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电子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85903发布日期:2018-09-08 00:33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电子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注意力从传统的pc转移到移动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展起来后,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哪里,营销就要渠道哪里”。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大有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趋势,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圈实现品牌营销、客户服务、获取客户等目标。

线上营销活动比较常见的是通过微信传播,主要依靠推送、客户自发的转发等方式传播,推送或转发的内容通常为h5活动页面。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h5页面流转在微信朋友圈,我们通过h5活动页面可以获取许多信息,这么多的信息需要回流到各个不同的系统中以进行有效处理,这就需要各个系统分别与保存这些信息的数据库进行对接。

当前,每增加一个系统都要定制开发一个接口,这种定制化开发需要巨大的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每次把不同的数据下发业务系统时都要定制化开发一个接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电子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把各个业务系统在下发系统中做相应的下发配置,使得数据达到触发下发点就执行数据回流操作,满足业务系统的数据要求实时性。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h5活动页面传播产生的传播数据,并识别出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

s2、获取所述传播数据所对应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下发url、时间间隔和每批下发的数据量;

s3、根据所述活动id将传播数据分发至与所述活动id相对应的预设的redis队列中;

s4、判断所述redis队列中包含的传播数据是否达到预设的每批下发的数据量,若是则将所述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进行打包后按所述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若否则执行s5;

s5、判断所述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若是则所述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进行打包后按所述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若否则直接结束。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

s6、按预设的循环时间间隔依次判断各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并将下发时间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的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打包,然后按该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相对应的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

优选地,所述传播数据至少包含有活动id、传播者的openid和传播时间,所述活动id、传播者的openid和传播时间按预设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通过截取传播数据中对应的活动id位置上的数据段以获取活动id。

优选地,所述配置信息按活动id进行分类,对应每个活动id的配置信息预设在以该活动id命名的配置文件夹中。

优选地,s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与预设的配置文件夹的名称进行一一比对;

s22、判断所述预设的配置文件夹的名称中是否具有与所述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相同的名称,若有则执行s23;

s23、获取以该名称命名的配置文件夹中的配置信息。

优选地,所述redis队列以活动id命名,每一个活动id对应建立一个以该活动id命名的redis队列。

优选地,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与redis队列的名称进行一一比对;

s32、判断所述redis队列的名称中是否具有与所述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相同的名称,若有则执行s23;

s33、将所述传播数据转移至以该名称命名的redis队列中进行暂存。

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上存储有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包括:

接收识别模块,用于接收h5活动页面传播产生的传播数据,并识别出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

配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传播数据所对应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下发url、时间间隔和每批下发的数据量;

队列分发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活动id将传播数据分发至与所述活动id相对应的预设的redis队列中;

数据量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redis队列中包含的传播数据是否达到预设的每批下发的数据量;

超时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

下发模块,用于在所述redis队列中包含的传播数据达到预设的每批下发的数据量或者所述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时,将所述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进行打包后按所述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所述系统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所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可对接各种业务系统,只需预设相应的下发配置,一旦数据达到下发要求,即可下发到对应的业务系统,不再需要针对各个业务系统定制开发接口,大大减少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电子装置中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程序模块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电子装置中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程序模块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计算机设备一实施例的硬件架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本申请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首先,本发明提出一种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所示,所述的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接收h5活动页面传播产生的传播数据,并识别出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

所述活动id为业务系统通过h5页面发起活动的时候,给每个h5页面自动分配的,该活动id可以被看做用于区分每个活动的唯一识别号。

h5页面在微信上传播时,微信端会自动记录下一些传播数据并自动发送到预设的接收平台上,所述传播数据中包含有活动id、传播者的openid和传播时间等信息,每种信息以数据段的形式存在于传播数据中,且按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排列规则通常都是预先设置的。因此,通过截取传播数据中对应的活动id位置上的数据段,就可以获取活动id。

步骤2:获取所述传播数据所对应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下发url、时间间隔和每批下发的数据量。

所述配置信息为预先设置在接收平台上的,没接收到一个传播数据后,平台会自动去获取该传播数据所对应的配置信息。

所述配置信息中的下发url是指发起h5页面传播的业务系统的网址,也就是最终接收h5页面传播产生的传播数据的业务系统的网址;所述时间间隔是指redis队列将传播数据下发至业务系统的时间间隔,即redis队列并不是接收到一条传播数据后就立即下发的,而是间隔性下发;所述每批下发的数据量是指redis队列一次下发传播数据的最多条数,即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的条数达到一定量就下发。

步骤3:根据所述活动id将传播数据分发至与所述活动id相对应的预设的redis队列中。

所述redis队列是预先设置在接收平台中的,redis队列以活动id命名,每一个活动id对应建立一个以该活动id命名的redis队列。查找的时候,只要找到以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命名的redis队列,就是该传播数据该被分发到的人redis队列。

步骤4:判断所述redis队列中包含的传播数据是否达到预设的每批下发的数据量,若是则将所述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进行打包后按所述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若否则执行下一步(步骤5);

步骤5:判断所述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若是则所述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进行打包后按所述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若否则直接结束。

上述步骤4和步骤5表述的是redis队列中传播数据是否下发的两个条件判断。每次接收到一个新的传播数据,就会执行一次步骤4和步骤5,且判断的redis队列仅是该新的传播数据所在的redis队列,假设一个redis队列长时间未接收到新的传播数据,则不会对该redis队列进行是否下发的条件判断。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条件判断是按顺序执行的,先判断redis队列中暂存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每批下发的数据量,若达到了,则直接执行下发操作,只有在这一条未达标时,才会进行下一步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的判断,若这一条件达标了,那么也执行下发操作。这里所述的两个判断条件是或关系,两个条件中一个达标就执行下发操作,因而也可以是步骤5中的判断在前,步骤4中的判断在后;还可以是步骤5和步骤4同时判断,没有先后顺序的要求。

以上所述三种判断熟顺序都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在实施例二中,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的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步骤5同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6:按预设的循环时间间隔依次判断各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并将下发时间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的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打包,然后按该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相对应的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

所述循环时间间隔为预先设置在接收平台中的,通常循环时间间隔要远远长于前述预设的时间间隔(用于判断下发时间间隔),比如:预设的时间间隔是20分钟,而循环时间间隔可以设为1天。当然所述循环时间间隔也可以用循环时刻来代替,即设定每天的某个时刻对所有redis队列进行依次下发条件的判断。

本实施例中步骤6是为了防止传播数据分发到redis队列中时,该队列不符合下发条件,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无传播数据分发到该redis队列中,那么该redis队列会处于僵尸状态,位于该redis队列中的数据可能很长时间或永远都不会被下发,造成数据统计的误差或不及时。

下面以对三个h5页面传播产生的传播数据进行下发为例,做具体说明:

三个h5页面对应的活动id分别为id1234、id1235和id1236,在接收平台分别预设有对应这三活动id的配置信息和redis队列,假设配置信息如下:

id1234的配置信息:下发url为asdfgh,时间间隔为10分钟,每批下发的数据量为30条;

id1235的配置信息:下发url为asdfgu,时间间隔为15分钟,每批下发的数据量为30条;

id1236的配置信息:下发url为asdfgw,时间间隔为20分钟,每批下发的数据量为50条。

此外,循环时间间隔设置为24小时,或者设为每天凌晨0点。

具体过程如下:

1、接收到包含id1236的数据一,根据id1236获取到配置信息“下发url为asdfgw,时间间隔为20分钟,每批下发的数据量为50条”;根据id1236分发到名称为id1236的redis队列中;

2、检测到该id1236的redis队列中的数据量为50条,因此执行下发操作,将50条传播数据打包后下发到url为asdfgw的业务系统中;此后一直陆续收到包含id1236的传播数据;

3、接收到包含id1234的数据二,根据id1234获取到配置信息“下发url为asdfgh,时间间隔为10分钟,每批下发的数据量为30条”;根据id1234分发到名称为id1234的redis队列中;

4、检测到该id1234的redis队列中的数据量为15条,进一步检测到该队列距离最近一次下发数据已有16分钟,因此执行下发操作,将15条传播数据打包后下发到url为asdfgh的业务系统中;此后一直陆续收到包含id1236的传播数据;

5、接收到包含id1235的数据三,根据id1235获取到配置信息“下发url为asdfgu,时间间隔为15分钟,每批下发的数据量为30条”;根据id1235分发到名称为id1235的redis队列中;

6、检测到该id1235的redis队列中的数据量为15条,进一步检测到该队列距离最近一次下发数据为8分钟,因此不执行下发操作,但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均为再接收到相应的传播数据;

7、假设经过了预设的循环时间间隔;先检测到名称为id1234的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为8分钟,不执行任何操作;接着,检测到名称为id1235的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为16小时,则将id1235的redis队列中15条数据打包下发到url为asdfgu对应的业务系统中;最后,检测到名称为id1236的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为11分钟,不执行任何操作。

在实施例三中,基于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将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与预设的配置文件夹的名称进行一一比对;

步骤22、判断所述预设的配置文件夹的名称中是否具有与所述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相同的名称,若有则执行步骤23;

步骤23、获取以该名称命名的配置文件夹中的配置信息。

本实施例中具体给出了调取传播数据相对应的配置信息的过程。

在实施例四中,基于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将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与redis队列的名称进行一一比对;

步骤32、判断所述redis队列的名称中是否具有与所述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相同的名称,若有则执行步骤23;

步骤33、将所述传播数据转移至以该名称命名的redis队列中进行暂存。

本实施例中具体给出了将传播数据分发至相应redis队列的过程。

其次,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上存储有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所述系统20可以被分割为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模块。

例如,图3示出了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第一实施例的程序模块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所述系统20可以被分割为接收识别模块201、配置获取模块202、队列分发模块203、数据量判断模块204、超时模块205和下发模块206。其中,本发明所称的程序模块是指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比程序更适合于描述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在所述电子装置2中的执行过程。以下描述将具体介绍所述程序模块201-206的具体功能。

所述接收识别模块201用于接收h5活动页面传播产生的传播数据,并识别出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

所述活动id为业务系统通过h5页面发起活动的时候,给每个h5页面自动分配的,该活动id可以被看做用于区分每个活动的唯一识别号。

h5页面在微信上传播时,微信端会自动记录下一些传播数据并自动发送到预设的接收平台上,所述传播数据中包含有活动id、传播者的openid和传播时间等信息,每种信息以数据段的形式存在于传播数据中,且按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排列规则通常都是预先设置的。因此,通过截取传播数据中对应的活动id位置上的数据段,就可以获取活动id。

所述配置获取模块202用于获取所述传播数据所对应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下发url、时间间隔和每批下发的数据量。

所述配置信息为预先设置在接收平台上的,没接收到一个传播数据后,平台会自动去获取该传播数据所对应的配置信息。

所述配置信息中的下发url是指发起h5页面传播的业务系统的网址,也就是最终接收h5页面传播产生的传播数据的业务系统的网址;所述时间间隔是指redis队列将传播数据下发至业务系统的时间间隔,即redis队列并不是接收到一条传播数据后就立即下发的,而是间隔性下发;所述每批下发的数据量是指redis队列一次下发传播数据的最多条数,即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的条数达到一定量就下发。

所述队列分发模块203用于根据所述活动id将传播数据分发至与所述活动id相对应的预设的redis队列中。

所述redis队列是预先设置在接收平台中的,redis队列以活动id命名,每一个活动id对应建立一个以该活动id命名的redis队列。查找的时候,只要找到以传播数据中包含的活动id命名的redis队列,就是该传播数据该被分发到的人redis队列。

所述数据量判断模块204用于判断所述redis队列中包含的传播数据是否达到预设的每批下发的数据量。

所述超时判断模块205用于判断所述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

所述数据量判断模块204和超时判断模块205用于对redis队列中传播数据是否下发的两个条件进行判断,两个下发条件只要满足一个就执行下发操作。因此,判断的顺序可以有多种,比如先判断redis队列中暂存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每批下发的数据量,若达到了,则不再对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进行判断,也可以将两个判断的顺序对调一下,还可以两个判断同时进行,不分先后顺序。

所述下发模块206用于在所述redis队列中包含的传播数据达到预设的每批下发的数据量或者所述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时,将所述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进行打包后按所述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

本系统可对接各种业务系统,只需预设相应的下发配置(即配置信息),一旦数据达到下发条件,即可下发到对应的业务系统,不再需要针对各个业务系统定制开发接口,大大减少了开发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人力成本。

又例如,图4示出了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第二实施例的程序模块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还可以被分割为接收识别模块201、配置获取模块202、队列分发模块203、数据量判断模块204、超时模块205、下发模块206和循检模块207。

其中程序模块201-206同前述第一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循检模块207用于按预设的循环时间间隔依次判断各redis队列的下发时间间隔是否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并将下发时间超过预设的时间间隔的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打包,然后按该redis队列中的传播数据相对应的下发url发送至对应的业务系统中。

所述循环时间间隔为预先设置在接收平台中的,通常循环时间间隔要远远长于前述预设的时间间隔(用于判断下发时间间隔),比如:预设的时间间隔是20分钟,而循环时间间隔可以设为1天。当然所述循环时间间隔也可以用循环时刻来代替,即设定每天的某个时刻对所有redis队列进行依次下发条件的判断。

本实施例中增加该模块,可防止传播数据分发到redis队列中时,该队列不符合下发条件,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无传播数据分发到该redis队列中,那么该redis队列会处于僵尸状态,位于该redis队列中的数据可能很长时间或永远都不会被下发,造成数据统计的误差或不及时。

再次,本发明还提出来一种计算机设备。

参阅图5所示,是本发明计算机设备一实施例的硬件架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机设备2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设定或者存储的指令,自动进行数值计算和/或信息处理的设备。例如,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机架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塔式服务器或机柜式服务器(包括独立的服务器,或者多个服务器所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如图所示,所述计算机设备2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可通过系统总线相互通信连接存储器21、处理器22、网络接口23、以及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其中:

所述存储器21至少包括一种类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21可以是所述计算机设备2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该计算机设备2的硬盘或内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21也可以是所述计算机设备2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计算机设备2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当然,所述存储器2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计算机设备2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其外部存储设备。本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21通常用于存储安装于所述计算机设备2的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软件,例如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的程序代码等。此外,所述存储器2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各类数据。

所述处理器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数据处理芯片。该处理器22通常用于控制所述计算机设备2的总体操作,例如执行与所述计算机设备2进行数据交互或者通信相关的控制和处理等。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22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21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或者处理数据,例如运行所述的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等。

所述网络接口23可包括无线网络接口或有线网络接口,该网络接口23通常用于在所述计算机设备2与其他计算机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例如,所述网络接口23用于通过网络将所述计算机设备2与外部终端相连,在所述计算机设备2与外部终端之间的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和通信连接等。所述网络可以是企业内部网(intranet)、互联网(intemet)、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systemofmobilecommunication,gsm)、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wcdma)、4g网络、5g网络、蓝牙(bluetooth)、wi-fi等无线或有线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图5仅示出了具有组件21-23的计算机设备2,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的实施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存储于存储器21中的所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本实施例为处理器22)所执行,以完成上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的操作。

此外,本发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该平台客户数据回流系统20可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平台客户数据回流方法或电子装置的操作。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