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准确度的窄边框内嵌式平面显示触控结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8731819阅读:来源:国知局
Q与该第一导体区块400的顶点P在该第二方向(Y)上相差一第一距离(dl),在该第一方向(X)上相差一第二距离(d2)。当该第一导体区块400的顶点P与像素区块2451的顶点01对齐时,该第二导体区块500的顶点Q与像素区块2452的顶点02对齐。或是说,该第一导体区块400的中心点Xl与像素区块2452的一点SI对齐,该第二导体区块500的中心点X2与像素区块2453的一点S2对齐。
[0078]由图5、图6及图9可知,于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倍数h小于或等于该第三倍数hi或该第五倍数h2中较小者,该第二倍数w小于或等于该第四倍数wl或该第六倍数w2中较小者。其可用数学式表示:h ( min(hl,h2), w ^ min(wl,w2),当中,h为该第一倍数,w为该第二倍数,hi为该第三倍数,wl为该第四倍数,h2为该第五倍数,w2为该第六倍数。
[0079]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准确度的窄边框内嵌式平面显示触控结构200的另一示意图。其与图4主要差别在于该N条连接线41-1,41-2,…,41-N的长度并非一致,而是逐渐减小。
[0080]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是由在第二方向上的24列(row)的该第一导体区块400、及在第一方向上的2行(cloumn)的该第一导体区块400所构成的长方形。于其他实施例,该第一导体区块400的数目可依需要而改变。
[0081]线段LI及线段L2的宽度较佳与栅极驱动线241的宽度或源极驱动线243的宽度相同或稍小。该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该N条连接线41-1,41-2,…,41-N、及该N条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的位置是依据与该薄膜晶体管层240的该多条栅极驱动线241及源极驱动线243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而该多条遮光线条271主要目的是遮住栅极驱动线241及源极驱动线243。亦即,由该第一基板210往该第二基板220方向看过去,该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该N条连接线41_1,41-2,…,41-N、及该N条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是设置在该多条遮光线条271的位置的下方,因此会被该多条遮光线条271遮住,使用者则看不到该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该N条连接线41-1,41-2,…,41-N、及该N条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因此并不影响透光率。
[0082]在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及该感应电极层260之间有一第一绝缘层320。该感应电极层260与该薄膜晶体管层240之间可设置第二绝缘层330。该彩色滤光层280位于该遮光层270的面向该显示层230 —侧的表面上。在该彩色滤光层280与该显示层230之间有一第三绝缘层340。该第一偏光层300是位于该第一基板210的背向该显示层230 —侧的表面。该第二偏光层310是位于该下基220板的背向该显不层230 —侧的表面。
[0083]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准确度的窄边框内嵌式平面显示触控结构1200的另一叠层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高准确度的窄边框内嵌式平面显示触控结构1200包括有第一基板210、一第二基板220、一薄膜晶体管层240、一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一感应电极层260、一遮光层(black matrix) 270、一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 280、一第一绝缘层 320、一第二绝缘层330、一阴极层1210、一显示层1220、及一阳极层1230。该显示层1220于本实施例中较佳为一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其与图2主要差别在于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替代液晶层,因此亦新增该阴极层1210及该阳极层1230。
[0084]本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是在薄膜晶体管层240的面向该显示层1220 —侧设置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及感应电极层260,并在其上布植感应触控图型结构。在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设置的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及N条连接线41-1,41-2,…,41-N、及在感应电极层260设置的N条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的详细情形如第一实施例、及图3至图11所揭露,为熟于该技术者基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揭露所能完成,故不再赘述。
[0085]该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包含一电洞传输子层(hole transporting layer,HTL) 122K一发光层(emitting layer) 1223、及一电子传输子层(electron transportinglayer, HTL) 1225。
[0086]该薄膜晶体管层240位于该第二基板220面对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 —侧的表面,该薄膜晶体管层240具有多条栅极驱动线(图未示)、多条源极驱动线(图未示)、及多个像素驱动电路247,每一个像素驱动电路247是对应至一像素,依据一显示像素信号及一显示驱动信号,用以驱动对应的像素驱动电路247,进而执行显示操作。
[0087]依像素驱动电路247设计的不同,例如2T1C是由2薄膜晶体管与I储存电容设计而成像素驱动电路247,6T2C是由6薄膜晶体管与2储存电容设计而成像素驱动电路247。像素驱动电路247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2471连接至一条栅极驱动线(图未示),依驱动电路设计的不同,控制电路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源极2473连接至一条源极驱动线(图未示),像素驱动电路247中最少有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源极2475连接至该阳极层1230中的一个对应的阳极像素电极1231。
[0088]该阳极层1230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层240面向该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的一侧。该阳极层1230具有多个阳极像素电极1231。该多个阳极像素电极1231的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是与该薄膜晶体管层240的该像素驱动电路247的一个像素驱动晶体管对应,亦即该多个阳极像素电极的每一个阳极像素电极是与对应的该像素驱动电路247的该像素驱动晶体管的源极/漏极连接,以形成一特定颜色的像素电极,例如红色像素电极、绿色像素电极、或蓝色像素电极。
[0089]该阴极层1210位于该第一基板210面对该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 —侧的表面。同时,该阴极层1210位于该第一基板210与该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之间。该阴极层1210是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形成。较佳地,该阴极层1210是由厚度小于50奈米(nm)的金属材料所形成,该金属材料是选自下列群组其中之一 ??招(Al)、银(Ag)、镁(Mg)、钙(Ca)、钾(K)、锂(Li)、铟(In),上述材料的合金或使用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氧化锂(L1)与Al组合而成。由于该阴极层1210的厚度小于50nm,因此有机发光二极管层1290所产生的光仍可穿透阴极层1210,以于第一基板210上显示影像。该阴极层1210是整片电气连接着,因此可作为屏蔽(shielding)的用。同时,该阴极层1210亦接收由阳极像素电极1231来的电流。
[0090]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准确度的窄边框内嵌式平面显示触控结构1300的又一叠层示意图,如图13所示,其与图2主要差别在于该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及该感应电极层260的位置互换。亦即,一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图2的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层240的面向该显示层230 —侧的表面上,并具有沿着一第一方向(X)排列的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及N条连接线41-1,41-2,…,41-N,其依据一触控驱动信号而感应是否有一外部对象接近,其中,M、N为正整数。该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的每一条第一导体区块线是由多个第一导体区块400所组成。其中,该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及该N条连接线41-1,41-2,…,41-N是由金属导电材料所制成。一感应电极层260(图2的感应电极层260)位于该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图2的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的面向该显示层230 —侧,亦即该感应电极层260是介于该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与该显示层230之间,或是说该感应电极及走线层250是介于该感应电极层260与该薄膜晶体管层240之间。该感应电极层260具有沿着一第二方向(Y)排列的N条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其执行触控感应时,接受该触控驱动信号,每一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以一对应的第i条连接线41-1,41-2,…,41-N延伸至该高准确度的窄边框内嵌式平面显示触控结构的一侧边201,i为正整数且I彡i彡N。该N条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的每一条第二导体区块线是由多个第二导体区块500所组成。该多个第一导体区块400、该N条连接线41-1,
41-2,…,41-N、及该多个第二导体区块500的位置是依据与该薄膜晶体管层240的K条栅极驱动线及该L条源极驱动线的位置相对应而设置,且该第一导体区块400与该第二导体区块500叠置时,是以差排方式(dislocat1n)叠置。
[0091]已知氧化铟锡材质(ITO)所做的电极点其平均透光率仅约为90%,而本实用新型的该M条第一导体区块线40-1,40-2,…,40-M、该N条连接线41-1,41-2,…,41-N、及该N条第二导体区块线50-1,50-2,…,50-N是设置在K条栅极驱动线及该L条源极驱动线的位置的上方,因此并不影响透光率,故本实用新型的平均透光率远较已知技术为佳。当本实用新型的窄边框的触控面板结构与液晶显示面板结合时,可使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较已知技术更亮。或是在相同的亮度下,减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能量消耗。
[0092]由前述说明可知,图1已知技术的设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