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523921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反应数据的重要性(即上述实施例中的重要级别),监控数据的敏感度过高(即预设阈值设置过低),导致不重要的数据的细微变化也将保存;敏感度过低(即预设阈值设置过高),导致重要的数据的细微变化不能及时反映与保持,因此,针对不同的监控点,根据该监控点的监控数据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数据变化敏感度(即上述实施例中的预设过滤条件中的预设阈值),对重要的数据设置较高敏感度(较低的预设阈值),保证其细微的变化也将保存;对不重要的数据设置较低的敏感度(较高的预设阈值),确保只有达到一定变化程度的数据才能够被保存。对不同的监控点设置不同的数据敏感度(预设过滤条件中的预设阈值),从而能够区别对待不同的监控点数据。
[0052]可选地,在获取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之后,获取各个监控点所监控区域的安全属性,基于获取到的各个监控点对应的安全属性为监控点设置不同的过滤条件,然后分别使用这些过滤条件对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进行过滤,从而得到第二监控数据,再保存这些第二监控数据至数据库。通过上述实施例,实现了在保证安全属性较高的监控点的监控数据不损失的条件下,对监控数据的高效存储。
[0053]可选地,在基于各个监控点对应的数据类型设置各个监控点的预设过滤条件之前,处理方法包括:设置各个监控点的访问标识。在基于各个监控点对应的数据类型设置各个监控点的预设过滤条件之后,处理方法还包括:记录各个监控点、监控点的访问标识以及监控点的预设过滤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
[0054]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地址(即访问标识)对各个监控点进行单独管理,能消除监控点数据操作时的相互影响,消除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消除上层业务逻辑与数据的直接关系,能对更多的监控点进行管理。
[0055]具体地,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监控点地址(即上述实施例的访问标识)对每个监控点进行单独的管理,如图3所示,可以通过上层业务逻辑模块基于监控点地址将监控点分为多个监控点,其中,可以分为如图3所示的监控点1、监控点2和监控点3。这样能使监控点之间的数据操作互不影响。针对地址(即上述实施例的访问标识)可以使对各个监控点的监控数据(如,监控系统的上层业务逻辑与底层的数据)的采集分离,增大了本实施中的监控数据的处理方法的灵活性。
[0056]可选地,保存第二监控数据至数据库包括:将第二监控数据保存入内存数据库;每隔预设时间段以事务的方式将内存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存入磁盘数据库。
[0057]具体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在内存足够的情况下,能对成千上万的监控点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这对高度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有着极大的作用。
[0058]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获取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之后,分别对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进行过滤得到第二监控数据,将该过滤后的第二监控数据先保存入内存数据库,然后每隔预设时间段以事务的方式将内存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存入磁盘数据库。通过上述实施例,在存储第二监控数据时,使用内存数据库作为监控数据的缓存区,可以使内存的I/O速度极快,从而避免了成为数据保存的瓶颈,通过定时将内存数据库中的第二监控数据以事务的方式保存到磁盘数据库,可以有效减少数据的存储和读取的次数。
[0059]具体地,因为内存数据库中保存的经过两次过滤的第二监控数据,所以其存储的数据量相对较小,又由于部分监控点的监控数据基本上是不会高速变化的,因此,采用上述实施例还增加了查询历史数据的便利性。
[0060]可选地,在获取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之后,该处理方法包括:在接收到第一访问请求之后,输出第一监控数据;在得到第二监控数据之后,该处理方法包括:在接收到第二访问请求之后,输出第二监控数据。
[0061]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获取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后,若接收到第一访问请求之后,则输出第一监控数据,然后分别对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进行过滤,得到第二监控数据,若接收到第二访问请求,则输出第二监控数据,然后保存第二监控数据至数据库。通过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在对各个监控点的监控数据进行获取并存储的同时,可以对外提供数据访问接口,以便进行其他二次开发。
[0062]具体的,可以通过实时数据访问接口来接收的对数据的访问请求,该访问请求包括第一访问请求和第二访问请求,其中,第一访问请求为对未做任何处理的原始监控数据的访问请求,第二访问请求为经过两次次数据过滤后的数据访问请求,即对第二监控数据的数据访问请求。
[0063]结合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对每个监控点的数据进行单独管理,对定时采集的监控点数据进行单独的处理,而不是传统的统一处理;对每个监控点设置不同的数据敏感度(即预设过滤条件),其中,如果监控点的数据类型所指示的重要级别一致,则这些监控点的敏感度(即预设过滤条件中的预设阈值)一致;只保存满足数据过滤条件的实时监控数据,其中,若第一监控数据在当前时刻和上一时刻的值有改变时,保存有改变的对应的第一监控数据,若这些有改变的第一监控数据的改变幅度满足该监控点对应的预设过滤条件的预设阈值,则满足预设过滤条件的第一监控数据为第二监控数据,然后以内存数据库作为保存监控数据的缓冲区存储第二监控数据,并定时以事务方式将内存数据库中的第二监控数据写入磁盘数据库,从而实现减少磁盘I/O次数和提高存储数据的效率的效果。
[0064]具体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可以设置监控点、访问标识(如地址)、数据处理业务逻辑(预设过滤条件)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可以根据监控数据的重要程度(即安全级别),对监控点的监控数据设置不同的数据敏感度(即预设过滤条件中的预设阈值),越重要的数据(即重要级别越高的数据),数据敏感度越高(即设置的预设阈值越低),经过两次过滤后的第一监控数据即为第二监控数据,然后对每个监控点的第二监控数据进行存储处理。
[0065]如图4所示,可以通过访问标识配置模块为每个监控点分配一个唯一的访问标识其中,可以为监控点1配置访问标识1,为监控点2配置访问标识2,为监控点3配置访问标识3以及为监控点4配置访问标识4。通过该访问标识为该监控点配置唯一的数据处理方法(即预设过滤条件),对监控数据的预设过滤条件包括监控点1的监控数据的过滤条件、监控点2的监控数据的预设过滤条件、监控点3的监控数据的预设过滤条件以及监控点4的监控数据的预设过滤条件。从而可以做到监控点、访问标识(如地址)和数据处理方法(即预设过滤条件)的一一对应,使能够对每个监控点的监控数据进行单独处理。
[0066]如图5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的监控数据的处理方法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三个监控点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致,且在附图中对同样的处理过程的标号一致,下面结合对监控点1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流程详述本发明:
[0067]步骤S501:定时读取所有监控点数据。
[0068]具体地,可以通过监控摄像机或者传感器来读取各个监控点的监控数据,在读取监控数据时,可以每间隔固定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时间间隔可以为Is或者0.1s。
[0069]步骤S502:获取访问标识。
[0070]步骤S503:获得监控点1的第一监控数据。
[0071]具体地,按照各个监控点对应的访问标识将监控数据分份,即可以分为监控点1的第一监控数据、监控点2的第一监控数据和监控点3的第一监控数据。此时,可以通过原始数据的访问接口访问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
[0072]对于监控点2和监控点3的第一监控数据的处理方式与监控点1的处理方式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0073]步骤S504:判断值是否改变。
[0074]具体地,可以采用两次监控数据过滤方法对原始的监控点数据进行压缩出来,其中,第一次过滤方法为:分别判断各个监控点的第一监控数据的值是否改变,将当前时刻的第一监控数据与上次数据(如上一时刻的第一监控数据)进行对比,只有数据值有变化的第一监控数据才进行数据变化幅度计算,否则不做任何处理,即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0075]步骤S505:判断值改变幅度是否大于数据敏感度。
[0076]具体地,判断值改变幅度是否大于数据敏感度为第二次过滤方法,即计算本次数据的数据变化幅度(即当前时刻的第一监控数据与上一时刻的第一监控数据的差值)。只有变化幅度(即当前时刻的第一监控数据与上一时刻的第一监控数据的差值)满足该监控点数据敏感度(大于监控点的预设过滤条件中的预设阈值)的第一监控数据才能够作为第二监控数据;否则不做任何处理,即不进行保存处理。
[0077]步骤S506:保存在内存数据库。
[0078]具体地,将获得的第二监控数据保存在内存数据库。此时,也可以通过处理后数据访问接口对第二监控数据进行访问。使用内存数据库作为保存实时监控数据的缓存方式,内存具有极快的I/o读写速度,能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