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44158发布日期:2020-10-17 02:09阅读:59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触控装置的触控反应区的形状以方形为主。然而,一旦产品设计需搭配不同的外观形状,例如:圆形、椭圆或其它形状时,通常会于方形触控反应区外增加不具触控感应功能的修饰图案。因此,除了方形触控反应区外,触控装置的周围区通常不具触控感应能力。

一般而言,为使周围区具触控感应能力,可在触控装置的周围区设置多个触控电极。然而,设置于周围区的触控电极的形状与设置于方形触控反应区的触控电极的形状大相径庭,而使整体演算法的复杂度大增,以至于在周围区无法获得较佳的定位准确率。此外,设置于周围区的多个触控电极及设置于方形触控反应区的多个触控电极的总数量众多,进而使触控装置与芯片的连接宽度过大,不利于安装于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其性能佳。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每一个具有多个第一边缘及一第一侧边。多个第一边缘夹有一第一锐角。第一侧边连接于多个第一边缘且设置于第一锐角的对向。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设置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外围。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的形状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每一个的形状不同,且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具有一非直线边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每一个具有多个第二边缘及一第二侧边。多个第二边缘夹有一第二锐角。第二侧边连接于多个第二边缘且设置于第二锐角的对向。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设置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外围,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与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排列成一圆形或一类圆形,以定义出一圆形触控区或一类圆形触控区。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在圆形触控区的垂直轴线或类圆形触控区的垂直轴线上交替排列,而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多个第一锐角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多个第二锐角分别位于圆形触控区的垂直轴线的两侧或类圆形触控区的垂直轴线的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侧边为弧形边缘,且第二侧边为弧形边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划分为多个触控电极组,每一触控电极组包括彼此相邻的一第一触控电极及一第二触控电极。触控装置还包括一第一导线,其中相邻的多个触控电极组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至同一第一导线。触控装置还包括一第二导线,其中相邻的多个触控电极组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至同一第二导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类圆形触控区包括椭圆形触控区或优弓形触控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包括多个弧状三角形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弧状三角形电极设置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弧状三角形电极设置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一弓形电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弓形电极为多个弓形电极,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每一个的多个第一边缘包括一第一上边缘及一第一下边缘,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多个第一上边缘实质上互相平行,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的多个第一下边缘实质上互相平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每一个的多个第二边缘包括一第二上边缘及一第二下边缘,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多个第二上边缘实质上互相平行,且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多个第二下边缘实质上互相平行。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a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b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c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d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e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f的俯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10a~10f:触控装置

110:第一触控电极

111:第一边缘

112:第一侧边

120:第二触控电极

121:第二边缘

122:第二侧边

130:边缘触控电极

131:直线边缘

132:非直线边缘

g:触控电极组

l1:第一导线

l2:第二导线

x、y:方向

y:垂直轴线

α:第一锐角

β:第二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需说明的是,以下附图中这些触控电极因为电性的关系彼此之间并没有连接在一起,而是存在有微细间距。但,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以下附图皆省略绘示微细间距。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的俯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触控装置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及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130。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与至少一边缘触控电极130排列成一非矩形,以定义出一非矩形触控区。

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非矩形触控区可以是圆形触控区。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根据其它实施例,所述非矩形触控区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以外的其它非矩形,以下将于后续段落配合其它附图举例说明之。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及边缘触控电极130形成于单一膜层。也就是说,触控装置10采用单一膜层(singlelayer)制作所有的触控电极110、120、130,具有节省成本的优势。

每一第一触控电极110具有多个第一边缘111及一第一侧边112,多个第一边缘111夹有一第一锐角α,第一侧边112连接于多个第一边缘111且设置于第一锐角α的对向。每一第二触控电极120具有多个第二边缘121及一第二侧边122,多个第二边缘121夹有一第二锐角β,第二侧边122连接于多个第二边缘121且设置于第二锐角β的对向。简言之,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形状及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形状可以是三角形或近似于三角形。

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10的第一侧边112可以是弧形边缘,第二触控电极120的第二侧边122可以是弧形边缘,而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形状及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形状可近似于三角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10的第一侧边112及第二触控电极120的第二侧边122也可以是直线边缘或其它形状的边缘。

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在非矩形触控区的垂直轴线y上交替排列。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多个第一锐角α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多个第二锐角β分别位于非矩形触控区之垂直轴线y的两侧。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多个第一锐角α可位于垂直轴线y的右侧,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多个第二锐角β可位于垂直轴线y的左侧,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边缘触控电极130设置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外围。边缘触控电极130的形状与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形状及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形状不同,且边缘触控电极130具有非直线边缘132。

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边缘触控电极130可具有相互垂直的二直线边缘131以及连接二直线边缘131的一非直线边缘132。非直线边缘132例如但不限于是一弧形边缘。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边缘触控电极130可以是弧状三角形电极。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其它实施例,边缘触控电极130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以下将于后续段落配合其它附图举例说明之。

值得一提的是,触控装置10将三角形或近似于三角形的多个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设置于触控装置10的中间区域,并将边缘触控电极130设置于多个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的外围,以形成非矩形触控区。由此,无论触控装置10的非矩形触控区的面积大小及/或形状为何,通过适量地增加或减少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的数量能实现具有各式非矩形触控区的触控装置10,应用上不受限。

再者,以定位准确率而言,在平行于垂直轴线y的方向y上,通过在方向y设置的多个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触控装置10在方向y具有高定位准确率;另一方面,在垂直于垂直轴线y的方向x上,通过演算法进行触控位置的演算时,只需处理边缘触控电极130的设置区块及边缘触控电极130与第一触控电极110(及/或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交界处即可,能有效大幅降低演算法的复杂度,且达到较佳的位置分辨率以及定位准确率。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亦适于多指触控,可提供人性化地操作模式。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可划分为多个触控电极组g。每一触控电极组g包括彼此相邻的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及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20。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多个触控电极组g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可电连接至同一条第一导线l1,相邻的多个触控电极组g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可电连接至同一条第二导线l2。也就是说,相邻的多个触控电极组g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可通过第一导线l1电连接至同一接合点(boundingpoint;未绘示),相邻的多个触控电极组g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可通过第二导线l2电连接至同一接合点。由此,触控装置10与外部驱动元件(例如:芯片;未绘示)的接合点的数量能减少,有助于触控装置10与外部驱动元件的连接宽度的缩减。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a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b的俯视示意图。图2及图3的触控装置10a、10b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类似,图2及图3的触控装置10a、10b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的差异在于:图2及图3的触控装置10a、10b可设置数量更多的三角形或近似于三角形的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以实现更大面积的非矩形触控区(例如但不限于:圆形触控区)。

图4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c的俯视示意图。图4的触控装置10c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类似,图4的触控装置10c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的差异如下。在图4的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c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及多个边缘触控电极130所定义出的非矩形触控区可以是类圆形触控区,例如但不限于:优弓形触控区。

此外,在图1的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的多个边缘触控电极130(例如:弧状三角形电极)设置于多个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的相对两侧。但在图4的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c的多个边缘触控电极130(例如:弧状三角形电极)设置于多个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的一侧。总言之,触控装置10c的边缘触控电极130的设置方式可视触控装置10c的非矩形触控区的形状而做适当的变化,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d的俯视示意图。图5的触控装置10d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类似,图5的触控装置10d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的差异在于:在图5的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d的多个边缘触控电极130可以是多个弓形电极,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二触控电极110、120的相对两侧。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e的俯视示意图。图6的触控装置10e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类似,图6的触控装置10e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的差异在于:在图6的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e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及多个边缘触控电极130定义出的非矩形触控区可以是椭圆形触控区。

前述的触控装置10a~10e具有与触控装置10类似的功效及优点,于此便不再重述。

此外,在图1至图6的任一实施例中,位于各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上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也可称:第一上边缘)和位于其它任一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上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实质上互相平行,位于各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下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也可称:第一下边缘)和位于其它任一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下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实质上互相平行,位于各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上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也可称:第二上边缘)和位于其它任一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上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实质上互相平行,位于各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下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也可称:第二下边缘)和位于其它任一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下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实质上互相平行。通过上述的第一触控电极110及第二触控电极120,运用简单的演算法便能精确得计算出触碰位置。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10f的俯视示意图。图7的触控装置10f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类似,图7的触控装置10f与图1的触控装置10的差异如下。

在图7的实施例中,位于各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上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和位于其它的至少一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上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不相平行,位于各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下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和位于其它的至少一第一触控电极110的下半部的一第一边缘111不相平行,位于各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上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和位于其它的至少一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上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不相平行,位于各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下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和位于其它的至少一第二触控电极120的下半部的一第二边缘121不相平行。

在图7的实施例中,各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多个第一边缘111具有一第一交点,各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多个第二边缘121具有一第二交点,而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多个第一交点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多个第二交点都位于一参考圆上。在图1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多个第一交点及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0的多个第二交点并非全部都位于一参考圆上。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