任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触控显示装置还可以为具有触控功能电脑、电视、穿戴式智能设备等装置,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