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式磁带及磁带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8077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盒式磁带及磁带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带状记录媒体装在带盒内构成的盒式磁带及将记录数据记录在该带状记录媒体上的磁带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可以在磁带上对数字数据进行记录/再生的磁带记录/再生装置,已知有所谓的流式磁带机(tape streaming drive)。这种流式磁带机,根据作为媒体的盒式磁带的带长,可以具有例如几十~几百千兆字节左右的庞大记录容量,因此,广泛地应用于对记录在计算机的硬盘等媒体上的数据进行备份等。此外,当应用于保存大数据量的图象数据时,也非常适用。
并且,作为如上所述的流式磁带机,提出了一种例如以8mmVTR用盒式磁带作为记录媒体并采用基于旋转磁头的螺旋扫描方式对数据进行记录/再生的型式。
在如上所述的采用了8mmVTR盒式磁带的流式磁带机中,作为记录/再生数据的输入输出接口,例如采用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Interfas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在记录时,通过SCSI接口输入例如从主机供给的数据。该输入数据,例如以预定固定长度的数据组为单位进行传送,如必要时,可按规定方式对所输入的数据进行压缩,并暂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内。然后,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内的数据按每个预定的被称作组的固定长度单位供给记录/再生系统,并由旋转磁头在盒式磁带中的磁带上进行记录。
另外,如果是再生时,则由旋转磁头读出磁带的数据,并暂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内。来自该缓冲存储器的数据,如在记录时进行了压缩则进行扩展处理,并通过SCSI接口传送到主机。
磁带上的数据记录区域,还可以形成带有编号的分区,并在各分区内进行数据的再生或写入。
同时,在如上所述的由流式磁带机及盒式磁带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中,为了对盒式磁带中的磁带进行适当的记录/再生动作等,需要有磁带上的各种位置信息及与磁带使用历史有关的信息,作为流式磁带机用于记录/再生动作的管理等的管理信息。在该信息中,还包含对最后使用的分区所附加的编号等。
因此,已考虑到将上述管理信息存储在与磁带分开设置的存储芯片等存储装置内。该存储装置,安装于盒式磁带的外表面等部分。
在流式磁带机侧,在执行对磁带的数据记录或再生动作前,访问上述存储装置以读入必要的管理信息,并根据该管理信息执行各种处理动作,从而适当地进行随后的记录/再生动作。另外,在数据的记录/再生动作结束后,再次访问存储装置并进行信息内容的重写,以便重写随着该记录/再生动作的进行而必需变更的管理信息内容。在这之后,由流式磁带机进行盒式磁带的卸除及弹出等。
同时,在按如上所述方式在磁带上对形成多个分区的数据记录区域进行记录数据的记录时,对这些分区附加的编号,如图26所示,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BOT)向末端(EOT)按降序排列。假定,如形成8个分区,则分区的编号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起,为P7、P6、P5、P4、P3、P2、P1、P0。这是为了能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分区号推算出在该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分区总数。
可是,在分区编号按降序排列的情况下,当将带状记录媒体的最后分区删除、即将最后分区归并为紧接在其前面的分区时,就不能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分区号推算出在该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分区总数了。
也就是说,在这种数据存储系统中,以不能删除分区为前提,因此,在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前,必须对除最后分区外的所有分区进行预格式化。该预格式化,由于基本上必须在整个带状记录媒体上进行,所以随着该带状记录媒体的数据容量的增大,所需的时间增加。例如,如连续传送速率为2兆字节/秒,则对于数据容量为20千兆字节的带状记录媒体,预格式化所需时间在10000秒以上、即大约3小时左右。
发明的公开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自由删除和追加分区、且可以很容易地推算在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分区总数、并且无需进行预格式化的盒式磁带及磁带记录装置。
为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盒式磁带,备有至少具有2个带编号的分区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各分区内的带状记录媒体及与上述带状记录媒体分开设置的用于记录与上述各分区有关的附属信息的存储装置,该盒式磁带的特征在于对上述各分区附加的编号,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附加,上述存储装置,至少存储着对上述各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
另外,本发明的磁带记录装置,将记录数据记录在盒式磁带的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该盒式磁带具有被分割为至少2个带编号的分区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各分区内的带状记录媒体及与该带状记录媒体分开设置的用于记录与上述各分区有关的附属信息的存储装置,该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备有输入装置,用于输入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数据;读出装置,用于从上述存储装置读出附属信息;记录控制装置,根据由上述读出装置得到的附属信息将由上述输入装置输入的记录数据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附属信息发生装置,在将上述记录数据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时用于产生新发生的附属信息;及写入装置,用于将上述附属信息发生装置产生的新的附属信息写入上述存储装置;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分割最后的分区,并通过将从分割前附加于上述分区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起递增的编号附加于该分割部后面的分区,从而追加新的分区。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对上述分区附加分区编号。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写入装置,将对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内。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在上述磁带记录装置中上述分区,具有记录使用历史信息的系统区、记录上述记录数据的数据区、及指示该数据区结束的EOD区,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当追加分区时,输送带状记录媒体,直到发现最后分区所包含的EOD区为止,并在所发现的EOD区的后面接着形成用于装入/卸除带状记录媒体的设备区、所追加的分区的系统区及EOD区。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读出装置,从上述存储装置读出上一次的卸除位置信息,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仅当所装入的带状记录媒体的上述设备区与上述装入位置一致时,才追加新的分区。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分区,具有记录使用历史信息的系统区、记录上述记录数据的数据区、及指示该数据区结束的EOD区,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当追加分区时,将带状记录媒体输送到当前位置的分区所包含的EOD区的位置,并形成与由来自外部的命令指定的区域大小相对应的扩展数据区,并接着形成上述EOD区和用于装入/卸除带状记录媒体的设备区、所追加的分区的系统区及EOD区。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形成作为上述扩展数据区的EOD区。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写入装置,更新上述附属信息,以便存储附加于包含追加分区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各分区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
另外,本发明的带状记录装置,将记录数据记录盒式磁带的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该盒式磁带备有被分割为至少2个带编号的分区且最后的分区一直延伸到带状记录媒体的末端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各分区内的带状记录媒体及与该带状记录媒体分开设置的用于记录与上述各分区有关的附属信息的存储装置,该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备有读出装置,用于从上述存储装置读出附属信息;记录控制装置,根据由上述读出装置得到的附属信息将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数据删除;附属信息更新装置,在将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数据删除时用于将附属信息更新;及写入装置,用于将由上述附属信息更新装置更新后的新的附属信息写入上述存储装置;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仅当由来自外部的删除命令指定的分区是当前使用中的分区及其后面的分区、且所指定的分区不是最后分区的情况下,将所指定的分区后面的分区删除,并使所指定的分区成为最后的分区。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附属信息,包含用于指示对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各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的编号信息,上述附属信息更新装置,随着分区的删除,将上述附属信息更新。
本发明的上述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对上述分区附加分区编号。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盒式磁带的上面侧及正面侧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盒式磁带的上面侧及背面侧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盒式磁带的底面侧及正面侧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将上述盒式磁带上的盖打开后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流式磁带装置的结构的电路框图。
图6A是表示由上述流式磁带装置进行数据写入或读出的磁带的数据结构的数据结构图。
图6B是表示上述磁带的1个分区的简略结构的数据结构图。
图7是表示在上述磁带上形成的多个分区的分区数据结构的图。
图8A是表示上述磁带上由多个磁道构成的1个组的结构的图。
图8B是表示上述磁带上构成1个磁道的块的数据结构的8C是表示上述磁带上的1个磁道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由上述流式磁带装置记录在磁带上的数据的与1个磁道相当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由上述流式磁带装置记录在磁带上的数据的与包括40个磁道的1个单位相当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上述磁带的ID区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磁带的1个磁道上的物理块地址号的图。
图13是上述磁带的ID区信息的图。
图14是表示上述ID区信息中所包含的区域ID的定义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盒式磁带的分区编号顺序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追加分区时的分区编号附加方式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追加分区前的数据结构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追加分区时的数据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追加分区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将数据区扩大前的数据结构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将数据区扩大时的数据结构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将数据区扩大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删除分区前的分区顺序的示意图。
图24是表示在上述盒式磁带上删除分区时的分区状态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上述盒式磁带的分区编号顺序的另一种形态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现有的盒式磁带的分区编号顺序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存储在MIC内的数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8是表示MIC的卷信息内容的图。
图29是表示追加分区命令的结构的图。
图30是表示删除分区命令的结构的图。
图31是表示删除分区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32是表示被激活的分区及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都是最后分区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33A是表示当被激活的分区及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都是最后分区的前一个分区时的处理前状态的示意图。
图33B是表示当被激活的分区及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都是最后分区的前一个分区时的处理后状态的示意图。
图34A是表示当被激活的分区及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都是第1个分区时的处理前状态的示意图。
图34B是表示当被激活的分区及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都是第1个分区时的处理后状态的示意图。
图35A是表示当被激活的分区是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的前面的分区时的处理前状态的示意图。
图35B是表示当被激活的分区是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的前面的分区时的处理后状态的示意图。
图36是表示被激活的分区是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的后面的分区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37是表示在未装入盒式磁带的状态下发出删除分区命令的情况的示意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本申请人以前曾提出过与设有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盒式磁带及可以对该带存储器的盒式磁带进行数字数据的记录/再生的流式磁带机有关的各种发明,这里,本实施形态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由上述带存储器的盒式磁带及流式磁带机构成的数据存储系统。另外,在下文中,将盒式磁带所备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称作MIC(Memory In Cassette)(盒带中的存储器)。
首先,说明本实施形态的与流式磁带机对应的盒式磁带。
盒式磁带1,具体地说,例如,如图1所示,将由合成树脂材料按大致的矩形浅盘状形成的上下一对的上半部2和下半部3组合在一起,使其开口侧相互对接,然后用多个锁紧螺钉联接而构成大致呈盒状的磁带盒本体4。在该磁带盒本体4的内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沿纵向并排装设着卷绕了带状记录媒体即磁带12的供带盘5及卷带盘6。
在磁带盒本体4上,如图2所示,在构成上表面部的上半部2的顶面上设有一个矩形显示窗18,因而可从外部看到卷绕在装设在该磁带盒本体4内部的供带盘5及卷带盘6上的磁带12的状态。
另外,磁带盒本体4,如图3所示,在构成底面部的下半部3上,设有使供带盘5及卷带盘6的一部分露在外面同时用于限制供带盘5及卷带盘6的转动的盘轴嵌合孔11A、11B。另外,在下半部3的底面部,还设有用于检测磁带12的长度的带长检测孔或识别磁带12的类别的磁带规格识别孔等各种识别孔。
供带盘5及卷带盘6,由卷绕磁带12的圆筒状的盘轴部及设在该盘轴部一端的圆盘状凸缘部构成。该供带盘5及卷带盘6,其盘轴部分别与盘轴嵌合孔11A。11B嵌合,从而能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设在磁带盒本体4内。此外,由于盘轴部的旋转中心部由图中未示出的磁带盘压紧弹簧及磁带盘压紧簧片向下半部3顶压,所以可防止供带盘5及卷带盘6在磁带盒本体4内的晃动。
磁带12,由图中未示出的夹持器将其两端分别固定于该供带盘5及卷带盘6的盘轴部,从供带盘5引出后,由与下半部3整体形成的磁带导轨13A、13B导向而沿着磁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行进,并卷绕在卷带盘6上。
磁带盒本体4,其正面部14可在宽度方向的几乎整个范围上敞开,同时设置着一个磁带引出部15,用作使记录再生部130侧的装入装置能以连续的方式从该正面部14进入的空间。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设着供带盘5及卷带盘6的内部空间与磁带引出部15之间,由间壁16分隔。
在磁带盒本体4内,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组装着一个用于封闭敞开的正面部14的盖构件8。盖构件8,具有与磁带盒本体4的宽度大致相等的长度,在两端侧,整体形成着彼此相对的构成支点部的侧壁部9A、9B,从而总体形成大致的U字形。在侧壁部9A、9B的内表面上,整体形成与轴线一致的销轴。
另一方面,在磁带盒本体4的侧面,包围着开放的前面部,通过使下半部3的两个侧壁凸出延伸而构成支点部15A、15B。在两个支点部15A、15B上,设有与盖构件8的销轴相对应的轴孔,并使其轴线彼此一致。因此,盖构件8,通过使销轴与轴孔啮合,能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组装于磁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14。盖构件8,如图1所示,通常将磁带盒本体4的敞开的正面部14封闭。
在盖构件8上,组装着用于将上半部2的正面敞开部分封闭的上盖构件10及图中未示出的弹簧构件。上盖构件1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组装于盖构件8的内表面,如图4所示,在转动盖构件8并将磁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14打开的状态下,上盖构件10,由盖构件8支承并一面进行转动动作一面沿着上半部2的上表面部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将使弹簧构件积蓄弹力并且使盖构件8总是保持着向封闭磁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14的方向转动的趋势,其详细说明省略。
另外,在盖构件8上,虽然其详细说明省略,但还以转动自如的方式组装着内盖构件,使其位置与盖构件8的内侧主表面相对。该内盖构件,通常以规定的间隙支承在与盖构件8的内侧主表面相对的位置,位于磁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14的磁带12就配置在该间隙内。因此,磁带12通常由盖构件8及内盖构件遮盖和保护,因而可避免尘埃的附着及外力的损害。内盖构件的转动动作,与上述盖构件8的转动动作联动进行,并使磁带12在磁带盒本体4的正面部14露出。
如图15所示,在磁带12上,形成至少2个带有编号的分区,并在该各分区上进行记录数据的记录。对各分区附加的编号,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BOT)端侧向末端(EOT)侧按升序附加。即,从磁带12的起始端开始的分区的编号为P0,向磁带12的末端侧依次形成附加了编号P1、P2、P3、P4、P5、P6、P7的分区。带有最大编号的分区,一直延伸到磁带12的末端。
另外,在该盒式磁带1上,安装着用作存储装置的辅助存储装置。该辅助存储装置,至少由配线基板、安装在该配线基板上的非易失性存储器MIC(Memory In Cassette)(盒带中的存储器)、及在配线基板上形成的用作MIC的输入端子的多个接点端子24构成。
MIC由存储元件及输入输出控制部构成,该输入输出控制部,在记录时用于对与通过接点端子24及后文所述的连接器连接于该MIC的流式磁带机的写入/读出控制部163之间的数据输入输出进行控制。
这里,例如当接点端子24的接点数比存储元件的数据线、地址线数及供电用配线数之和少时,MIC与写入/读出控制部163之间的数据输入输出,按串行通信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对输入输出控制部及写入/读出控制部163设置通信控制部。
这样,当MIC与写入/读出控制部163之间的数据输入输出按串行通信进行时,可以减少接点端子24的接点数,因而能减小接点端子24的面积、因此,可以减小在盒式磁带1上形成的端子开口部21,所以能使盒式磁带1的其他构成部件的设计易于进行。
另外,例如当接点端子24的接点数比存储元件的数据线、地址线数及供电用配线数之和多时,写入/读出控制部163可以直接控制对MIC的存储元件的写入/读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简易地构成输入输出控制部,同时能使对存储元件的写入、读出高速化。
另外,在这种辅助存储装置内,可以记录例如用于识别在磁带12上记录的数据内容、磁带规格或使用状况的识别信息等。
配线基板,按所谓的双面基板构成,如后文所述,在组装于磁带盒本体4的状态下,在位于内侧的一个主表面上安装MIC,而在位于外侧的另一个主表面上印制形成接点端子24。
辅助存储装置,如图2所示,位于磁带盒本体4背面侧的一个角部,并配置成使接点端子24通过设在直立周壁18上的端子开口部21向外部露出。该端子开口部21,在直立周壁18上按矩形开口部形成,并具有足以使辅助存储装置的接点端子24向外部露出的开口尺寸。辅助存储装置,通过将配线基板嵌合在插入沟槽内而组装在磁带盒本体4上,使MIC位于内侧且使接点端子24从端子开口部21向外部露出。在接点端子24与端子开口部21之间,配置着一个关闭构件20。该关闭构件20,按矩形构件形成,并具有足以将端子开口部21封闭的外形形状。关闭构件20,在图中未示出的拉簧的弹力的作用下被推向下半部3的底面部侧,通常,将端子开口部21封闭。
辅助存储装置,至少存储着附加于各分区的编号中的最大编号。
这里,用图27说明MIC的数据结构。该MIC的容量,为2MB(兆字节),在该区域上,如图27所示,设定7个字段FL1~FL6。在这些字段FL1~FL6中,字段FL1为MIC标题(MIC HEADER),可写入盒式磁带制造时的各种信息、及初始化时的数据信息及每个分区的信息等。
另外,字段FL2,为绝对卷分布图(Absolute Volume Map),例如存储与在磁带的一个卷上记录的数据有关的绝对位置信息。
字段FL3为卷信息(Volume Information),存储与磁带的一个卷有关的各种使用历史信息。存储在这些区域内的信息,用于流式磁带机的记录/再生控制。
在图28中示出在该卷信息中记述的数据内容例。如图28所示,所记述的内容为20字节的弹出状态(Eject Status)、4字节的盘径(ReelDiameter)、3字节的初始化计数(Initialize Count)、2字节的原始格式ID(Raw Fomat ID)、1位的DDS模式(DDS Mode)、1位的ULPBOT、2位的有效系统运行记录(Sys Log Alive)、1字节的最后分区号(LastPartition Number)、及设备区分布图(Device Area Map)。
其中,作为弹出状态及盘径,记述着作为盒式磁带卸除位置的信息(作为盘径的位置信息)。
另外,DDS模式,是指示正常模式与多分区模式的区别的位。DDS模式=「0」,表示正常模式,DDS模式=「1」,表示多分区模式。
ULPBOT,用于指示装入/卸除的允许状态。当ULPBOT=「0」时,表示在设备区和任选的设备区内允许装入/卸除,即允许以分区为单位的装入/卸除,而当ULPBOT=「1」时,表示装入/卸除只能在磁带开头的设备区内进行。
有效系统运行记录,用于指示与系统运行记录信息有关的记录在磁带和MIC上进行的状况。即,当有效系统运行记录=「0」时,表示在磁带上存在系统运行记录信息,而当有效系统运行记录=「11」时,表示在磁带和MIC双方都存在系统运行记录信息。
最后分区号,指示所形成的最后分区的编号。
设备区分布图,指示磁带上的设备区(及任选设备区)位置信息。
接在作为如上所述的卷信息的字段FL3后面的字段FL4,为用户卷注释(User Volume Note),用于存储由用户(销售商等)提供的有关盒式磁带本身的信息,如必要时,可以将该信息供给外部的主机,用于所需的处理控制。
字段FL5为分区信息(Partition Information),用于存储在磁带上写入的与对应于磁带的每个分区的使用历史有关的各种信息,流式磁带机将该信息用作管理自身的记录/再生动作的信息。该分区信息,由系统运行记录区FL5a的区域形成。
系统运行记录区FL5a,与实际记录在磁带上的分区对应生成,所以,系统运行记录区FL5a的表数,与在磁带上设置的分区数相对应。
该系统运行记录区FL5a,与记录在磁带3上的各个分区对应生成,所以,当记录在磁带上的分区为多个时,系统运行记录区FL5a存储与分区有关的信息,但如假定只有1个分区,则系统运行记录区FL5a的信息,将与整个磁带有关。
接在字段FL5后面的字段FL6,为用户分区注释(User PartitionNote),用于存储用户可对每个分区写入的注释等各种信息。该字段FL6的用户分区注释,由与记录在磁带上的每个分区对应生成的用户数据区(User Data for every Partition)(各分区的用户数据)FL6a形成。
同时,在磁带上,在每个分区的开头设有系统区。在设置在该磁带上的系统区内,有时记录着与MIC的内容相同的信息内容。例如,记录与字段FL3的卷信息及系统运行记录区FL5a同样的信息内容。就是说,在本实施形态的数据存储系统中,对MIC和磁带双方都设置可以存储系统信息的区域。
其次,图5是作为本发明的数据记录装置的实施形态的流式磁带装置的一例的框图。
在该图5中示出的流式磁带装置,备有接口控制器100,用于与外部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记录数据处理系统120,对通过该接口控制器100输入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并变换为规定的格式;及记录再生部130,将由该记录数据处理系统120供给的信号记录在磁带上,同时对磁带进行再生。此外,该流式磁带装置,还备有再生数据处理系统140,对来自该记录再生部130的再生输出进行信号处理,从而对记录在磁带上的数据进行再生;跟踪控制系统150,用于控制记录再生部130的走带系统;及记录数据管理部160,对记录在磁带上的数据进行管理。
另外,在该流式磁带装置中采用的盒式磁带1,如上所述,在其内部备有作为辅助存储装置的MIC(Memory In Cassette)(盒带中的存储器)11,存储用于对记录在磁带上的数据进行识别的识别信息及系统运行记录。
在该流式磁带机中,接口控制器100,由所谓的SCSI(SmallComputer System Interfas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构成,用于将从外部的个人计算机、工作站等的信息处理装置供给的数据供给记录数据处理系统120,同时将由再生数据处理系统140再生的记录数据供给信息处理装置。
在该流式磁带机中,例如在记录数据时,按照后文所述的固定长度的记录(record)这种传送数据单位通过SCSI接口100从主机200逐次输入数据,并供给压缩电路110。此外,在这种流式磁带机系统中,还有一种按照可变长数据的集合单位从主机传送数据的模式,但这里其说明省略。该主机200还连接着键盘201等。
在压缩电路110中,如需要时,按规定方式对所输入的数据进行压缩处理。作为压缩方式的一例,例如,如采用的是LZ编码的压缩方式,则在该方式中对先前已处理过的字符串赋予专用代码并以词典形式存储。然后,将随后输入的字符串与词典的内容进行比较,如果输入数据的字符串与词典的代码一致,则将该字符串数据置换为词典的代码。对与词典不一致的输入字符串的数据逐次赋予新的代码并登录在词典内。通过按如上方式将输入字符串的数据登录在词典内并将字符串数据置换为词典的代码,即可进行数据压缩。
另外,记录数据处理系统120,备有索引附加部121,用于对通过接口控制器100供给的记录数据附加索引信息;子代码发生部122,用于产生子代码;纠错码生成部123,用于对来自索引附加部121的记录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及子代码附加部124,用于对经纠错编码后的记录数据附加来自子代码发生部122的子代码及块地址。
子代码发生部122,由第1和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A、122B及系统运行记录生成部122C构成。此外,纠错码生成部123,由存储器149、C1编码器123A、C2编码器123B及C3编码器123C构成。
另外,该记录数据处理系统120,还备有标题奇偶性附加部125,用于对来自子代码附加部124的记录数据附加标题奇偶性;8/10调制部126,用于对由该标题奇偶性附加部125供给的记录数据进行8/10调制(Eight to Ten Moduration);同步信号附加部127,用于对由该8/10调制部126供给的记录数据附加同步信号;导频信号附加部128,对由同步信号附加部127供给的记录信号附加用于跟踪控制的ATF(Automatic Track Follo Wing)(磁道自动跟踪)的导频信号;及放大器129,用于对由该导频信号附加部128供给的记录数据进行放大。
另外,记录再生部130,备有一个旋转鼓轮131,用于使方位角彼此不同的2个记录用磁头Hw1、Hw2及方位角彼此不同的2个再生用磁头Hr1、Hr2相对于磁带12倾斜旋转。这两对磁头Hw1、Hw2、Hr1、Hr2,靠近旋转鼓轮131的圆周方向安装,并使其在旋转鼓轮131的轴向(即,磁道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当于磁道间距Tp的间隔。
另外,再生数据处理系统140,备有放大器141,用于对由记录再生部130供给的磁带12的倾斜磁道的再生输出进行放大;同步信号检测部142,用于从由放大器141供给的再生输出检测同步信号,同时,将再生输出二值化后,进行时间轴校正并输出;8/10解调部143,用于对来自同步信号检测部142的二值化后的再生数据进行8/10解调(Eightto Ten Demoduration);及标题奇偶校验部144,用于对来自8/10解调部143的再生数据的标题奇偶性进行校验。
另外,还备有子代码分离部145,用于从来自标题奇偶校验部144的再生数据分离子代码;纠错处理部146,用于对来自该子代码分离部145的已将子代码分离的再生数据进行纠错处理;及索引分离部147,用于从由该纠错处理部146进行了纠错处理的再生数据分离索引。纠错处理部146,由存储器149、C1译码器146A、C2译码器146B及C3译码器146C构成。
另外,跟踪控制系统150,备有PG检测部151,由记录再生部130供给与旋转鼓轮131的旋转对应的PG脉冲;速度误差检测部152,用于从该PG检测部151的检测输出检测速度误差;导频信号检测部153,用于从记录再生部130的再生输出检测ATF用导频信号;加法部154,用于将速度误差检测部152及导频信号检测部153的各检测输出相加;跟踪伺服电路155,根据该加法部154的相加输出产生跟踪伺服信号;及主动轮驱动电路156,根据该跟踪伺服信号控制记录再生部130的走带系统。
另外,记录数据管理部160,备有系统控制器161,对记录在磁带上的数据进行管理等处理;RAM162,用于保存识别信息;及写入/读出控制部163,通过记录再生部130控制对RAM162的写入和读出等。
系统控制器161,将用于对设在磁带上的分区及记录在磁带上的文件等进行管理的系统运行记录作为识别信息写入RAM162。然后,写入/读出控制部163,将存储在RAM162内的系统运行记录读出,并通过记录再生部130供给MIC25,同时将从MIC25读出的系统运行记录写入RAM162。
扩展电路170,根据系统控制器161的判断,如果是记录时由压缩电路110进行了压缩的数据,则进行数据扩展处理,如果是非压缩数据,则不进行数据扩展处理而使数据直接通过后输出。
扩展电路170的输出数据,通过SCSI接口100作为再生数据输出到主机200。
另外,在该图5中示出设在盒式磁带1上的MIC25。在将盒式磁带本体装入流式磁带机时,该MIC25通过端子插头等与系统控制器161连接,以便能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另外,MIC25与外部主机200之间,用SCSI的命令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送。因此,尤其是在MIC25与外部主机200之间不需要设置专用线路,其结果是,盒式磁带与主机200的数据交换,只需通过SCSI接口控制器100进行。
以下,说明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流式磁带装置的动作。
在该流式磁带装置中,当进行记录时,从外部的个人计算机、工作站等的信息处理装置通过接口控制器100供给记录数据。当通过总线105供给记录数据时,接口控制器100将所供给的记录数据供给索引附加部121及子代码发生部122。
索引附加部121,当从接口控制器100供给记录数据时,按以上述40个磁道即20帧为单位的每1个单位附加用于识别一系列记录数据的索引信息,并供给纠错码生成部123。
纠错码生成部123,将由索引附加部121供给的记录数据按每1个单位暂时存储在存储器149内。然后,C3编码器123C,对于存储在存储器149中的每1单位的记录数据,生成上述的与磁道宽度方向对应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3,并将该纠错码C3分配给1个单位的40个磁道的最后2个磁道。另外,C2编码器123B,生成上述的与磁道方向对应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2,并将该纠错码C2分成两个,分别分配给各磁道的数据区域的两端部分。进一步,C1编码器123A,生成上述每个块的纠错码C1。
另一方面,子代码发生部122的第1子代码发生部122A,根据通过接口控制器100输入的记录数据,产生指示该记录数据的分界的分界信息即分界符计数及指示记录数的记录计数等。此外,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与块地址一起产生指示按磁带格式定义的各区域的区域ID、帧号、指示记录单位数的组计数、及校验和等。进一步,系统运行记录生成部122C,生成按磁带格式规定的每个分区的系统运行记录(历史信息)。
另外,子代码附加部124,对由纠错码生成部123附加了纠错码C3、C2、C1的记录数据附加由子代码发生部122供给的子代码及块地址。由此,将子代码及块地址分配给上述各块的子代码区(第2区间)。此外,子代码附加部124,根据由第1子代码发生部122A产生的计数值、由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产生的区域ID、组计数、校验和等构成子数据,并分配到各块的子代码区(第2区间)。
标题奇偶性附加部125,对由子代码附加部124附加于记录数据的子代码及块地址,生成用于错误检测的2字节奇偶性,并将该2字节奇偶性附加于记录数据。由此,将2字节奇偶性分配到上述各块的第3区间。
8/10调制部126,将由标题奇偶性附加部125附加了标题奇偶性和块地址的主数据区域的记录数据及2个子区域的各块的记录数据以1个字节为单位从8位变换为10位,从而使所记录的信号的直流电平大致保持为0。
另外,同步信号附加部127,对由8/10调制部126变换成10位数据的记录数据按每个块附加同步信号。由此,将同步信号分配到上述各块的第1区间。然后,将按如上方式形成的记录数据供给导频信号附加部128。
导频信号附加部128,产生ATF用导频信号,将该ATF用导频信号附加于记录数据,并通过放大器129供给磁头Hw1、Hw2。由此,使磁头Hw1、Hw2在磁带上进行扫描记录,在磁带上,按规定格式形成记录磁道。
这里,在进行如上所述的记录之前,也可以预先在磁带12上生成分区。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控制器161,在磁带上生成分区后,生成用于指示分区数、各分区的开始位置等的分区管理信息并写入RAM162。
另外,当在分区内对目录进行了生成、删除、变更时,或在目录内对文件进行了记录、删除、变更时,系统控制器161,从RAM162读出各文件的识别信息,并按记录等进行变更,然后写入RAM162。进一步,当进行文件的记录、删除、变更时,系统控制器161,从RAM162读出用于管理各文件的记录位置的管理信息,并按文件的新的记录位置进行变更,然后写入RAM162。
接着,当存储在RAM162内的各分区的管理信息、各文件的识别信息、用于管理各文件的记录位置的管理信息被更新时,写入/读出控制部163,通过记录再生部130的连接器137、接点端子24将被更新后的各分区的管理信息写入MIC25。
由此,可以在以文件为单位将数据记录在磁带12上的同时,将记录在磁带12上的各文件的识别信息记录在MIC25内。
另外,当在多个盒式磁带1上记录数据时,系统控制器161,产生与进行数据记录的所有盒式磁带1有关的信息、用于识别进行数据记录的各盒式磁带1的识别信息及用于识别记录在各盒式磁带1上的数据的识别信息,并由写入/读出控制部163将这些识别信息存储在RAM162内。
另外,在该流式磁带机中,当对按如上所述方式进行了记录的磁带进行再生时,在将盒式磁带1安装在记录再生部130后,使接点端子24从端子开口部21露出,并将露出的接点端子24通过连接器137与写入/读出控制部163连接。
然后,写入/读出控制部163通过连接器137、接点端子24从MIC25读出上述管理信息、各文件的识别信息、用于管理各文件的记录位置的管理信息,并将其写入RAM162。
另一方面,当从系统控制器161指示磁带12的再生时,记录再生部130,对旋转鼓轮131的旋转进行控制,以使旋转鼓轮131的转速与记录时相同,同时,控制磁带12的输送,使磁带12以一定的速度行进。由此,可使再生用的记录磁头Hr1、Hr2在磁带上倾斜地进行扫描,并且磁头Hr1、Hr2将与对记录磁道的扫描对应的再生输出通过放大器41供给同步信号检测部142。同步信号检测部142,从所供给的再生输出检出同步信号,并由与该同步信号同步的时钟将再生信号二值化,从而生成再生数据并供给8/10解调部143。
8/10解调部143,将来自同步信号检测部142的再生数据从10位数据变换为8位数据并供给标题奇偶校验部144。标题奇偶校验部144,用上述的2字节的标题奇偶性对子代码及块地址进行奇偶校验。然后,子代码分离部145,将由标题奇偶校验部144进行了奇偶校验的正确的子代码从再生数据分离,并由系统控制器161将分离了子代码后的再生数据供给存储器149。
存储器149,将与40个磁道即20帧相当的再生数据作为1个单位,并按每1个单位暂时存储附加了索引信息的再生数据。然后,C1译码器146A,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49内的每1个单位的再生数据,用上述对每个块附加的纠错码C1对各块的再生数据进行纠错处理。
另外,C2译码器146B,对于由C1译码器146A进行了纠错处理的每1个单位的再生数据,用上述对各磁道的再生数据区域的两端部分附加的纠错码C2,对其与磁道方向对应的数据串进行纠错处理。进一步,C3译码器146C,对于由C2译码器146B进行了纠错处理的每1个单位的再生数据,用上述的分配给1个单位的40个磁道的最后2个磁道纠错码C3,对其与磁道宽度方向对应的数据串进行纠错处理。
在该流式磁带机中,由于用上述纠错码C1、C2、C3对再生数据进行纠错处理,所以能可靠地校正再生数据的差错,因而可以提高再生数据的可靠性。
另外,索引分离部147,从由纠错处理部146按如上方式进行了纠错处理的每1个单位的再生数据分离索引信息,然后供给系统控制器161等,并将分离了索引信息后的再生数据供给接口控制器100。
接着,接口控制器100将来自索引分离部147的再生数据通过总线105发送到个人计算机、工作站等主机200。
其次,图6A和图6B,示出记录在磁带12上的数据的结构。在图6A中,示意地示出1条磁带12。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以将1条磁带3以分区(Partition)为单位分割后使用,并在自磁带开头起的设备区DA的后面配置第1个分区P0。以下,根据分区的分割数,按P1、P2、P3、P4、P5、P6、P7的顺序进行配置。在本实施形态的系统的情况下,最多可以设定和管理256个分区。在该图6A中示出的各分区P1、P2、P3、...下标数字、即分区Pn的n,表示分区号。在本实施形态中,可以分别独立地对每个分区进行数据的记录/再生等。
1个分区Pn(n=0、1、2、...)的简略结构,如图6B所示,由系统区SYS(以下,简称SYS)、数据区DATA(以下,简称DATA)、数据结束区EOD(以下,简称EOD)、及任选设备区ODA(以下,简称ODA)构成。
这里,参照图7说明磁带的记录数据的更详细的结构。
从该图7的磁带的物理开头位置PBOT(Physical Begining of Tape)到第1个分区P0的开始位置LBOT(Logical Begining of Tape)(磁带的逻辑开头位置)之间,设置着用作进行盒式磁带的装入/卸除的区域的设备区。在该设备区的后面,设置存储着磁带使用历史信息等的系统区,在其后设置着数据区。系统区的开头,为磁带的逻辑开头位置LBOT(Logical Begining of Tape)。
在该数据区内,设有指示与最初生成和供给数据的销售商有关的信息的销售商组,在其后面接着设置数据区域、然后是缓冲帧。
在数据区的后面,接着设置指示该分区的数据区域结束的EOD(Endof Date)(数据结束)的区域。在EOD的最后,是磁带的逻辑结束位置LEOT(Logical End of Tape)。PEOT(Physical End of Tape),指示磁带的物理末端位置、或分区的物理末端位置。
磁带的逻辑结束位置LEOT与规定为分区的末端位置时的磁带的物理末端位置PEOT之间,设置着任选设备区(Option Device Area;ODA)。
同时,在磁带12上,例如,如图8A所示,形成由旋转磁头依次记录形成的斜的记录磁道,并将40个磁道(=20帧)作为1组,由多个组形成1个分区。即,1个分区内的数据记录单位为组,如图8A所示,1个组由20帧(=40个磁道)构成。
1个磁道,被分割为数据结构如图8B所示的块(Block),将该块汇集471个后形成1个磁道。即,在图8B中,示出1个块内的数据结构,1个块包括1字节的SYNC数据区A1、及接在其后的用于搜索的6字节ID区A2、由2字节构成的用于ID数据纠错的奇偶性区A3、64字节的数据区A4。另外,如图8C所示,1个磁道由总计471个块形成,在1个磁道的两端,设有相当于4个块的边缘区A11、A17,在边缘区A11的后面及边缘区A17的前面,设置用于跟踪控制的ATF区A12、A16。另外,在1个磁道的中间,设置ATF区A14。作为这些ATF区A12、A14、A16,各设置相当于5个块的区域。在ATF区A12、A14之间、ATF区A14、A16之间,分别设置相当于224个块的数据区A13、A15。因此,1个帧内的所有数据区(A13和A15),在总计471个块中,占有224×2=448个块。
另外,在该流式磁带机装置中,以73个字节为1个块而将数据区域分割为448个块,进一步,将1个块分割为记录同步信号的1字节的第1区间、记录ID的6字节的第2区间、记录标题奇偶性的2字节的第3区间、及记录数据的64字节的第4区间,并在每个块上与数据一起记录子代码及块地址。
记录在第4区间内的数据,如图9所示,其构成方式为,对每个块分配对58字节×384块即22272字节的每个数据附加二维结构的纠错码C2、C1后的64字节×448块的数据。并且,如图9中所示,纠错码C1,附加于每个块的主数据而进行记录,纠错码C2,则按各磁道的主数据区域两端部分的各32个块分成2个进行记录。
另外,在该流式磁带机中,将2个磁道即942个块作为1帧,并采用以40个磁道即20帧为1个单位(组)的用于纠错的代码结构,如图10所示,将与磁道方向对应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2配置在磁道的两侧进行记录,并将与磁道宽度方向对应的数据串的纠错码C3分配给40个磁道的最后2个磁道进行记录。此外,对每1个单位附加用于识别一系列数据的索引信息。
作为子代码,记录指示主数据的分界的分界信息即分界符计数、指示记录数的记录计数、指示按磁带格式定义的各区域的区域ID、指示记录单位的绝对位置的帧号、指示记录单位数的组计数、及校验和等。
以下,参照图11~图14说明图8B所示的ID区A2。
ID区A2,具有如图11所示的数据结构,该ID区A2,由9位的物理块地址A21及接在其后的39位的ID信息区A22的区域构成。
如上所述,1个磁道的所有数据区(A13和A15)由448个块构成,所以在所有这些数据区内含有的物理块地址A21的个数也是448。并且,例如,对这448个物理块地址A21赋予如图12中示意地示出的地址值,即从位于1个磁道的开头位置的物理块地址A21起以十进制表示法按顺序从0增加到447。
由此,就可以从例如记录再生装置侧对1个磁道内的数据区所包含的ID信息区A22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这里,作为1个磁道上的数据区所包含的ID信息区A22的数据量,为2184字节,可按如下方式求得。
39(位)×448(块)=17472(位)=2184(字节)存储在图11中示出的ID信息区A22内的ID区信息的种类,如图13所示。该图13中示出的ID区信息,根据和应用预定的规则存储在1个磁道上的数据区所包含的计为2184字节的ID信息区A22、A22、....的区域内。此外,考虑到能够由流式磁带机顺利完成ID区信息的可靠读出,可按预定的规则将同一种类的ID区信息对每个磁道记录多次。
在该图13中,原始格式ID(16位),指示与磁带有关的基本格式类型,在本实施形态的情况下,例如指示磁道间距、1帧的数据量、1个磁道所含块数、1块的数据量、磁带长度、磁带厚度、磁带材质等信息。逻辑格式ID(Logical Format ID8位),指示实际使用的记录格式类型。
逻辑帧ID(8位),由图13所示的最后帧ID(6位)、ECC帧ID(1位)、及逻辑帧号(6位)构成。最后帧ID,指示包含ID区的当前帧是否是组内的最后帧,ECC帧ID,指示当前帧的数据区的记录数据是否是ECC(纠错码)。
另外,如上所述,1组由20帧构成,而逻辑帧号则指示该帧是当前组内的第几个帧。
分区ID(16位),指示含有当前帧的分区的分区号。
区域ID(4位),指示该帧属于哪个区域。数据ID(4位),指示基于记录格式的数据处理形态类型,N-位置(4位)及N-重复(4位),定义与对应于多重记录方式的数据有关的信息。
组计数(24位),指示在当前分区中直到包含该帧的组的总组数。此外,文件标志计数(32位),指示在当前分区中从其开始位置到当前组所包含的文件标志的总数。文件标志,是指示1个分区内的数据文件分界的信息。
保存设置标志计数(32位),指示在当前分区中从其开始位置到当前组所包含的文件标志的总数。保存设置标志,是指示1个分区内的数据保存位置分界的信息。
记录计数(32位),指示在当前分区中从其开始位置到当前组所包含的记录的总数。绝对帧计数(24位),指示在当前分区中从其开始位置到当前组所包含的帧的总数。此外,还设有为将来追加ID区信息等准备的未定义(保留)区域。
在该图13中示出的ID区信息的定义及为各ID区信息提供的位数等只是一例,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条件加以变更。
这里,说明在图13所示的各种ID区信息中作为本实施形态重点的区域ID。
图14示出区域ID的定义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对形成区域ID的4个位分别附加位编号(3-2-1-0)。位编号(3-2-1-0)的各值,当如图14所示为 时,所定义的是设备区,当为 时为参考区,当为 时为系统运行记录区,当为 时为未定义(保留)。
另外, 为数据区, 为EOD区, 为未定义, 定义为除图7所示必要的设备区以外用于进行磁带12的装入/卸除的任选设备区。关于该任选设备区,将在后文中说明。
在该图14中,在指示位编号(3-2-1-0)的位值的各栏中的()内给出的数,是根据十进制法表示的各位的值。
在该流式磁带机中,当为了在磁带12上记录新的记录数据而需追加新的分区时,如图16所示,分割最后的分区,并对该分割部后面的分区附加从对分割前已存在的分区附加的编号中的最大编号起递增的编号。即,当分割前的分区为2个、且所附加的编号为P0、P1时,将编号为P1的分区分成2个,即分区编号为P1、P2的2个分区。因此,就形成了分区编号为P0、P1、P2的3个分区。按照这种方式,可依次对分区进行分割和追加。
这时,附加于分区的编号,从磁带12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排列,所以,通过分割最后的分区并使其后面的分区编号为从对分割前已存在的分区附加的编号中的最大编号起递增的编号,可以使所有分区的编号保持从磁带12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排列的状态。
然后,将按如上方式附加于分区的编号中的最大编号存储在MIC25内。就是说,将该编号存储在MIC25的卷信息中的最后分区号(1字节)上。
上述的分区分割,更具体地说,如图17和图18所示,通过写入新的ODA、SYS、EOD进行。即,在追加新的分区之前,如图17所示,在最后的分区Pn内记录着SYS、DATA、EOD。为了追加分区,如图18所示,首先,在最后分区Pn的后面写入ODA。该ODA属于分区Pn。然后,通过在该ODA的后面写入SYS、DATA和EOD、或SYS和EOD,形成新的分区Pn+1。该新的分区Pn+1,是从分区Pn分割出来的。此外,新写入的SYS、DATA和EOD、或SYS和EOD,属于新的分区Pn+1。
在该流式磁带机中,可以按如上方式将最后分区分割后追加新的分区,所以不需要将整个磁带12预先格式化。
如果将上述新分区的追加动作用流程图表示,则如图19所示,在步骤st1中开始动作后,进入步骤st2,系统控制器161,开始将盒式磁带装入记录再生部130。该装入操作在使磁头进入分区编号为P(n-1)的分区的ODA的状态下进行。然后,在步骤st3中,系统控制部161,判断记录在MIC25内的上一次的卸除位置与本次装入的位置是否一致,该判断根据指示从ODA读取的分区编号的ID进行。如果上一次的卸除位置与本次装入的位置一致,则从步骤st4进入步骤st5,如果上一次的卸除位置与本次装入的位置不一致,则从步骤st4进入步骤st9。在步骤st9中,将磁带12卷回到开头位置,并在步骤st10中发送差错信号,然后进入步骤st12结束动作。
在步骤st5中,系统控制器161,读出从分区Pn的开头记录的由子代码分离部145分离出的子代码所包含的块的区域ID,并寻找最初的EOD。如发现了该EOD,则进入步骤st6,系统控制部161,通过在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设定区域ID ,写入属于分区Pn的ODA。然后,进入步骤st7,系统控制部161,通过在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设定区域ID ,写入属于新分区Pn+1的SYS,并进入步骤st8,系统控制部161,进一步通过在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设定区域ID ,写入属于新分区Pn+1的EOD,从而形成新的分区Pn+1。接着,系统控制器161,进入步骤st11,将存储在MIC25中的内容更新,然后进入步骤st12结束动作。
在步骤st11中,系统控制器161,变更读入RAM162内的MIC25的数据中的例如图28所示的卷信息的最后分区号,同时,对所追加的分区进行系统运行记录区的追加等。RAM162内的更新后的数据,在将盒式磁带从记录再生部130退出时,通过写入/读出控制部163传送到MIC25。
上述的分区追加动作及后文所述的分区删除动作,可以根据从主机200发送的SCSI命令进行。
另外,在该流式磁带机中,对于追加前的最后分区,可将该最后分区的数据区扩大。即,如图20所示,当在最后分区Pn+1中写有SYS、DATA、EOD时,如图21所示,对DATA的区域重写新的记录数据,或从DATA区域后面的EOD区域起重写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从而形成新的DATA区域。这时,该新的DATA区域或将原来的DATA区域与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合在一起的区域,可以大于原来的DATA区域。在该新的DATA区域的后面,写入EOD。进一步,在该EOD的后面形成ODA,并在该ODA的后面形成SYS、EOD,从而与上述一样形成新的分区Pn+1。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9所示,从主机发送作为SCCI命令的追加分区命令。在该追加分区命令的标题(32h)中,按位置大小描述符(Partition Size Descreptor)指定新的数据扩展DATA区域的大小。此外,新的数据扩展DATA区域的位置,也在追加分区命令中给出。
新的数据扩展DATA区域,与其他区域一样,由帧构成。即,各帧存储ID信息及用户数据。这里,作为用户数据,规定为写入0。在ID信息中,具体地指定EOD为区域ID。即,新的数据扩展DATA区域通过写入EOD形成。
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即使实际上没有进行记录数据的记录,也可以形成,以便能确保将来用于对记录数据进行记录的区域。即,形成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的目的是,预先使该分区的大小大于当前的数据量。
例如,当想要使25GB的AIT盒式磁带具有可容纳相当于5个人的记录数据的容量时,假定第1个人的最初数据只有1GB、第2个人的数据也是1GB。由于要使第2个人使用的分区的开始位置位于从磁带的开头起相当于5GB的位置,所以可将4GB的数据量设定为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在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内并没有要写入的用户数据,所以写入0。作为ID,可指定EOD区。
作为本来的数据区与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的区分方法,可使用文件标志(File Mark)及区域ID(Area ID)。文件标志是附加于各区域边界的一个位置的标志,如果漏掉,则不能复原。当用区域ID进行区分时,即使漏掉了区域ID的变化位置,但只要具有相同区域ID的区域在其后存在,就仍可以发现。因此,区域的区分,用区域ID进行更为安全。
如果将上述的数据区域的扩大动作用流程图表示,则如图22所示,在步骤st21中开始动作后,进入步骤st22,系统控制器161,判断对分区进行追加的命令是否来自主机200。如果命令不是来自主机200,则进入步骤st23,如命令来自主机200,则进入步骤st22a。在步骤st23中,对其他的命令进行处理,然后进入步骤st24停止动作。
在步骤st22a中,系统控制器161,判断当前位置的分区是否封闭。如当前位置的分区封闭,则进入步骤st22b,如当前位置的分区未封闭,则进入步骤st22c。
在步骤st22b中,系统控制器161,一面监视由子代码分离部145输出的区域ID,一面驱动记录再生部130,从而将磁带12输送到当前分区的EOD位置,并进入步骤st22c。
在步骤st22c中,系统控制器161,根据来自主机200的命令,判断是否指定着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的大小。如指定着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的大小,则进入步骤st25,如未指定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的大小,则进入步骤st26。
在步骤st25中,形成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该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属于分区Pn。另外,该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也可以包含在原来的DATA区域内(即,新的记录数据扩展DATA区域为0)。然后,在步骤st26中,系统控制器161,通过在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设定区域ID ,写入属于分区Pn的EOD。进一步,在步骤st27中,系统控制器161,通过在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设定区域ID ,写入ODA。该ODA属于分区Pn。
接着,在步骤st28中,系统控制器161,通过将由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附加的分区ID加1而使分区编号为Pn+1,并在步骤st29中,通过在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设定区域ID ,写入属于分区Pn+1的SYS。然后,在步骤st30中,系统控制部161,进一步通过在第2子代码发生部122B设定区域ID ,写入属于分区Pn+1的EOD,从而形成分区Pn+1。接着,在步骤st31中,系统控制器161,一面监视从子代码分离部145输出的区域ID,一面将磁带12卷回到分区Pn+1的SYS。然后,在步骤st32中,系统控制器161,变更读入RAM162内的MIC25的数据中的例如图28所示的卷信息的最后分区号,同时,对所追加的分区进行系统运行记录区的追加等,从而将MIC25的数据更新,并在步骤st33中停止动作。
在该流式磁带机中,在如图23所示形成多个(n个)分区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将特定的分区以后的分区删去。即,由于分区的个数为n个,所以在MIC25内记录着编号Pn。如上一次卸除时的ODA属于分区Pm,则下一次装入时,从分区Pm的ODA进行装入,并搜索下一个分区Pm+1的SYS。因此,至少下一个分区Pm+1必须存在。这里,将装入前记录在MIC25内的分区编号Pn改写为小于Pn、且在Pm+1以上的编号Po,从而可以将编号在Po+1以后的分区归并为编号Po的分区后删除。
即,由于Pm+1≤Po<Pn,例如当n为7而m为1时,根据P2≤Po<P7,Po是P2、P3、P4、P5、P6中的任何一个。当使Po为P2时,如图24所示,可以通过从分区P2的DATA区域起进行写入、或从EOD区域起进行写入而将P3及其以后的所有分区(P3、P4、P5、P6、P7)全部归并为分区P2后删除。
同样,当使Po为P3时,可以通过从分区P3的DATA区域起进行写入、或从EOD区域起进行写入而将P4及其以后的所有分区(P4、P5、P6、P7)全部归并为分区P3后删除。
这种与盒式磁带对应的分区删除,可根据来自主机200的作为SCCI命令的删除分区命令进行。
在图30中示出删除分区命令的数据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以页代码(Page Code)指示删除分区命令(33h),并以页长度(Page Length)指示随后记述的数据内容长度(字节数)。
作为命令的实际数据内容,按指示分区号(Indicate PartitionNumber)指定要删除的分区。该命令指示应将由该指示分区号指定的编号的分区后面的所有分区删除。就是说,所指定的编号,相当于留下的分区中最后分区的编号。
当发出了这种格式命令时由系统控制器进行的处理,如图31所示。
即,当通过SCCI接口100接收到删除分区命令时,系统控制器161,在步骤st34中开始删除分区处理,并在步骤st35中取入该命令,同时进入步骤st36。在步骤st36中,系统控制器161,判断由删除分区命令的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是否是当前被激活的分区后面的分区。
如果所指定的分区编号是小于当前激活分区的分区编号时,进入步骤st37并视为差错,不进行分区的删除处理。
该步骤st36、步骤st37,仅对在该时刻激活的分区之后的分区进行允许删除的处理。
由删除分区命令指定的分区,是当前激活的分区之后的分区时,进入步骤st38,判断由指示分区号指定的分区是否是当前存在的最后的分区。如果指定的是最后分区,则因不存在应删除的分区,所以在步骤st37中视为差错。
当在步骤st38中判断不是最后分区时,在步骤st39中,将MIC25的数据更新,以便执行删除,然后进入步骤st40结束动作。即,对管理信息进行更新,以便使指定分区号的下一个分区及其以后的分区变为被删除的状态。例如,系统控制器161,变更读入RAM162内的MIC25的卷信息的最后分区号,同时,进行使与被删除的1个或多个分区有关的系统运行记录区无效等操作。
通过上述对MIC25内的管理信息的更新处理,可以将磁带12上的分区删除。
这里,在图32~图37中示意地示出并说明分区删除的动作例。
图32示出当分区#5被激活时由删除分区命令的指示分区号指定分区#5的情况。并且,是分区#5为最后分区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从图31的步骤st36进入步骤st38,但在该步骤st38中,由于所指定的是最后分区,因此将其删除分区命令视为差错。就是说,不执行分区的删除。
图33A示出当分区#5为最后分区、且分区#4被激活时由删除分区命令的指示分区号指定着分区#4的情况。
这是对分区#4后面的分区进行删除的有效命令,所以图31中的处理进入步骤st39,通过更新MIC25的管理信息,如图33B所示,变成将分区#5删除后的状态。
图34A示出当分区#5为最后分区、且分区#0被激活时由删除分区命令的指示分区号指定着分区#0的情况。
这也是对分区#0后面的分区进行删除的有效命令,所以图31中的处理进入步骤st39,通过更新MIC25的管理信息,如图34B所示,变成将分区#1~#5删除后的状态。
图35A示出当分区#5为最后分区、且分区#1被激活时由删除分区命令的指示分区号指定着分区#3的情况。
这是对分区#3后面的分区进行删除的有效命令,所以图31中的处理进入步骤st39,通过更新MIC的管理信息,如图35B所示,变成将分区#4、#5删除后的状态。
图36A示出当分区#5为最后分区、且分区#3被激活时由删除分区命令的指示分区号指定着分区#1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31的步骤st36中得出否定的结果,因而视为差错,不进行分区的删除处理。
图37示出在未装入盒式磁带的状态(磁带未绕装在旋转鼓轮上的状态)下发出删除分区命令的情况。这里,作为非装入状态下的磁带位置,处在分区#1的后端的任选设备区,但其后的装入则在分区#2的系统区完成。就是说,在装入完成的时刻,分区#2变为激活状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由删除分区命令的指示分区号指定着分区#2~#4中的任何一个时,该命令有效并执行删除,而另一方面,当指定着分区#0、#1、#5中任何一个时,该命令无效,因而不执行删除。
在该流式磁带机中,即使所装入的磁带12的各分区编号不是按升序排列,但当追加分区时,也可以分割最后分区,并对该分割部后面的分区附加从对分割前已存在的分区附加的编号中的最大编号起递增的编号。即,如图25所示,例如当所装入的磁带已形成8个分区并对这些分区附加按降序排列的编号P7、P6、P5、P4、P3、P2、P1、P0时,为追加分区,可将最后分区P0分割为分区P0和分区P8。最后分区的编号变为P8。当进一步追加分区时,通过将最后分区依次进行分割,可依次追加附加了P9、P10、P11、P12的升序编号的分区。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盒式磁带,备有至少具有2个带有编号的分区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各个分区内的带状记录媒体及与该带状记录媒体分开设置的用于记录与上述各分区有关的附属信息的存储装置。并且,对上述各分区附加的编号,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附加,存储装置,至少存储着对上述各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的编号。
本发明的磁带记录装置,采用上述盒式磁带,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带状记录媒体上,该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当追加分区时,分割最后的分区,并将从对分割前已存在的分区附加的编号中的最大编号起递增的编号附加于该分割部后面的分区。
即,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自由删除和追加分区、且可以很容易地推算在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分区总数、并且无需进行预格式化的盒式磁带及磁带记录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盒式磁带,备有至少具有2个带编号的分区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该各分区内的带状记录媒体及与上述带状记录媒体分开设置的用于存储与上述各分区有关的附属信息的存储装置,该盒式磁带的特征在于对上述各分区附加的编号,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附加,上述存储装置,至少存储着对上述各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
2.一种磁带记录装置,将记录数据记录在盒式磁带的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该盒式磁带具有被分割为至少2个带编号的分区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各分区内的带状记录媒体及与该带状记录媒体分开设置的用于存储与上述各分区有关的附属信息的存储装置,该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备有输入装置,用于输入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数据;读出装置,用于从上述存储装置读出附属信息;记录控制装置,根据由上述读出装置得到的附属信息将由上述输入装置输入的记录数据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附属信息发生装置,在将上述记录数据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时用于产生新发生的附属信息;及写入装置,用于将上述附属信息发生装置产生的新的附属信息写入上述存储装置;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分割最后的分区,并通过将从分割前附加于上述分区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起递增的编号附加于该分割部后面的分区,从而追加新的分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对上述分区附加分区编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写入装置,将对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存储在上述存储装置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区,具有记录使用历史信息的系统区、记录上述记录数据的数据区、及指示该数据区结束的EOD区,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当追加分区时,输送带状记录媒体,直到发现最后分区所包含的EOD区为止,并在所发现的EOD区的后面接着形成用于装入/卸除带状记录媒体的设备区、所追加的分区的系统区及EOD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读出装置,从上述存储装置读出上一次的卸除位置信息,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仅当所装入的带状记录媒体的上述设备区与上述卸除位置一致时,才追加新的分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区,具有记录使用历史信息的系统区、记录上述记录数据的数据区、及指示该数据区结束的EOD区,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当追加分区时,将带状记录媒体输送到当前位置的分区所包含的EOD区的位置,并形成与由来自外部的命令指定的区域大小相对应的扩展数据区,并接着形成上述EOD区和用于装入/卸除带状记录媒体的设备区、所追加的分区的系统区及EOD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控制装置,形成作为上述扩展数据区的EOD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写入装置,更新上述附属信息,以便存储对包含追加分区的带状记录媒体的各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
10.一种带状记录装置,将记录数据记录在盒式磁带的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该盒式磁带备有被分割为至少2个带有编号的分区且最后的分区一直延伸到带状记录媒体的末端并将记录数据记录在各个分区内的带状记录媒体及与该带状记录媒体分开设置的用于存储与上述各分区有关的附属信息的存储装置,该磁带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备有读出装置,用于从上述存储装置读出附属信息;记录控制装置,根据由上述读出装置得到的附属信息将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数据删除;附属信息更新装置,在将记录在上述带状记录媒体上的记录数据删除时用于将附属信息更新;及写入装置,用于将由上述附属信息更新装置更新后的新的附属信息写入上述存储装置;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仅当由来自外部的删除命令指定的分区是当前使用中的分区及其后面的分区、且所指定的分区不是最后分区的情况下,将所指定的分区后面的分区删除,并使所指定的分区成为最后的分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附属信息,包含用于指示对带状记录媒体上形成的各分区附加的分区编号中的最大编号的编号信息,上述附属信息更新装置,随着分区的删除,将上述编号信息更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带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控制装置,从带状记录媒体的起始端侧向末端侧按升序对上述分区附加分区编号。
全文摘要
在磁带上具有写入记录数据的多个分区的盒式磁带中,使对各个分区附加的编号P
文档编号G11B27/11GK1243593SQ98801743
公开日2000年2月2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1997年9月12日
发明者高山佳久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