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及智能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33258发布日期:2018-12-01 00:35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及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一些智能终端,已实现了隔空操作的功能。操作者在触控按键区域隔空向左挥动手指,手机同步向左切换照片。其实现原理是在手机上设置气流感应模块,并设定空气流变化规律与手势的输入输出关系;当手掌在屏幕上方移动时,气流感应模块接收空气流,根据上述空气流方向判断手势并向所述手机当前可操作的应用程序发出对应的手势指令。

因此,目前的隔空操作手机,不仅需要在手机上设置气流感应模块,而且实现功能略显简单,无法实现复杂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和智能终端,以便无需设置空气流感应模块就能实现隔空操作智能终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识别用户头部动作;

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在识别用户头部动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开启前端摄像头,获取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并根据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唤醒或者休眠预先设置的悬浮球。

可选地,在所述悬浮球处于唤醒状态时,所述识别用户头部动作包括:所述前端摄像头获取用户第二头部动作;所述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相应移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并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识别用户头部动作还包括:所述前端摄像头获取用户第三头部动作;所述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远到近,则唤醒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近到远,则休眠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慢速转动,则所述悬浮球相应的在智能终端屏幕上进行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从上向下或者从下向上大幅度快速转动,则所述智能终端进行触屏前进操作、触屏后退操作、触屏下拉操作或者触屏上拉操作;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还包括快速点头并恢复的动作,则所述智能终端在悬浮球所在位置进行触屏点击确认操作。

本公开提供的智能终端包括:

前端摄像头,用于识别用户头部动作;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前端摄像头开启后具体用于获取用户第一头部动作;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唤醒或者休眠预先设置的悬浮球。

可选地,在所述悬浮球处于唤醒状态时,所述前端摄像头还用于获取用户第二头部动作;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相应移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并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在所述悬浮球处于唤醒状态时,所述前端摄像头还用于获取用户第三头部动作;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远到近,则所述处理模块唤醒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近到远,则所述处理模块休眠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慢速转动,则所述处理模块将所述悬浮球相应的在智能终端屏幕上进行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从上向下或者从下向上大幅度快速转动,则所述智能终端进行触屏前进操作、触屏后退操作、触屏下拉操作或者触屏上拉操作;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还包括快速点头并恢复的动作,则所述处理模块在悬浮球所在位置进行触屏点击确认操作。

本公开方案中,识别用户头部动作;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如此方案,可以无需设置空气流感应模块就能实现隔空操作智能终端。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方案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方案智能终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参见图1,示出了本公开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识别用户头部动作;

s102,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

本公开方案中,识别用户头部动作;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如此方案,可以无需设置空气流感应模块就能实现隔空操作智能终端。

可选地,在识别用户头部动作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开启前端摄像头,获取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并根据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唤醒或者休眠预先设置的悬浮球。

可选地,在所述悬浮球处于唤醒状态时,所述识别用户头部动作包括:所述前端摄像头获取用户第二头部动作;所述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相应移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并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识别用户头部动作还包括:所述前端摄像头获取用户第三头部动作;所述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还包括:根据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远到近,则唤醒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近到远,则休眠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慢速转动,则所述悬浮球相应的在智能终端屏幕上进行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从上向下或者从下向上大幅度快速转动,则所述智能终端进行触屏前进操作、触屏后退操作、触屏下拉操作或者触屏上拉操作;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还包括快速点头并恢复的动作,则所述智能终端在悬浮球所在位置进行触屏点击确认操作。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一般智能终端,比如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都设置有双摄像头,一个为前端摄像头,一个为后端摄像头,本发明实施例使用前端摄像头用来识别用户头部动作。

具体的,智能终端可以以用户面部中心为基准,以面部中心的动作来识别用户头部动作。

在进行本发明的操作智能终端的方法之前,本发明实施例需要先开启前端摄像头,获取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并根据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唤醒或者休眠预先设置的悬浮球。

所述悬浮球类似电脑鼠标光标的概念,可以根据用户头部的移动而相应移动,并在移动到相应位置后根据用户头部动作,比如快速点头并恢复的动作,进行触屏点击确认操作。

当所述前端摄像头识别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为所述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远及近的动作时,则唤醒悬浮球。当所述前端摄像头识别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为所述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近及远的动作时,则休眠悬浮球。唤醒与休眠悬浮球用于唤醒或休眠隔空操作功能,以免发生无意义操作等情况。

当所述前端摄像头识别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慢速转动,则所述悬浮球相应的在智能终端屏幕上进行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移动;

当所述前端摄像头识别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从上向下或者从下向上大幅度快速转动,则所述智能终端进行触屏前进操作、触屏后退操作、触屏下拉操作或者触屏上拉操作;

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还包括快速点头并恢复的动作,则所述智能终端在悬浮球所在位置进行触屏点击确认操作。

具体的,比如,智能终端根据用户从左到右的大幅度转头触屏前进到用户想打开某一应用的页面,然后根据用户向上抬头而移动悬浮球到该应用所在位置,然后根据用户快速点头并恢复的动作,智能终端在该应用的位置进行触屏点击确认操作而打开该应用。

参见图2,示出了本公开提供的智能终端的构成示意图。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前端摄像头,用于识别用户头部动作;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用户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前端摄像头开启后具体用于获取用户第一头部动作;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唤醒或者休眠预先设置的悬浮球。

可选地,在所述悬浮球处于唤醒状态时,所述前端摄像头还用于获取用户第二头部动作;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相应移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并在所述悬浮球的位置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在所述悬浮球处于唤醒状态时,所述前端摄像头还用于获取用户第三头部动作;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进行对应的所述智能终端操作。

可选地,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远到近,则所述处理模块唤醒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一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离所述前端摄像头从近到远,则所述处理模块休眠所述悬浮球;所述用户第二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慢速转动,则所述处理模块将所述悬浮球相应的在智能终端屏幕上进行向左、向右、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包括用户头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从上向下或者从下向上大幅度快速转动,则所述智能终端进行触屏前进操作、触屏后退操作、触屏下拉操作或者触屏上拉操作;所述用户第三头部动作还包括快速点头并恢复的动作,则所述处理模块在悬浮球所在位置进行触屏点击确认操作。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