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轴末端热变形合成仿真分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88288发布日期:2018-11-27 22:42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数控机床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主轴末端热变形合成仿真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基础制造业和精密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大量研究与加工实践表明,对于高速高精度机床,由热变形引起的加工制造变 形所占的比例为40%-70%,热变形日益成为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的重要因素。机床的主轴、 导轨、丝杠、刀具等部件都会在运动中因负载和摩擦作用而升温变形,但热变形链中最终 影响加工精度的却是主轴相对工作台的位移。因此,对于机床主轴末端热变形建模技术的 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尚没有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机床主轴末端热变形进行合成的仿 真方法。一般都是针对整机或某一独立结构件进行温度场与热变形场的求解,由于不能保 证整机仿真与独立结构件仿真温度场的一致,使得仿真结果准确性不高,不能为工程实践 提供理论依据。

目综上所述,针对于目前数控机床主轴热变形仿真方法的不足,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 仿真方法,可分别仿真得出检验棒、主轴、主轴箱、立柱各结构的热变形及综合末端热变 形。该方法可通过对各结构件Z向变形量进行叠加合成,与主轴末端综合热变形对比,分 析得到各结构件对主轴末端综合热变形量的贡献。为机床精准补偿及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轴末端热变形 合成仿真分析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主轴末端热变形 合成仿真分析方法。利用有限元ANSYS软件对机床整机温度场进行仿真,在相同工况下, 分别对各结构件立柱、主轴箱、主轴、检验棒自身Z向热变形和整机Z向热变形进行仿 真。通过对各结构件Z向变形量进行叠加合成,与主轴末端综合热变形对比,分析得到各 结构件对主轴末端综合热变形量的贡献以及各结构件的变形规律。

所述仿真分析方法是基于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Workbench进行的,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几何建模软件Creo中建立机床整机模型,将主轴轴承内外圈用相同尺寸的 等效圆环代替,模型中去掉轴承内的滚动体部分,并对模型进行简化;

步骤二,将简化后的几何模型导入workbench中的稳态温度场模块,对机床整机进行 温度场计算;

步骤三,在主轴轴承内外圈添加弹簧,设置弹簧刚度;

步骤四,约束床身底面,在workbench中的静态结构模块中,进行机床综合热变形计 算;

步骤五,约束立柱滑块与导轨接触面,在workbench中的静态结构模块中,对立柱单 一结构件进行热变形计算;

步骤六,约束主轴箱滑块与导轨接触面,在workbench中的静态结构模块中,对主轴 箱单一结构件进行热变形计算;

步骤七,约束水套与主轴箱结合面,在workbench中的静态结构模块中,对主轴热变 形进行计算;

步骤八,约束检验棒根部圆周面Z向位移,在workbench中的静态结构模块中,对主 轴热变形进行计算。

在步骤一中,所述主轴轴承模型中主轴轴承内外圈用相同尺寸的等效圆环代替,模型 中去掉轴承内的滚动体部分。

在步骤三中,在所述主轴轴承内外圈添加的弹簧用来代替轴承内滚动体,弹簧刚度包 括轴向刚度和径向刚度。在轴承内圈前端面和轴承外圈后端面之间添加轴向刚度,在轴承 内外圈间添加径向刚度。并选择轴承内外圈的接触类型为frictionless,其余结构部件之 间接触类型均选为bonded。

在步骤五中,对所述立柱进行热变形计算,提取立柱两条导轨Z向变形量取平均值绘 制变形量-距离曲线,得到主轴箱上下滑块位置对应的变形量。再以主轴箱上下滑块变形量 建立一次函数,求得对应主轴中心线处立柱的Z向热变形量。

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的主轴热变形末端合成仿真方法,仿真过程中,考虑 到了轴承的刚度特性及接触类型,考虑到整体与独立分析中温度场的一致性,通过对各结 构件Z向变形量进行叠加合成,与主轴末端综合热变形对比,分析得到各结构件对主轴末 端综合热变形量的贡献以及各结构件的变形规律。可以为机床精准补偿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主轴热变形分离仿真分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卧式加工中心模型图。

图3为温度场分布图,图中(a)为整体,(b)为立柱,(c)为床身,(d)为工作台,(e)为 主轴箱,(f)为主轴,(g)为水套,(h)为主轴转子,(i)为检验棒。

图4为轴承-弹簧刚度图,图中1为径向弹簧,2为轴向弹簧。

图5为整机变形场计算仿真图,图中(a)为约束位置图,(b)变形场分布图。

图6为立柱变形场仿计算真图,图中(a)为约束位置图,(b)变形场分布图。

图7为主轴箱变形场仿真计算图,图中(a)为约束位置图,(b)变形场分布图,(c)立柱 导轨Z箱变形量曲线图。

图8为主轴变形场仿真计算图,图中(a)为约束位置图,(b)变形场分布图。

图9为检验棒变形场仿真计算图,图中(a)为约束位置图,(b)变形场分布图。

图10为综合热误差与结构件的热变形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 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10,一种主轴末端热变形合成仿真分析方法。

参照图1所示流程,对图2所示某一卧式加工中心主轴末端及各部件热变形进行仿真 分析。有限元仿真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几何建模软件Creo中建立机床整机模型,将主轴轴承内外圈用相同尺寸的 等效圆环代替,其中轴承型号参数、预紧力与刚度关系如下表1(a)、(b)所示,模型中去 掉轴承内的滚动体部分,并对模型进行简化;

表1

步骤二,将简化后的几何模型导入workbench中的稳态温度场模块,参照下表2施加 热载荷,对机床整机进行温度场计算,温度场结果参照图3(a-i);

表2

步骤四,把热分析结果作为载荷导入到静态结构模块中,约束床身底面,进行机床整 机综合变形计算。图5中列出了约束及变形场结果,虚线为结构件的变形趋势;

步骤五,删除步骤四中的约束面,约束立柱滑块与导轨接触面,对立柱单一结构件进 行变形计算。图6中列出了约束及变形场结果,虚线为结构件的变形趋势。提取立柱两条 导轨Z向变形量取平均值绘制变形量-距离曲线,得到主轴箱上下滑块位置对应的变形量。 再以主轴箱上下滑块变形量建立一次函数,求得对应主轴中心线处立柱的Z向热变形量。

步骤六,删除上步中约束面,约束主轴箱滑块与导轨接触面,对主轴箱单一结构件进 行变形计算。图7中列出了约束及变形场结果,虚线为结构件的变形趋势;

步骤七,只约束主轴与主轴箱结合面,对主轴整体进行变形计算。图8中列出了约束 及变形场结果;

步骤八,约束检验棒根部圆周面Z向位移,在workbench中的静态结构模块中,对检 验棒变形进行计算。图9中列出了约束及变形场结果;

通过仿真可以得到各结构件竖直方向与主轴转子中心等高位置处Z向热变形量为:主 轴末端综合变形量为109.24μm、检验棒热伸长量为9.96μm、主轴末端热伸长量为 12.46μm、立柱Z向热变形为18.30μm、主轴箱热变形量为71.63μm。立柱热变形量对主 轴末端热伸长贡献率为16.75%,主轴箱热变形量对主轴末端热伸长贡献率为65.57%,主 轴自身与检验棒对主轴末端热伸长总贡献率为20.52%,见图10可得出主轴末端Z向综合 热变形量是由结构件的热变形量叠加产生的。叠加热伸长量略大于综合热伸长量,这是由 于综合向Z变形中受到了结构件角度误差与两两结构件垂直度误差的综合影响,不仅仅是 各结构件Z向热伸长量的简单叠加。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 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 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