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容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38687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收容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壳体,特别是涉及盘片存储装置的壳体。
背景技术
硬盘装置因冲击的影响而易于产生误动作、故障等不良情况。作为用于收容硬盘存储装置的结构,提出有各种各样的采用了用于提高耐冲击性的手段的结构。例如,提出有在用金属板形成的收容壳体的壁上形成板簧,并在板簧上粘附有冲击吸收材料(具体而言,为凝胶状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的结构。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板簧的变形和冲击吸收材料的变形的双重变形来吸收 冲击,从而实现提高耐冲击性。在上述关联技术的结构中,通过板簧和冲击吸收材料在相对于收容壳体的壁垂直的方向上变形而吸收冲击,因此,为了确保变形量容易使结构整体大型化。这样的问题不仅限定于在硬盘存储装置的收容壳体中提高耐冲击性的技术,也是在具有旋转的盘片的盘片存储装置的收容壳体中,用于提高对冲击、振动等所带来的外力的耐性的技术的共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的优点在于,提供在盘片存储装置的收容壳体中,能够抑制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对外力的耐性的技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做成的,能够以下述的方式或者技术方案而实现。[技术方案I]一种收容壳体,其用于收容盘片存储装置,其中,该收容壳体包括壳体壁,其具有在上述盘片存储装置被收容在上述收容壳体中的收容状态下,沿着作为盘片存储装置的外壁面的存储装置外壁面的壳体内壁面;变形板,其被配置在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之间,在上述收容状态下沿着上述壳体内壁面延伸;该变形板包括第I凸形状板部,该第I凸形状板部的从与上述壳体内壁面平行的特定方向观察时的特定方向形状具有凸形状,上述凸形状包括位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二者之中的一个面侧的第I顶部和位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二者之中的另一个面侧的第I基部,该第I凸形状板部在从上述第I顶部的顶上受到板厚方向的力时变形;第I弯曲板部,其与上述第I基部连接,且自上述第I基部向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延伸,与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的变形相应地弯曲。采用上述结构的收容壳体,第I凸形状板部在从第I凸形状板部的第I顶部的顶上受到板厚方向的力时变形。另外,第I弯曲板部与第I凸形状板部的变形相应地弯曲。结果,作用于收容壳体的外力的能量被转换成使第I凸形状板部与第I弯曲板部这双方变形的能量。即,能够利用作为被配置在存储装置外壁面与壳体内壁面之间的两个部分的第I凸形状板部和第I弯曲板部这双方的变形来有效地吸收外力的能量。结果,能够通过抑制存储装置外壁面与壳体内壁面之间的间隔过度地扩大而抑制收容壳体的大型化,并且提高收容壳体对外力的耐性。[技术方案2]一种收容壳体,其用于收容盘片存储装置,其中,该收容壳体包括壳体壁,其具有在上述盘片存储装置被收容在上述收容壳体中的收容状态下,沿着作为上述盘片存储装置的外壁面的存储装置外壁面的壳体内壁面; 变形板,其被配置在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之间,在上述收容状态下沿着上述壳体内壁面延伸;上述变形板包括第I凸形状板部,该第I凸形状板部的从与上述壳体内壁面平行的特定方向观察时的特定方向形状具有凸形状,上述凸形状包括位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二者之中的一个面侧的第I顶部和位于另一个面侧的第I基部;第I延伸板部,其与上述第I基部连接,且自上述第I基部向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延伸。采用上述结构的收容壳体,第I凸形状板部在从第I凸形状板部的第I顶部的顶上受到板厚方向的力时变形。另外,第I延伸板部与第I凸形状板部的变形相应地变形。结果,作用于收容壳体的外力的能量被转换成使第I凸形状板部和第I延伸板部这双方变形的能量。即,能够利用作为被配置在存储装置外壁面与壳体内壁面之间的两个部分的第I凸形状板部和第I延伸板部这双方的变形来有效地吸收外力的能量。结果,能够通过抑制存储装置外壁面与壳体内壁面之间的间隔过度地扩大来抑制收容壳体的大型化,并且提高收容壳体对外力的耐性。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例如,能够以具有变形板、盘片存储装置的电子设备等的方式来实现。通过下文参考附图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的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I是表示作为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示意结构的图。图2A、2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3A、3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功能进行说明的图。图4A、4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5A、5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功能进行说明的图。图6A、6B是对第2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a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7A、7B是对第2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a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表示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冲击吸收能力与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冲击吸收能力的对比的图表。图9是表示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冲击吸收能力与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冲击吸收能力的对比的图表。图10是表示作为第3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示意结构的图。图IlAUlB是对第3实施例的第6冲击吸收板760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基于实施例并参照

本发明的实 施方式。A.第I实施例:图I是表示作为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示意结构的图。收容壳体100包括箱构件400和盖构件300。箱构件400和盖构件300是利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ABS树脂(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树脂(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 ne))通过注塑成形形成的。箱构件400和盖构件300也可以由其他的热塑性树脂,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苯乙烯(polystyrene)形成。另外,箱构件400和盖构件300也可以由硬质的橡胶形成。收容壳体100是用于收容2. 5英寸的硬盘驱动器200的壳体。硬盘驱动器200具有长方体的外廓体。在此所说的长方体不限定于几何学上的严格的长方体的形状,也包含如通常流通的2. 5英寸或者3. 5英寸的硬盘驱动器的外廓体的形状那样,虽然边部分、顶点部分具有倒角或者外表面具有凹凸,但是大体上属于长方体的形状。该外廓体包括6个外壁面,即第I宽面210(图I中的Y轴的正方向侧的面)、第I短侧面230(图I中的Z轴的正方向侧的面)、第2短侧面220(图I中的Z轴的负方向侧的面)、第I长侧面240 (图I中的X轴的负方向侧的面)、第2长侧面250(图I中的X轴的正方向侧的面)、第2宽面260(图I中的Y轴的负方向侧的面)。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短侧面220配置有连接器225。连接器225是基于例如SATA(串行高级技术附件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标准的连接器。盖构件300包括盖壁部310、第I冲击吸收板330、第2冲击吸收板340、第3冲击吸收板350、辅助板320。盖壁部310是具有在硬盘驱动器200被收容在收容壳体100中的状态(以下称为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宽面210的内壁面的壁部。3个冲击吸收板330、340、350和辅助板320与盖壁部310垂直地配置于盖壁部310,在收容状态下形成包围硬盘驱动器200的环状构造。具体而言,第I冲击吸收板330被配置为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延伸。第2冲击吸收板340被配置为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延伸。第3冲击吸收板350被配置为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长侧面250延伸。在辅助板320上形成有连接器开口部325,该连接器开口部325用于从收容壳体100的外侧向被收容在收容壳体100中的硬盘驱动器200的连接器225连接布线。对于3个冲击吸收板330、340、350的详细的形状,在后文进行描述。箱构件400包括底壁部460、第I短侧壁部430、第2短侧壁部420、第I长侧壁部440、第2长侧壁部450。在箱构件400中,图I中的Y轴的正方向侧为开口。底壁部460是具有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宽面260的内壁面的壁部。第I短侧壁部430是具有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的内壁面的壁部。第2短侧壁部420是具有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短侧面220的内壁面的壁部。第I长侧壁部440是具有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的内壁面的壁部。第2长侧壁部450是具有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长侧面250的内壁面的壁部。在第2短侧壁部420上形成有连接器开口部425,该连接器开口部425用于从收容壳体100的外侧向被收容在收容壳体100中的硬盘驱动器200的连接器225连接布线。在将硬盘驱动器200收容到收容壳体100中时,将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嵌入到由盖构件300的3个冲击吸收板330、340、350和辅助板320形成的环状构造部分。该环状构造部分的尺寸被设计得略小于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的相对应的部分的尺寸,因此,在使该环状构造部分略微挠曲而扩大之后,将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嵌入到该环状构造部分。将盖构件300的环状构造部分嵌合到箱构件400的上述的开口中,实现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下,第I冲击吸收板33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 与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之间。另外,在收容状态下,第2冲击吸收板34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与第I长侧壁部440的内壁面之间。另外,在收容状态下,第3冲击吸收板35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长侧面250与第2长侧壁部450的内壁面之间。图2A、2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2A是从Y轴的负方向侧观察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图。Y轴方向是与收容状态的第I短侧壁部430 (图I)的内壁面以及硬盘驱动器200 (图I)的第I短侧面230平行的方向。图2B是从Z轴的正方向侧观察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图。Z轴方向是与收容状态的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以及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垂直的方向。图3A、3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功能进行说明的图。图3A、3B与图2A同样是从Y轴的负方向侧观察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图。在图3A、3B中,为了便于理解,将相对于X轴方向的尺寸的Z轴方向的尺寸表示得比实际大。图3A表示收容有硬盘驱动器200的收容壳体100静置,第I冲击吸收板330几乎没有变形的状态(通常时)。图3B表示收容有硬盘驱动器200的收容壳体100因落下等而受到冲击,第I冲击吸收板330因该冲击而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吸收冲击时)。如图2B所示,第I冲击吸收板330是沿着Z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第I冲击吸收板330在形成于它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的脚部336、337处与盖壁部310 (图I)连接。在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其他部分(大致长方形的板的中央部分)与盖壁部310之间形成有狭缝SL。这样,第I冲击吸收板330仅在脚部336、337处与盖壁部310连接,因此,能够抑制该第I冲击吸收板330与盖壁部310之间的连接妨碍第I冲击吸收板330吸收冲击时的变形(详见后文)的情况。第I冲击吸收板330具有圆弧状板部332、平板部331、333。如图2A、图3A、3B所示,圆弧状板部332的沿着Y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具有凸向Z轴的负方向侧的圆弧形状。圆弧状板部332的圆弧形状具有顶部TP和基部FTa、FTb0在收容状态下,顶部TP位于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侧(图3)。在收容状态下,基部FTa、FTb位于箱构件400的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图3A、3B中的面IT)侧(图3A、3B)。
如图2A、图3A、3B所示,平板部331是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连接,并且向远离圆弧状板部332的顶部TP的方向(图2中的X轴的正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部。如图2A、图3A、3B所示,平板部333是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b连接,并且向远离圆弧状板部332的顶部TP的方向(图2中的X轴的负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部。平板部331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平滑连接。在此,两个构件平滑连接是指,在连接部分,以使斜率连续变化而不发生非连续变化地用平滑的曲面将两个构件连接起来。在本实施例中,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的沿着Y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其斜率随着朝向平板部331侧去而平滑地减少,最终在斜率变为0 (与X轴平行)的点与平板部331连接。平板部331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平滑连接的情况可以如下述那样换个说法来说明。即,基部FTa与平板部331之间的连接部分 的靠硬盘驱动器200侧的表面和靠箱构件400侧的表面各自形成平滑的曲面。通常,在配置于存储装置外壁面与壳体内壁面之间的变形板的弯曲板部和凸形状板部(基部)之间连接部分,连接部分的内侧面(与存储装置外壁面相对的表面)和连接部分的外侧面(与壳体内壁面相对的表面)各自形成平滑的曲面。同样,平板部333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b平滑连接。圆弧状板部332在从顶部TP的顶上沿板厚方向(Z轴的正方向图2A)受力时,如图3A、3B所示那样发生弹性变形。进一步具体地对吸收冲击时的变形进行说明,在吸收冲击时,圆弧状板部332的顶部TP被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推压,并且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FTb被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推压。结果,圆弧状板部332在与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以及箱构件400的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弹性地压缩变形(图3B)。圆弧状板部332在Z轴方向上压缩变形时,圆弧状板部332在X轴方向上伸长(图3B)。于是,平板部331的X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与箱构件400的第2长侧壁部450抵接,不能向X轴的正方向侧移动。结果,沿X轴方向压缩平板部331的力作用于平板部331。另外,圆弧状板部332在Z轴方向上压缩变形时,以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与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之间的角度0接近0度的方式变形(图3B)。结果,在基部FTa与平板部33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受到以该连接部分为中心沿图3A、3B中的顺时针方向(右旋方向)旋转的力的作用,该力欲使平板部331的该连接部分附近向Z轴的负方向侧移动。并且,平板部331的X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因与第3冲击吸收板350连接而不能向Z轴的负方向侧移动。S卩,平板部331的X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为固定端。在以上那样的力的作用下,在吸收冲击时,平板部331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变形相应地凸向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侧地弹性弯曲(图3B)。由于同样的作用,在吸收冲击时,平板部333也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变形相应地凸向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侧地弹性弯曲(图3B)。图4A、4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4A是从Y轴的负方向侧观察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图。Y轴方向是与收容状态的第I长侧壁部440 (图I)的内壁面以及硬盘驱动器200 (图I)的外廓体的第I长侧面240平行的方向。图4B是从X轴的负方向侧观察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图。X轴方向是与收容状态的第I长侧壁部440的内壁面以及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垂直的方向。图5A、5B是对第I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功能进行说明的图。图5A、5B与图4A同样是从Y轴的负方向侧观察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图。在图5A、5B中,为了便于理解,将相对于Z轴向的尺寸的X轴方向的尺寸表示得比实际大。图5A表示收容有硬盘驱动器200的收容壳体100静置,第2冲击吸收板340几乎没有变形的状态(通常时),图5B表示收容有硬盘驱动器200的收容壳体100因落下等而受到冲击,第2冲击吸收板340因该冲击而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吸收冲击时)。如图4B所示,第2冲击吸收板340是沿着X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第2冲击吸收板340在形成于它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及中央部分的脚部346、347、348处与盖壁部310 (图I)连接。在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其他部分与盖壁部310之间形成有狭缝SL。这样,第2冲击吸收板340仅在脚部346、347、348处与盖壁部310连接,因此,能够抑制该第2冲击吸收板340与盖壁部310之间的连接妨碍第2冲击吸收板340吸收冲击时的变形(详细见下述)的情况。

第2冲击吸收板340具有两个圆弧状板部342、344和3个平板部341、343、345。圆弧状板部342、344与上述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圆弧状板部332同样,其沿着Y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具有凸向X轴的正方向侧的圆弧形状。圆弧状板部342、344的圆弧形状具有顶部TP和基部FTa、FTb。在收容状态下,顶部TP位于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侦U。在收容状态下,基部FTa、FTb位于第I长侧壁部440的内壁面(图5A、5B中的面IT)侧。如图4A、图5A、5B所示,平板部341是与圆弧状板部342的基部FTa连接,并且向远离圆弧状板部342的顶部TP的方向(图4中的Z轴的正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部。平板部341的Z轴的正方向侧的端部由于与箱构件400 (图I)的第I短侧壁部430抵接以及与第I冲击吸收板330连接而成为被禁止向沿着Z轴的方向移动以及向沿着X轴的方向移动的固定端。平板部343是一端与圆弧状板部342的基部FTb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圆弧状板部344的基部FTa连接的平坦的板部。平板部345是与圆弧状板部344的基部FTb连接,并且向远离圆弧状板部344的顶部TP的方向(图4A、4B中的Z轴的负方向)延伸的平坦的板部。平板部345的Z轴的负方向侧的端部由于与箱构件400 (图I)的第2短侧壁部420抵接以及与辅助板320连接而成为被禁止了向沿着Z轴的方向移动以及向沿着X轴的方向移动的固定端。平板部341与圆弧状板部342的基部FTa平滑连接。同样,平板部343与圆弧状板部342的基部FTb平滑连接,平板部343与圆弧状板部344的基部FTa平滑连接。另外,平板部345与圆弧状板部344的基部FTb平滑连接。如图5B所示,在吸收冲击时,圆弧状板部342、344的顶部TP被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推压,并且圆弧状板部342、344的基部FTa、FTb被第I长侧壁部440的内壁面推压。结果,圆弧状板部342、344在与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以及第I长侧壁部440的内壁面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上弹性地压缩变形。另外,基于与对第I冲击吸收板330说明的机制同样的机制,在吸收冲击时,在第2冲击吸收板340中,平板部341、343、345分别与圆弧状板部342、344的变形相应地凸向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侧地弹性弯曲(图5B)。
另外,第3冲击吸收板350的形状以及功能与上述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形状以及功能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采用以上说明的收容壳体100,通过设有第I冲击吸收板330、第2冲击吸收板340、第3冲击吸收板350,能够抑制收容壳体100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耐冲击性。以第I冲击吸收板330 (图3A、3B)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如上所述,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圆弧状板部332在吸收冲击时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和收容壳体100的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的推压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于是,平板部331、333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变形相应地弹性弯曲。结果,收容壳体100受到的冲击能被转换成使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圆弧状板部332和平板部331、333这双方变形的能量。即,能够利用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与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之间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几乎整体的弹性变形有效地吸收冲击。结果,能够通过抑制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与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过度扩大来抑制收容壳体100的大型化,并且提高收容壳体100的耐冲击性。 另外,在上述收容壳体100中,由于冲击吸收板330、340、350的圆弧状板部332、342,344的沿着Y轴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圆弧形状,因此,能够抑制这些圆弧状板部332、342、344在吸收冲击时发生局部压曲。局部压曲与均匀的变形相比易于变成塑性变形,有可能损害收容壳体100的冲击吸收能力。在本实施例中,在这些圆弧状板部332、342、344中,利用与拱桥同样的原理使应力大致均匀地分散。结果,圆弧状板部332、342、344在变形时能够将使平板部331、333、341、343、345弯曲的力有效地从基部FTa、FTb传递给平板部331、333、341、343、345。另外,在上述收容壳体100中,在冲击吸收板330、340、350中,圆弧状板部的基部与平板部是平滑连接的(例如,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与平板部331 (图2A))。结果,在吸收冲击时,抑制了应力集中到圆弧状板部的基部与平板部的连接部分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该连接部分发生局部压曲。结果,能够更可靠地利用冲击吸收板330、340、350的整体变形来吸收冲击。另外,在上述收容壳体100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以及第3冲击吸收板350中配置有两个圆弧状板部(具体如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圆弧状板部342、344(图4A))。另外,在两个圆弧状板部之间配置有平板部(具体如配置在圆弧状板部342、344之间的平板部343(图4~)。结果,在吸收冲击时,多个圆弧状板部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分散冲击。另外,利用多个圆弧状板部的变形从I个平板部的两端传递使该平板部弯曲的力,因此,能够使平板部发生较大的变形。因而,第2冲击吸收板340、第3冲击吸收板350能够吸收更大的冲击。另外,在上述收容壳体100中,冲击吸收板330、340、350的圆弧状板部的一个基部FTa与平板部连接(具体如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连接的平板部331 (图2A))。另夕卜,另一个基部FTb也与平板部连接(具体如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b连接的平板部333)。因而,与I个圆弧状板的变形相应地,有两个平板部弯曲。结果,能够吸收更大的冲击。另外,在上述收容壳体100中,冲击吸收板330、340、350与盖构件300 —体形成。
结果,能够抑制零件数量,并且易于组装。
另外,如上述那样由盖构件300的3个冲击吸收板330、340、350和辅助板320形成的环状构造部分的尺寸被设计得略小于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的相对应的部分的尺寸。然后,在使该环状构造部分挠曲而扩大之后,将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嵌入到该环状构造部分。因而,即使在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的尺寸存在制造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不产生晃动的方式将硬盘驱动器200收容在收容壳体100中。另外,通过将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嵌入到用热塑性树脂形成的盖构件300的环状构造部分,然后将盖构件300嵌合到箱构件400中,而组装收容壳体100。因而,与例如在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的外壁面粘附比热塑性树脂易于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系数较小)冲击吸收材料(例如,凝胶状的聚苯乙烯)之后,将硬盘驱动器200收容到壳体中的情况相比,在进行组装时不易产生意外的变形,能够减少收容壳体100的组装不良。由以上的说明可知,第I实施例的圆弧状板部332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I凸形状板部相对应。另外,第I实施例的平板部333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I弯曲板部以及第I延伸板部相对应,第I实施例的平板部331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2弯曲板部以及第2延伸板 部相对应。另外,第I实施例的圆弧状板部342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I凸形状板部相对应,圆弧状板部344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2凸形状板部相对应。另外,第I实施例的平板部343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I弯曲板部以及第I延伸板部相对应。B.第2实施例:图6A、6B是对第2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a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7A、7B是对第2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a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在第2实施例中,与第I实施例不同的点在于冲击吸收板的形状。第2实施例的其他的结构与第I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第2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a与第I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 (图2A、2B)的不同点在于,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不与平板部331连接这一点(图6A、6B)。即,在第2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a中,在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与平板部331之间设有间隔CL。换言之,在第2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a中,圆弧状板部332的基部FTa的远离顶部TP的方向的端部为自由端。第2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a的其他结构与第I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相同。第2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a与第I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 (图4A、4B)的不同点在于,圆弧状板部342的基部FTa不与平板部341连接这一点以及圆弧状板部344的基部FTb不与平板部345连接这一点(图7A、7B)。S卩,在第2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a中,在圆弧状板部342的基部FTa与平板部341之间设有间隔CL,同样,在圆弧状板部344的基部FTb与平板部345之间也设有间隔CL。换言之,在第2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a中,圆弧状板部342的基部FTa以及圆弧状板部344的基部FTb的远离顶部TP的方向的端部为自由端。第2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a的其他结构与第I实施例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相同。第2实施例的第3冲击吸收板的结构与图7A、7B所示的第2冲击吸收板340a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中,冲击吸收板的圆弧状板部的一个基部与第I实施例同样连接于平板部,但是位于与该一个基部相反一侧的另一个基部与第I实施例不同,为自由端。结果,与两个基部都不是自由端的情况(第I实施例)相比,圆弧状板部在较小的力的作用下就能发生较大的变形。结果,与两个基部都不是自由端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吸收更小的冲击。图8及图9是表示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冲击吸收能力与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冲击吸收能力的对比的图表。图8表示使收容有硬盘驱动器200的收容壳体从Icm(厘米)的高度坠落到刚体的地板上时,收容壳体内的硬盘驱动器200在地板与收容壳体的碰撞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的时间性的变化。图9表示使收容有硬盘驱动器200的收容壳体从IOcm的高度坠落到刚体的地板上时,收容壳体内的硬盘驱动器200在地板与收容壳体的碰撞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的时间性的变化。可以说,加速度的峰值越小,传递到硬盘驱动器200的冲击越小,加速度的作用时间越短,传递到硬盘驱动器200的冲击越小。在图8及图9中,虚线A1、A2表示使用了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情况,实线BI、B2表示使用了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情况。如图8所示可知,坠落高度为Icm时,传递到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内部的硬盘驱 动器200的冲击比传递到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内部的硬盘驱动器200的冲击小。另外,如图9所示可知,坠落高度为IOcm时,与坠落高度为Icm时相反,传递到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内部的硬盘驱动器200的冲击比传递到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内部的硬盘驱动器200的冲击大。由图8及图9所示的图表可知,与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相比,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能够有效地吸收更小的冲击。而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与第2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相比,能够有效地吸收更大的冲击。C.第3实施例:图10是表示作为第3实施例的收容壳体的示意结构的图。收容壳体IOOa包括筒状壁构件500、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第2冲击吸收构件700、背面盖800。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及第2冲击吸收构件700与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100同样是使用作为热塑性树脂的ABS树脂利用注塑成形形成的。筒状壁构件500和背面盖800由金属形成,例如由铝、硬铝(duralumin)形成。筒状壁构件500和背面盖800不限定于金属,也可以由ABS树脂等树脂形成。筒状壁构件500包括底壁部510、第I长侧壁部540、第2长侧壁部550、上壁部560。在硬盘驱动器200被收容在收容壳体IOOa中的状态(收容状态)下,这些壁部510、540、550、560夹着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或第2冲击吸收构件700与硬盘驱动器200的表面相对。具体而言,底壁部510是具有在硬盘驱动器200被收容在收容壳体IOOa中的状态(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宽面210 (图10中的Y轴的负方向侧的面)的内壁面的壁部。第I长侧壁部540是具有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 (图10中的X轴的负方向侧的面)的内壁面的壁部。第2长侧壁部550是具有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长侧面250 (图10中的X轴的正方向侧的面)的内壁面的壁部。上壁部560是具有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宽面260 (图10中的Y轴的正方向侧的面)的内壁面的壁部。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包括第I冲击吸收板630、第2冲击吸收板640、第3冲击吸收板650、第5冲击吸收板610、辅助板620。第5冲击吸收板610被配置为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宽面210延伸。第2冲击吸收构件700包括第6冲击吸收板760和前壁部730。前壁部730是具有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 (图10中的Z轴的正方向侧的面)的内壁面的壁部。第6冲击吸收板760被配置为在收容状态下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宽面260延伸。背面盖800具有形成有连接器开口部825的后壁部820。将硬盘驱动器200收容到收容壳体IOOa中时,硬盘驱动器200的外廓体被嵌入到由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的3个冲击吸收板630、640、650和辅助板620形成的环状构造部分。然后,第2冲击吸收构件700对着嵌入有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配置。以覆盖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宽面260的方式配置第6冲击吸收板760,以覆盖第I冲击吸收板630的Z轴的正方向侧的面的方式配置前壁部730。然后,该状态的硬盘驱动器200、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及第2冲击吸收构件700被从筒状壁构件500的Z轴的正方向侧的开口插入到筒状壁构件500中。然后,用背面盖800覆盖筒 状壁构件500的Z轴的负方向侧的开口,实现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下,第I冲击吸收板63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与前壁部730的内壁面之间。另外,在收容状态下,第2冲击吸收板64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长侧面240与第I长侧壁部540的内壁面之间。另外,在收容状态下,第3冲击吸收板65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长侧面250与第2长侧壁部550的内壁面之间。另外,在收容状态下,第5冲击吸收板61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宽面210与底壁部510之间。另外,在收容状态下,第6冲击吸收板760被配置在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宽面260与上壁部560之间。3个冲击吸收板630、640、650、辅助板620的形状及功能分别与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100的3个冲击吸收板330、340、350、辅助板320的形状及功能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图IlAUlB是对第3实施例的第6冲击吸收板760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图IlA是从Y轴的正方向侧观察第6冲击吸收板760的图。Y轴方向是与处于收容状态的上壁部560的内壁面及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宽面260垂直的方向。图IlB是表示图IlA中的B-B截面的图。另外,在图IlA中,A-A截面的形状与B-B截面的形状相同。在第6冲击吸收板760中设有狭缝SLl SL3。在被这些狭缝SLl SL3分隔而成的区域中形成有冲击吸收结构。具体而言,在被狭缝SLl与狭缝SL3夹着的区域中形成有具有截面形状与第I实施例的圆弧状板部332同样的形状的圆弧状板部762 (图11B)。同样,在被狭缝SL2与狭缝SL3夹着的区域中形成有具有与圆弧状板部762同样的形状的圆弧状板部764 (图11B)。在两个圆弧状板部762、764之间形成有平板部763 (图11B)。另夕卜,在被狭缝SL4 SL6分隔而成的区域中也形成有与被狭缝SLl SL3分隔而成的区域中同样的冲击吸收结构。结果,第6冲击吸收板760在吸收冲击时能够基于与上述的第I实施例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 (图2)同样的机制来吸收冲击。第5冲击吸收板610的形状及功能与上述的第6冲击吸收板76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例的收容壳体IOOa中,具有3个冲击吸收板630、640、650,该3个冲击吸收板630、640、650分别具有与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100的冲击吸收板330、340,450相同的结构,因此,与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100同样,能够抑制收容壳体IOOa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提高收容壳体IOOa的耐冲击性。另外,在收容壳体IOOa中,具有以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宽面210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第5冲击吸收板610、以沿着第2宽面260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第6冲击吸收板760,因此,与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100相比,能够提高对于来自更多方向的冲击的耐性。另外,在收容壳体IOOa中,用彼此独立的构件构成了为了吸收冲击而变形的第I冲击吸收构件600、第2冲击吸收构件700、以及不需要为了吸收冲击而变形的筒状壁构件500。因而,能够用不同的材料来形成壁构件和冲击吸收构件。结果,材料选择的范围大。P.夺形例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例如,也可以进行下述这样的变形。(I)上述各实施例的圆弧状板部(例如,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圆弧状板部332(图 2A、2B)、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圆弧状板部342、344(图4A、4B))从特定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例如,对于圆弧状板部332、342、344是从沿着Y轴的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圆弧形状,但是该形状不限定于圆弧形状。具体而言,该形状也可以是椭圆的圆弧形状,也可以是正弦曲线的形状,通常,只要是含有顶部和基部的凸形状即可。(2)上述各实施例的平板部(例如,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平板部331、333(图2八、2B)、第2冲击吸收板340的平板部341、343、345(图4A、4B))是从特定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例如,对于平板部331、333、341、343、345是从沿着Y轴的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直线状的平板,但是该形状不限定于直线状。具体而言,该形状也可以是在吸收冲击前的未变形的状态下具有平缓的倾斜的凸形状(例如,圆弧形状)。在此情况下,在吸收冲击时,该形状弯曲成具有陡峭的倾斜的凸形状。(3)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以用于收容2. 5英寸的硬盘驱动器200的收容壳体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用于收容3. 5英寸等其他尺寸的硬盘驱动器的收容壳体。或者,也可以采用用于对⑶-ROM驱动器、DVD-ROM驱动器、蓝光光碟(Blu_rayDisc)驱动器等其他盘片存储装置进行收容的收容壳体。(4)在上述实施例中,圆弧状板部的基部和与该基部连接的平板部平滑连接,但是也可以不平滑连接。(5)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未配置有冲击吸收板的部分配置凝胶状的聚苯乙烯等以往的冲击吸收材料。例如,在第I实施例的收容壳体100(图I)中,也可以在收容壳体100的底壁部460与硬盘驱动器200的第2宽面260之间配置冲击吸收材料。只要在硬盘驱动器200的至少I个外壁面与具有沿着该外壁面的内壁面的壁部之间配置包括如第I冲击吸收板330那样的圆弧状板部332和平板部331的冲击吸收板即可。而在其他的外壁面和具有与该外壁面相对的内壁面的壁部之间可以配置以往的冲击吸收材料,也可以不特意配置用于进行冲击吸收的构件。(6)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冲击吸收板的圆弧状板部被以在收容状态下基部位于收容壳体的内壁面侧而顶部位于存储装置的外壁面侧的方式配置。也可以代替该配置方式,而以在收容状态下顶部位于收容壳体的内壁面侧而基部位于存储装置的外壁面侧的方式配置冲击吸收板的圆弧状板部。举个具体例来说明,图3A、3B所示的第I冲击吸收板330的圆弧状板部332也可以以顶部TP位于第I短侧壁部430的内壁面侧而基部FTa、FTb位于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侧的方式构成。在此情况下,平板部331、333被以沿着硬盘驱动器200的第I短侧面230延伸的方式配置。虽然基于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已经示出并说明了关于本发明的收容壳体,但是,这里所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如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详述的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形和改进,这些变形和改进作为等同结构自然也包含在本发明中。本申请要求2011年I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 2011-12807的优先权,在此援引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公 开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收容壳体,其用于收容盘片存储装置,其中, 该收容壳体包括 壳体壁,其具有在上述盘片存储装置被收容在上述收容壳体中的收容状态下,沿着作为上述盘片存储装置的外壁面的存储装置外壁面的壳体内壁面; 变形板,其被配置在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之间,在上述收容状态下沿着上述壳体内壁面延伸; 上述变形板包括 第I凸形状板部,该第I凸形状部的从与上述壳体内壁面平行的特定方向观察时的特定方向形状具有凸形状,上述凸形状包括位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二者之中的一个面侧的第I顶部和位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二者之中的另一个面侧的第I基部,该第I凸形状板部在从上述第I顶部的顶上受到板厚方向的力时变形; 第I弯曲板部,其与上述第I基部连接,且自上述第I基部向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延伸,该第I弯曲板部与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的变形相应地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的上述特定方向形状为圆弧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变形板具有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具有与上述壳体内壁面相对的外侧面和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相对的内侧面; 上述连接部分是将上述第I基部和上述第I弯曲板部连接起来的部分; 上述外侧面和上述内侧面各自形成平滑的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变形板还具有第2凸形状板部,该第2凸形状板部的上述特定方向形状具有凸形状,该凸形状包括位于上述一个面侧的第2顶部和位于上述另一个面侧的第2基部,上述第2基部与上述第I弯曲板部的自上述第I基部向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延伸的端部连接,该第2凸形状板部在从上述第2顶部的顶上受到板厚方向的力时变形; 上述第I弯曲板部与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的变形及上述第2凸形状板部的变形相应地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包括在从上述第I顶部观察时位于与上述第I基部相反的一侧的第3基部; 上述变形板还具有第2弯曲板部,该第2弯曲板部与上述第3基部连接,且自上述第3基部向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延伸,该第2弯曲板部与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的变形相应地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包括第4基部,该第4基部在从上述第I顶部观察时位于与上述第I基部相反的一侧,该第4基部的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的端部为自由端。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盘片存储装置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上述收容壳体包括 盖构件,其具有在上述收容状态下沿着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6个面中的第I面的I个壁部; 箱构件,其包括在上述收容状态下分别沿着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6个面中的除上述第I面之外的5个面的5个壁部和被配置在与上述第I面相对应的位置的开ロ ; 上述壳体壁是上述箱构件的上述5个壁部中的沿着与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上述第I面交差的第2面的壁部; 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是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上述第2面; 上述变形板与上述盖构件一体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盘片存储装置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 上述收容壳体包括 壁构件,其至少具有在上述收容状态下分别沿着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6个面中的与第I面垂直的4个面的4个上述壳体壁; 冲击吸收构件,其是与上述壁构件彼此独立的构件,具有在上述收容状态下被配置在上述4个面的各个面与4个上述壳体壁的各个壁之间的4个上述变形板。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变形板由热塑性树脂形成。
10.ー种收容壳体,其用于收容盘片存储装置,其中, 该收容壳体包括 壳体壁,其具有在上述盘片存储装置被收容在上述收容壳体中的收容状态下,沿着作为上述盘片存储装置的外壁面的存储装置外壁面的壳体内壁面; 变形板,其被配置在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之间,在上述收容状态下沿着上述壳体内壁面延伸; 上述变形板包括 第I凸形状板部,该第I凸形状板部的从与上述壳体内壁面平行的特定方向观察时的特定方向形状具有凸形状,上述凸形状包括位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ニ者之中的一个面侧的第I顶部和位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与上述壳体内壁面二者之中的另ー个面侧的第I基部; 第I延伸板部,其与上述第I基部连接,且自上述第I基部向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的上述特定方向形状为圆弧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变形板具有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具有与上述壳体内壁面相対的外侧面和与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相对的内侧面; 上述连接部分是将上述第I基部与上述第I延伸板部连接起来的部分; 上述外侧面和上述内侧面各自形成平滑的曲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包括在从上述第I顶部观察时位于与上述第I基部相反的一侧的第3基部; 上述变形板还具有第2延伸板部,该第2延伸板部与上述第3基部连接,且自上述第3基部向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延伸并到达固定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第I凸形状板部包括第4基部,该第4基部在从上述第I顶部观察时位于与上述第I基部相反的一侧,该第4基部的远离上述第I顶部的方向的端部为自由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0 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盘片存储装置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 上述收容壳体包括 盖构件,其具有在上述收容状态下沿着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6个面中的第I面的I个壁部; 箱构件,其具有在上述收容状态下分别沿着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6个面中的除上述第I面之外的5个面的5个壁部和被配置在与上述第I面相对应的位置的开口 ; 上述壳体壁是上述箱构件的上述5个壁部中的沿着与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上述第I面交差的第2面的壁部; 上述存储装置外壁面是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上述第2面; 上述变形板与上述盖构件一体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盘片存储装置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 上述收容壳体包括 壁构件,其至少具有在上述收容状态下分别沿着与上述大致长方体的外廓体的6个面中的第I面垂直的4个面的4个上述壳体壁; 冲击吸收构件,其是与上述壁构件彼此独立的构件,具有在上述收容状态下被配置在上述4个面的各个面与4个上述壳体壁的各个壁之间的4个上述变形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容壳体,其中, 上述变形板由热塑性树脂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容壳体。该收容壳体包括壳体壁,其具有在盘片存储装置被收容在收容壳体中的收容状态下,沿着存储装置外壁面的壳体内壁面;变形板,其被配置在存储装置外壁面与壳体内壁面之间,沿着壳体内壁面延伸。变形板包括凸形状板部,其从特定方向观察时的特定方向形状具有凸形状,凸形状包括位于存储装置外壁面与壳体内壁面二者之中的一个面侧的顶部和位于另一个面侧的基部,该凸形状板部在从顶部的顶上受到板厚方向的力时变形;弯曲板部,其是与基部连接且自基部向远离顶部的方向延伸的板部,与凸形状板部的变形相应地弯曲。
文档编号G11B33/02GK102682825SQ20121002070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5日
发明者尾关强, 斋藤贤太朗 申请人:巴比禄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