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务器及其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43979发布日期:2018-09-04 22:3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服务器及其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服务器不断沿着高速运算以及高速存储的方向发展,在现今的服务器设计中,逐渐地将服务器系统分为两大部分:运算系统Compute system和存储系统Storage system,分别由携带处理器的服务器以及携带硬盘的服务器来实现,本申请中为了便于描述,分别将这两种服务器称为计算服务器和存储服务器。

计算服务器与存储服务器连接以实现对存储服务器的控制。由于各个服务器都放置在机壳中,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是在各个服务器的机壳壁上开口,并且使用电缆线进行连接。并且通常一个计算服务器需要连接多个存储服务器,例如图1中,一个计算服务器的机壳的开口中伸出4条电缆线分别与4个存储服务器的机壳的开口连接。电缆线会降低讯号质量,特别是电缆线越长时,讯号损耗越大,并且电缆线还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例如工作人员被电缆线绊倒并使得电缆线脱落。此外,由于在机壳壁上设置开口让电缆线穿过机壳壁,会使得机壳内部的电磁干扰通过电缆线与开口之间的孔隙流出,造成电磁干扰的外泄。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服务器的连接,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服务器及其连接装置,以降低机壳外的数据传输的损耗,并避免机壳内的电磁干扰外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服务器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

在第一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计算服务器的第一机壳;

在第二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存储服务器的第二机壳;

通过所述第一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机壳上,并且大小与所述第一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一连接器;

通过所述第二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机壳上,并且大小与所述第二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以使所述计算服务器与所述存储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优选的,所述第一机壳为长方体的机壳。

优选的,所述第一机壳壁上有6个开口并且分别设置在长方体机壳壁的6个表面,6个所述第一连接器通过6个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机壳上。

优选的,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均为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保护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护套。

优选的,所述护套为分体式护套。

一种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连接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连接装置,包括:在第一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计算服务器的第一机壳;在第二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存储服务器的第二机壳;通过第一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机壳上,并且大小与第一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一连接器;通过第二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二机壳上,并且大小与第二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以使计算服务器与存储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由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设置在机壳壁上,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可完成数据传输,降低了数据在机壳外的部分的传输距离,也就使得相较于电缆线,数据的传输损耗降低了。并且由于第一连接器的大小与第一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第二连接器的大小与第二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使得机壳内的电磁干扰不会泄露到机壳外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服务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服务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服务器连接装置,降低了机壳外的数据传输的损耗,并且避免了机壳内的电磁干扰外泄。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服务器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服务器连接装置包括:

在第一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计算服务器的第一机壳100;在第二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存储服务器的第二机壳200。

第一机壳100指的是计算服务器的机壳,第一机壳100的机壳壁称为第一机壳壁,第一机壳10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和调整,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根据第一机壳100的放置位置,内部放置的计算服务器的数量以及形状等因素,将第一机壳壁设置为平面或者曲面。第二机壳200指的是存储服务器的机壳,第二机壳200的机壳壁称为第二机壳壁,与第一机壳100类似,第二机壳200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和调整。

第一机壳壁上设有开口,开口的数量,形状以及开口位置等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和选取。通常可以选取利于机壳内部的计算服务器通过开口进行与外界的数据交互的位置。相应的,第二机壳壁上设有开口,并且第二机壳壁上的开口的数量,形状以及开口位置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和选取。

通过第一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机壳100上,并且大小与第一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一连接器300;通过第二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二机壳200上,并且大小与第二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二连接器400。

第一连接器300通过第一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机壳100上。第一连接器300可以正好与第一机壳壁的开口接触,即第一连接器300可以紧贴在第一机壳壁的开口上,也可以穿过第一机壳壁的开口,即向机壳的内部进行一定长度的延伸,以便于与服务器的连接,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相应的,第二连接器400通过第二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二机壳200上,可以参照第一连接器300的描述,此处不重复说明。

第一连接器300的大小与第一机壳壁上的开口大小相等,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一机壳壁上的开口之间不存在漏缝,也就使得第一机壳100内部的电磁干扰不会通过第一机壳壁上的开口外泄。相应的,第二连接器400的大小与第二机壳壁上的开口大小相等。

第一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400连接以使计算服务器与存储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第一连接器300可以与第二连接器400连接,图1中示出的是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未连接的状态。当第一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400连接后,第一机壳100中的计算服务器便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实现与第二机壳200中的存储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类似于插头与插座,通常是将第一连接器300插入第二连接器400中完成二者之间的连接,当然,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调整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的大小,使得第二连接器400插入第一连接器300中,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服务器连接装置,包括:在第一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计算服务器的第一机壳;在第二机壳壁设置有开口,并用于放置存储服务器的第二机壳;通过第一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一机壳上,并且大小与第一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一连接器;通过第二机壳壁的开口设置在第二机壳上,并且大小与第二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以使计算服务器与存储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由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均设置在机壳壁上,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可完成数据传输,降低了数据在机壳外的部分的传输距离,也就使得相较于电缆线,数据的传输损耗降低了。并且由于第一连接器的大小与第一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第二连接器的大小与第二机壳壁的开口大小相等,使得机壳内的电磁干扰不会泄露到机壳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机壳100为长方体的机壳。长方体的机壳结构简单并且易于放置。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机壳壁上的开口数量以及第二机壳壁上的开口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和调整,例如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机壳100为长方体,并且第一机壳壁上有6个开口,这6个开口分别设置在长方体的第一机壳壁的6个表面,6个第一连接器300通过6个开口设置在第一机壳100上。由于计算服务器通常连接多个存储服务器,也就意味着需要使用多个第一连接器300,相应的,在第一机壳壁上需要设置有相应数量的开口,在该种实施方式中,将6个开口均匀设置在第一机壳壁的6个面,使得第一连接器300的分布更加合理,便于各个机壳的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器300以及第二连接器400均为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可以进行快速大量的数据传输,例如通常可以选用6Ghz以上的高速信号传输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保护第一连接器300以及第二连接器400的护套。由于第一连接器300以及第二连接器400外层通常为塑胶材料,在本实用新型的该种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保护第一连接器300以及第二连接器400的护套,以使得第一连接器300以及第二连接器400不易受到损坏。在具体实施时,护套可以为分体式护套,即该护套可以拆卸,以使得护套易于安装以及更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服务器,该服务器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服务器连接装置,此处不重复说明。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