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0697发布日期:2018-09-07 23:59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显示装置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追捧,其不但可节省空间,方便携带,而且用户通过手指或者触控笔等就可直接操作,使用舒适,非常便捷。目前,已广泛应用各个技术领域,例如市场常见的个人数字处理(PDA)、触控类手机、手提式笔记型电脑等。

目前,所涉及的触控面板中,参照图1所示,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板11、显示层12、薄膜封装层13和触控膜层14。由于显示层12与触控膜层14的间距较近,仅相隔有较薄的薄膜封装层13,因此,在触控面板处于工作状态时,显示层12中靠近触控膜层14的导电膜层(例如阴极或是阳极)会与触控膜层14之间形成较大电容,那么,必然会对驱动IC的驱动负担造成压力,导致驱动困难,降低驱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控面板中触控结构与相邻导电膜层之间容值较大而导致驱动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一表面的触控结构,所述触控结构中第一触控结构与第二触控结构绝缘设置;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触控电极,以及绝缘嵌设在所述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补偿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结构包含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结构包含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结构为网格状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结构为网格状的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异层设置,或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相互交错穿插。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中绝缘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补偿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绝缘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补偿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偿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和/或,所述第二补偿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

可选地,所述触控结构中,补偿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

可选地,所述补偿电极具有与所述触控电极相同的图案。

可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触控结构之间的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可选地,所述补偿电极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触控面板。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触控结构,位于基板与所述触控结构之间的显示层,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触控电极,以及绝缘嵌设在所述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个补偿电极;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所述触控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触控结构中设置有触控电极,以及绝缘嵌设在所述触控电极中镂空区域的至少一个补偿电极,从而,通过减少触控电极的实际导通面积,来减小触控结构与显示层产生的电容,进而,使得触控结构与显示层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不会过大,从而,减小驱动IC对触控结构的驱动压力,提升整体驱动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a)和图2(b)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c)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三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4(a)-图4(c)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三种情况下的补偿电极布设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2(a)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主要包括:基板21,位于基板21一表面的触控结构22,触控结构22中第一触控结构221与第二触控结构222绝缘设置;其中,触控结构22包括触控电极22a,以及绝缘嵌设在所述触控电极22a中镂空区域的至少一个补偿电极22b。

其实,参照图2(b)所示,在基板21与触控结构22之间,还设置有显示层23以及薄膜封装层24。这样,显示层23中靠近触控结构22的导电膜层(阳极或是阴极)与触控结构22之间的电容,仅是触控电极22a与显示层23中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而由于补偿电极22b与触控电极22a绝缘,且并未连通有电流,因此,补偿电极22b与显示层23中导电膜层之间并不存在电容。因此,通过减少触控电极22a的实际导通面积,来减小触控结构22与显示层23产生的电容,进而,使得触控结构22与显示层23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不会过大,从而,减小驱动IC对触控结构的驱动压力,提升整体驱动效果。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触控结构22可存在以下具体结构:

结构1:第一触控结构包含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结构包含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设置。

具体参照图3(a)所示,第一触控结构221和第二触控结构222均为条形电极,第一触控结构221包含多条沿横向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TX,第二触控结构222包含多条沿纵向排布的第二触控电极R1,其中,第一触控电极TX与第二触控电极RX交叉设置,且在交叠区域通过绝缘层隔绝。

结构2:第一触控结构为网格状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结构为网格状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异层设置。

具体参照图3(b)所示,第一触控结构221和第二触控结构222均为网格状电极,其中,第一触控结构221与第二触控结构222叠层设置,且第一触控结构221与第二触控结构222之间夹设有绝缘层,其中,绝缘层优选为透明绝缘层。

结构3:第一触控结构为网格状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结构为网格状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相互交错穿插。

具体参照图3(c)所示的一种较优结构,第一触控结构221和第二触控结构22均为网格状电极,其中,第一触控结构221的网格图案被分隔为多个呈弓字形图案的第一触控电极TX,第二触控结构222的网格图案被分隔为多个呈块状的第二触控电极RX。每个第一触控电极的弓字形图案的缝隙处穿插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RX。

基于上述的结构,主要针对网格状电极而言,第一触控电极中绝缘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补偿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绝缘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补偿电极。

情况1:具体地,参照图4(a)所示,第一触控结构221包含第一触控电极221a,在第一触控电极221a的镂空区域,还绝缘嵌设有第一补偿电极221b。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221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补偿电极221b。而第二触控结构222中仅包含第一触控电极222a,并不存在第二补偿电极。

情况2:具体地,参照图4(b)所示,第一触控结构221包含第一触控电极221a,在第一触控电极221a的镂空区域,还绝缘嵌设有第一补偿电极221b。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221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第一补偿电极221b。同时,第二触控结构222包含第二触控电极222a,在第二触控电极222a的镂空区域,绝缘嵌设有第二补偿电极222b。其中,该第二触控电极222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第二补偿电极222b。

情况3:参照图4(c)所示,第一触控结构221仅包含第一触控电极221a,并不存在补偿电极。而第二触控结构222包含第二触控电极222a,在第二触控电极222a的镂空区域,绝缘嵌设有第二补偿电极222b。其中,该第二触控电极222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第二补偿电极222b。

由此,上述三种情况中,触控结构中均设置有补偿电极,从而,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小触控结构与显示层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减小驱动IC的驱动压力,降低驱动难度,提升驱动效果。尤其针对第一触控结构和第二触控结构中均设置有补偿电极的结构而言,不仅可以减小触控结构与显示层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还可以减小触控结构本身的电容(第一触控结构与第二触控结构之间的电容)。从而,进一步减小驱动IC的驱动压力,提升驱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补偿电极的形状与触控电极的镂空区域的形状相适配。可选地,补偿电极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圆形或三角形等,本申请并不对此做限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一种较优的实现方式,所述触控结构中补偿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下面举例说明,参照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触控结构中包含触控电极22a,该触控电极22a中设置有5个不同形状的镂空区域,且每个镂空区域均嵌设有一个补偿电极22b。在该触控结构中,这5个补偿电极22b的面积之和,与触控电极22a的面积相等。从而,使得触控电极22a与补偿电极22b能够设计的较为均衡,一方面保证触控结构所带来的电容不致于过大,减小驱动IC的驱动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触控结构保持一定的触控灵敏度。

其实,在具体的触控结构中,在触控灵敏度以及驱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仅在第一触控结构上考虑设计的均衡性,即第一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触控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也可以仅在第二触控结构上考虑设计的均衡性,即第二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优选地,触控结构中第一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触控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且第二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任一方案中,补偿电极具有与触控电极相同的图案。例如,触控结构中触控电极为网格图案,那么,补偿电极也具有相同的网格图案。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参照图6所示,显示层(未示出)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231;触控结构22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231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通过错开触控结构与发光子像素的位置,以避免所述触控结构对显示效果的影响,由此能够选择柔性更佳的材料制作触控结构,以满足柔性触控显示面板的使用要求。

仍参照图6所示,触控结构22中的补偿电极22b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231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由此错开触控结构与发光子像素的位置,以避免所述触控结构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其实,在本申请所涉及的触控面板中,薄膜封装层可以位于基板与触控结构之间,而显示层位于基板与薄膜封装层之间,薄膜封装层用于封装保护显示层中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以及位于所述触控结构上方,用于覆盖保护所述触控结构的保护层,其中,保护层的材质可以为硅氧化物或亚克力材料。

此外,一种可选的结构,薄膜封装层是由多个绝缘子膜层组成,触控结构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从而,一方面可以对触控结构进行封装保护,避免其受到损伤或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利用触控结构的厚度替代薄膜封装层中其他绝缘子膜层,从而,适当减小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轻薄化设计。相应地,在触控结构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时,不需要额外设置保护层,薄膜封装层最外侧的绝缘子膜层即可起到覆盖保护触控结构的作用。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参照图7所示,触控结构22中的触控电极靠近基底21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25。利用吸光膜层25将触控电极遮挡住,在显示层23发光时,即使有单色光线发射至触控电极所在位置,也会被触控电极下方的吸光膜层25吸收,而不会将该单色光线发射至相邻的其他单色发光区域,从而,避免了相邻像素间跨像素混色的问题,提升显示的彩色对比度。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此外,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智能穿戴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仍参照图6所示,包括:基板21,触控结构22,位于基板21与所述触控结构22之间的显示层(图中未示出),其中,所述触控结构22包括触控电极22a,以及绝缘嵌设在所述触控电极22a中的至少一个补偿电极22b;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231;所述触控结构22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231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从而,使得触控结构与显示层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不会过大,从而,减小驱动IC对触控结构的驱动压力,提升整体驱动效果。而且,通过错开触控结构与发光子像素的位置,以避免所述触控结构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