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记录介质、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以及数据再现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969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数据记录介质、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以及数据再现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其上具有多个记录区的数据记录介质、用来在该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以及用来再现由该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记录的数据的数据再现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某些具有多个各包括一个引入区(lead-inarea)、一个节目区(programarea)和一个引出区(lead-outarea)的区段的多重区段光盘中,有这样一种光盘,其中提供跨过多个区段的连续地址。在其它的多重区段光盘(opticaldisc)中,有这样一种光盘,其中各个区段分别提供自成一体的地址。但是,在地址跨过多个区段的光盘中,在创建(author)时必须通过非常复杂的操作来实现地址的最终匹配,从而使地址从一个区段到下一个区段是连续的。如果采用按区段自成一体的地址,在再现光盘时从光盘读出的在各区段的地址数据是相同的,由此,存在不能从地址数据区分有关的地址数据从哪个光盘读出的风险。在日本特许公开No-H-11-213562中,公开了一种光盘,其中,在内缘侧的区段上数据用与压缩光盘(CompactDisc)相同的格式记录在,在外缘的侧区段上,用比内缘侧的区段上更高的记录密度记录数据。在该光盘中,从外缘侧区段的节目区到内缘侧区段引出区的地址是连续的,而在外缘侧区段的引入区中采用了基于在内缘侧区段中没有使用的时间信息的地址。在该光盘中,从外缘侧区段的节目区到内缘侧区段引出区的地址是连续的,所以难以识别当前再现的是哪个区段。如果有一种单区段的光盘,其中内缘侧区段与以高记录密度记录数据的外缘侧区段采用相同的格式,那么,在这种单区段光盘中,在内缘和外缘区都用高记录密度记录数据,如果仅仅根据从光盘读出的地址数据,再现装置不能将单区段光盘和具有内缘侧区段和记录密度比内缘侧区段上的记录密度高的外缘侧区段的光盘区分开。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记录介质,其既允许通过对各区段独立编址来以区段为基础进行创建,也可以在再现时区分再现的是哪一个区段。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其既允许通过对各区段独立编址来以区段为基础进行创建,也可以在再现时区分再现的是哪一个区段。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再现方法和装置,其中,使用各区段独立编址以允许独立创建(author)的记录介质,在再现时检测可能出现的标识数据,从而能够识别正在再现的是哪一个区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记录介质,其包括第一记录区、第二记录区,第二记录区中所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分配给记录在第一记录区的数据的地址数据,并且记录在第二记录区中的标识数据用来区分第一记录区和第二记录区。本发明还提供用于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包括用来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数据的头单元,记录介质包括数据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第一记录区、数据以不同于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记录并且所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分配给第一格式数据的地址数据,并且其中记录有用来区分第一和第二记录区的标识数据的第二记录区、从由头单元从记录介质读出的数据中提取标识数据的提取单元、对由头单元从第一记录区中读出的数据进行解码的第一解码器、对由头单元从第二记录区中读出的数据进行解码的第二解码器,以及,如果由提取单元提取的标识数据表示第二记录区则将由头单元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提供给第二解码器的切换控制单元。本发明还提供再现记录介质的方法,包括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数据,记录介质包括数据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第一记录区、数据以不同于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记录并且所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分配给第一格式数据的地址数据,并且其中记录有用来区分第一和第二记录区的标识数据的第二记录区,根据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中的标识数据将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提供给适合于解码从第一记录区中读出的数据的第一解码器或适合于解码从第二记录区中读出的数据的第二解码器。本发明还提供用于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包括激光源、从所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第一格式的数据的第一数据产生单元、从所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不同于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的数据和标识数据的第二数据产生单元、根据第一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或第二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调制激光源的激光的调制单元以及包括将调制单元调制的激光会聚到记录介质上的物镜的头单元,记录介质上形成有具有基于第一数据产生单元输出的数据的第一数据区的第一记录区和具有基于第二数据产生单元输出的数据的第二数据区的第二记录区。本发明还提供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方法,包括从所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第一格式的第一数据、从所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不同于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的第二数据和标识数据、根据作为输出数据的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调制激光源的激光、用物镜将调制的激光会聚到记录介质上、根据第一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一数据区的第一记录区,以及,根据第二数据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二数据区的第二记录区。通过阅读如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图1示出了体现本发明的光盘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2示出了在内缘侧区段的引入区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TOC)的数据结构。图3示出了在内缘侧区段的数据区和引入区中记录的Q-通道予码(TOC)的数据结构。图4示出了在外缘侧区段的引入区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TOC)的数据结构。图5示出了在外缘侧区段的数据区和引出区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的数据结构。图6示出了光盘的地址信息。图7示出了单区段光盘的地址信息,其中在整个记录区中以双密度记录数据。图8示出了体现本发明的光盘的地址信息。图9示出了标识数据。图10示出了刻录装置(cuttingdevice)的方框图。图11示出了再现装置的方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附图,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盘、数据记录方法和装置以及数据再现方法和装置。首先参考图1,说明体现本发明的光盘1。光盘1是只能重放的光盘,直径大约12cm,并在其内缘侧具有第一区段2,作为第一记录区,其中数据以与压缩光盘(CompactDisc)相同的格式记录,而在第一区段2的外缘侧具有第二区段4,作为第二记录区,二者间夹有由镜面形成的无信号记录区3。第一区段2是这样的区域,其中数据以与压缩光盘(CompactDisc)相同的格式记录,并且由用来记录如后面所述记录在第一区段2的数据区中的数据的TOC(Table-of-Contents,内容表)数据的引入区2a、紧接引入区2a并在其外缘侧用来记录数字数据比如音乐编号(musicnumber)数据或计算机程序数据的数据区2b以及紧接数据区2b相邻并在其外缘侧的引出区2c构成。在引入区2a中,记录表明除了第一区段2还存在第二区段4的标识数据以及指示第二区段4的起始位置或导入位置的地址数据,作为TOC数据的一部分。第二区段4是这样的区域,其中以比第一区段2更高的密度比如双记录密度记录数字数据,并包括其中记录例如如后面所述在第二区段4的数据区中记录的数据的TOC数据的引入区4a、紧接引入区4a相邻并在其中记录编码的数字数据比如音乐编号数据或计算机数据的数据区4b以及紧接数据区4b并在其外缘侧的引出区4c。在第二区段4的数据区4b的内缘侧和引入区4a的外缘侧提供了密钥记录区4d,用来记录例如给在数据区4b中记录的加密数据解密的密钥。在上述的光盘1中,内容数据记录在例如第二区段4中,而与内容数据有关的数据,例如记录在第二区段4中的内容数据的广告数据,记录在第一区段2中。这使得只能通过具有再现第二区段4的格式的功能的再现装置才能够再现内容数据。相反,如果试图通过仅具有再现第一区段2的格式的功能的再现装置再现光盘1,那么只能再现例如记录在第一区段2中的广告数据,而不能再现记录在第二区段4中的内容数据。在第二区段4中,数据以高于第一区段2的记录密度记录,例如,记录密度两倍于第一区段。在第二区段4中,记录道的道间距小于第一区段2的1.6μm的道间距,以增加记录密度,同时在第二区段中使用的纠错码也与在第一区段1中所用的不同。下面参考图2说明记录在第一区段2的引入区2a中的Q通道(Qchannel)的子码数据的数据结构。在该Q通道的子码数据中,存储了与乐章编号(movementnumber)TNO、POINT、乐章经历时间TIME、零以及POINT内容的绝对时间P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与乐章经历时间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74的分钟MIN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FRAME数据部分表示。与POINT内容的绝对时间P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74的分钟PMIN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P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PFRAME数据部分表示。Q通道的每个数据部分被分配给8位数据,并用BCD表示,整个数据为72位。例如,如果关于POINT的数据部分为从0到99,关于指示各乐章开始位置的绝对时间的数据记录在关于绝对时间PTIME的数据部分中。当关于POINT的数据部分为A0时,关于第一乐章编号的数据记录在属于绝对时间PTIME的分钟PMIN数据部分中,同时在关于秒PSEC的数据部分和关于PFRAME的数据部分中写入零。当关于POINT的数据部分为A1时,关于最后乐章编号的数据记录在与绝对时间P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的PMIN数据部分中,同时在关于PSEC和PFRAME的数据部分中写入零。如果关于POINT的数据部分为A2,在关于PMIN、PSEC和PFRAME的各数据部分记录关于引出区2c开始的绝对时间的数据。在关于经历时间TIME的数据部分中记录地址数据,使地址数据终止于99分59秒74帧,这表示压缩光盘(CompactDisc)的最大可记录时间。下面参考图3说明记录在第一区段2的数据区2b和引出区2c中的Q通道子码数据的数据结构。在该Q通道的子码数据中,记录了与乐章编号TNO、索引X、乐章经历时间TIME、零以及绝对时间A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与乐章经历时间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74的分钟MIN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FRAME数据部分表示。与绝对时间A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74的分钟AMIN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A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AFRAME数据部分表示。Q通道的每个数据部分为8位,并用BCD表示,总位数为72。如果关于音乐编号TNO的数据部分为00、01-99或AA,则分别表示引入区、例如一个乐章的编号或引入区。如果关于索引X的数据部分为00或00-99,则表示暂停或例如乐章的分部(subdivision)的数量。关于乐章经历时间TIME的数据部分在各章的开始部分开始,即对应于各乐章的起始位置的零位置。关于绝对时间ATIME的数据部分从对应于数据区2b的起始端的零开始,并依次增加。对第二区段4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如上所述向第一区段2所分配的地址数据。下面参考图4a说明记录在第二区段4的引入区4a中的Q通道子码数据的数据结构。在该Q通道子码数据中,分别记录了与乐章编号TNO、POINT、乐章经历时间TIME以及POINT的绝对时间P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与乐章经历时间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15的小时HOUR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分钟MIN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FRAME数据部分表示。与POINT的内容的绝对时间P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15的小时PHOUR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P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PFRAME数据部分表示。即,与第一区段2的Q通道子码数据相比,在第二区段的引入区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数据没有关于零的数据部分的区域。将关于零的数据部分分配的八位数据的高四位重新分配为用于乐章经历时间的从00到15的小时HOUR数据部分,同时将上述八位的低四位重新分配为用于POINT的内容的绝对时间PHOUR的小时PHOUR数据部分。其原因在于第二区段4的记录密度高于,例如两倍于,第一区段2的记录密度,所以第二区段4需要用小时HOUR信息指示时间的地址数据作为地址数据。因为如上所述加入了小时HOUR和小时PHOUR,关于分钟MIN和分钟PMIN的数据部分从第一区段2的Q通道子码数据的00到74变为00-59。应当注意,除了上述几点外,在第二区段4的引入区4a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数据与图2所示的第一区段2的引入区2a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数据类似,所以为了简明起见省略了其余部分的说明。下面参考图5,说明记录在第二区段4的数据区4b和引出区4c中的Q通道的子码数据的数据结构。在该Q通道子码数据中,分别存储了与乐章编号TNO、索引X、乐章经历时间TIME以及绝对时间A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与乐章经历时间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15的小时HOUR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分钟MIN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FRAME数据部分表示。与绝对时间ATIME有关的数据部分由从00到15的小时AHOUR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分钟AMIN数据部分、从00到59的秒ASEC数据部分和从00到74的帧数AFRAME数据部分表示。即,与图2中所示的第一区段2的Q通道子码数据相比,Q通道子码数据没有零数据区。将分配为零数据的八位数据的高四位重新分配为用于乐章经历时间的从00到15的小时HOUR数据部分,同时将低四位重新分配为用于绝对时间的小时AHOUR数据。其原因在于第二区段4的记录密度高于,例如两倍于,第一区段2的记录密度,所以第二区段4需要表示小时的地址数据。因为为小时HOUR和小时AHOUR提供了关于小时HOUR和小时AHOUR的数据部分,分钟MIN和分钟AMIN从第一区段2的Q通道子码数据的00到74变为00到59。因为,除了上述几点,在第二区段4的数据区4b和引出区4c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数据与图3所示的第一区段2的数据区2b和引出区2c中记录的Q通道子码数据类似,所以为了简明起见省略了其余部分的说明。同时,压缩光盘(CompactDisc)的子码数据的排列如图2和3所示,其地址数据分配为从内缘侧到引入区依次增加,从而作为引入区的地址数据的经历时间TIME对于标准的光盘在最大值99分59秒74帧处终止,如图6所示。在光盘的数据区中,数据区的绝对时间ATIME,即地址数据,记录为从例如零分开始,从数据区的内缘侧依次增加直到80分的最大值。应当注意,多个地址数据反复记录在引入区中,以使在引入区的最内缘记录的TOC数据肯定能被光学头读出,作为时间信息记录的地址数据偏移一个相应于重复单元的长度的量。其整个记录区中的数据以与第二区段4相同的高密度即双倍记录密度记录的单区段光盘的子码数据以与上述第二区段4相同的方式构成,如图4和5中所示。子码数据的地址数据与引入区、数据区经历时间TIME的地址信息相一致,并与数据区和引入区的绝对时间ATIME,即地址数据,相一致,作为连续地址信息,如图7所示。即,在该光盘中,地址数据从引入区向外缘侧增加,引入区的起始地址信息不会变为负的地址,以便数据记录区的起始地址从0分开始。在光盘1中,在第一区段2中用压缩光盘(CompactDisc)格式记录数据,在第二区段4中用比第一区段2的记录密度更高例如,双倍记录密度格式记录数据。在这种光盘1中,如此分配地址数据,使之从引入区2a的内缘依次增加,从而,作为第一区段2的内缘侧的引入区2a的地址数据的经历时间TIME终止于压缩光盘(CompactDisc)标准的最大值99分59秒74帧,如图8所示。在光盘1中,分配作为第一区段2的数据区2b和引出区2c的地址数据的绝对时间ATIME,使之从对应于0分的数据区的地址信息开始,从而绝对时间ATIME将从数据区2b的内缘依次增加。即,地址数据以与压缩光盘(CompactDisc)相同的方式被赋予光盘的第一区段2。光盘1的第二区段4具有作为引入区4a的地址数据的经历时间TIME,并用从引入区4a连续的作为数据区4b的地址数据的绝对时间ATIME作为地址信息。即,光盘1的第二区段以与单区段光盘相同的方式被赋予地址数据,在单区段光盘的整个记录区中,数据以高于第一区段2的记录密度即双倍记录密度记录,如图7所示。作为时间信息记录的地址数据在引入区4a中重复记录多次,并偏移一个相应于重复单元长度的量,以与图7所示的单区段光盘匹配。对于如上所述的光盘1,地址数据相互独立地被分配给到第一区段2和第二区段4。这便于光盘的写入操作(authoringoperation)。在关于如图4所示的第二区段4的引入区4a的Q通道子码数据的小时HOUR和小时PHOUR的数据部分以及如图5所示的关于数据区4b和引出区4c的小时HOUR和小时AHOUR的数据部分的至少一个中,记录有标识数据,用来区分第一区段2和第二区段4。作为该标识数据,采用指示大于第二区段4的最大可记录时间的时间的地址数据,即,指示时间的数据。例如,如果作为地址数据的时间信息最多为两小时三十分到三小时,通常,指示四小时的时间数据,即如图9所示第二位为[1]的数据,被记录在关于如图4所示的第二区段4的引入区4a的Q通道子码数据的小时HOUR和小时PHOUR的数据部分以及如图5所示的关于数据区4b和引出区4c的小时HOUR和小时AHOUR的数据部分的至少一个中。这样,在再现期间,再现装置能够检测光盘的作为标识数据的指示四小时的时间数据。根据时间数据的检测结果,很容易确定正在再现的区段是第一区段2还是第二区段4。同时,标识数据,即,指示四小时的时间信息,可用于区分光盘和压缩光盘(CompactDisc)或光盘和以与第二区段4相同的记录密度在整个记录区中记录数据的单区段光盘。对于如上所述的光盘1,通过独立地为第一区段2和第二区段4赋予地址数据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光盘的创建。此外,通过向第二区段4的地址信息增加识别数据,可以在再现装置再现期间区分所再现的是第一区段2还是第二区段4。现在说明上述光盘1的制造方法。为了制备光盘1,在抗蚀剂涂覆步骤中将光致抗蚀剂涂覆到玻璃主盘(masterdisk)上。然后,在刻录步骤中,由根据要记录的数据调制的激光对光致抗蚀剂进行曝光,形成凸起和凹陷的凹坑图形(pitpattern)作为记录的潜影。在光致抗蚀剂显影和定影步骤中使已形成凹坑图形的玻璃主盘经历显影和定影。由此,基于由刻录形成的形成在玻璃主盘中的潜影,在玻璃主盘中形成凸起和凹陷的图形。随后,通过在玻璃主盘的表面进行无电镀来制备作为母盘(motherdisc)的金属主盘。在压模制造工艺中从金属主盘制造压模。然后在基板制造工艺中通过在注模装置中填充透明的合成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或压克力,并通过注模法制造盘基。向由上述工艺形成的盘基的一个表面转印形成在玻璃主盘中的凸起和凹陷的压模图形,即,凹坑图形。在随后的反射膜形成工艺中,通过例如溅射等技术在带有凸起和凹陷的凹坑图形的盘基的表面上形成金属膜,例如铝,以形成反射膜。在保护膜涂覆工艺中,紫外线可固化树脂涂覆在反射膜上作为薄膜。然后,用紫外线照射以固化紫外线可固化树脂,从而形成保护膜。随后,光束从没有保护膜的盘基侧照射,以读出数据。同时,光盘1的转印了凸起和凹陷图形的表面为信息记录表面。在刻录工艺中,刻录出对应于要记录的数据的凸起和凹陷的凹坑图形。现在参考图10说明刻录装置10。刻录装置10由产生第一区段2的子码数据的第一子码发生器11、合并第一区段2的内容数据和子码数据以产生用来记录的数据的第一数据发生器12、产生第二区段4的子码数据的第二子码发生器13、合并第二区段4的内容数据和子码数据以产生用来记录的数据的第二数据发生器14以及在第一数据发生器12和第二数据发生器14之间切换的切换单元15组成。刻录装置10包括用来发射激光L的激光源16比如激光装置、由例如AOM(声光调制器)或EOM(电光调节器)构成的根据来自第一数据发生器12和第二数据发生器14的数据调节激光源16输出的激光束L的光调制器17、反射由光调制器17调制的激光束L的反射镜18、使反射镜18沿玻璃主盘20的径向移动的动作机构19、用于将激光束L会聚到光致抗蚀剂上和用于照射玻璃主盘20的物镜21、使玻璃主盘20旋转的电动机22以及控制整个装置10的操作的控制器23。第一子码发生器11产生用于记录在第一区段2中的数据的子码数据(图2和3)。向第一数据发生器12的输入端12a输入来自外部装置的内容数据和第一子码发生器11产生的子码数据。这些数据加在一起,以产生在第一区段2中要记录的数据。第一数据发生器12将数据通过切换单元15发送到光调制器17。第二子码发生器13产生要记录在第二区段中的数据的子码数据(图4和5)。第二子码发生器13产生长于第二区段4的最大可记录时间的长时间数据,即,用于区分第一区段2和第二区段4的标识数据,以在如图4所示的关于第二区段4的引入区4a的Q通道子码数据的小时HOUR和小时PHOUR的数据部分以及如图5所示的关于数据区4b和引出区4c的小时HOUR和小时AHOUR的数据部分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标识数据。通过第二数据发生器14的输入端14a向第二数据发生器14提供来自外部装置的内容数据和第二子码发生器13产生的子码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加在一起,以产生在第二区段4中要记录的数据。第二数据发生器14将数据通过切换单元15发送到光调制器17。切换单元15根据控制器23提供的控制信号选择性地发送来自第一数据发生器12的输出数据和来自第二数据发生器14的输出数据。即,对于第一区段2的记录数据,通过来自控制器23的控制信号,切换单元15使第一数据发生器12和光调制器17互相连接。对于第二区段4的记录数据,同样根据控制器23提供的控制信号,切换单元15使第二数据发生器14和光调制器17互相连接。例如,当通过物镜21照射和会聚在玻璃主盘30上的激光通过来自第一数据发生器12的输出数据在玻璃主盘20上的预定位置完成刻录时,控制器23控制切换单元15的活动端子15a从连接第一数据发生器12的连接端子15b切换到连接第二数据发生器14的连接端子15c,从而使输出数据从第二数据发生器14发送到光调制器17。为在玻璃主盘20上记录数据,从激光源16输出的激光束L指向光调制器17。作为该激光源16,采用气体激光器,例如氩激光器或He-Cd激光器。光调制器17根据来自第一数据发生器12和第二数据发生器14的输出数据调制来自激光源16的激光。通过入射到反射镜18上,由光调制器17调制的激光L的光路偏转90°。反射镜18由动作机构19沿玻璃主盘20的径向移动,使激光L扫过(seep)玻璃主盘20的内缘和外缘。反射镜18偏转的激光L由物镜21会聚到由作为旋转驱动单元的电动机22旋转的玻璃主盘20的光致抗蚀剂上。物镜21以进行焦距控制的方式由未示出的物镜驱动机构沿物镜21的光轴偏转。结果是记录在第一区段2上的数据和记录在第二区段4上的数据刻录在玻璃主盘20中,从而,数据可采用各自的地址信息分别记录到第一区段2和第二区段4中。应当注意,在相当于玻璃主盘20的第一区段2的玻璃主盘20的区域中由激光进行的刻录操作期间,动作机构19使反射镜18沿玻璃主盘20的径向移动,使道间距为例如1.6μm,如上所述。当在相当于第二区段4的玻璃主盘20的区域中由激光进行刻录操作时,动作机构19使反射镜18沿玻璃主盘20的径向移动,使道间距为例如1.1μm,比第一区段2中的窄。基于由上述刻录装置10形成的玻璃主盘20,通过上述工艺形成压模。具有微观不均质性的压模图形转印到玻璃主盘的一个表面。通过在具有微观不均质性(凸起和凹陷)的盘基的表面上淀积反射膜和保护膜完成光盘1。采用上述的刻录装置10,可以制造光盘,其中作为不同的地址数据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给第一区段2和第二区段4,其中并记录用于区分第一区段2和第二区段4的标识数据,作为第二区段4的地址数据。下面参考图11说明体现本发明的用于光盘1的再现装置30。再现装置30包括读出记录在光盘1上的数据的光学头31、接收光学头31的输出信号的RF电路32、根据RF电路32产生的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产生物镜的聚焦伺服信号和跟踪伺服信号的伺服电路33以及使光盘以例如恒定的线速度旋转的驱动电机34。再现装置30还包括对对应于由光学头31从光盘1的第一区段2读出的来自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进行译码操作,例如解调、纠错或去交插,的第一解码器35、对对应于由光学头31从光盘1的第二区段4读出的来自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进行译码操作,例如解调、纠错或去交插,的第二解码器36、将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选择性地提供到第一解码器35和第二解码器36的切换电路37、从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中提取子码数据的子码提取电路38以及控制整个装置30操作的控制器39。根据在光学头31上的光电探测器(未示出)的输出信号,RF电路32产生RF信号、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例如,通过所谓的象散法(astigmaticmethod)产生聚焦误差信号,而跟踪误差信号由所谓的三光束方法(three-beammethod)或推拉方法(push-pullmethod)产生。RF电路32输出RF信号,作为输出信号,到第一解码器35或第二解码器36,同时输出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到伺服电路33。在再现光盘1时,伺服电路33产生伺服信号。具体地,伺服电路33根据RF电路32提供的聚焦误差信号产生聚焦伺服信号,从而使聚焦误差信号减小到,同时根据RF电路32提供的跟踪误差信号产生跟踪伺服信号,从而使跟踪误差信号为。伺服电路33输出聚焦伺服信号和跟踪伺服信号到设在光学头31上的物镜驱动电路(未示出)的驱动电路。根据聚焦伺服信号和跟踪伺服信号,物镜驱动电路驱动-控制用于驱动物镜的物镜驱动机构。即,物镜驱动机构沿与物镜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即,在聚焦方向由来自驱动电路的由聚焦伺服信号得到的驱动信号移动物镜,同时沿与物镜的光轴垂直的水平方向,即,在跟踪方向,由来自驱动电路的由聚焦伺服信号得到的驱动信号移动物镜。根据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伺服电路33产生控制驱动电机34的伺服信号并输出所产生的伺服信号以驱动电动机34,以控制光盘1以例如恒线速度旋转。在驱动电机34的转轴上设有盘座(disctable)(未示出),形成盘旋转驱动单元。光盘1放在盘座上并与其一起旋转。第一解码器35主要进行从光盘1的第一区段2读出的数据的解码。具体地,第一解码器35解调来自RF电路32的作为EFM(八到十四调制)解调输出信号的数字信号,并对这样解调的数字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包括检错和CIRC(交叉交插里德-所罗门编码(coss-interleaveReed-Solomoncode))检测。如果记录在第一区段2上的数据是音乐数据,第一解码器35输出数据到喇叭。如果记录在第一区段2上的数据是视频数据,第一解码器35将输出数据发送到监视器。这样,根据记录在第一区段2上的数据类型来改变或选择第一解码器35的输出数据的输出目的地。第二解码器36解调来自RF电路32的作为EFM(八到十四调制)调制输出信号记录在第二区段上的数字信号,并如此解调的数字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包括根据纠错码进行检错和纠错,以及去交插。因为记录在第二区段4中的数据是加密的,第二解码器36读出记录在引入区4a中的密钥并用读出的密钥数据解密数据。与上述第一解码器35相同,第二解码器36的输出数据的输出目的地根据记录在第二区段4上的数据类型,即根据内容数据的种类,来改变或选择。在再现光盘1的第一区段2时,切换电路37由来自控制器39的控制信号转换,从而,在再现光盘1的第一区段2时,RF电路32和第一解码器35相互连接,以将作为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的RF信号输出到第一解码器35,在再现光盘1的第二区段4时,RF电路32和第二解码器36相互连接,以将作为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的RF信号输出到第二解码器36。子码提取电路38从作为RF电路32的输出信号的RF信号中提取第一和第二区段的子码数据。子码提取电路38将从子码数据中提取的地址数据和轨道号输出到控制器39。控制器39输出由子码提取电路38提供的地址数据、轨道号等到显示单元,用来在例如监视器上显示信息。从子码数据的地址数据,控制器39检测标识信息,以识别当前寻址的区段是第二区段4。具体地,当访问第一区段2时,即当由光学头31扫描第一区段2时,控制器39从地址数据中检测不到标识数据。这样,控制器39能够认识和识别当前访问的区段,即,被光学头31扫描和读出的区段是第一区段2。当访问第二区段4时,即当由光学头31扫描和读出第二区段4时,从地址数据中可以检测到大于最大可记录时间的时间数据,即,标识数据,从而控制器39能够认识和识别当前访问的是第二区段4。根据认识和识别的结果,控制器39控制切换电路37的切换,来选择RF电路32与第一或第二解码器36相连接。控制器39只在根据在第一区段2的引入区2a中记录的识别结果,即,根据表示存在或不存在第二区段4的被区分的数据,发现光盘1为具有第二区段4的盘时,才进行切换电路37的切换。下面说明再现装置30的再现操作。例如,如果光盘1加载到驱动电机34的盘座上,并且用户按下了在装置30上的形成操作单元的重放开始按钮(未示出),控制器39驱动驱动电机34,而以例如恒线速度驱动光盘1。同时,光学头31用光束照射光盘1的信号记录表面。由光盘1的信号记录表面,即反射膜,反射回来的返回光束由光学头31上的光电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由光电探测器输出到RF电路32。RF电路32产生RF信号,将所产生的RF信号输出到第一解码器36或第二解码器36,同时产生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将所产生的信号输出到伺服电路33。伺服电路33根据RF电路32提供的聚焦误差信号产生聚焦伺服信号,同时根据RF电路32提供的跟踪误差信号产生跟踪伺服信号。伺服电路33将这些信号输送到构成光学头31的物镜驱动机构的驱动电路。通过进行聚焦控制这样驱动构成光学头31的物镜驱动机构,使物镜驱动机构沿光束的光轴方向,即,在聚焦方向,移动物镜,同时通过进行跟踪控制驱动物镜驱动机构,使物镜沿与光束的光轴垂直的水平方向,即,在跟踪方向,移动物镜。子码提取电路38从RF电路32输出的RF信号中提取子码数据,将所提取的数据发送到控制器37,然后,该控制器37根据所提供的子码数据控制再现装置30的整个操作。例如,当从标识数据中检测到表明有第二区段4的标识数据时,控制器37使RF电路32和第二解码器36相互连接。当没有检测到标识数据时,控制器37使RF电路32和第一解码器35相互连接。第一解码器35和第二解码器36解码输入数据,并将输出数据发送到喇叭或监视器。采用上述再现装置,即使光盘1中赋予第二区段4的地址数据不同于赋予第一区段2的地址数据,通过检测用于地址数据的标识数据,也可以区分当前再现的是第一区段2或第二区段4,从而,能够再现符合各区段格式的数据。同时,包含在光盘1的地址数据中的识别数据可用于区分光盘1和其整个记录区中的数据的记录密度与第二区段4相同的单区段光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检测到标识数据,控制器39执行对光盘1进行的处理,即,与针对第二区段4执行的处理相同的解码处理。包含在光盘1的地址数据中的识别数据也可用于区分光盘1和压缩光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检测到标识数据,除了进行控制以切换电路37而将第二解码器36作为解码器之外,控制器39执行对光盘1进行的处理。相反,如果未发现或找不到标识数据,控制器39使切换电路37切换到将第一解码器35作为解码器,同时还进行对压缩光盘进行的处理。同时,光盘1的第一区段2所用的格式可以是基于CD-DA(数字音频压缩光盘)、CD-ROM(只读存储压缩光盘)或DVD(数字通用盘)的格式。光盘1不仅可以是只读光盘,而且可以是可写光盘,例如CD-R(可写压缩光盘)或CD-RW(可重写压缩光盘)。工业实用性根据本发明,独立地为内缘侧区段和外缘侧区段分配地址信息,以利于制作。通过在地址数据中增加标识数据,再现装置能够区分当前再现的区段是内缘侧区段还是外缘侧区段。权利要求1.一种记录介质,包括第一记录区;第二记录区,其中所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分配给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区的数据的地址数据;以及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标识数据,用来区分所述第一记录区和所述第二记录区。2.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标识数据为大于分配给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所述数据的地址数据中最大的一个的地址数据。3.根据权利要求2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记录区由第一引入区、第一数据区和第一引出区组成,所述第二记录区由第二引入区、第二数据区和第二引出区组成,赋予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一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零开始,并且,赋予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二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零开始。4.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赋予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数据的所述地址数据是时间数据,并且,所述标识数据为大于分配给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数据的时间数据中最大的一个的时间数据。5.根据权利要求4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记录区由第一引入区、第一数据区和第一引出区组成,所述第二记录区由第二引入区、第二数据区和第二引出区组成,赋予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一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零开始,并且,赋予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二引入区的起始位置的零开始。6.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数据的记录格式不同于所述第一记录区的记录格式。7.根据权利要求1的记录介质,其中数据和作为所述地址数据的子码数据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区中,数据和作为所述地址数据的子码数据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并且,所述标识数据包括在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子码数据中。8.一种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包括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数据的头单元,所述记录介质包括数据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第一记录区、数据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记录并且所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分配给所述第一格式数据的地址数据的第二记录区、以及记录在第二记录区用来区分所述第一和第二记录区的标识数据;从由所述头单元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出的数据中提取所述标识数据的提取单元;对由所述头单元从所述第一记录区中读出的数据进行解码的第一解码器;对由所述头单元从所述第二记录区中读出的数据进行解码的第二解码器;以及切换控制单元,如果从所述提取单元提取的所述标识数据表示所述第二记录区,则将由所述头单元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提供给所述第二解码器。9.根据权利要求8的再现装置,其中所述切换控制单元包括将由所述头单元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选择性地提供给所述第一解码器或所述第二解码器的切换单元,以及根据由所述提取单元提取的所述标识数据的识别结果,如果由所述提取单元提取的所述标识数据表示所述第二记录区,则切换所述切换单元以将由所述头单元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提供给所述第二解码器的控制单元。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再现装置,其中数据和作为所述地址数据的子码数据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记录区中,数据和作为所述地址数据的子码数据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所述标识数据包括在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的子码数据中,并且所述提取单元从由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提取所述子码数据。11.一种再现记录介质的方法,包括从记录介质中读出数据,所述记录介质包括数据以第一格式记录的第一记录区、数据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记录并且所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分配给所述第一记录区中记录的数据的地址数据的第二记录区,以及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用来区分所述第一和第二记录区的标识数据;以及根据从所述记录介质读出的数据中的所述标识数据,将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提供给适合于对从所述第一记录区中读出的数据解码的第一解码器,或适合于对从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解码的第二解码器。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再现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如果提取出所述标识数据,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被发送到所述第二解码器。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再现记录介质的方法,其中数据和作为所述地址数据的子码数据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记录区中,数据和作为所述地址数据的子码数据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并且其中所述标识数据记录在在所述第二记录区中记录的子码数据中,所述方法包括从由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提取所述子码数据,并查证所提取的子码数据中包括的所述标识数据,将从所述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切换到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解码器。14.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包括激光源;从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第一格式的数据的第一数据产生单元;从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不同于所述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的数据和标识数据的第二数据产生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或所述第二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调制所述激光源的激光的调制单元;以及包括将所述调制单元调制的激光会聚到记录介质上的物镜的头单元;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有第一记录区和第二记录区,所述第一记录区具有基于所述第一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的第一数据区,所述第二记录区具有基于所述第二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的第二数据区。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其中第一地址数据被分配给所述第一数据产生单元产生的数据,不同于第一地址数据的第二地址数据被分配给所述第二数据产生单元产生的数据,其中所述标识数据为大于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第二地址数据的最大值的地址数据。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其中第一引入区和第一引出区形成为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记录区,第二引入区和第二引出区形成为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记录区,所述第一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一数据区的起始端的零开始,并且所述第二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二引入区的起始端的零开始。17.根据权利要求14的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产生单元产生基于所述第一格式的数据和子码数据,所述第二数据产生单元产生基于所述第二格式的数据和子码数据,所述标识数据包括在由所述第二数据产生单元产生的子码数据中。18.根据权利要求14的记录介质记录装置,还包括选择性地将来自所述第一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和来自所述第二数据产生单元的输出数据提供给所述调制单元的切换控制单元。19.一种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方法,包括从所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第一格式的第一数据;从所提供的数据产生符合不同于所述第一格式的第二格式的第二数据和标识数据;根据作为输出数据的所述第一数据或所述第二数据调制激光源的激光;通过物镜将调制的激光会聚到记录介质上;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一数据区的第一记录区;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包括第二数据区的第二记录区。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方法,其中第一地址数据被分配给所述第一数据,不同于所述第一地址数据的第二地址数据被分配给所述第二数据,其中,所述标识数据为大于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第二地址数据的最大值的地址数据。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方法,其中,还提供第一引入区和第一引出区作为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记录区,还提供第二引入区和第二引出区作为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记录区,所述第一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一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零开始,所述第二地址数据从作为所述第二数据区的起始位置的零开始。22.根据权利要求19的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方法,其中,与所述第一数据一起产生第一子码数据,与所述第二数据一起产生第二子码数据,其中,所述标识数据包括在所述第二子码数据中。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记录区的数据记录介质。记录介质包括第一记录区(2)、记录的数据被分配的地址数据不同于分配给记录在第一记录区中的数据的地址数据的第二记录区(4),以及记录在第二记录区中的用来区分第一和第二记录区的标识数据。文档编号G11B20/12GK1463427SQ02801857公开日2003年12月24日申请日期2002年5月24日优先权日2001年5月24日发明者佐古曜一郎,中川富博,猪口达也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