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装置和聚焦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675657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装置和聚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置和聚焦控制方法,并且优选地适用于例如这样的 光盘装置,该光盘装置从具有分开的层的光盘中复制信息,所述分开的层 为参考层和记录层。根据参考层确定光束的发射位置;信息记录在记录层 上。
背景技术
存在通过以下来复制信息的光盘装置朝向光盘如压缩盘(CD)、数 字通用盘(DVD)或"Blu-rayDisc (蓝光盘),,(注册商标在下文中净皮 称为BD)发射光束并检测反射。这样的光盘装置已很流行。
通过将光束发射到光盘,这样的光盘装置实际上局部改变其反射,从 而记录信息。
就光盘而言,当通过像物镜这样的部件会聚光束时形成的束斑的尺寸 近似基于入/NA来确定(X:光束的波长;NA:数值孔径)。此外,它的 分辨率与该值成比例。例如,具有120mm直径的BD型光盘可以记录每 层大约25GB的数据。
顺便提及,光盘被设计成记录各种信息如各种内容(包括音乐和视频 内容)以及各种计算机数据。要被记录的信息量已由于高清晰度视频数据 或高质量音乐数据而在增长。此外,要被记录在一张光盘上的内容数量已 在增加。因此,光盘需要具有更大容量。
为了增加容量和简化光盘的结构, 一些光盘装置利用了全息图使用 驻波记录技术,它们在多个记录层上均匀地记录信息(参见日本专利公开公布第2007-220206号(图24 ))。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就上述光盘装置支持的光盘而言,由于它的记录层是平坦 的,所以光盘还包含参考层,在该参考层上形成轨道等以便定位。这允许 装置确定记录层内部的记录位置。
例如,如图1所示,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部,存在多个层(在 下文中净皮称为标记层Y)。这些层是成螺旋形地形成到预定平面的一系列 记录标记。此外,预定距离DG指的是参考层102的目标轨道TG和记录 层101的目标标记层YG之间的距离距离DG的方向平行于参考层102 的法线XD。
在复制信息的过程期间,光盘装置1让预定参考光束LS穿过射束分 离器3。物镜4将射束聚焦在光盘100的参考层102上。
此外,在光盘100的参考层102反射参考光束LS之后,光盘装置l 检测被反射的参考光束,并且根据检测结果执行诸如物镜4的聚焦控制过 程和跟踪控制过程之类的过程,从而将参考光束LS聚焦在参考层102的 目标轨道TG上。
进而,光盘装置1让射束分离器3 ^Jt信息光束LM。位置受到控制 的物镜4将射束聚焦在目标标记层YG上。目标标记层YG处在记录层 101内部形成的标记层Y当中。
基于参考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的光轴XL与光盘100的法线XD 对准的假定,光盘装置1确保了参考光束LS的焦点FS和信息光束LM 的焦点FM之间的距离为光轴XL上的DG。结果,信息光束LM的焦点 FM被定位在目标标记层YG上。
顺<更提及,在目标标记层YG的记录标记>^射信息光束LM之后, 光盘装置1检测该反射,从而复制信息。
存在下述可能性由于所谓表面颤动等的光盘100的变形,光盘IOO 相对于光盘装置1倾斜。
例如,如图2所示(其所示与图1相同),如果光盘100倾斜6度角, 则参考层102和目标标记层YG之间在光轴XL方向上的距离变长为DG 的(1/cos6 )倍距离因此不为DG。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参考光束LS聚焦在光盘100的参考层102上, 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也不在目标标记层YG上。因此,无法从目标 标记层YG复制信息。
所以如果光盘100倾斜,则导致聚焦控制过程失败光盘装置l可能 不能将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 M在目标标记层YG上。这可能导致 信息复制准确度显著下降。
考虑到上述各点进行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以提高从 光盘复制信息的准确度的光盘装置和聚焦控制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一种光盘装置包括参考射束源,其将参考光 束发射到光盘的参考层,在所述参考层上形成有同心圆参考轨道或螺旋形 参考轨道;信息射束源,其发射信息光束,以l更从标记层复制信息,在所 述标记层上形成有包含表示信息的记录标记的信息轨道,使得信息轨il^" 应于参考层的参考轨道,其中标记层位于记录层内部,所述记录层是与参 考层不同的层;物镜,其聚焦参考光束和信息光束;射束形成部分,其对 进入物镜的参考光束和信息光束进行成形,以便在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 上,通过物镜聚焦的参考光束的焦点和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变得等 于参考层和包含期望信息轨道的标记层之间的距离;参考射束接收部分, 其接收参考反射光束,所述参考反射光束是由光盘的参考层反射的参考光 束;信息射束接收部分,其接收信息反射光束,所述信息反射光束是由光 盘的标记层反射的信息光束;聚焦控制部分,其执行聚焦控制过程,以便 向光盘移近物镜或将物镜从光盘移开,其中聚焦控制部分首先执行参考聚 焦控制过程,在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中,根据接收参考反射光束的结果 而将参考光束聚焦在参考层上,然后聚焦控制部分从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切 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在所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中,根据接收信息反射 光束的结果而将信息光束聚焦在标记层上。
即使光盘相对于光盘装置倾斜,光盘装置也能够通it^参考聚焦控制 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而将信息光束的焦点精确地放置在期望的标记层上, 从而使得可以精确地从标记层读取信息。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 一种聚焦控制方法包括射束发射步骤,其 将参考光束发射到光盘的参考层,在所述参考层上形成有同心圆参考轨道 或螺旋形参考轨道,并且将信息光束发射到标记层,在所述标记层上形成 有包含表示信息的记录标记的信息轨道,使得信息轨道对应于参考层的参 考轨道,其中标记层位于记录层内部,所述记录层是与参考层不同的层参考聚焦控制步骤,其接收参考反射光束,所述参考反射光束是由物镜聚 焦并且由参考层反射的参考光束,并且根据接收射束的结果来执行聚焦控
制过程,以便向光盘移近物镜或将物镜从光盘移开;射束形成步骤,其对 进入物镜的参考光束和信息光束进行成形,以^使在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 上,通过物镜聚焦的参考光束的焦点和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变得等 于参考层和包含目标信息轨道的目标标记层之间的距离;以及信息聚焦控 制步骤,其接收信息反射光束,所述信息反射光束是由物镜聚焦并且由目 标标记层反射的信息光束,并且根据接收射束的结果来执行聚焦控制过 程。
根据该聚焦控制方法,即使光盘相对于光盘装置倾斜,光盘装置也能 够通过从参考聚焦控制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而将信息光束的焦点精确地 放置在期望的标记层上,从而使得可以精确地从标记层读取信息。
如上所述,即使光盘相对于光盘装置倾斜,光盘装置也能够通it^参 考聚焦控制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而将信息光束的焦点精确地放置在期望 的标记层上,从而4吏得可以精确地从标记层读取信息。这样一来就可以实 现能够提高从光盘读取信息的准确度的光盘装置。
此外,根据该聚焦控制方法,即使光盘相对于光盘装置倾斜,光盘装 置也能够通过从参考聚焦控制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而将信息光束的焦点 精确地放置在期望的标记层上,从而使得可以精确地从标记层读取信息。 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允许装置提高从光盘读取信息的准确度的聚焦控制 方法。
当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描述时,本发明的性质、原理和实用性从中 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或字符指示。


在附图中
图l是图示光束向光盘发射的示意图2是图示由光盘的倾斜造成的焦点偏移的示意图3是光盘的示意透碎见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对光束进行聚焦的示意图; 图5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配置的示意图;图6是图示4艮据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的配置的示意图7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束的光路的示意图8A至8C是图示光电检测器的检测区的配置的示意图9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束的光路的示意图IO是图示才艮据第一实施例的光路形成部分的配置的示意图11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光束的光路的示意图12A和12B是图示跟踪误差信号的会聚状态的示意图13A和13B是图示聚焦控制过程如何改变检测信号的增益值的示
意图14是图示聚焦控制过程程序的示意流程图15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对光束进行聚焦的示意图16是图示才艮据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总体配置的示意图17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的配置的示意图18是图示才艮据第二实施例的光束的光路的示意图19A和19B是图示光电检测器的检测区的配置的示意图20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光束的光路的示意图21是图示通过针孔对光束进行选择的示意图;以及
图22是图示中继透镜控制it^呈程序的示意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1)第一实施例
(1 - 1)用于从光盘记录和复制信息的基"念
下面描述用于记录和复制信息的第一实施例的基;^a念。在第一实施 例中,如图3和4所示,全息图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上作为记录 标记RM。
实际上,如作为外观图的图3所示,光盘100作为整体基本上是圆形 板;在中心处具有用于夹持的孔100H。此外,如作为截面图的图4所示,光盘ioo包括记录层ioi以;^i41
103和104:记录层101夹在^! 103和104之间。此外,在记录层101 和基板103之间具有参考层102。记录层101用于记录信息。
在参考层102上,为了伺服而形成导槽。具体地,形成包括槽脊和凹 槽的螺旋形轨道槽脊和凹槽与典型BD-R (可记录)盘的槽脊和凹槽相 同。轨道的每个记录单元与地址相关联地址是一系列的数字。地址帮助 识别在其上记录信息的轨道或者从其中复制信息的轨道。
顺便提及,可以在参考层102上(亦即在记录层101和a 103之间 的边界上)形成凹坑或导槽与凹坑等的组合而不是导槽。此外,参考层 102的轨道可以同心圆地而不是螺旋形地形成。
此夕卜,参考层102配备有波长选择性:反射率根据光束的波长而变化。 参考层102允许具有大约405nm波长的光束以高透射率从中穿过,同时 以高反射率反射具有大约660nm波长的光束。
光盘装置10向光盘100发射具有大约660nm波长的伺服光束LS。 伺服光束LS被光盘100的参考层102反射,变成伺服反射光束LSR。
光盘装置10接收伺月^^射光束LSR。基于接收祠月良反射光束LSR 的结果,光盘装置10控制物镜21的位置,使得物镜21向光盘100移近 或者从光盘100移开(例如在聚焦方向上),从而将祠服光束LS的焦点 FS 在参考层102的目标参考轨道TSG上。
另一方面,记录层101由光聚合物等制成记录层101的折射率根据 发射的光束的强度而变化。记录层101与具有405nm波长的蓝色光束起 反应。
当在光盘100上记录信息时,光盘装置10经由物镜21朝向第一表面 IOOA发射信息光束LMI,并且将信息光束LM1聚焦在光盘100上。与 此同时,光盘装置10经由物镜22朝向第二表面100B发射信息光束LM2, 并且将信息光束LM2聚焦在相同的焦点FM上。信息光束LM1和LM2 ^!^M目同的光源发射的激光束,造成了过度干涉。
此时,光盘装置10将伺服光束LS的光轴与信息光束LM1的光轴对 准。因此,光盘装置10将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放置在与记录层101 内部的目标参考轨道TSG相对应的位置,亦即,焦点FM1位于法线XD 上,该法线XD穿过目标参考轨道TSG并且垂直于参考层102。在下文 中,处在目标标记层YG上并且对应于目标参考轨道TSG的轨道被称为目标轨道TG;焦点FM1的位置被称为目标位置PG。
在记录层101内部,在相对高强度的信息光束LM1和LM2相互干 涉的地方发生驻波,从而产生具有全息图特性的干涉图。
结果,全息图或记录标记RM形成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部的 焦点FM1处。
顺便提及,光盘装置10将数据(其要被记录)编码成包括两个符号 0和1的二进制记录数据。例如,通过控制信息光束LM的发射,光盘装 置10产生用于符号"1"的记录标记RM,而光盘装置10并不产生用于 符号"0"的记录标记RM。
此外,光盘装置10在需要时旋转光盘100并且在径向方向上移动物 镜21和22,同时调IHf息光束LMl和LM2的强度。
结果,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部,包括一系列记录标记RM的 螺旋形轨道顺序地形成,好像它对应于参考层102上形成的轨道一样。
系列的记录标记RM布置在平行于每个表面如光盘100的第一表面 100A或参考层102的平面上,从而形成包括记录标记RM的层(在下文 中被称为标记层Y)。
此外,光盘装置10在光盘100的厚度的方向上调整信息光束LM1 的焦点FM1的位置,从而在记录层IOI内部形成多个标记层Y。光盘装 置IO从光盘100的第一表面IOOA朝向第二表面IOOB顺序地形成标记层 Y:标记层Y均匀隔开预定iE巨离。
当从光盘100复制信息时,光盘装置10例如朝向第一表面100A发 射信息光束LMl,并且将信息光束LM1聚焦在光盘100上。如果在焦点 FM1的位置(亦即目标位置PG)处存在记录标记RM (全息图),则信 息光束LM3从记录标记固显现。
信息光束LM3是由全息图特性或记录标记RM造成的衍射信息光束 LM1。信息光束LM3的光学特性基本上与穿过记录标记RM并向前传播 的信息光束LM2的光学特性相同。
光盘装置10根据光盘装置10是否已检测到信息光束LM3而生成检 测信号,并且确定是否存在记录标记RM。
如果存在记录标记RM,则光盘装置10分配符号"1";如果不存在 记录标记RM,则光盘装置10分配符号"0"。用这种方式,光盘装置IO从光盘100复制信息。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当从光盘100复制信息时,光盘装置 10既使用伺服光束LS又使用信息光束LM1:光盘装置10将信息光束 LM1发射到目标位置PG,从而复制期望的信息。
(1-2)光盘装置的配置
如图5所示,光盘装置10配置有控制部分11作为主要部件控制部 分ll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各种程序的只读存储器(ROM) 和充当CPU工作区的随MM储器(RAM)(这些部件没有示出)。
当从光盘100复制信息时,控制部分11控制驱动控制部分12以驱动 主轴马达15,从而以期望的速度旋转放置在预定转盘上的光盘100。
此外,控制部分11控制驱动控制部分12以驱动传动马达16,从而 沿着移动轴GR1和GR2移动光学拾取器17。因此,光学拾取器17在跟 踪的方向上移动,或者朝向光盘100的最内或最外部分移动。
光学拾取器17配备有包括物镜21的多个光学部件。在控制部分11 的控制之下,光学拾取器17将伺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1发射到光盘 100,然后检测伺月L^射光束LSR和信息光束LM3。
基于检测伺月1^射光束LSR和信息光束LM3的结果,光学拾取器 17生成多个检测信号,并且将它们供应给信号处理部分13。信号处理部 分13使用供应的检测信号来执^5定运算过程以产生聚焦误差信号和跟 踪误差信号,然后将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供应给驱动控制部分 12。
基于供应的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驱动控制部分12生成用 于驱动物镜21的驱动信号,并且将它供应给光学拾取器17的双轴致动器 23。
基于驱动信号,光学拾取器17的双轴致动器23执行物镜21的聚焦 控制过程和跟踪控制过程,以调整祠服光束LS的焦点FS的位置和信息 光束LM1的焦点FM1的位置(稍后详细描述)这些射束LS和LM1由 物镜21聚焦。
此外,信号处理部分13对检测信号执行诸如预定运算过程、调制过 程和解码过程之类的过程。用这种方式,信号处理部分13从目标标记层YG的目标轨道TG上的记录标记RM复制信息。
(l-3)光学拾取器的配置
下面描述光学拾取器17的配置。如图6所示,光学拾取器17是许多 光学部件的组合,并且通常包括三个系统用于对物镜21进行祠服控制 的伺服光学系统30以及用于复制和记录信息的第一和第二表面信息光学 系统50和70。
(l-3-l)伺服光学系统的配置
伺服光学系统30被设计成将伺服光束LS发射到光盘100的第一表 面100A并接收祠月L^射光束LSR,该伺月K射光束LSR是由光盘100 反射的伺服光束LS。
如图7所示,伺服光学系统30的激光二极管31发射具有大约660nm 波长的红色激光束。实际上,激光二极管31在控制部分11 (图5 )的控 制之下将发散的射束或伺服光束LS发射到准直透镜32中。在对伺服光 束LS进行准直之后,准直透镜32让它经由狭缝33进入非偏振射束分离 器34。
非偏振射束分离器34允许大约50%的伺服光束LS穿过反射与透射 平面34S,然后让它iiA^校正透镜35。校正透镜35与校正透镜36配合而 使伺服光束LS发散,然后使它会聚,以调整祠服光束LS的射束直径; 校正透镜35然后让它ii^二向棱镜37。
使用波长选择性,二向棱镜37的反射与透射平面37S的透射率和反 射率根据光束的波长而改变反射与透射平面37S允许几乎100%的红色 光M中穿过,同时反射几乎100%的蓝色光束。因此,二向棱镜37的 反射与透射平面37S允许伺服光束LS从中穿过,让它进入物镜21 。
物镜21使伺服光束LS会聚,并且将它引导到光盘100的第一表面 IOOA。此时,如图4所示,伺服光束LS穿过J41103并由参考层102反 射,变成了在与伺服光束LS相反的方向上传播的伺月L^射光束LSR。
在这之后,当穿过物镜21、 二向棱镜37以及校正透镜36和35时, 伺月Lll射光束LSR被准直,然后进入非偏振射束分离器34。
非偏振射束分离器34反射大约50%的伺服反射光束LSR,并将它引导到镜40。镜40朝向聚光透镜41反射伺服反射光束LSR。
聚光透镜41使伺服反射光束LSR会聚。然后,在伺服反射光束LSR 到达光电检测器43之前,柱面透镜42使祠月1^射光束LSR具有像散。
顺便提及,伺服光学系统30的每个光学部件的位置被光学调整,以 便通过物镜21聚焦在光盘100的参考层102上的伺服光束LS的状态变 得与通过聚光透镜41聚焦在光电检测器43上的伺服反射光束LSR的状 态相关联。
如图8A所示,光电检测器43具有接收伺服反射光束LSR的表面。 这个表面以格状方式分成四个检测区43A、 43B、 43C和43D。顺便提及, 箭头al指示当伺服光束LS M射到参考层102 (图4 )时轨道沿着其运 行的方向(示图中的垂直方向)。
光电检测器43的检测区43A、 43B、 43C和43D中的每一个检测伺 服反射光束LSR的一部分。基于检测到的射束强度,它们生成检测信号 U1A、 U1B、 U1C和U1D (在下文中,这些信号也被统称为伺月良检测信 号Ul ),并且将它们传送到信号处理部分13 (图5 )。
用这种方式,伺服光学系统30将伺服光束LS发射到光盘100的参 考层102,检测伺月艮反射光束LSR以生成伺服检测信号Ul (亦即U1A、 U1B、 U1C和U1D),并且将它们供应给信号处理部分13。
(1-3-2)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的配置
第 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50被设计成将信息光束LM1发射到光盘100 的第一表面100A并从光盘100接收信息光束LM3。
参考图9,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激光二极管51发射具有大约 405nm波长的蓝色激光束。实际上,激光二极管51在控制部分11 (图5 ) 的控制之下将预定强度的发散光束LMO发射到准直透镜52。
准直透镜52使光束LM0准直并让它进入半波片53。此时,蓝色光 束LB的偏振方向被半波片53旋转通过预定角度,并且在其强度分布由 变形棱镜54成形之后,蓝色光束LB进入偏振射束分离器55。
偏振射束分离器55的反射与透射平面55S >^射光束的一部分,同时 透射光束的剩余部分反射与透射的比率根据光束的偏振方向而变化。例 如,反射与透射平面55S允许大约50。/。的p偏振光束从中穿过,同时反射剩余50%的p偏振光束;反射与透射平面55S反射大约100%的s偏振 光束。
实际上,偏振射束分离器55的反射与透射平面55S反射大约50%的 p偏振光束LMO,并且让它进入四分之一波片56;《Jt与透射平面55S 允许剩余的50。/。从中穿过,并且让它^快门71。在下文中,由反射与 透射平面55S反射的光束被称为信息光束LM1;穿过>^射与透射平面55S 的光束被称为信息光束LM2。
四分之一波片56将线偏振的信息光束LM1转换成圆偏振的信息光 束LM1,并且将它引导到活动镜57。此外,四分之一波片56将由活动镜 57所反射的圆偏振的信息光束LM1转换成线偏振的信息光束LM1,并 且让它再次进入偏振射束分离器55。
此时,例如信息光束LM1被四分之一波片56从p偏振转换成左旋 圆偏振;当被活动镜57反射时,它从左旋圆偏振被转换成右旋圆偏振。 在这之后,它被四分之一波片56从右旋圆偏振转换成s偏振。
在这种情况下,光学拾取器17使信息光束LM1在偏振射束分离器 55和活动镜57之间来回移动,以便信息光束LM1和信息光束LM2之间 的光路长度差小于相干长度。顺便提及,活动镜57的位置由控制部分11 调整。
响应于来自四分之一波片56的(s偏振的)信息光束LM1的偏振方 向,偏振射束分离器55允许信息光束LM1穿过^Jt与透射平面55S (其 不反射信息光束LM1),并且让它进入偏振射束分离器59。
偏振射束分离器59的反射与透射平面59S例如^Li殳计成^Jt大约 100%的p偏振光束,同时允许几乎100%的s偏振光束从中穿过。实际 上,偏振射束分离器59的^Jt与透射平面59S允许几乎100%的信息光 束LM1从中穿过。然后,信息光束LM1在进入中继透镜61之前被四分 之一波片60从线偏振(s偏振)转换成圆偏振(右旋圆偏振)。
中继透镜61使用活动透镜62将准直的信息光束LM1转换成会聚的 信息光束LM1。在这之后,它被转换成发散的信息光束LMl,并且ii^ 固定透镜63。固定透镜63将发散的信息光束LM1转换成会聚的信息光 束LM1,并且让它ii^二向棱镜37。
这里,活动透镜62被致动器62A驱动,以在与信息光束LM1的光 轴相同的方向上移动。实际上,在中继透镜61中,在控制部分11(图5)的控制之下,致动器62A驱动活动透镜62以便改变从固定透镜63出来 的信息光束LM1的会聚状态。
二向棱镜37的反射与透射平面37S根据信息光束LM1的波长来反 射信息光束LM1,并且让它进入物镜21。物镜21使信息光束LM1会聚, 并且将它引导到光盘100的第一表面100A。
逸里,基于来自中继透镜61的信息光束LM1的发散角来确定与聚 焦方向相关的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和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之间 的多巨离。
实际上,在中继透镜61中,活动透镜62的位置被调整,以便与聚焦 方向相关的焦点FM1和FS之间的距离变得等于参考层102和目标标记 层YG(图4)之间的距离d。此外,执行物镜21的聚焦控制过程,以便 伺服光束LS聚焦在参考层102上(稍后详细地描述)。
相应地,如图4所示,信息光束LM1由物镜21聚焦在记录层101 内部的目标标记层YG上。
这意味着如图10所示,在伺服光学系统30和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 50中,包括激光二极管31和51、准直透镜32和52以及中继透镜61的 光路形成部分90能够适当地对进入物镜21的伺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 LM1进行成形。
此时,光路形成部分卯使伺服光束LS的光轴与信息光束LM1的光 轴彼此对准。此外,光路形成部分卯使它们的会聚状态(发散角等)彼 此不同。这使得可以让它们ii^物镜21,同时对它们进行成形,以便维 持焦点FS和FM1之间的距离d。
这里,如果在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的目标位置PG处存在记录 标记RM,则信息光束LM3将会由于充当全息图的记录标记RM而被生 成,并且从第一表面100A显现。
如图11所示,物镜21使信息光束LM3会聚。然后在由二向棱镜37 反射之后,信息光束LM3进入中继透镜61。
随后,信息光束LM3被中继透镜61的固定透镜63和活动透镜62 转换成准直的信息光束LM3。信息光束LM3然后在i^偏振射束分离器 59之前被四分之一波片60从圆偏振(左旋圓偏振)转换成线偏振(p偏 振)。偏振射束分离器59根据信息光束LM3的偏振方向来反射信息光束 LM3,并且让它进入聚光透镜64。聚光透镜64使信息光束LM3会聚, 并且柱面透镜65在将它引导到光电检测器66之前使它具有像散。
这里,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每个光学部件的光学位置、特性 和其它要素被调整,使得通过物镜21而聚焦在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 上的信息光束LM1的状态变得与通过聚光透镜64而聚焦在光电检测器 66上的信息光束LM3的状态相关联。
如图8B所示,光电检测器66具有接收信息光束LM3的表面。这个 表面以格状方式分成四个检测区66A、 66B、 66C和66D。
检测区66A、 66B、 66C和66D中的每一个检测信息光束LM3的一 部分。基于检测到的射束强度,它们生成检测信号U2A、 U2B、 U2C和 U2D(在下文中,这些信号也被统称为信息检测信号U2 ),并且将它们传 送到信号处理部分13 (图5 )。
用这种方式,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50将信息光束LM1发射到光 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检测信息光束LM3以生成信息检测信号U2(亦 即检测信号U2A、 U2B、 U2C和U2D ),并且将它们供应给信号处理部分 13。
(1-3-3)第二表面信息光学系统的配置
第二表面信息光学系统70 (图11)被i殳计成将信息光束LM2发射到 光盘100的第二表面IOOB,并且接收经由光盘100来自第一表面信息光 学系统50的信息光束LM1。
顺便提及,第二表面信息光学系统70仅用于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 上,而不用于从光盘100复制信息。
如上所述,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50的偏振射束分离器55允许大约 50%的p偏振光束LMO穿过反射与透射平面55S,并且让它ii^快门71 作为信息光束LM2。
快门71在控制部分11 (图5 )的控制之下或者阻塞信息光束LM2 或者允许它从中穿过。如果信息光束LM2被允许从中穿过,则它然后进 入偏振射束分离器72。
偏振射束分离器72的反射与透射平面72S例如,皮i更计成允许大约100%的p偏振光束从中穿过,同时反射几乎100%的s偏振光束。实际 上,偏振射束分离器72允许几乎100%的p偏振信息光束LM2从中穿过。 然后在由镜73反射之后,信息光束LM2在进入中继透镜75之前被四分 之一波片74从线偏振(p偏振)转换成圆偏振(左旋圆偏振)。
中继透镜75的配置与中继透镜61的配置相同活动透镜76、固定 透镜77和致动器76A分别与活动透镜62 、固定透镜63和致动器62A几 乎相同。
中继透镜75使用活动透镜76将准直的信息光束LM2转换成会聚的 信息光束LM2。在这之后,它被转换成发散的信息光束LM2,并且iiyV 固定透镜77。固定透镜77将发散的信息光束LM2转换成会聚的信息光 束LM2 ,并且将它引导到电流计镜78 。
此外,以与中继透镜61类似的方式,中继透镜75可以通过使用活动 透镜76来改变从固定透镜77出来的信息光束LM2的会聚状态在控制 部分11 (图5 )的控制之下由致动器76A来驱动活动透镜76。
电流计镜78反射信息光束LM2并让它进入物镜22。顺便提及,当 圆偏振的信息光束LM2被^^射时,它的偏振方向例如从左旋圆偏振反向 到右旋圓偏振。
此外,电流计镜78的反射平面78A的角度可以通过线性马达或压电 元件等来调整在控制部分11 (图5)的控制之下,反射平面78A的角 度被调整,从而调整了信息光束LM2的传播方向。
双轴致动器24附着到物镜22作为物镜22的一部分。由于双轴致动 器24,物镜22可以在双轴方向上移动,或者说可以在聚焦或跟踪的方向 上移动(物镜21以类似的方式移动)。
物镜22使信息光束LM2会聚,并且将它引导到光盘100的第二表 面100B。
此时,如图4所示,信息光束LM2穿iti4ll04并且聚焦在记录层 101上。这里,通过从中继透镜75的固定透镜77出来的信息光束LM2 的会聚状态来确定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的位置。
顺便提及,由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50 (图20)的物镜21收集的信 息光束LM1会聚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部的焦点FM1上,然后成 为发散射束。在这之后,它穿过记录层101和基&104,从第二表面100B 出来,并且到达物镜22。此时,在第二表面信息光学系统70中,物镜22使信息光束LM1会 聚到某种程度。在这之后,信息光束LM1被电流计镜78反射,然后ii/V 中继透镜75。顺便提及,当圆偏振的信息光束LM1被它的反射平面78A 反射时,它的偏振方向例如从左旋圓偏振反向到右旋圆偏振。
随后,信息光束LM1被中继透镜75的固定透镜77和活动透镜76 转换成准直的信息光束LM1。此外,它被四分之一波片74从圆偏振(右 旋圆偏振)转换成线偏振(s偏振)。在这之后,它在进入偏振射束分离 器72之前被镜73反射。
偏振射束分离器72根据信息光束LM1的偏振方向来反射信息光束 LM1,并且让它进入聚光透镜80。聚光透镜80使信息光束LM1会聚, 并且柱面透镜81使它具有l象散。在这之后,信息光束LM1被引导到光电 检测器82。
顺便提及,第二表面信息光学系统70的每个部件的光学位置、特性 和其它要素被调整,使得记录层101中的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和 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之间的距离变得与通过聚光透镜80而聚焦在 光电检测器82上的信息光束LM2的发射状态相关联。
如图8C所示,光电检测器82具有接收信息光束LM1的表面。这个 表面以格状方式分成四个检测区82A、 82B、 82C和82D。顺便提及,箭 头a3指示当信息光束LM1 M射到光盘100时(图4 )轨道沿着其在参 考层102上运行的方向(示图中的垂直方向)。
光电检测器82的每个检测区82A、 82B、 82C和82D检测信息光束 LM1的一部分,根据检测到的射束强度生成检测信号U3A、 U3B、 U3C 和U3D (在下文中被统称为"U3A至U3D"),然后将它们供应给信号处 理部分13 (图5 )。
信号处理部分13 >^险测信号U3A至U3D计算预定的聚焦误差信号 和跟踪误差信号,并且将它们供应给驱动控制部分12。
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表示了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内部的聚 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的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和信息光束LM2的焦 点FM2之间的距离。
基于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驱动控制部分12控制双轴致动 器24并执行物镜22的聚焦控制过程和跟踪控制过程,以便信息光束LM1 的焦点FM1放置在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上。此外,信号处理部分13从检测信号U3A至U3D计算切向误差信号, 并且将它们供应给驱动控制部分12。
切向误差信号表示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和信息光束LM2的焦 点FM2之间在切线方向(其为轨道的切线方向)上的距离。
驱动控制部分12从切向误差信号生成切向驱动信号,并且将它供应 给电流计镜78。电流计镜78因此控制及Jt平面78A的角度以在切线方向 上移动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以便它放置在信息光束LM1的焦点 FM1上。
因此,如图4所示,光盘装置10可以将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 和信息光束LM1的焦点LM1 M在相同的位置上,从而在目标位置PG 处产生记录标记RM或全息图。
(1 - 4 )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
下面描述光盘装置10如何执行聚焦控制过程和跟踪控制过程。光盘 装置IO使用像散方法用于聚焦控制过程,并且使用推拉方法用于跟踪控 制过程。
(1 - 4 - 1 )生成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
从由光学拾取器17供应的伺服检测信号Ul和信息检测信号U2中, 信号处理部分13计算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
更加具体地,信号处理部分13使用下面的公式(1)来从检测信号 U1A至U1D (或伺月良检测信号Ul)中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1,然后将 它供应给驱动控制部分12。
SFE1 = (U1A + U1C)-(U1B + U1D) ……(1)
这个聚焦误差信号SFE1表示了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 (图4 )和光 盘100的参考层102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距离。
此外,信号处理部分13使用下面的公式(2 )来从检测信号U1A至 U1D (或伺服检测信号Ul)中计算跟踪误差信号STE1,然后将它供应给 驱动控制部分12。STE1 = (UlA + UiB)-(U1C + U1D) ……(2)
这个跟踪误差信号STE1表示了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 (图4 )和光 盘100的参考层102上的目标参考轨道TSG之间在跟踪方向上的距离。
进而,信号处理部分13使用下面的公式(3 )来从参考层102的目标 参考轨道TSG中顺序地生成复制RF信号SRF。
SRF = U1A + LHB + U1C + U1D ……(3)
这个复制RF信号SRF包含了用于参考层102的轨道的地址信息等。
进而,处理处理部分13使用下面的公式(4 )来从检测信号U2A至 U2D (或信息检测信号U2 )中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2,然后将它供应给 驱动控制部分12。
SFE2 = (U2A + U2C)-(U2B + U2D) ……(4)
这个聚焦误差信号SFE2表示了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 (图4 ) 和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5巨离。
此外,信号处理部分13使用下面的公式(5 )来从检测信号U2A至 U2D (或信息检测信号U2 )中计算跟踪误差信号STE2,然后将它供应给 驱动控制部分12。
STE2 = (U2A + U2B)-(U2C + U2D) ……(5)
这个跟踪误差信号STE2表示了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 (图4 ) 和处在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上的目标位置PG之间在跟踪方向上的 距离。
用这种方式,光盘装置10的信号处理部分13从祠J3良检测信号Ul和 信息检测信号U2中计算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和其它信号。
(1 - 4 - 2 )借助于参考层的聚焦控制
使用从祠月艮检测信号Ul中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SFE1,光盘装置10执行聚焦控制过程。
具体地,驱动控制部分12使用下面的公式(6):驱动控制部分12 将从伺月艮检测信号Ul中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SFE1和从信息检测信号U2 中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SFE2分别乘以增益值Gl和G2,从而计算合成 的聚焦误差信号SFEC。
SFEC = G1-SFE1 + G2-SFE2 ……(6)
增益值G1和G2满足下面的公式(7)。因此,在公式(6)中,聚焦 误差信号SFE1和聚焦误差信号SFE2的比率可以通过改变增益值Gl和 G2来调整。
Gl + G2 = l
0£G1S1 ……(7)
此时,公式(6)的增益值G1为"1",同时增益值G2为"0"。因此, 驱动控制部分12仅使用聚焦误差信号SFE1来执行聚焦控制过程。
驱动控制部分12对合成的聚焦误差信号SFEC执行预定的过程如滤 波和放大以生成聚焦驱动信号SFD,然后将它供应给光学拾取器17的双 轴致动器23。双轴致动器23因此在聚焦方向上驱动物镜21。
此时,光盘装置10通过执行反馈过程来执行聚焦控制过程,所述反 馈过程以使合成的聚焦误差信号SFEC的值会聚在零上的方式重复一系 列的过程,从而将祠服光束LS聚焦在光盘100的参考层102上(在下文 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参考聚焦控制过程)。
(1 - 4 - 3 )借助于目标标记层的跟踪控制
随后,光盘装置10使用从信息检测信号U2中生成的跟踪误差信号 STE2来执行跟踪控制过程。
顺便提及,跟踪控制过程跟随在聚焦控制过程之后的原因在于,根据 计算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原理,如果信息光束LM1的焦点远离目标标 记层YG,则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值不会适当。
驱动控制部分12对跟踪误差信号STE2执行包括滤波和放大的预定过程以生成跟踪驱动信号STD,然后将它供应给光学拾取器17的双轴致 动器23。双轴致动器23因此在跟踪方向上驱动物镜21。
此时,以与执行聚焦控制过程时类似的方式,光盘装置10通过执行 反馈过程来执行跟踪控制过程,所述反馈过程以使跟踪误差信号STE2会 聚在零上的方式重复一系列的过程,从而l吏信息光束LM1 J艮踪目标标记 层YG上的目标位置PG。
(1 - 4 - 4 )借助于目标标记层的聚焦控制
顺便提及,光盘装置10的控制部分11控制中继透镜61的上述活动 透镜62,以调整祠服光束LS的焦点FS (图4 )和信息光束LM1的焦点 FM1之间的3巨离。
这里,控制部分11在ROM (未示出)中具有中继透镜控制表在 表上,活动透镜62的设定位置中的每一个与标记层Y中的每一个相关联。
实际上,控制部分11确定光盘100的哪个标记层Y是目标标记层 YG,然后从中继透镜控制表中读出活动透镜62的相应设定位置。控制部 分11然后控制中继透镜61以将活动透镜62放置在该设定位置。
然而,问题的事实在于,正当中继透镜61被控制并且伺服光束LS 聚焦在参考层102上时,信息光束LM1可能由于轴向跳动等(如图2所 示)而没有适当地聚焦在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上。
因此,光盘装置10开始执行使用信息检测信号U2的聚焦控制过程 而不是使用伺服检测信号Ul的聚焦控制过程。
更加具体地,驱动控制部分12监视跟踪误差信号STE2并且等待, 直到跟踪误差信号STE2会聚到某种程度为止(例如,它等待直到成功执 行跟踪伺服为止)。
实际上,在完成跟踪控制过程之前(亦即,在将信息光束LM1锁定 到目标标记层YG的期望轨道上之前),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是相 对大的wl,如示出其波形的图12A示出的那样。
另一方面,当能够完成跟踪控制过程时(亦即,当能够将信息光束 LM1锁定到目标标记层YG的期望轨道上时),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 幅是相对小的w2,如示出其波形的图12B示出的那样。
因此,驱动控制部分12将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驱动控制部分12将振幅变得小于阈值时的情形认为是已成功完 成跟踪伺服时的情形。
此时,如图13A所示,在确保增益值Gl和G2满足7>式(7)的同 时,驱动控制部分12将增益值Gl逐渐减少到"0",并将增益值G2逐渐 增加到"1"。
结果,在时刻te之后,驱动控制部分12仅使用聚焦误差信号SFE2 来执行聚焦控制过程(在下文中也被称为信息聚焦控制过程)。
顺《更提及,如果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日益偏离目标标记层YG 的目标位置PG并且聚焦伺服的偏离4吏得难以继续聚焦控制过程和跟踪 控制过程,则驱动控制部分12重新启动上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并重复一 系列的过考呈。
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部分12将聚焦误差信号SFE2的绝对值变 得大于预定阈值时的情形认为是发生聚焦伺服的偏离时的情形。
用这种方式,驱动控制部分12首先通过使用光盘100的参考层102 来执行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会聚到某种程度之后, 驱动控制部分12逐渐从参考聚焦控制切换到使用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 YG的信息聚焦控制。
(1 - 4 - 5 )聚焦控制过程的程序
实际上,根据如图14所示的流程图,驱动控制部分12执行一系列的 聚焦控制过程。
当启动光盘100的回放时,驱动控制部分12从控制部分11接收复制 启动命令并启动聚焦控制过程程序RT1;驱动控制部分12然后前进到步 骤SP1。
在步骤SP1 ,驱动控制部分12分别将增益值Gl和G2 (公式(6)) 设定到1和0,并因此使用伺服检测信号Ul来执行4吏用参考层102的参 考聚焦控制过程。驱动控制部分12随后前进到下一个步骤SP2。
在步骤SP2,驱动控制部分12控制中继透镜61以移动活动透镜62, 从而移动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直到焦点FM1位于目标标记层YG 附近为止。驱动控制部分12随后前进到下一个步骤SP3。
在步骤SP3,驱动控制部分12使用信息检测信号U2来执行使用目标标记层YG的跟踪控制过程,然后前进到下一个步骤SP4。
在步骤SP4,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变得小于预定阁值之后, 驱动控制部分12逐渐改变公式(6 )的增益值Gl和G2 (它们已分别为1 和0),并最终将增益值G1和G2分别设定为0和1。用这种方式,驱动 控制部分12逐渐从参考聚焦过程切换到信息聚焦过程,然后前进到下一 个步骤SP5。
在步骤SP5,驱动控制部分12确定是否已发生聚焦伺服的偏离,或 者聚焦误差信号SFE2的绝对值是否已超过预定阔值。如果获得肯定的结 果,那么这就表明由于发生了聚焦伺服的偏离,所以应当从开始重新启动 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部分12返回到步骤SP1以 重复一系列的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5获得了否定的结果,那么这就表明聚焦 伺服的锁定得以维持并因此可以继续。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部分12 前进到下一个步骤SP6。
在步骤SP6,驱动控制部分12维持信息聚焦控制并返回到步骤SP5, 从而继续信息聚焦控制过程,直到发生聚焦伺服的偏离为止。
顺便提及,在从光盘100复制信息结束之后,驱动控制部分12结束 聚焦控制过程程序RT1。
(l-5)操作和效果
使用上述配置,光盘装置10将祠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1发射到 物镜21以从标记层Y复制信息,标记层Y与光盘100的参考层102相距 距离d。
此时,光学拾取器17的光路形成部分卯使伺服光束LS的光轴和信 息光束LM1的光轴彼此对准,并且确保焦点FS和FM1之间的距离为d。 用这种方式,光路形成部分卯使伺服光束LS的光路和信息光束LM1的 光路成形。
此外,在光盘装置10中,在控制部分ll的控制之下,物镜21将伺 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1引导到光盘100的第一表面IOOA,以便它们 聚焦在光盘100上。
光盘装置10的光学拾取器17接收祠月^Jt光束LSR,伺月^X射光束LSR是由参考层102反射的伺服光束LS。基于伺服反射光束LSR,光 学拾取器17生成祠服检测信号U1。与此同时,光盘装置10接收信息光 束LM3,信息光束LM3是由目标标记层YG反射的信息光束LM1。基 于信息光束LM3,光盘装置10生成信息检测信号U2。
信号处理部分13从伺服检测信号Ul中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1和跟 踪误差信号STE1,并且从信息检测信号U2中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2 和跟踪误差信号STE2。
驱动控制部分12首先将增益值Gl和G2 (公式(6 ))分别设定为1 和0,因此基于参考伺服检测信号Ul执行参考聚焦控制。
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会聚到某种程度之后,驱动控制部分12逐渐 将增益值Gl和G2 (公式(6 ))分别改变为0和1 ,以逐渐从参考聚焦控 制切换到基于信息检测信号U2的信息聚焦控制。
因此,光盘装置IO最终启动信息聚焦控制,其允许光盘装置10精确 地将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放置在目标标记层YG上。
在这种情况下,光盘装置10首先执行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其很可能 检测准确值,以将伺服光束LS聚焦在参考层102上。在将信息光束LM1 的焦点FM1放置在目标标记层YG附近之后,光盘装置10启动信息聚焦 控制过程代替参考聚焦控制过程。
如果装置从开始只执行信息聚焦控制过程,则难以将信息光束LM1 的焦点FM1放置在目标标记层YG附近,从而使得几乎不可能获得准确 的聚焦误差信号SFE2。然而,光盘装置10可以防止这个问题发生。结果, 光盘装置10可以确保信息聚焦控制过程。
顺便提及,在均匀形成的记录层IOI内部,没有可以充当用于定位的 参考的东西。因此, 一旦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完全偏离作为一系 列记录标记的轨道,就存在下述危险光盘装置10未达到目标标记层YG 并且不能执行信息聚焦控制过程。
考虑到这一点,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变得小于预定阈值之后 (亦即,在执行跟踪伺服以使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跟随记录标记 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光盘装置10从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切换到信息聚焦控 制过程。因此,光盘装置10可以确保信息聚焦控制过程。
此外,光盘装置10在0和1之间的范围内逐渐改变增益值Gl和G2 (公式(6)),因此逐渐增加聚焦误差信号SFE2在聚焦控制过程中的使用。因此,即使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相距目标标记层YG比较远, 光盘装置10也可以将焦点FM1逐渐移动到目标标记层YG。这可以显著 减少光盘装置10将会未到达目标标记层YG的机会。
根据上述配置,光盘装置10首先执行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参考聚焦 控制过程U于伺月艮检测信号Ul的,伺服检测信号Ul是在接收到伺服 反射光束LSR之后获取的,伺服反射光束LSR是由参考层102反射的伺 服光束LS。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变得小于预定阈值之后,光盘 装置10启动信息聚焦控制过程代替参考聚焦控制过程信息聚焦控制过 程是基于信息检测信号U2的,信息检测信号U2是在接收到信息光束 LM3之后获取的,信息光束LM3是由目标标记层YG反射的信息光束 LM1。因此,在没有使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显著偏离目标标记层 YG的情况下,光盘装置10可以适当地执行信息聚焦控制过程,从而使 得可以将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精确地M在目标标记层YG上。
(2)第二实施例
(2 - 1)用于从光盘记录和复制信息的基;$*念
下面描述用于记录和复制信息的第二实施例的基;^fe念。如图示了光
盘200横截面的图15 (其可以与图4相比较)所示,光盘200包括记录 层201、参考层202以;S^i41 203和204:记录层201、参考层202以及 基敗203和204分别对应于光盘100的记录层101、参考层102以;S^! 103和104。
通过将预定光引发剂与树脂材料相混合并使它们固化来产生记录层 201。如果信息光束LM聚焦在记录层201上,则在它的焦点FM周围温 度迅速增加,从而使光引发剂的残余物蒸发。这在焦点周围产生气泡。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空穴充当记录标记RM。由于空穴的内部和外 部之间(亦即记录层201的树月旨和空穴的内部之间)的折射率相差很大, 所以大多数的发射光束被记录标记RM的表面反射。
参考层202包括用于伺服的导槽,如同参考层102中的导槽一样,但 是参考层202的导槽不同于参考层102的导槽。导槽位于记录层201和基 板204之间的边界上。此外,当参考层202暴露于作为具有405nm波长 的蓝色激光束的伺服光束LS时,参考层202将其朝向141203^^射作为 伺服反射光束LSR。光盘装置110接收祠^^Jt光束LSR。基于接收到的伺服反射光束 LSR,光盘装置110控制物镜118在聚焦方向上的位置,以便物镜118移 近光盘200或者从光盘200移开,从而将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 ^t在 参考层202上。
实际上,为了在光盘200上记录信息,光盘装置110控制物镜118以 将信息光束LM引导到第一表面200A,从而在记录层201内部的焦点FM 周围制造记录标记RM。
如同笫一实施例一样,在记录层201中,随着信息光束LM的焦点 FM在光盘200的厚度方向上移动,形成多个标记层Y。例如,以相邻层 之间预定间隔的方式,从光盘200的第一表面200A朝向另一侧顺序地形 成标记层Y。
另一方面,为了从光盘200复制信息,光盘装置110将信息光束LM 聚焦在记录层201上。形成的记录标记RM将信息光束LM反射为反射 信息光束LMR。光盘装置110接收>^射信息光束LMR。
顺便提及,如同第一实施例一样,光盘装置110将存在记录标记RM 的部位与符号'T,相关联,并且将不存在记录标记RM的部位与符号"0" 相关联。这允许光盘装置110复制记录的信息。
用这种方式,在第二实施例中,为了从光盘200复制信息,光盘装置 110借助于伺服光束LS将信息光束LM发射到目标位置TG,从而复制 期望的信息。
如图16 (其可以与图5相比较)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10 包括控制部分lll、驱动控制部分112、信号处理部分113和光学拾取器 117,而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0则包括控制部分11、驱动控制部分12、 信号处理部分13和光学拾取器17。顺便提及,光盘装置110的其它部分 几乎与光盘装置IO相同。
如图17所示,光学拾取器117包括许多光学部件,但是不同于第一 实施例的光学拾取器17。光学拾取器117是所谓的一面光学系统,它的 许多光学部件仅被提供用于光盘200的第一表面200A。
这个光学拾取器117包含两个系统伺服光学系统130,其对应于伺 服光学系统30;以及信息光学系统150,其对应于第一表面信息光学系统 50。(2-2-1)伺服光学系统的配置
如图18所示,伺服光学系统130的物镜118主^f吏祠服光束LS会 聚,并且将它引导到光盘200的参考层202 (图15 )。
更加具体地,在伺服光学系统130中,激光二极管131将信息光束 LM发射到准直透镜132,所述信息光束LM是具有大约405nm波长的蓝 色激光束。实际上,在控制部分111 (图16)的控制之下,激光二极管 131发射预定强度的发散光束LO。准直透镜132 ^JL散的光束LO准直, 然后将它引导到半波片133。
光束LO的偏振方向被半波片133旋转通过预定角度。结果,例如大 约80%的光束LO为p偏振,大约20%的光束LO为s偏振。光束LO然 后进入偏振射束分离器135。
偏振射束分离器135包括反射与透射平面135S。反射与透射平面 135S反射进入的光束的一部分,同时允许射束的剩^MP分从中穿过反 射与透射的比率根据光束的偏振方向而变化。例如,反射与透射平面135S 允许大多数的p偏振光束从中穿过,同时反射大多数的s偏振光束。
实际上,偏振射束分离器135反射光束L0的s偏振部分,并且将它 引导到偏振射束分离器136作为伺服光束LS。
此外,偏振射束分离器135允许光束L0的p偏振部分从中穿过,并 且将它引导到液晶面板152作为信息光束LM。
偏振射束分离器136包括^Jt与透射平面136S,其以与偏掮4t束分 离器135的反射与透射平面135S相同的方式工作。反射与透射平面136S 反射s偏振的伺服光束LS,并且让它i^四分之一波片137。
四分之一波片137将s偏振的伺服光束LS例如转换成左旋圆偏振的 伺服光束LS,并且让它ii^非偏振射束分离器138。非偏振射束分离器 138例如及^射大约50。/。的光束,同时允许它的剩^P分从中穿过。因此, 非偏振射束分离器138反射伺服光束LS并且让它i47v物镜118。
物镜118使伺服光束LS会聚,并且将它引导到光盘200的参考层202。 此时,如图15所示,伺服光束LS穿iti^203和记录层201,并且#皮参 考层202反射以成为伺服反射光束LSR。
在这之后,伺JJ^^射光束LSR按顺序穿过记录层201和基板203, 并且在进入非偏振射束分离器138之前由物镜118进行准直。非偏振射束分离器138的反射与透射平面138S反射大约50%的伺月1良射光束LSR 并让它ii^四分之一波片137。
四分之一波片137将右旋圆偏振的伺服反射光束LSR转换成p偏振 的伺J!H射光束LSR,并且让它进入偏振射束分离器136。偏振射束分离 器136允许p偏振的伺服>^射光束LSR从中穿过,并且让它i^聚光透 镜141。
聚光透镜141使祠Ji^^射光束LSR会聚。然后柱面透镜142在将伺 月gX射光束LSR引导到光电检测器143之前使它具有像散。
这里,祠服光学系统130的每个光学部件的光学位置、特性和其它要 素被调整,使得通过物镜118而聚焦在光盘200的参考层202上的伺服光 束LS的状态变得与通过聚光透镜141而聚焦在光电检测器143上的伺服 反射光束LSR的状态相关联。
如图19A所示,光电检测器143具有接收伺Ji^射光束LSR的表面 该表面以格状方式分成四个检测区143A、 143B、 143C和143D。顺便提 及,箭头a4表示当伺服光束LS ^L射到参考层202 (图15 )时轨道沿 着其运行的方向(亦即示图中的垂直方向)。
光电检测器143的检测区143A、 143B、 143C和143D中的每一个检 测伺月H射光束LSR的一部分。基于检测到的强度,检测区143A、 143B、 143C和143D生成检测信号U1A、 U1B、 U1C和U1D (亦即伺月良检测信 号Ul ),并且将它们供应给信号处理部分113 (图16 )。
用这种方式,伺服光学系统130将伺服光束LS发射到光盘200的参 考层202,并且检测伺服反射光束LSR以生成伺服检测信号Ul,伺服光 学系统130然后将其供应给信号处理部分113。
(2-2-2)信息光束的光路
另一方面,如图20(其可以与图17相比较》所示,信息光学系统150 使用物镜118将信息光束LM聚焦在光盘200的目标标记层YG (图15 ) 上。
具体地,信息光学系统150将从偏振射束分离器135显现的信息光束 LM引导到液晶面板152。
液晶面板152校正信息光束LM中的球面像差,并且让信息光束LM进入四分之一波片153。四分之一波片153例如在让p偏振的信息光束 LM进入中继透镜154之前将它转换成右旋圆偏振的信息光束LM。
中继透镜154的活动透镜155将准直的信息光束LM转换成会聚的 信息光束LM。随后,信息光束LM被转换成发散的信息光束LM,然后 在到达镜157之前被固定透镜156转换成会聚的信息光束LM。
这里,在信息光束LM的光轴的方向上通过致动器(未示出)来驱 动活动透镜155。实际上,在控制部分lll (图16)的控制之下,中继透 镜154的致动器移动活动透镜155,以改变从固定透镜156显现的信息光 束LM的会聚状态。
镜157反射信息光束LM,并且在让圆偏振的信息光束LM进入非偏 振射束分离器138之前使它的偏振方向反向。非偏振射束分离器138的反 射与透射平面138S允许大约50。/。的信息光束LM从中穿过,并且将它引 导到物镜118。
物镜118聚焦信息光束LM。这里,基于从中继透镜154显现的信息 光束LM的发散角来确定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和伺服光束LS的焦点 FS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距离。
实际上,中继透镜154的活动透镜155的位置净皮控制,以便焦点FM 和焦点FS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距离变得等于参考层202和目标标记层 YG之间的距离。此外,对于物镜118执行聚焦控制过程,以便伺服光束 LS聚焦在参考层202上(稍后详细地描述)。
相应地,如图15所示,由于物镜118,信息光束LM聚焦在记录层 201内部的目标标记层YG上。
这意味着如图17所示,在伺服光学系统130和信息光学系统150中, 包括激光二极管131、准直透镜132和中继透镜154等的光路形成部分170 适当地对进入物镜118的祠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进行成形。
如果在光盘200的目标标记层YG上的目标位置PG上存在记录标记 RM,则信息光束LM在被记录标记RM反射之后成为信息反射光束 LMR。信息^Jt光束LMR然后从第一表面200A显现。
圆偏振的信息反射光束LMR的旋转方向在当它被光盘200的目标标 记层YG反射时反向。在这之后,物镜118使信息反射光束LMR会聚并 将它引导到非偏振射束分离器138。在这之后,大约50%的信息反射光束LMR穿过非偏振射束分离器 138,被镜157反射,并且由中继透镜154进行准直。信息反射光束LMR 然后按顺序穿过四分之一波片153和液晶面板152,并且作为线偏振(s 偏振)的光束i^偏振射束分离器135。
偏振射束分离器135的反射与透射平面135S反射s偏振的信息反射 光束LMR,将它引导到聚光透镜158。聚光透镜158经由针孔板159将 信息反射光束LMR聚焦在光电检测器160上。
如图21所示,针孔板159被定位,以便由聚光透镜158 (图20 )聚 焦的信息>^射光束LMR的焦点位于孔159H内,允许信息反射光束LMR 从中穿过。
另一方面,如果信息光束LM的一部分被光盘200的J4! 203的表 面、与目标标记位置处的记录标记不同的记录标记RM或参考层202等 反射,则焦点与信息反射光束LMR的焦点不同的光束(在下文中被称为 杂散射束LN)将会显现。针孔板159挡住了大多数的杂散射束LN。
如图19B所示,光电检测器160具有接收信息反射光束LMR的表面。 这个表面以格状方式分成四个检测区160A、 160B、 160C和160D。
检测区160A、 160B、 160C和160D中的每一个检测信息反射光束 LMR的一部分。基于检测到的射束强度,它们生成检测信号U2A、 U2B、 U2C和U2D (亦即信息检测信号U2 ),并且将它们传送到信号处理部分 113 (图16 )。
用这种方式,信息光学系统150将信息光束LM发射到光盘200的 目标标记层YG,检测信息反射光束LMR以生成信息检测信号U2,并且 将它供应给信号处理部分113。
(2-3)聚焦控制与跟踪控制
下面描述光盘装置110如何执行聚焦控制过程和跟踪控制过程。如同 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0 —样,光盘装置110使用像散方法用于聚焦控 制过程,并且使用推拉方法用于跟踪控制过程。
根据上述公式(1)至(3),从由光学拾取器117供应的伺服检测信 号Ul中,信号处理部分113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1、跟踪误差信号STE1 和复制RF信号SRF。此外,根据上述公式(4)和(5),从由光学拾取器U7供应的信息 检测信号U2中,信号处理部分113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2和跟踪误差 信号STE2。
驱动控制部分112根据上述公式(6 )计算合成的聚焦误差信号SFEC。 基于合成的聚焦误差信号SFEC,驱动控制部分112生成聚焦驱动信号 SFD,并且将它供应给光学拾取器117的双轴致动器119。因此,双轴致 动器119在聚焦方向上驱动物镜118。
此时,驱动控制部分112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从参考聚焦控制 过程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然而,驱动控制部分112从参考聚焦控制 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的速度是瞬间的,亦即远远快于第一实施例。
具体地,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驱动控制部分112根据聚焦控 制过程程序RT1 (图14)执行一系列的聚焦控制过程。这里,如图13B 所示,在聚焦控制过程程序RT1的步骤SP4,驱动控制部分112在时刻 tc将增益值Gl从1变到0,并且将增益值G2从0变到1。
这样,驱动控制部分112就可以从参考聚焦控制iSd4切换到信息聚焦 控制。
(2-4)中继透镜的控制
进而,光盘装置110以与它控制物镜118时类似的方式使用信息检测 信号U2来控制中继透镜154的活动透镜155的位置。
具体地,在控制部分111的控制之下,光盘装置110移动活动透镜155, 以便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位于目标标记层YG周围。随后,在光盘 装置110中,驱动控制部分112精密调整活动透镜155的位置,以〗更聚焦 误差信号SFE2接近于零。
这样,在光盘装置110中,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就精确地位于 目标标记层YG上。
实际上,驱动控制部分112根据图22所示的流程图执行一系列的聚 焦控制过程。
在启动从光盘200复制信息之前,驱动控制部分112从控制部分111 (图14)接收复制启动命令,然后启动中继透镜控制过程程序RT2。驱 动控制部分112前进到步骤SPll。在步骤SPll,驱动控制部分112将增益值Gl和G2 (公式(6 ))分 别设定为1和0,并且因此使用伺服检测信号Ul来执行参考聚焦控制过 程。驱动控制部分112随后前进到下一个步骤SP12。
在步骤SP12,在控制部分111的控制之下,驱动控制部分112控制 中继透镜154以移动活动透镜155,从而移动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直 到焦点FM位于目标标记层YG附近为止。驱动控制部分112随后前进到 下一个步骤SP13。
在步骤SP13,驱动控制部分112使用信息检测信号U2来执行使用目 标标记层YG的跟踪控制过程,然后前进到下一个步骤SP14。
在步骤SP14,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变得小于预定阈值之后, 驱动控制部分112控制活动透镜155的位置,以便聚焦误差信号SFE2接 近于零,然后前进到下一个步骤SP15。
在步骤SP15,驱动控制部分112确定是否已发生聚焦伺服的偏离, 或者聚焦误差信号SFE2的绝对值是否已超过预定阈值。如果获得肯定的 结果,那么这就表明由于发生了聚焦伺服的偏离,所以应当从开始重新启 动使用参考层102的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部分 112返回到步骤SP11以重复一系列的过程。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15获得了否定的结果,那么这就表明聚焦 伺服的锁定得以维持并因此可以继续。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部分112 在预定的一段时间已过去之后返回到步骤SP15。
顺便提及,当从光盘200复制信息完成之后,驱动控制部分112结束 中继透镜控制过程程序RT2。
(2-5)操作和效果
使用上述配置,为了从其中参考层202与标记层Y相隔开的光盘200 中复制信息,光盘装置110首先将伺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发射到物 镜118。
此时,光学拾取器117的光路形成部分170使祠服光束LS的光轴和 信息光束LM的光轴彼此对准,并且使它们成形,以便焦点FS和FM之 间的距离为d。
此外,在控制部分111的控制之下,光盘装置110的物镜118将伺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经由光盘200的第一表面200A聚焦在光盘200 上。
光盘装置110的光学拾取器117接收祠m^射光束LSR,该伺月L^射 光束LSR是由参考层202反射的伺服光束LS;基于接收到的射束,光学 拾取器117生成伺服检测信号Ul。与此同时,光学拾取器117接收信息 反射光束LMR,该信息反射光束LMR是由目标标记层YG反射的信息 光束LM;基于接收到的射束,光学拾取器117生成信息检测信号U2。
信号处理部分113从伺服检测信号Ul中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1和 跟踪误差信号STE1,并且从信息检测信号U2中计算聚焦误差信号SFE2 和跟踪误差信号STE2。
驱动控制部分112首先将增益值Gl和G2 (公式(6 ))分别设定为1 和0,从而使用参考伺服检测信号Ul执行参考聚焦控制过程。
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已会聚到某种程度之后,驱动控制部分112迅 速将增益值Gl和G2分别改变为0和1,从而切换到使用信息检测信号 U2的信息聚焦控制过程。
因此,如同第一实施例一样,光盘装置110可以最,行信息聚焦控 制过程。这使得可以精确地将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放置在目标标记 层YG上。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时刻tc (图13B) M改变增益值Gl和G2 (公式(6)),所以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所需的时间远远短于第一实 施例。
除了迅速改变增益值Gl和G2 (公式(6))之外,第二实施例的光 盘装置110可以提供与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IO相同的效果。
此外,光盘装置110通过使用聚焦误差信号SFE2来精密调整中继透 镜154的活动透镜155的位置。因此,与根据中继透镜控制表来控制活动 透镜155的位置的第一实施例相比,光盘装置110可以更加精确地将信息 光束LM的焦点FM放置在目标标记层YG上。
根据上述配置,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0—样,第二实施例的 光盘装置110首先执行使用伺服检测信号Ul的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在跟 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变得小于预定阈值之后,光盘装置110切换到使 用信息检测信号U2的信息聚焦控制过程。因此,光盘装置110可以适当 地执行信息聚焦控制,同时避免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偏离目标标记层YG。这样就将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精确地定位在目标标记层YG 上。
(3)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光盘装置10逐渐改变增益值Gl和G2(公式(6 )), 而光盘装置110则迅速改变增益值Gl和G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光盘装置10可以迅速改变增益值G1和G2,而光盘装置110则可 以逐'渐改变增益值Gl和G2。
此外,对于改变增益值G1和G2的过程,可以应用第一和第二实施 例的方法的组合例如,如果跟踪误差信号STE的振幅小于预定阁值, 则可以迅速改变增益值Gl和G2;而如果该振幅大于或等于阈值,则逐 渐改变它们。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逐渐改变增益值G1和G2时,可以任意 确定改变它们所需的时间te (图13A)。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增益值 Gl和G2随时间改变如图13A所示,增益Gl和G2的区域之间的边界 为直线。然而,这个边界可以是弯曲的线。在任何情况下,它们应当满足 上述公式(7 )。
进而,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全息图记录在光盘100的记录层上作为 记录标记RM;在第二实施例中,空穴被形成作为记录标记RM。然而本 发明不限于此。可以应用其它记录方法。例如,可以4吏用已通过初始化过 程在其上形成全息图的光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破坏光盘上的全息图来 记录信息。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仅执行使用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跟踪控制 过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这个过程可以与其它类型的跟踪控制过程 一起执行。
例如,在执行使用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跟踪控制过程之前,光盘装 置10可以执行另一种"粗糙,,跟踪控制过程,其中,基于从复制RF信 号SRF中读出的地址信息,将伺月艮光束LS聚焦在期望地址上。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跟踪误差信号STE2的振幅变得小于预定 阈值之后,装置从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然而,本 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从信息检测信号U2中产生的复制RF信号的振幅变得小于 预定阈值之后,光盘装置10可以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还可以应用其它 切换方法。
进而,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根据聚焦误差信号SFE2来控制中继透 镜154的活动透镜155的位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控制部分ll可以仅使用中继透镜控制表来 控制活动透镜155的位置;在第一实施例中,控制部分根据聚焦误差信号 SFE2来控制活动透镜62的位置。
进而,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光路形成部分卯包括光学拾取器17 的激光二极管31和51、准直透镜32和52以及中继透镜61等。然而, 本发明不限于此。光路形成部分卯可以具有不同的配置,只要它可以使 伺月良光束LS的光轴和信息光束LM1的光轴彼此对准,并且只要通过使 焦点FS和FM的聚焦状态(包括它们的发散角)彼此不同而使它们之间 的距离为d。这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例。
进而,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光学拾取器17的中继透镜61调整伺服 光束LS的焦点FS和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之间的距离。然而,本 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其它光学元件。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光学拾取器 17的光路形成部分卯改变信息光束LM1的发/歉角,可以移动由物镜21 聚焦的射束的焦点FM1。这同样适用于笫二实施例。
进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光盘装置10被设计成能够在光盘100上既 执行复制过程又执行记录过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光盘装置 10可以仅执行从光盘100复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第二表面 信息光学系统70。这同样可以适用于第二实施例的光盘装置110。
进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光盘装置10 (其为光盘装置)包括激光二 极管31 (其为参考射束源)、激光二极管51 (其为信息射束源)、物镜21 (其为物镜)、射束形成部分卯(其为射束形成部分)、光电检测器43 (其 为参考射束接收部分)、光电检测器66 (其为信息射束接收部分)以及信 号处理部分13和驱动控制部分12 (它们是聚焦控制部分)。然而,本发 明不限于此。光盘装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配置,但是包括参考射束源、信 息射束源、物镜、射束形成部分、参考射束接收部分、信息射束接收部分 和聚焦控制部分。
进而,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光盘装置IIO (其为光盘装置)包括激光二极管131 (其为参考射束源和信息射束源)、物镜118 (其为物镜)、 射束形成部分170 (其为射束形成部分)、光电检测器143 (其为参考射束 接收部分)、光电检测器160 (其为信息射束接收部分)以及信号处理部 分113和驱动控制部分112 (它们是聚焦控制部分)。然而,本发明不限 于此。光盘装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配置,但是包括参考射束源、信息射束 源、物镜、射束形成部分、参考射束接收部分、信息射束接收部分和聚焦 控制部分。
上述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将信息如视频、声音或其它计算机数据记录在 光盘上并且从光盘复制信息的光盘装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取决于设计需要和其它因素,可以进 行各种修改、组合、再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处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价 物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光盘装置,包括参考射束源,其将参考光束发射到光盘的参考层,在所述参考层上形成有同心圆参考轨道或螺旋形参考轨道;信息射束源,其发射信息光束,以便从标记层复制信息,在所述标记层上形成有包含表示信息的记录标记的信息轨道,使得所述信息轨道对应于所述参考层的参考轨道,其中所述标记层位于记录层内部,所述记录层是与所述参考层不同的层;物镜,其聚焦所述参考光束和所述信息光束;射束形成部分,其对进入所述物镜的所述参考光束和所述信息光束进行成形,以便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通过所述物镜聚焦的所述参考光束的焦点和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变得等于所述参考层和包含期望信息轨道的所述标记层之间的距离;参考射束接收部分,其接收参考反射光束,所述参考反射光束是由所述光盘的参考层反射的参考光束;信息射束接收部分,其接收信息反射光束,所述信息反射光束是由所述光盘的标记层反射的信息光束;聚焦控制部分,其执行聚焦控制过程,以便向所述光盘移近所述物镜或将所述物镜从所述光盘移开,其中,所述聚焦控制部分首先执行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在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中,根据接收所述参考反射光束的结果而将所述参考光束聚焦在所述参考层上,然后所述聚焦控制部分从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在所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中,根据接收所述信息反射光束的结果而将所述信息光束聚焦在所述标记层上。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在表示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和所述标记层之间的距离的信息光学聚 焦误差信号基于接收所述信息反射光束的结果而变得可用之后,所述聚焦 控制部分从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切换到所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进一步包括 跟踪控制部分,其从接收所述信息^Jt光束的结果中计算表示从期望信息轨道到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的距离的跟踪误差信号,并且4艮据所述跟 踪误差信号朝向所述光盘的最外点或最内点移动所述物镜,其中,在所述聚焦控制部分检测到所述跟踪误差信号的振幅变得小于预定 水平并且所述信息光学聚焦误差信号变得可用之后,所述聚焦控制部分从 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切换到所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当从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向所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切换时,所述聚 焦控制部分逐渐减少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的使用,同时逐渐增加所述信 息聚焦控制过程的使用。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聚焦控制部分从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迅速切换到所述信息聚 焦控制过程。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 在所述光盘的记录层中形成空穴作为所述记录标记。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 在所述光盘的记录层中形成全息图作为所述记录标记。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射束形成部分包括焦点距离调整部分,所述焦点距离调整部分通 过改变所述信息光束的发散状态来控制所述参考射束的焦点和所述信息 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并且所述聚焦控制部分根据接收所述信息反射光束的结果来控制所述焦 点距离调整部分,以在执行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之后将所述信息光束聚 焦在所述标记层上。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焦点距离调整部分包括可以至少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 移动的活动透镜,并且移动所述活动透镜以调整所述参考光束的焦点和所 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
10. —种聚焦控制方法,包括射束发射步骤,其将参考光束发射到光盘的参考层,在所述参考层上 形成有同心圆参考轨道或螺旋形参考轨道,并且将信息光束发射到标记层,在所述标记层上形成有包含表示信息的记录标记的信息轨道,4吏得所 述信息轨道对应于所述参考层的参考轨道,其中所述标记层位于记录层内部,所述记录层是与所述参考层不同的层;参考聚焦控制步骤,其接收参考反射光束,所述参考反射光束是由物 镜聚焦并且由所述参考层反射的参考光束,并且根据接收射束的结果来执 行聚焦控制过程,以便向所述光盘移近所述物镜或将所述物镜从所述光盘 移开;射束形成步骤,其对i^所述物镜的所述参考光束和所述信息光束进行成形,以l更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通过所述物镜聚焦的所述参 考光束的焦点和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变得等于所述参考层和 包含要被作为目标的信息轨道的目标标记层之间的距离;以及信息聚焦控制步骤,其接收信息反射光束,所述信息反射光束是由所 述物镜聚焦并且由所述目标标记层反射的信息光束,并且根据接收射束的 结果来执行聚焦控制过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盘装置和聚焦控制方法。在所述光盘装置中,聚焦控制部分首先执行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在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中,根据接收参考反射光束的结果而将参考光束聚焦在光盘的参考层上,然后所述聚焦控制部分从所述参考聚焦控制过程切换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在所述信息聚焦控制过程中,根据接收信息反射光束的结果而将信息光束聚焦在光盘的标记层上。
文档编号G11B7/0065GK101546571SQ20091012912
公开日2009年9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5日
发明者堀笼俊宏, 宫本浩孝, 林邦彦, 齐藤公博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