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4735发布日期:2020-02-07 23:3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模组,涉及散热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电脑系统的运作速度大幅度提高,其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剧增,如何将所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以保证电脑系统的正常运行,一直是业者必需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安装在主机板上的中央处理器是电脑系统的核心,当电脑运行时,中央处理器产生热量。过多的热量会导致中央处理器无法正常运行。为有效散发中央处理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常在其上加装一散热装置以便将其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

传统的散热装置一般包括用于和电子元件结合的底座以及设在底座上的若干散热鳍片。底座通常为平滑的导热金属板,其与电子元件表面热接触以直接吸收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而将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散热鳍片以向四周发散。随着电脑系统尺寸的逐渐变小,其中的电子元件会相应的集中化设置,其产生的热量则会更加集中,通过直接热传导的散热方式使整个电脑系统的热量不能快速得以扩展。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散热模组,散热效果好的散热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散热模组,包括:铜片安装板,散热铜片、传热管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铜片固定于铜片安装板的中部,所述散热铜片的顶部两侧分别开设凹槽,所述传热管的吸热端与散热铜片上的凹槽连接,所述传热管的散热端与散热组件连接,所述的散热组件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散热鳍片组,所述散热鳍片组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依次连接于基板上,所述的散热鳍片组的两侧底部与底座之间设置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鳍片组的两侧上具供传热管散热端安装的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传热管的散热端包括一圆形轴体,该轴体两侧对称设置第一导热部,第一导热部径向沿轴向一体延伸设置在轴体的两侧,所述通道两侧向外延伸第一定位槽,所述轴体与第一导热部分别对应穿设该通道及该第一定位槽与散热鳍片组结合。

进一步的,所述传热管的吸热端截面形状为扁平状,与凹槽相适配,便于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热部具有一第二导热部,该第二导热部由该第一导热部一体延伸成型,所述第一定位槽更向外延伸出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导热部对应穿设该第二定位槽,增加传热管与散热鳍片组的。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两侧设置垂直的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通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鳍片由铝合金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基板上至少有4个定位孔,用于固定散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传热管散热端的轴体与第一导热部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当主板接触散热铜片时,该主板产生的热会由传热管的吸热端吸收,通过传热管的传递,以及散热端轴体及第一导热部传递至所散热鳍片组,利用该第一导热部由该轴体向外延伸的结构,热量会由该轴体传递至该第一导热部,再由该第一导热部传递至散热鳍片其它各处上进行散热,由于第一导热部为大面积的散热面,且能延伸第二导热部,可与散热鳍片形成较大的接触面,藉以达到增加热传导面积的作用,进而大幅提升热传导效果及效率;

采用两组相同的传热结构与散热鳍片组的两侧分别结合,并配合两侧下方设置的散热风扇,极大提高了散热风扇两侧的散热鳍片组的降温速率,从而让整个散热模组的散热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散热端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散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散热端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散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散热模组,包括:铜片安装板1,散热铜片2、传热管3和散热组件4;所述散热铜片2固定于铜片安装板1的中部,铜片安装板的四周设置安装孔11,所述散热铜片2的顶部两侧分别开设凹槽21,所述传热管3的吸热端31与散热铜片2上的凹槽21连接,所述传热管3的散热端32与散热组件4连接,所述的散热组件4包括基板41,所述基板41上设置散热鳍片组42,所述散热鳍片组4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热鳍片依次连接于基板41上,所述的散热鳍片组42的两侧底部与底座之间设置空腔43,所述空腔43内设置散热风扇44,所述散热鳍片组42的两侧上具供传热管3散热端32安装的通道45。

如图2~3所示,所述传热管3的散热端32包括一圆形轴体321,该轴体321两侧对称设置第一导热部322,第一导热部322径向沿轴向一体延伸设置在轴体321的两侧,所述通道45两侧向外延伸第一定位槽46,所述轴体321与第一导热部322分别对应穿设该通道45及该第一定位槽46与散热鳍片组42结合。

所述传热管3的吸热端31截面形状为扁平状,与凹槽21相适配,便于焊接固定。

如图4~5所示,所述第一导热部322具有一第二导热部323,该第二导热部323由该第一导热部322一体延伸成型,所述第一定位槽46更向外延伸出第二定位槽47,所述第二导热部323对应穿设该第二定位槽47,增加传热管3与散热鳍片组42的。

所述基板41两侧设置垂直的侧板48,所述侧板48上设置通风孔49。

所述的散热鳍片由铝合金制成。

所述的基板41上至少有4个定位孔,用于固定散热组件4。

本实用新型传热管散热端的轴体与第一导热部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当主板接触散热铜片时,该主板产生的热会由传热管的吸热端吸收,通过传热管的传递,以及散热端轴体及第一导热部传递至所散热鳍片组,利用该第一导热部由该轴体向外延伸的结构,热量会由该轴体传递至该第一导热部,再由该第一导热部传递至散热鳍片其它各处上进行散热,由于第一导热部为大面积的散热面,且能延伸第二导热部,可与散热鳍片形成较大的接触面,藉以达到增加热传导面积的作用,进而大幅提升热传导效果及效率;

采用两组相同的传热结构与散热鳍片组的两侧分别结合,并配合两侧下方设置的散热风扇,极大提高了散热风扇两侧的散热鳍片组的降温速率,从而让整个散热模组的散热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