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01980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系统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以及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也日益复杂。耦合度反映了系统模块之间通过连接而建立的联系强度。在系统中,若内部各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系统就越难理解、修改,系统也会更加更复杂。由此可知,系统耦合度对系统的可理解性、独立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可靠性等质量属性有重要的影响,是影响系统复杂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时,应尽量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控制信息系统的复杂度,从而保证信息系统设计的质量。目前关于系统耦合度的分析与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领域,对系统的耦合度进行评价是软件系统设计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软件系统中,耦合度作为用来度量一个模块(类)是如何依赖或影响另一个模块(类)的行为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衡量类与属性之间,类与方法之间以及方法与方法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来进行评价。常用的方法是分析软件中类、方法、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评价相互作用耦合、组件耦合以及继承耦合等三种不同类型的耦合特性,从而综合得出软件系统的耦合度。但对于由软件、硬件、设备、人员等要素构成的异构、大型复杂信息系统来说,软件只是其中一个模块,因此有关软件工程领域中耦合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无法照搬照用,现有技术中也没有现成的耦合度计算方法能为复杂信息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耦合度的计算方法能为复杂信息系统设计提供支持的问题,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解决方案。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及装置,能够为衡量与评价系统模块之间的关联强度提供一种有效的支撑手段,从而为分析复杂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提供指导。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包括:获取并解析系统设计数据文件,根据系统设计数据文件按照指定格式构建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根据系统结构组成表和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选取原子系统并确定原子系统间的接口关系,同时验证系统内部接口关系的完备性;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系统结构组成表和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选取原子系统并确定原子系统间的接口关系,同时验证系统内部接口关系的完备性包括:从所述系统结构组成表中选取原子系统,并向被选取的原子系统加入原子系统标识,生成修改后的系统结构组成表;根据修改后的系统结构组成表和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确定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并构建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根据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与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验证系统接口关系的完备性,判断系统设计数据文件内的接口关系是否都体现在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与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验证系统接口关系的完备性,判断系统设计数据文件内的接口关系是否都体现在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中包括:根据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生成基于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的系统接口关系集、与基于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的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集;对基于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的系统接口关系集与基于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的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集做减运算,判断结果差集合是否为空,是则系统接口关系具有完备性,否则不具有完备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包括: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验证系统接口关系统计的完整性,判断在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是否对每个原子系统接口的信道利用率都进行过统计;根据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验证每个系统接口的信道利用率的合理性;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以及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并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验证系统接口关系统计的完整性,判断在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是否对每个原子系统接口的信道利用率都进行过统计包括: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生成基于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的系统接口关系集、与基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的系统接口关系集;对基于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的系统接口关系集与基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的系统接口关系集进行减运算,判断结果差集合是否为空,是则系统接口关系具有完整性,否则不具有完整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验证每个系统接口的信道利用率的合理性为:分别计算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每一行元素的信息平均传输量与信道容量的比值,若所有比值都小于等于1则判定为合理,否则判定为不合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以及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包括:将系统接口关系矩阵的维度置为原子系统的总数;当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中存在一原子系统到另一原子系统的系统接口关系时,将系统接口关系矩阵中每个元素值分别置为对应接口关系在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的信息平均传输量与信道容量之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包括:判断系统接口关系矩阵的维度是否大于1;若系统接口关系矩阵的维度不大于1,则该系统的耦合度置为1;若系统接口关系矩阵的维度大于1,则该系统的耦合度置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所有元素之和的二倍,与原子系统的总数与原子系统的总数减一的乘积之比。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及装置,通过构建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选取原子系统并确定原子系统间的接口关系,同时验证系统内部接口关系的完备性,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计算系统的耦合度,能够为衡量与评价系统模块之间的关联强度提供一种有效的支撑手段,从而为分析复杂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提供指导。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中,判定系统内部接口关系完备性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中,构建原子系统接口关系矩阵以及计算系统整体耦合度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中,一个实施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中,该实施例的一种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装置中,该实施例的另一种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执行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能够针对不同用户或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数据推荐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第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可选的,应用于服务器,包括:步骤s101,获取并解析系统设计数据文件,根据系统设计数据文件按照指定格式构建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以系统设计数据文件为本发明的输入,读取并解析系统设计数据文件,按照固定格式构建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表、以及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系统结构组成表主要表现组成该系统的各级子系统。该表中有四个描述要素,分别是系统编号(sid)、系统名称、父系统编号(父系统sid)以及原子系统标识。其中,原子系统标识一项,0表示非原子系统,1表示是原子系统。但这一步中并不进行原子系统的区分,默认都不是原子系统,即表中每条记录原子系统标识项的取值都是0。系统接口关系表主要表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其中,外部接口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或其它外部系统进行交互的接口;内部接口是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接口。该表中有五个描述要素,分别是系统接口编号(iid)、系统接口名称、源系统编号、目的系统编号以及内部接口标识。对于内部接口标识一项,0表示外部接口,1表示内部接口。本发明中评价系统耦合度所使用的接口都是系统内部接口,因此区分和明确系统的内部接口是有效运用本发明方法的前提和基础。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主要表现系统中各内部接口所传输信息量的统计。该表中有三个描述要素分别是系统接口编号(sid),信息平均传输量(ac)和信道容量(cc)。步骤s102,根据系统结构组成表和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判定系统内部接口关系的完备性;步骤s103,对具有完备性的系统进行系统耦合度计算,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并依据系统接口关系矩阵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如图2所示,根据系统设计数据文件按照指定格式构建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包括:步骤s201,分析提炼所有的原子系统。依次遍历系统结构组成表中的各子系统s,判断子系统s编号(sid)是否在该表的父系统编号(父系统sid)中出现过,若出现过,表明该系统s存在下一级子系统,其不是原子系统;若未出现过,该系统s就是原子系统,同时将表中该系统所对应的原子系统标识项的值改为1;遍历完系统结构组成表后,表中所有原子系统标识项的值为1的系统就是所有的原子系统。步骤s202,明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并构建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主要表现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该表中有四个描述要素,系统接口编号(iid),系统接口名称、源原子系统编号(isid)和目的原子系统编号(dsid)。依次遍历系统接口关系表中的各内部接口关系(即表中内部接口标识项为1的系统接口),判断内部接口在该表所对应的源系统编号与目的系统编号中是否都包含原子系统,若是,则将该内部接口及对应原子系统信息添加到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中,否则,略过该内部接口,分析系统接口关系表中的下一个内部接口。步骤s203,验证内部接口关系完备性,即判断系统接口关系表中的所有内部接口是否都在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中得到了体现。根据系统接口关系表和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建立两个集合inf1和inf2。其中,inf1是根据系统接口关系表得到的内部接口集,inf2是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得到的内部接口集。将集合inf1和inf2进行相减运算,得到集合inf,即inf=inf1-inf2。若inf为空,则内部接口完备,否则,不完备,需修改系统的设计数据。如图3所示,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并依据系统接口关系矩阵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包括:步骤s301,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验证系统接口关系统计的完整性;步骤s302,根据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对每个系统接口信道利用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验证;步骤s303,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以及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步骤s304,根据系统接口关系矩阵,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并且,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验证系统接口关系统计的完整性包括:判断在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是否对每个原子系统接口的信道利用率都进行了统计。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分别建立两个集合inf3和inf4,其中,inf3是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得到的系统接口关系集,inf4是根据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得到的系统接口关系集。将集合inf3和inf4进行相减运算,得到集合inf,即inf=inf3-inf4。若inf为空,则系统接口关系统计完整,否则,不完整,需重新进行统计。并且,根据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对每个系统接口信道利用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验证包括:判断在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每个系统接口的信道利用率,即信息平均传输量占信道容量的比率,是否都不大于1,若是,则表明每个系统接口都是合理的,否则,不合理,需要重新修改系统接口的设计数据。具体来说,就是依次遍历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的各个系统接口,分别计算对应的信息平均传输量除以信道容量的值,若该值不大于1,则继续分析下一个系统接口,否则,说明系统接口设计不合理,需重新进行设计。并且,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以及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包括:系统接口关系矩阵主要表现每个系统接口的信道利用率。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设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中包含的原子系统的个数为m个,原子系统间的信息交互矩阵d是一个m×m的矩阵,矩阵中的元素dij的含义其中,si→sj表示在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中存在内部系统接口,其源原子系统为si且目的原子系统为sj,fk和ck分别表示该接口关系在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的信息平均传输量和信道容量的值。并且,根据系统接口关系矩阵,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判断系统接口关系矩阵d的维度是否大于1,若d不大于1,则该系统的耦合度cp=1;否则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系统设计数据,在对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程序,自动化的分析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并据此计算系统的耦合度。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在对系统进行结构设计的同时快速、准确、高效的计算出系统的耦合度,且这种系统耦合度的计算方法满足非负性、单调性、区间性(即耦合度的取值在0到1之间)以及子系统合并后耦合度值不增加等耦合度的特性要求,是一种有效的耦合度衡量手段,这也为计量和评价复杂信息系统的耦合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为改善与提升信息系统的设计质量提供支持,满足了复杂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能够进行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可选的,应用于服务器,包括:步骤1:解析系统设计数据,构建相关数据表。以系统设计数据文件为本发明的输入,读取并解析系统设计数据文件,按照固定格式构建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系统结构组成表主要表现组成该系统的各级子系统。该表中有四个描述要素,分别是系统编号(sid)、系统名称、父系统编号(父系统sid)以及原子系统标识。系统接口关系表主要表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该表中有五个描述要素,分别是系统接口编号(iid)、系统接口名称、源系统编号、目的系统编号以及内部接口标识。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主要表现系统中各内部接口关系所传输信息量的统计。该表中有三个描述要素分别是系统接口编号(sid),信息平均传输量(ac)和信道容量(cc)。在本实施例中,系统s的结构组成以及系统接口关系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设计结果以xml文件格式输入,对该设计文件解析,生成系统结构组成表1,系统接口关系表2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3。系统id系统名称父系统id原子系统标识s0001系统s-0s0002子系统s1s00010s0003子系统s2s00010s0004子系统s21s00030s0005子系统s22s00030s0006子系统s23s00030s0007子系统s231s00060s0008子系统s232s00060s0009子系统s233s00060s0010子系统s234s00060s0011子系统s3s00010s0012子系统s31s00110s0013子系统s32s00110s0014子系统s33s00110s0015子系统s4s00010表1:系统结构组成表接口id接口名称源系统编号目的系统编号内部接口标识i0001外部接口1s0002-0i0002外部接口2s0003-0i0003外部接口3s0011-0i0004外部接口4s0015-0i0005内部接口1s0002s0003;s00041i0006内部接口2s0003;s0005s0011;s00131i0007内部接口3s0011;s0014s00151i0008内部接口4s0004s00051i0009内部接口5s0004s0006;s00081i0010内部接口6s0012s00131i0011内部接口7s0013s00141i0012内部接口8s0014s00121i0013内部接口9s0007s00081i0014内部接口10s0008s00091i0015内部接口11s0008s00101i0016内部接口12s0010s00071表2:系统接口关系表表3: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步骤2:根据系统结构组成表和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判定系统内部接口关系的完备性。如图2所示,系统内部接口完备性分析的步骤如下:步骤201,分析提炼所有的原子系统,修改系统结构组成表。从系统结构组成表的第1条记录开始,分别读取每条记录的数据,判断该系统编号(sid)是否在表的父系统编号中出现过,若没有,则修改对应的原子系统标识的值为1,否则,跳过该记录,分析下一条记录,直至记录结束。最终得到的修改后的系统结构组成表就是区分了原子系统后的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id系统名称父系统id原子系统标识s0001系统s-0s0002子系统s1s00011s0003子系统s2s00010s0004子系统s21s00031s0005子系统s22s00031s0006子系统s23s00030s0007子系统s231s00061s0008子系统s232s00061s0009子系统s233s00061s0010子系统s234s00061s0011子系统s3s00010s0012子系统s31s00111s0013子系统s32s00111s0014子系统s33s00111s0015子系统s4s00011表4:修改后的系统结构组成表步骤202,明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并构建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从系统接口关系表中依次取出各个内部接口(即内部接口标识为1的系统接口),然后找出该系统接口对应的源系统编号和目的系统编号,再到修改后的系统结构组成表中看所得出的系统是否包含原子系统(即原子系统标识是否为1),若是,则将该系统接口以及相应的系统标识添加入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若不是,则跳过该信息,分析下一个内部接口,直至记录结束。最终便可以得到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5。接口id接口名称源系统编号目的系统编号i0005内部接口1s0002s0004i0006内部接口2s0005s0013i0007内部接口3s0014s0015i0008内部接口4s0004s0005i0009内部接口5s0004s0008i0010内部接口6s0012s0013i0011内部接口7s0013s0014i0012内部接口8s0014s0012i0013内部接口9s0007s0008i0014内部接口10s0008s0009i0015内部接口11s0008s0010i0016内部接口12s0010s0007表5: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步骤203,验证内部接口关系完备性,即判断系统接口关系表中的所有内部接口是否都在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中得到了体现。依次遍历系统接口关系表2中的每条记录,将内部接口标识为1的系统接口(iid)加入到集合inf1中,于是可以得到内部信息集合:inf1={i0005,i0006,i0007,i0008,i0009,i0010,i0011,i0012,i0013,i0014,i0015,i0016}。再分别读取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5中的每条记录,将每条记录中的接口编号(iid)加入到集合inf2中,直到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5的最后一条记录结束,于是可以得到内部信息集合:inf2={i0005,i0006,i0007,i0008,i0009,i0010,i0011,i0012,i0013,i0014,i0015,i0016}。比较inf1和inf2的值,由此可知,对于图5所描述的系统来说,其系统接口关系表中的所有内部接口都体现在了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中,内部接口关系是完备的。步骤3: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并依据系统接口关系矩阵计算系统的耦合度。如图3所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以及系统耦合度计算的步骤如下:步骤301,根据原子系统间的系统接口关系表与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验证系统接口关系统计的完整性。依次遍历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5中的每条记录,将每条记录中的接口编号(iid)加入到集合inf3中,直到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5的最后一条记录结束,于是可以得到内部系统接口集合:inf3={i0005,i0006,i0007,i0008,i0009,i0010,i0011,i0012,i0013,i0014,i0015,i0016}。再依次读取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5中的每条记录,将每条记录中的接口编号(iid)加入到集合inf4中,直到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5的最后一条记录结束,于是可以得到内部系统接口集合:inf4={i0005,i0006,i0007,i0008,i0009,i0010,i0011,i0012,i0013,i0014,i0015,i0016}。比较inf3和inf4的值,由此可知,对于图5所描述的系统来说,其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都在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进行了统计,因此系统接口关系的统计是完整的。步骤302,根据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对每个系统接口信道利用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验证。依次遍历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中的每条记录,然后计算信息平均传输量除以信道容量的比值,于是可知每条记录对应的值为1/2,4/5,2/5,1/2,1,4/5,2/3,1/2,4/5,1/2,4/5和1/2,这些值都不大于1,于是每个系统接口的信道容量都是满足要求的,其信道利用率都是合理的。步骤s303,根据原子系统之间的系统接口关系以及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根据修改后的系统结构组成表,可知子系统s1,s21,s22,s231,s232,s233,s234,s31,s32,s33和s4等十一个子系统是原子系统,且由原子系统间系统接口关系表可知,存在s1→s21,s22→s32,s33→s4,s21→s22,s21→s232,s31→s32,s32→s33,s33→s31,s231→s232,s232→s233,s232→s234和s234→s231等原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再依据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可知各系统接口对应的信道利用率为1/2,4/5,2/5,1/2,1,4/5,2/3,1/2,4/5,1/2,4/5和1/2,于是系统接口关系矩阵d为:步骤304,根据系统接口关系矩阵,计算系统的耦合度。该系统接口关系矩阵的维度为s,先分析是否满足s大于1,若不满足,则直接令该系统的耦合度cp=1(这表明该系统本身就是原子系统,不能再分解,因此其耦合度为1);否则的话,需要按下式计算该系统的耦合度cp:其中,为矩阵d(k)中各元素的取值。因此,cp=2×(1/2+4/5+2/5+1/2+1+4/5+2/3+1/2+4/5+1/2+4/5+1/2)/(11×(11-1))=0.141图6示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另一种系统之间的接口关系示意图,比较图5与图6可知,系统的结构组成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图6中的系统接口关系要少于图5中的系统接口关系,即降低各子系统内部的关联关系,最终结果表明基于图6计算的系统耦合度也小于基于图5计算的系统耦合度。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系统设计数据,在对系统结构组成表、系统接口关系组成表和系统内部信息传输统计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程序,自动化的分析构建系统接口关系矩阵,并据此计算系统的耦合度。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在对系统进行结构设计的同时快速、准确、高效的计算出系统的耦合度,且这种系统耦合度的计算方法满足非负性、单调性、区间性(即耦合度的取值在0到1之间)以及子系统合并后耦合度值不增加等耦合度的特性要求,是一种有效的耦合度衡量手段,这也为计量和评价复杂信息系统的耦合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为改善与提升信息系统的设计质量提供支持,满足了复杂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各个实施例中的某些步骤均可以相互交叉、替换、增加、删减,因此,这些合理的排列组合变换之于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也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且不应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局限在所述实施例之上。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执行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执行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901以及存储器902,图7中以一个处理器901为例。所述执行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装置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903和输出装置904。处理器901、存储器902、输入装置903和输出装置9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7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存储器90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9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902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存储器9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系统耦合度计算装置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9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9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9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输入装置903可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系统耦合度计算装置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904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存储在所述存储器902中,当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901执行时,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所述执行所述系统耦合度计算方法的装置的实施例,其技术效果与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存储介质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各项操作的处理方法。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实施例,其技术效果与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等。所述计算机程序的实施例,其技术效果与前述任意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此外,典型地,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的装置、设备等可为各种电子终端设备,例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电脑(pad)、智能电视等,也可以是大型终端设备,如服务器等,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不应限定为某种特定类型的装置、设备。本公开所述的客户端可以是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两者的组合形式应用于上述任意一种电子终端设备中。此外,根据本公开的方法还可以被实现为由cpu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在该计算机程序被cpu执行时,执行本公开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此外,上述方法步骤以及系统单元也可以利用控制器以及用于存储使得控制器实现上述步骤或单元功能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此外,应该明白的是,本文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作为例子而非限制性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写可编程rom(eeprom)或快闪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该ram可以充当外部高速缓存存储器。作为例子而非限制性的,ram可以以多种形式获得,比如同步ram(d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速率sdram(ddrsdram)、增强sdram(esdram)、同步链路dram(sldram)以及直接rambusram(drram)。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面的存储设备意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其它合适类型的存储器。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明白的是,结合这里的公开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以被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两者的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这种可互换性,已经就各种示意性组件、方块、模块、电路和步骤的功能对其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这种功能是被实现为软件还是被实现为硬件取决于具体应用以及施加给整个系统的设计约束。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每种具体应用以各种方式来实现所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决定不应被解释为导致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范围。结合这里的公开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和电路可以利用被设计成用于执行这里所述功能的下列部件来实现或执行: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者这些部件的任何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是可替换地,处理器可以是任何传统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结合dsp核、或任何其它这种配置。结合这里的公开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包含在硬件中、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这两者的组合中。软件模块可以驻留在ram存储器、快闪存储器、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盘、cd-rom、或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被耦合到处理器,使得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中读取信息或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在一个替换方案中,所述存储介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驻留在asic中。asic可以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一个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作为分立组件驻留在用户终端中。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设计中,所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可以将所述功能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来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该通信介质包括有助于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位置传送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够被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例子而非限制性的,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设备、磁盘存储设备或其它磁性存储设备,或者是可以用于携带或存储形式为指令或数据结构的所需程序代码并且能够被通用或专用计算机或者通用或专用处理器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路(dsl)或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来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发送软件,则上述同轴线缆、光纤线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线、无线电和微波的无线技术均被包括在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介质的定义之内。如这里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压缩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多功能盘(dvd)、软盘、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磁性地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光学地再现数据。上述内容的组合也应当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应当注意,在不背离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种改变和修改。根据这里描述的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权利要求的功能、步骤和/或动作不需以任何特定顺序执行。此外,尽管本公开的元素可以以个体形式描述或要求,但是也可以设想多个,除非明确限制为单数。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支持例外情况,单数形式“一个”(“a”、“an”、“the”)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和/或”是指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相关联地列出的项目的任意和所有可能组合。上述本公开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