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记录载体及其记录方法

文档序号:675705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层记录载体及其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记录载体,例如一次性写入型或可重写型可录制光盘、适合于用单个扫描装置扫描并且配备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平行的信息层,其中,数据以块为单位写入至少两个信息层的纹迹。此外,本发明涉及在此载体上记录数据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制造此记录载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光学数据存储系统,例如光盘驱动器,可以在光学介质上存储大量的数据。通过将激光束聚焦到介质的记录层上并检测反射的光束来存取数据。在可逆或可重写的相变系统中,用的是有两个稳定物相的光学介质。通过将介质上的一个小局部区域改变成一种稳定物相,将数据位存储在介质上。把写入区改回到起始物相,数据位就被擦除。起始物相通常是结晶相,激光束写入数据是靠把数据层的材料转变成稳定的非晶相的方法。作法是把结晶区加热到高于其熔点然后迅速冷却,使紊乱的固定下来,产生非晶结构。以后把非晶相改回到起始的结晶相,数据位就可被擦除。做法是把非晶区加热并维持在或高于其结晶温度,或者,将其融化然后慢慢冷却直至该区域结晶。这类相变系统中的数据是以光学介质上结晶区和非晶区之间反射率的改变来读出或检测的。
为了增大光盘的存储容量,已提出了多记录层系统。具有两个或多个记录层的光盘可以用改变透镜焦点的方法在不同的空间分离的记录层上存取数据。将激光束穿透较近的记录层在较远的一个几个记录层上读写数据。多记录层光盘要求在激光入射的光盘表面和最后的或距该表面最远的记录层之间的中间记录层都是透光的。为了使此类光盘的存储容量最大,在整个光盘表面的记录密度基本上应是恒定的。
在随机存取的(可重写)光学记录中,数据通常以ECC块为单位写入(例如无标头CLV系统),以ECC块的固定部分的固定记录单元块写入例如2K字节或4K字节的用户数据(例如在有标头的分区恒定角速度系统中,其中两个标头间的距离是这些记录单元块的整数倍),或以ECC块的变长部分写入(例如在数字视频记录系统中,其中ECC块的大小不是两个标头间距离的整数倍,写入“简单地”在标头前停止并在标头后重新开始,同时,包含一些段引入和段引出数据、以保证电子线路的恰当动作)。ECC块的这些部分在DVR系统中称作“记录帧”,在DVD系统中称作“同步帧”。在有标头的光学记录载体中,记录载体又分为扇区,每个扇区包括标头,它含有唯一识别此扇区的地址;以及记录单元块,在其上可记录最好由检错和纠错码(ECC)保护的用户数据。
在DVR系统中使用分区恒定角速度(ZCAV)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一个扇区的容量在光盘上不是恒定不变的。线性密度大致恒定且每个区的纹迹数也是恒定的,但纹迹的长度(即光盘的一周)从光盘内径到外径以2.4的系数增加,而每一转的标头数恒定不变。于是,两个标头间的位数就增加。DVR系统及其格式在以下文章中有说明T.Narahara等,“数字视频记录的光盘系统”,Techn.Digest ISOM/ODS(MD1),July 11-15,1999;KauaiHawaii,SPIE,Vol.3864(1999),50-52;和Jpn.J.Appl.Phys.39 Pt.1 No.2B(2000),912-919;以及K.Schep等,“22.5GB DVR盘的格式说明和评价”,Techn.Digest ISOM 2000(2000年9月)。
当写入数据时,新写入的数据必须以一种受控方式与已有数据相链接,以保证原已存在的数据和新写入的数据都有效。例如,在已写入的块后写入新块时,可以采取两种措施。第一,新块不得写在已写入块的用户数据上。在已有数据块的末尾和新数据块的开始之间引入一个间隙就可保证这一点。第二,新块应能正确读出,即,读出电子线路应有能力重新固定如幅度(用增益控制功能)、频率和相位(用锁相环作数据检测)。在新数据前设置含有重复结构的前同步码字段,其长度足以使电路在读出第一个用户数据之前稳定下来和固定好,就可保证这点。
图6示出这种通用方法的原理记录结构,其中记录单元块(即物理丛集)总以以下部分结束后同步信号(PoA),即特殊的结构、用以表明用户数据结束(一种同步结构);保护字段,即,包含的数据的字段,用以盖写可能混淆新写入数据(例如先前记录的PoA)读出的可能存在的老数据;以及间隙或间隙部分,以保证可能已有的下一丛集不被重写。下一记录单元块(即下一个物理丛集)以以下部分开始间隙,也是为了不被重写;保护字段G1;以及前同步码PrA。含有后同步码PoA,保护字段G1和G2,间隙和前同步码PrA的区域称作数据链接区,用来链接随后的记录单元块(即随后的物理丛集)。
图6所示的正弦波形表示记录在光盘上的摆动信号,用作导出写入块的定时基准和表示写入位置的位置基准。相对于后同步码PoA的开始处,保护字段G1和G2的开始和结束处,分别允许有预定的最大容差Δ1、Δ2和Δ3。
在双层和多层系统中,上述链接方法有一个问题,即在读出下层时很大面积的激光束通过上一层或几层的间隙。这样,上层的透射特性或透射率因间隙而有不同,因为上层的透射率在写入态和非写入态是不同的。当间隙很大时,例如在DVR系统中,间隙的长度通常为大约150μm,而在读出下层时上层中激光束的直径约为40μm,以及当间隙在相邻纹迹中处于同样的角位置,例如,在CLV或ZCAV系统的径向区域中,整数的ECC块几乎精确地与一个或数个周长的整数倍相配合,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此外,双层或多层相变盘中,最深(第二)层的有效功率也因上(第一)层的物理结构而有不同。例如,相变盘的标头区和可写入的纹间表面/沟槽区的透射特性或透射率是不同的。上层标头区对最深层的影响是两种影响之和。第一,标头具有的透射特性可能与纹间表面/沟槽区的透射特性不同。在没有数据写入表面/沟槽区时,这种差别一般较小。但当数据记录到纹间表面/沟槽区后,这种差别就会很显著。第二,紧靠标头区之前和之后的间隙尚未写入相变数据,这是因为在DVR系统中实际写入数据之前,段引入开始和段引出结束时都有一个间隙。这个间隙是用作,例如,用来增加相变盘中的重写周期数的随机开始位移(在段入时),或当例如由于从摆动信号导出写入时钟不准确或用(非锁定)晶体时钟写入时所用位长稍长于正常长度时,用作备用空间(在段出时)。另外,在这些间隙之前和之后,要写入保护字段和前同步码字段PrA,来使电子线路稳定。
于是,在数据丛集之间和数据丛集和标头区之间就出现了由于上层的间隙部分而产生的透射问题。
如果上下信息层的标头轮辐之间(随机)错位,由于间隙部分而产生的透射问题就大大增加。标头对准或对应需要这两层之间的严密对中和角对准。例如,在DVR系统中,小于大约一个摆动、即小于30μm正负峰之间的值,是两信息或记录层的标头之间位移的优选范围。此位移可能因不圆度(假设很小、即、小于几μm)、偏心度(螺线纹迹中心相对于中心孔的偏离)以及角度差而产生。螺线纹迹中心相对于中心孔的偏心主要是在光盘作母盘和复制过程的模压工序中产生的。上述优选的标头间允许位移对应于15μm正负峰之间的允许偏心度和0.015度的允许角错位。
文件US5,715,225公开了一种多层光学记录载体和数据存储装置,其中使用了两个光学头来改善不同信息层的对准。每个光学头有其自己的动臂机构。使用两个单独机械和电子连接的动臂机构,就可从已记录或格式化的光学存储装置的适当记录层获得纹迹和扇区的信息。这样,一个光学头持续聚焦到含有纹迹和扇区信息的记录层上。该记录层不一定是正在记录或读出用户数据的记录层。
此外,US5,764,620公开了一种多层光学记录载体,其中记录层具有不同波长的灵敏度峰值,同时还允许其他波长的光透射。记录层上的每个纹迹分为多个扇区,每个扇区有一个标识部分。标识部分在纹迹方向互相位移,避免光束同时照到邻近的识别部分。这样就可减少邻近识别部分之间的串音和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多层记录载体,在这种多层记录载体上记录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制造这种多层记录载体的方法,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减少上信息层或记录层的透射差别但不会显著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
上述目的可通过以下定义的多层记录载体、记录方法以及记录装置来达到。相应地,将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没定为大于或等于在聚焦到最下层时读出激光束在上信息层的直径的一半加上两层间的允许错位。这样就可保证上信息层的保护字段的长度足以提供具有均匀透射特性或性质的区域,当光束聚焦到最深层时光束在上层其直径范围内通过这个区域。因而在上层中由读出光束直径覆盖的整个区域包括写入数据,而没有标头或未写入区。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用于记录数据的方法的多层记录载体,配备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平行的信息层并且适合于用扫描装置产生的单一辐射束进行扫描,其中,数据以数据块为单位写到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线迹上,一个第一保护字段写入到数据块的开始处,并且一个第二保护字段写入到所述数据块的结束处,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分别由一个标记图案表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具有一个预定的最小长度,该最小长度大约等于当所述辐射束聚焦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下一层时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上一层的直径的一半与所述两个信息层之间的最大允许错位之和。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用于通过用单一辐射束对多层记录载体进行扫描而将数据记录在该记录载体上的方法,所述多层记录载体配备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平行的信息层,所述方法包括a)第一写入步骤,用于将数据以数据块为单位写入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纹迹;b)第二写入步骤,用于在数据块开始处写入第一保护字段并在所述数据块结束处写入第二保护字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c)设定步骤,用于将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一个预定的最小长度,该最小长度大约等于当所述辐射束聚焦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下一层时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上一层的直径的一半与所述两个信息层之间的最大允许错位之和。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记录装置,用于将数据记录在配备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平行的信息层的多层记录载体上,所述装置包括a)辐射源,用于产生辐射束;b)记录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以数据块为单位写到所述多层记录载体上,其中在数据块开始处写入第一保护字段并在该数据块结束处写入第二保护字段;和,c)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记录单元以便将所述数据块和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写到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纹迹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单元被驱动为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具有大于或等于一个预定的最小长度,该最小长度大约等于当所述辐射束聚焦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下一层时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上一层的直径的一半与所述两个信息层之间的最大允许错位之和。
均匀的透射特性可通过将伪数据写入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方法来获得。
最好,在第二保护字段和标头区之间或在标头区和第一字段之间的间隙部分长度等于或大于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预定的最小长度。具体地说,间隙部分的长度可以等于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由此,这样选择上层间隙的长度使得读出光束在读出最深层的标头区时不再“看得见”上层的相变数据。在至少两信息层中使用同样的间隙和保护字段的长度,就可达到信息层之间的对称。另外,以上目的是通过权利要求22定义的多层记录载体的制造方法来达到的。
两信息层的光学对准保证了两层的标头准确地相互对准,这样上层的标头对下层的记录性能就没有任何影响,因为它们总是面对另一标头。用以上建议的增加保护字段长度的方法,可以确保光束在最深层记录或读出数据时通过的是均匀的、即完全写入的区域。
光学测量和对准可以用摄像装置,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进行。
对准标记最好是标头区,例如,设置在至少两信息层上的标头轮辐。在此情况下,测量点可以包括两点,分别位于一个轮辐的内径和外径上,或在两个相对的轮辐的外径上,并且一点位于相对于所述一个轮辐或所述两个相对的轮辐成90°角的轮辐上。这样,两个相互垂直的标头轮辐就可对准,对准就可全部确定。这样,在一个步骤中就能将两层完全对准。


现根据一个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为详细的说明,附图中图1示出按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双层记录载体和光盘重放机用的扫描装置的示意图;图2示出按该实施例的上下记录层的记录结构;图3示出两记录层的间距和当读出光束聚焦到下层时上层读出光束的直径之间的关系;图4示出两记录层之间不同类型的错位;图5示出按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对准步骤的不同测量位置和对准的光盘;图6示出按现有技术的有数据链接区的记录方案;图7示出按观有技术和按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有数据链接区的记录方案。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根据在双层光盘上记录和重放的光盘重放机说明该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双层记录载体1的截面图和对存储在记录载体1中的信息进行光学扫描的扫描装置10的扫描头。记录载体1有一透明衬底5,上有第一信息层6和第二信息层8,二层基本平行,由透明隔离层7分隔开。虽然在此记录载体的实施例中只示出了两个信息层,但信息层的数量可以大于二。
扫描装置10包括射线源11,例如二极管激光器,产生射线束12,如激光束。射线束通过分束器13(例如半透明板)和透镜系统14(例如物镜)形成聚焦光点15。沿光轴移动物镜14,如图中箭头16所示,可将聚焦光点放置在任何所需信息层上。由于第一信息层6是部分透射的,射线束可以穿透该层聚焦到第二信息层8上。围绕记录载体1中心转动,并使聚焦光点在与信息层平面的纹迹相垂直的方向移位,信息层的整个信息区就可由聚焦光点扫描。由信息层反射的光由存储的信息进行例如强度或极化方向调制。反射光由物镜14和分束器13引导至检测系统17,它将入射的光转换成一个或多个电信号。信号之一(即信息信号)的调制与反射光的调制有关,因而该信号代表了已被读出的信息。其它电信号表示聚焦光点15相对于读出纹迹的位置。这些信号加在伺服系统18上,后者以这样的方式控制物镜14的位置、并因此控制信息层平面上并与之垂直的聚焦光点15的位置、即使得聚焦光点跟踪待扫描信息层的平面中的所需纹迹。
此外,扫描装置包括使聚焦光点(例如以上述伺服系统的形式)跟踪纹迹的装置;和使聚焦光点从一信息层移位到另一层的装置。聚焦光点的这种移位可以通过将聚焦光点维持在信息层的伺服系统来实现。伺服系统18由按照控制程序运作的控制单元36控制,以确保正确读出信息层6,8的记录纹迹。控制程序也可用来写入和擦除记录载体中的信息。此外,写入时钟可以从根据预记录的摆动信号产生的摆动PLL时钟导出,写入位置可由摆动计数器(未示出)导出。摆动PLL时钟或频率还可用来控制写入时光盘的旋转速度。
应当指出,本发明也适用于其他光盘结构。例如DVR结构,其中衬底作为刚性载体(载有压纹信息),而读出是通过薄的(100μm)覆盖层进行的。另外,可以用双透镜物镜(例如在DVR系统中)来代替图1所示的单物镜透镜14。
按照该优选实施例,在最深层、即低信息层6中聚焦光点15的功率可用以下措施保持在其最佳值。在段入和段出区设置伪数据保护字段,其长度可防止最深层的记录受到上层空写入透射区的影响。保护字段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大于预定的最小长度,此最小长度相当于在聚焦到最深层或低信息层6时光束在上信息层8的大小的一半和允许错位的和。另一种方法是,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选择没有用标头区分隔的连续数据单元之间的保护字段的长度、即使得保护字段重叠而避免有间隙。另外,可以将可(重)写光盘的两个或多个信息层的标头对准到一定距离范围内、所述距离相当于聚焦到最深层时光束在上层的大小。这一点可以在制造光盘时通过光学对准步骤实现。
图2示出,按照例如DVR格式,下信息层6和上信息层8的记录方案,包括可写入用户数据区、引出保护字段、引出间隙、标头区、引入间隙和引入保护。应当指出,为简单起见在图2中前同步码PrA和后同步码PoA都未示出。由图2可知,在上信息层8和下信息层6的标头区之间规定了一个最小允许错位。另外,在图的左边示有读出或写入光束的光束形状,其中上信息层8上方的箭头表示扫描方向。这样设定或选择引入保护字段和引出保护字段的长度、使得当聚焦到最深层或下信息层6时,光束通过上信息层8的区域(在光束直径范围内)具有均匀的性质(即全部写入数据,没有标头也没有未写入区)。最好这样选择上信息层8的引入保护间隙和引出保护间隙的长度、使得读出光束在读出第二信息层6的标头时不再“看得见”上信息层8的相变数据。但这个有关间隙长度的要求不是严格的要求,因为标头区设计得非常健壮,当信号电平(光强度)缓慢变化时标头检测不至于变差。
为使两层对称,最好对两层的间隙和保护字段使用同样的长度,虽然下信息层6的间隙和保护字段对于双层记录系统来说不起特别的保护作用。
上述有关间隙和保护字段长度的要求引出了一个保护字段(以及间隙,如果实现标头区的全保护的话)的预定最小长度,大约是在聚焦到下信息层6时光束在上信息层8的直径的一半加上两层间的最大允许错位。
图3是一个示意图,据此可以导出层间隔S(下层6和上层8之间)与上信息层8中光束直径D之间的关系。根据图3,此关系可以表示如下D=2·S·tan(a sin(NA/n))式中D表示上信息层8中光束的直径,NA表示数值孔径(NA=n·sinα,式中α表示扫描光束的孔径角或收集角的一半),S表示上信息层8和下信息层6之间的间隔或距离,n表示层材料的折射率。假定距离S=30μm,半收集角α=32-34.5°,折射率n=1.5-1.6,则可得上信息层8中的光束直径D=38-41μm。加上允许错位,例如30μm,可得保护字段的总最小长度为68-71μm。
上述比较严格的标头区对准要求可以在制造光记录载体时用下述光对准操作实现。
图4示出不同类型的错位以及它们对上下信息层8,6的记录扇区之间标头区轮辐的影响。图4左边的图形示出螺线记录纹迹的中心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光盘中心孔的偏移。同样的错位也可发生在图4的垂直方向上。图4中间的图形示出角错位,其中上下信息层8,6的标头轮辐的角度不同。上述两种错位类型的结合示于图4右边的图形。
在两个信息层之间进行光学对准时,可以作到在很小的所需容限之内的对准。利用光学摄像器件,例如CCD摄像机,可以达到小至10μm或更好的精度。最好是对相互垂直放置(即相对角为0°和90°)的标头的两个轮辐进行对准。测量并对准三个测量点,如图5所示,就可作到这一点。按照图5左边的图形,测量点M1和M2位于沿一个标头轮辐的内径和外径处,另一测量点M3位于与一个标头该轮辐基本上成90°相对角的另一轮辐处。或者,如图5中间的图形所示,两个测量点M4和M6可以位于两个相对的标头轮辐各自的外径处,第三附加测量点M5可以位于与其他两个轮辐基本上成90°相对角的第三轮辐处。利用这两种不同的测量点位置,对准就可充分确定。这样,在一个对齐步骤里就可解决偏心以及角错位问题,将两信息层充分对准。此方法有效地将对中和角对准这两个严格的要求减轻为一个基于该两要求之和的较为宽松的要求。
图5右边的图形表示已对准的光盘,其中下信息层6和上信息层8的标头轮辐之间的位移小于30μm。
应当指出,,上述制造光记录载体时的光学对准过程并不限于将段、或标头轮辐、或区域的相互对准。对准操作也可利用例如光盘内部区域或其外缘上任何显微镜可见的或机械对准标记进行。然后,也可用摄像装置检测对准标记,与上述过程类似。
以下说明为图6所示的记录结构提供均匀透射特性的措施。如上所述,数据丛集或数据单元之间的间隙导致上信息层8的透射特性的变化。
图7示出两种记录方案,其中上面一个对应于图6所示的记录方案,下面一个对应于本优选实施例的记录方案,其中这样选择保护部分G1和G2的长度、使得它们相互重叠、或至少相互连接,从而避免了二者之间的间隙部分。
具体地说,将保护字段G1和G2的伪数据提供给扫描装置10的时间增加到使保护字段G1和G2的长度能使一个保护字段延伸到下一个或后续的保护字段,即块结束处的保护字段延续到后续块开始处的保护字段。于是,保护字段G1和G2的长度使得它们的结束/开始位置是在下一个/前一个保护字段之中。最好,保护字段G1和G2的那些绝不会受到重叠影响的部分的长度要足以盖写该位置上可能的旧数据,并足以使电子线路稳定下来。但是,如果有前同步码PrA、该前同步码PrA的长度可能已足够。物理记录丛集或数据丛集开始处的保护字段G1的开始位置可以有意改变,以增加可循环性,即最大直接盖写循环的数量,通常为+/-64到+/-1024信道比特,根据所用的格式,例如,DVR中,可允许+/-128信道比特的变化。
这样,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采用的上述技术,无论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都可在下信息层6中得到更为均匀有效的读出或写入功率。这样,在聚焦光点15的功率可维持在其最佳值。
应当指出,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而是可用于在记录载体上作记录的任何记录装置,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平行的信息层,例如磁或电记录层,且一个信息层上记录的记录数据影响另一信息层的读出或写入。因而,优选实施例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有所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记录数据的方法的多层记录载体,配备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平行的信息层(6,8)并且适合于用扫描装置(10)产生的单一辐射束进行扫描,其中,数据以数据块为单位写到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线迹上,一个第一保护字段写入到数据块的开始处,并且一个第二保护字段写入到所述数据块的结束处,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分别由一个标记图案表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具有一个预定的最小长度,该最小长度大约等于当所述辐射束聚焦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最下一层时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最上一层的直径的一半与所述两个信息层之间的最大允许错位之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载体,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包括盖写先前记录的数据的伪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载体,其中,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保护字段的所述长度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载体,其中,在所述第二保护字段和所述第二保护字段后的标头区之间和/或在所述第一保护字段和所述第一保护字段前的标头区之间设置间隙部分,其中所述间隙部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的最小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载体,其中,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中,所述间隙部分的所述长度相等。
6.一种用于通过用单一辐射束对多层记录载体进行扫描而将数据记录在该记录载体(1)上的方法,所述多层记录载体配备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平行的信息层(6,8),所述方法包括a)第一写入步骤,用于将数据以数据块为单位写入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纹迹;b)第二写入步骤,用于在数据块开始处写入第一保护字段并在所述数据块结束处写入第二保护字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c)设定步骤,用于将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一个预定的最小长度,该最小长度大约等于当所述辐射束聚焦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最下一层时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最上一层的直径的一半与所述两个信息层之间的最大允许错位之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将伪数据写入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步骤。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中将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保护字段的所述长度设置得相等的步骤。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记录载体包括在所述第二保护字段和所述第二保护字段后的标头区之间和/或在所述第一保护字段和所述第一保护字段前的标头区之间设置的间隙部分,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间隙部分的长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的最小长度的步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载体,其中,还包括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中将所述间隙部分的所述长度设置得相等的步骤。
11.一种记录装置,用于将数据记录在配备有至少两个基本上平行的信息层(6,8)的多层记录载体(1)上,所述装置包括a)辐射源(11),用于产生辐射束;b)记录单元(10),用于将所述数据以数据块为单位写到所述多层记录载体(1)上,其中在数据块开始处写入第一保护字段并在该数据块结束处写入第二保护字段;和c)控制装置(36),用于控制所述记录单元(10)以便将所述数据块和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写到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纹迹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单元(10)被驱动为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具有大于或等于一个预定的最小长度,该最小长度大约等于当所述辐射束聚焦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最下一层时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6,8)的最上一层的直径的一半与所述两个信息层之间的最大允许错位之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多层记录载体及其制造和记录方法,其中数据以块为单位写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纹迹上。在数据块的开始处写入第一保护字段并在数据块的结束处写入第二保护字段。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深层的聚焦光点处,功率基本上维持在最佳值,方法是这样设定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使得前一个数据块的第二保护字段的结束位置位于后一数据块的第一保护字段的区域之内,这样就可避免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之间的间隙部分。或者,将第一和第二保护字段的长度设定为大致等于当记录光束聚焦在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的最下层时记录光束在该至少两个信息层的上层的直径的一半与所述两层之间的最大允许错位之和。这样当用户数据被读出或写入时,光束在信息层通过的区域具有均匀的性质。通过在预定的测量点进行光学测量并将一些对准标记(例如标头轮辐)对准,将所述至少两个信息层对准。
文档编号G11B7/24038GK1664934SQ20051005633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22日
发明者R·范伍登伯格 申请人: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