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记录/重放装置以及该装置的拾波器初始位置调整方法

文档序号:674877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盘记录/重放装置以及该装置的拾波器初始位置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盘上记录或者重放信息的装置以及其拾波器(pickup)的初始位置调整方法。
作为这种盘记录/重放装置的机械平台(2),已知图2所示的结构。该机械平台在底架(4)上开设的开口(40)内架设2条导轴(41)(41),在开口(40)的端部设置使盘旋转的转盘(31)。两个导轴(41)(41)上以自由移动的方式镶嵌了具有物镜(30)的拾波器(3)。拾波器(3)由底架(4)上的马达(未图示)驱动。在开口(40)内,在位于转盘(31)的附近,设置了检测拾波器(3)达到了盘的最内周侧的检测开关(SW)。
盘(6)被容纳在盒(60)内,该盒(60)上设置了挡板(61)。在底架(4)上的支承杆(42)(42)(42)上载置了盒(60)的状态下,如果挡板(61)滑动,露出盘,则能够从拾波器(3)的透镜(30)向盘背面发射光束进行信号的记录或者重放。
盘(6)如图3所示,外径是64mm,中空部分的内径是29mm。把从内径29mm到32mm的区域称为读入区(A),把从直径32mm到61mm的区域称为程序区(B),把从直径61mm到外周的区域称为读出区(C)。所谓读入区(A)是记录在盘内的作为信息概要的所谓TOC(Table ofcontents)的区域。即,如后所述,为了确认拾波器(3)的位置,在读入区A上必须记录信号。程序区(B)中记录了音乐信号等所希望的信息。拾波器(3)如果检测到读出区(C)的记录信号,则拾波器(3)判断为离开了程序区(B)的外周侧。
在记录或者重放的待机状态下,拾波器(3)开始时位于读入区(A),接触检测开关(SW)。把这时的位置作为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确认以后,读入TOC信息,使光点在任意的地址上移动,进行信号的记录或者重放。为了从盘准确地读取信号,需要加上在盘上使光束对焦的聚焦伺服,用于准确地跟踪盘上的记录槽的跟踪伺服以及根据记录在盘内的同步信号使盘以一定速度旋转的速度伺服。
如果在最初照射了光束的位置上没有记录任何信号,则由于没有同步信号所以不能够加上速度伺服,其结果不能够进行记录或者重放。为了加上速度伺服,拾波器(3)开始时必须准确地位于读入区(A)。
然而,在以往的装置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检测开关(SW)安装在底架(4)上,在大量地生产装置的情况下,由于检测开关(SW)的安装位置、安装角度的分散性,即使按压检测开关(SW)停止拾波器(3),有时拾波器(3)也不能够准确地位于读入区。另外,拾波器(3)由马达(未图示)驱动,然而由于该马达驱动力的分散性以及拾波器(3)的移动负载的分散性,即使准确地安装了检测开关(SW),按压检测开关(SW)后到拾波器(3)停止为止的惯性所产生的移动距离不同,有时拾波器(3)在开始时不能够位于读入区(A)。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虑在每个机械平台(2)检查检测开关(SW)的安装位置等,然而这样做将非常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记录或者重放的待机状态下,可靠地把拾波器设定在读入区内。
盘记录/重放装置具有沿着盘的信号记录面以自由移动的方式设置的检测盘上的信号以及地址的拾波器(3)和检测拾波器达到了盘的内周侧的检测开关(SW)。
本发明的概略示于

图10至图12的流程图。首先,在盘的读入区(A)内设定拾波器(3)最初应该所处的目标区。
使拾波器(3)从盘内周向外周移动,检测开关(SW)检测出拾波器(3)的通过以后,进而以预先设定的时间(S1)使盘向盘外周超限(overrun)(S3)。
读入该超限结束时的盘上的地址A点(S5),使拾波器(3)返回到内周侧,使用检测开关(SW)检测拾波器(3)的通过并使其停止。
如果该地址A位于目标区的盘的外周侧,则缩短地修正应超限的时间(S11,S12)。如果该地址A位于目标区的盘的内周侧,则加长地修正应超限的时间(S10,S15),再次重复进行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外周侧的动作,存储达到了目标区时的超限时间(S19)。
重复进行超限的时间的缩短工作,在超限时间达到基准时间t1以下时(S16),这时读入的地址A如果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使超限的方向反转(S17),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重复进行超限的时间的缩短或者加长工作,存储最终拾波器(3)位于目标区内时的超限时间(S19)。
再次开始记录或者重放时,使拾波器(3)从盘内周侧向外移动,从检测开关(SW)检测到拾波器(3)的位置开始,预先使拾波器(3)移动存储的超限时间。
这样,在每个记录或者重放装置中,设定超限时间,在记录或者重放的开始时,如果使拾波器(3)预先在目标区内待机,则能够准确地读出盘的TOC信号。由此,拾波器(3)被设定在理想的初始位置,顺利地进行其后的记录或者重放工作。
图1是盘记录/重放装置的内部框图。
图2是众所周知的机械平台的斜视图。
图3是盘的平面图。
图4是盘的前置槽的斜视图。
图5是示出地址与盘直径关系的曲线图。
图6A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位置微调控制。
图6B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位置微调控制。
图7A、图7B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检测开关与目标区的位置关系。
图8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检测开关与目标区的位置关系。
图9示出第1实施例中的检测开关与目标区的位置关系,与图8的检测开关与目标区的位置关系相反。
图10至图12是示出拾波器初始位置的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第1实施例中的位置微调控制的流程图。
图14A、图14B、图15示出第2实施例中的检测开关与目标区的位置关系。
图16、图17是第2实施例中的位置微调控制的流程图。
图18、图19是示出拾波器初始位置的微调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在记录或者重放开始时,使拾波器移动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21是众所周知的盘记录/重放装置的总体斜视图。
(装置的概略)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例。
图1是盘记录/重放装置的总体框图。装置中,在微型计算机(以下简称为微机)(1)上,连接了非易失性存储器(7),机械平台(2),电路块(8),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键(5),显示装置的工作状况的显示器(50)(参照图21)。机械平台(2)的结构与图2相同。
在微机(1)的内部,通过总线(81)连接了逻辑运算单元(以下称为ALU)(10),存储了工作程序的ROM(11),存储了后述的超限时间以及计数的数的RAM(12),测量预定时间的经过的定时装置(13)。上述非易失性存储器(7),机械平台(2),电路块(8)经过端口(80)连接在总线(81)上,显示器(50)经过显示控制器(83)连接在总线(81)上,操作键(5)经过A/D变换器(82)连接在总线(81)上。所谓电路块(8)指的是在这种盘记录/重放装置中所规定的被称为ATRAC(Adaptive Transform Acoustic Coding)方式的信号压缩、扩展电路和上述聚焦伺服、跟踪伺服、速度伺服的电路,被导电性地连接在机械平台(2)上。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中,如后所述存储了驱动拾波器(3)的马达的超限时间。
所谓聚焦伺服,指的是为了把来自拾波器(3)的透镜(30)的光束对焦在盘背面而使透镜(30)微细地升降等的伺服,主要使用众所周知的象散法。另外,所谓跟踪伺服指的是控制光束的位置使得光束的焦点准确地追寻盘上的凹坑。有众所周知的光束法和推挽法。所谓速度伺服,指的是在线速度恒定的盘中,控制盘的旋转,具体地讲设定为1.4m/sec的等速旋转,根据盘内的基准信号与电路的基准信号的偏移量加上伺服。
在以下的记述中,把使聚焦伺服、跟踪伺服、速度伺服一系列的伺服工作进行称为伺服ON,把解除伺服工作称为伺服OFF。
另外,在这样的盘中,如图4所示,在背面除读入区(图3的A)以外在整个圆周上形成称为前置槽(62)的槽,使该槽成为轻微的蛇形。使用该蛇形槽,在每个13.3msec的移动距离处形成地址,即使在盘未记录的状态下也能够检测地址。另外,在读入区中,代替其前置槽(62),可以形成凹坑(未图示)。
在这样的盘中,盘上的位置用簇表示。把13.3msec的移动距离称为一个扇区,36个扇区是一簇的距离。
在盘上,有在直径32mm的假设圆上定为0簇的位置,最小簇是直径29mm上的-134簇,最大簇是直径64mm上的2060簇。盘的直径与簇的关系示于图5的曲线,所谓直径为0mm指的是盘中心。
在记录或者重放时,首先从拾波器(3)的透镜(30)在盘背面照射光束点,加上聚焦伺服,使光束对焦在盘背面。然后,使透镜(30)沿着与盘背面相对的面移动,加上跟踪伺服和速度伺服。在读取了地址数据以后,使透镜(30)或者拾波器(3)移动,使光束移动到任意的地址,读取所希望的信号。
如上所述,在信号的记录重放开始时如果拾波器(3)没有达到读入区(图3的A),则由于不能够检测同步信号因此不能够加上速度伺服,其结果不能够进行记录重放。
本实施例中,根据后面所述的流程,进行初始位置调整,在待机状态下使拾波器(3)位于读入区内。
具体地讲,由于不进行对于目标区的检测开关(SW)的相对位置判断,因此一度使拾波器(3)向外移动,在求出地址以后,则重复进行使拾波器(3)返回的动作,求出拾波器(3)最初应该待机的位置。
把拾波器(3)在待机位置应处的目标区预先设定为读入区内的-80~-40簇。该流程的执行程序存储在微机(1)内的ROM(11)中,该程序通过ALU(10)读入。
在以下的记述中,把从拾波器(3)使检测开关(SW)动作的位置开始的再行进这一点称为超限。该超限的时间由微机(1)决定,而为了微机(1)内的运算的方便,超限的时间采用正负值。根据该超限时间是正还是负,拾波器(3)移动的方向相反,而实际上超限的时间是在计算机(1)内运算的时间的绝对值。
在微机(1)内的RAM(12)中,作为超限距离D1的移动时间预先存储了30msec。之所以定为30msec,是根据检测开关(SW)与目标区的设置位置大多偏移拾波器(3)的大约30msec左右的移动量范围内的经验。
另外,如后述那样,根据把通过检测开关(SW)以后的拾波器(3)的超限方向取为盘内周侧或者外周侧的某一方,初始位置调整的方法不同。把使拾波器(3)的最初超限方向取为盘外周侧的控制作为第1实施例,把使拾波器(3)的最初超限方向取为盘内周侧的控制作为第2实施例。
(第1实施例)图7A、图7B、图8以及图9示出检测开关(SW)与目标区的关系。本例中,微机(1)内的超限时间是正值时,拾波器(3)向盘外周侧移动,是负值时,向盘内周侧移动。
另外,本例中的拾波器(3)的初始位置的调整示于图10至图12的流程,而在该初始位置调整中,进行位置微调控制。
位置微调控制所谓位置微调控制,指的是检测出检测开关(SW)的ON、OFF,使得拾波器(3)仅以微小量往复动作,具体地示于图6A以及图13的流程。预先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首先,ALU(10)读出预先存储在RAM(12)中的超限时间,同时,使得拾波器(3)向内侧移动(S20),把检测开关(SW)置为ON(S21,AA点)。驱动拾波器(3)的马达的旋转方向相反。而通过开关检测的抖动(chattering)处理以及拾波器(3)的惯性移动,超过B1后停止(BB点)。检测开关(SW)保持ON的状态。
这时,拾波器(3)成为伺服OFF,不读入BB点的地址。在超过B1以后拾波器(3)的移动方向反转(C1),向盘外周移动(S22)。
如果检测开关(SW)成为OFF,即,如果拾波器(3)离开检测开关(SW),则首先判定从RAM(12)读入的超限时间是正还是负(S24),如果超限时间为正,则如图6A的实线所示,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外周侧,拾波器(3)前进作为超限时间的距离的D1而停止(B点)(S28,S29)。
另外,如果在步骤S24中判定为超限时间为负,则如图6A中点划线所示,检测开关(SW)使得拾波器(3)从OFF的位置向盘内周移动(S25),在检测开关(SW)成为ON以后(S26),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D1所示的超限距离后停止(S27,S29)。另外,由于拾波器(3)的移动量C1极小,因此检测开关(SW)为OFF的位置大致与AA点一致。
调整顺序按照顺序说明图10至图12的流程。
首先,ALU(10)把计数的数设定为3(S2)。所谓计数的数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重复进行位置微调控制的次数。之所以把位置微调控制重复进行3次,是因为鉴于根据拾波器(3)的读取误差等读取的地址中存在分散性,重复进行位置微调控制,求出具有可靠性的超限时间。
其次,ALU(10)从RAM(12)读入超限距离D1的时间,进行上述的位置微调控制(S3)。拾波器(3)在检测开关(SW)成为OFF以后移动30msec。该时间测量用微机(1)内的定时装置(13)(参照图1)进行。
在经过超限时间,拾波器(3)停止以后,伺服ON(S4),确认拾波器(3)停止的地点(A点)的地址(S5)。在该伺服ON工作以后,进而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如图7A、B中用点划线所示的那样,使拾波器移动到X点,更具体地讲移动到200簇附近(S6)。在拾波器(3)停止以后,把伺服工作置为OFF(S7)。
使拾波器进一步超限到该X点的原因是因为基于30msec左右的超限时间的拾波器(3)的移动量非常短,在以后的工作中,拾波器(3)的移动速度不稳定。即,虽然用马达驱动拾波器(3),然而如果拾波器(3)的移动量少,则马达的驱动转矩不稳定,因此为了使拾波器(3)的移动速度稳定,所以才使其进一步超限。
其次,使拾波器(3)返回到盘内周侧,再次进行位置微调控制(S8)。在按压检测开关(SW)停止了拾波器(3)以后,再次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
地址A进入到目标区时在步骤S5中读出的地址A点如图7A所示那样,在进入到目标区时,通过步骤S10、S11从计数的数减1(S13),返回到步骤S3。把该动作重复3次(S14)。如果计数的数是0(S14),则由于结束了位置微调控制的重复动作,因此把这时的超限时间,具体地讲是30msec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中(S19)。该存储工作根据ROM(11)内的程序,由ALU(10)进行。
地址A越过目标区时在步骤S5中读入的地址A如图7B所示那样,比目标区更偏向盘外周侧时(S11),由于拾波器(3)越过目标区,因此把超限时间减去10msec(S12),返回到步骤S2。
地址A还没有达到目标区时在步骤S5中读入的地址A点如图8所示那样,比目标区脱离盘内周侧时(S10),由于拾波器3尚未达到目标区,因此在超限时间上加10msec(S15),返回到步骤S2。
当拾波器(3)位于目标区内时,与上述同样地重复进行位置微调控制,使超限时间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中(S19)。
超限时间由于缩短而成为0秒时如图9所示,当目标区比检测开关(SW)位于盘内周侧时,即使重复3次每次把拾波器(3)的超限时间减去10msec并使其往复的工作,即,使超限时间为0秒,读入的地址也在B点附近,拾波器(3)没有进入到目标区(S16)。所谓该B点是拾波器(3)在把检测开关(SW)置为OFF以后,依靠惯性向盘外周侧稍稍移动的地点。
这时,ALU(10)使得从RAM(12)读出的超限时间的正负反转(S17)。如前所述,时间的正负是为了微机(1)内的处理方便,实际上拾波器(3)移动的时间是超限时间的绝对值。
如果超限时间为负,则拾波器(3)向盘内周超限(图13的步骤S24~S27)。当初被设定的超限时间成为-30msec(S18),返回到步骤S2。
经过该超限时间拾波器(3)停止了以后,使伺服ON(S4),读入地址(S5)。使伺服OFF(S7),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在把检测开关(SW)置为OFF以后,把该地址与目标区进行比较。
如图9所示,拾波器(3)停止时的地址A3与目标区相比位于盘外周侧,即大于-40簇时,从超限时间减去10msec,成为-40msec(S12),返回到步骤S2。如图9的A4地点中所示的那样,如果拾波器(3)位于目标区,则根据计数的数重复3次地址的检测工作,把超限时间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中。
在结束了拾波器(3)的初始位置调整以后,切断向装置的通电。以后,使用者再次向装置通电以进行记录或者重放时,如图20的流程所示,首先,ALU(10)从非易失性存储器(7)读出超限时间(S60)。接着,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S61),在检测开关(SW)成为ON以后(S62),使拾波器(3)反转,向盘外周侧移动(S63)。检测开关(SW)成为OFF(S64)以后,仅使拾波器(3)移动读入的超限时间(S65)。当然,这时如果超限时间为正,则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侧移动,如果为负则使其向盘内周侧移动。拾波器(3)位于读入区的目标区,能够准确的读出盘的TOC信号。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以后的记录或者重放工作。
另外,在上述工作中,如果超限时间为0msec,则使拾波器(3)的超限方向反转,然而也可以设定判断超限方向的基准时间t1,例如5msec,如果超限时间成为基准时间t1以下,则使拾波器(3)的超限方向反转。
另外,也可以在结束了拾波器(3)的初始位置调整以后,使拾波器(3)返回到盘内周。
(第2实施例)图14A、14B以及图15示出其它实施例中的检测开关(SW)与目标区的关系。
本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反,在超限时间是正值的时候,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是负值的时候,向盘外周侧移动。另外,位置微调控制如图16、图17的流程以及图6B所示,与第1实施例不同,以下说明位置微调控制的顺序。
位置微调控制图6B中,预先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外周。首先使拾波器(3)向内移动(S40),把检测开关(SW)置为ON(S41,AA点)。使驱动拾波器(3)的马达的旋转方向反转。在拾波器(3)由于惯性超过检测开关(SW)B1并且在BB点停止以后,使拾波器(3)的移动方向反转(C1),向盘外周移动(S42)。检测开关(SW)置为OFF(S43)。
然后,再次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S44)。在检测开关(SW)成为ON以后(S44),判定超限时间D1是正还是负(S46)。在超限时间D1是正的时候,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移动相当于超限时间D1的距离(S47),在拾波器(3)停止时(S48),使伺服ON,确认拾波器(3)所处地点的地址C点。
在超限时间D1是负的时候,如图6B中点划线所示,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S49),检测开关(SW)成为OFF后,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相当于超限时间D1的距离(S47),在拾波器(3)停止时(S48),使伺服ON,确认拾波器(3)所处地点的地址C点。
本实施例的工作顺序中,在设定初始超限时间和计数的数并重复了微调控制以后,进行伺服ON、OFF的工作的方面与第1实施例相同,如图10以及图18、图19的流程所示。把初始的超限时间D1设定为30msec。
地址C越过目标范围时如图14A的C点所示,如果拾波器(3)超限以后的地址是-80簇以下,即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S31),则从超限时间减去10msec(S32),返回到步骤S2。在图14A中,超限时间成为20msec。
地址C没有达到目标范围时如图114B的C点所示,如果拾波器(3)超限后的地址是-40簇以上,即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S30),则由于拾波器(3)尚未达到目标区,因此在超限时间上加上10msec(S35),返回到步骤S2。在图14B中,超限时间成为40msec。
超限时间设定以后,在一度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以后(S6),使拾波器3朝向检测开关(SW)返回到内侧。在检测开关(SW)成为ON之后,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计算出来的超限时间。以下,到计数的数成为0为止(S34),重复上述工作。
超限时间由于缩短而成为0秒时如图15所示,如果目标区比检测开关(SW)位于盘内周侧,则计数的数成为0,即使超限时间成为0msec(S36),地址也是D点,拾波器(3)不进入目标区。该D点是拾波器(3)向盘外周移动并且把检测开关(SW)置为OFF以后,依靠拾波器(3)的惯性向盘外周侧稍稍移动的地点。另外,在图15中,虽然看起来目标区与X点接近,但实际上X点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
这时,ALU(10)使从RAM(12)读出的超限时间的正负反转(S37)。如果超限时间成为负,则拾波器(3)在盘外周超限,因此当初被设定的超限时间成为-30msec(S38),返回到图10的步骤S2。
经过该超限时间拾波器(3)停止以后,使伺服ON(S4),读入地址。在使伺服OFF(S6)并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把检测开关(SW)置为ON以后,把该地址与目标区进行比较。
如图15的D1点所示,超限后的地址如果位于-80簇以下,即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则由于拾波器(3)尚未达到目标区(S31),因此从超限时间减去10msec(S32),成为-40msec,返回到步骤S2。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然而如果拾波器(3)停止时的地址位于-40簇以上,即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由于拾波器(3)越过目标区(S30),因此在超限时间上加上10msec,成为-20msec(S35)。返回到步骤S2。
在超限结束,拾波器(3)停止时,使伺服ON,读入地址。在拾波器(3)位于目标区内时,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中存储该时刻的超限时间(S39)。
由于初始位置调整中的超限时间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7)中,因此即使在切断了装置的通电以后,也继续存储超限时间。从而,在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如果预先设定超限时间,则即使在把装置转到使用者手中以后,在记录或者重放的待机状态下,也准确地把拾波器(3)设定在读入区中。
另外,非易失性存储器(7)由E2PROM等构成,用于存储伺服增益等的调整值、数字滤波器的系数等特性设定值,为了存储拾波器(3)的超限时间,可以利用空地址。
另外,把拾波器(3)的初始超限时间取为30msec,这只是一个例示,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的值。
在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在装置组装以后的调整工序中进行上述初始调整。具体地讲,一边同时按下图21所示的操作键中的任意的操作键(5)(5)(5),一边使微机(1)的ROM(11)中的程序工作。由于使用者几乎不会同时按压该操作键(5)(5)(5),因此难以想象使用者会任意地设定超限时间。
在上述处理中,示出依据超限时间的调整方法,还有从最初读入的地址根据运算进行分配的方法和把超限时间存储在设置于微机(1)的存储器(未图示)中并依据备用电源进行保持的方法,可用来代替该方法。另外,在装置组装完成以后,即使转到使用者的手中,对应于拾波器(3)的驱动负载等的老化,修理者也可以操作操作键(5)(5)(5)。
权利要求
1.一种盘记录/重放装置的拾波器的初始位置调整方法,这是调整具有设置成可以沿着盘的信号记录面移动来检测盘上的地址的拾波器(3)和检测达到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的检测开关(SW)的盘记录/重放装置的拾波器的初始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作为盘的内周部分的读入区中设定拾波器(3)初始应所在的目标区的工序;使拾波器(3)从盘内周向盘外周移动,在检测开关(SW)检测到拾波器(3)的通过之后,进而使拾波器向盘外周仅超限预先设定的时间的工序;读入该超限结束时的盘上的地址A,使拾波器(3)返回到盘内周,由检测开关(SW)检测拾波器(3)的通过并使其停止的工序;如果该地址A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修正成缩短应超限的时间,如果该地址A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则修正成加长应超限的时间,然后再次重复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外周侧的工作,并且存储达到目标区时的超限时间的工序;重复进行超限时间的缩短的工作,在超限时间达到基准时间t1以下时,这时如果读入的地址A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使超限方向反转,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重复进行超限时间的缩短或者加长工作,存储拾波器(3)最终地位于目标区内时的超限时间的工序;以及再次开始进行记录或者重放时,使预先返回到比检测开关(SW)位于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向外移动,在检测开关(SW)检测出了拾波器(3)的位置开始,使拾波器(3)移动所存储的超限时间。
2.如权利要求1中记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开关(SW)检测出拾波器(3)的通过以后,使拾波器向盘外周超限,读入了地址A以后,进一步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侧移动直到预定的地址位置X点,使拾波器(3)的移动稳定以后,把拾波器(3)返回到盘内周侧。
3.一种盘记录/重放装置,该装置具有在底架(4)上设置成沿盘的信号记录面可以自由移动并且检测盘上的地址的拾波器(3)和检测达到了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的检测开关(SW),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在作为盘的内周部分的读入区内,输入拾波器(3)最初应所在的目标区的逻辑运算单元(10);存储了程序的ROM(11),该程序重复进行以下工作使拾波器(3)从盘内周移动到外周,在检测开关(SW)检测出拾波器(3)的通过以后,进而使拾波器向盘外周超限预先设定的时间,读入该超限结束时的盘上的地址A,使拾波器(3)返回到内周侧,如果该地址A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设定成缩短应超限的时间,如果该地址A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则设定成加长应超限的时间,然后再次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外周侧;以及存储拾波器(3)最终位于目标区内时的超限时间的存储器(7),再次开始记录或者生时,使预先返回到比检测开关(SW)位于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向外移动,从检测开关(SW)检测出了拾波器(3)的位置开始,使拾波器(3)移动所存储的超限时间。
4.一种盘记录/重放装置的拾波器的初始位置调整方法,在该方法中,调整具有设置成可以沿着盘的信号记录面移动并且检测盘上的地址的拾波器(3)和检测达到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的检测开关(SW)的盘记录/重放装置的拾波器的初始位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作为盘的内周部分的读入区中设定拾波器(3)初始应所在的目标区的工序;使拾波器(3)从盘内周向盘外周移动,在检测开关(SW)检测到拾波器(3)以后,使拾波器返回到盘内周侧,在检测开关(SW)再次检测到拾波器(3)以后,使拾波器向盘内周侧超限预先设定的时间的工序;读入了该超限结束时盘上的地址C以后使拾波器(3)返回到盘外周,使用检测开关(SW)检测拾波器(3)的通过并使其停止的工序;如果该地址C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则修正成缩短应超限的时间,如果该地址C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修正成加长应超限的时间,然后再次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内周侧,重复进行以上的工作,并且存储达到了目标区时的超限时间的工序;重复进行超限时间的缩短的工作,在超限时间达到基准时间t1以下时,这时如果读入的地址C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则使超限方向反转,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侧移动,重复进行超限时间的缩短或者加长工作,存储拾波器(3)最终位于目标区内时的超限时间的工序;以及再次开始进行记录或者重放时,使预先返回到比检测开关(SW)位于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向外移动,从检测开关(SW)检测出了拾波器(3)的位置开始,使拾波器(3)移动所存储的超限时间。
5.如权利要求4中记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读入地址C,在使拾波器(3)返回到盘外周时检测开关(SW)检测出拾波器(3)的通过以后,进而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侧移动到预定的地址位置X点,使拾波器(3)的移动稳定以后,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内周侧。
6.一种盘记录/重放装置,具有在底架(4)上设置成沿着盘的信号记录面可以自由移动并且检测盘上的地址的拾波器(3)和检测达到了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的检测开关(SW),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在作为盘的内周部分的读入区内,输入拾波器(3)最初应所在的目标区的逻辑运算单元(10);存储了程序的ROM(11),该程序重复进行以下工作使拾波器(3)从盘内周移动到外周,在检测开关(SW)检测出拾波器(3)的通过以后,使拾波器返回到盘内周,在检测开关(SW)再次检测出拾波器(3)的通过以后,使拾波器向盘内周侧超限预先设定的时间;读入了该超限结束时的盘上的地址C以后,使拾波器(3)返回到外周,用检测开关(SW)检测出拾波器(3)的通过并使其停止;如果该地址C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则设定成缩短应超限的时间,如果该地址C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设定成加长应超限的时间,然后再次使拾波器(3)移动到盘内周侧,重复进行上述工作;以及重复进行超限时间的缩短工作,如果在超限时间达到了基准时间t1以下时,读入的地址D位于目标区的盘内周侧,则把超限方向反转,使拾波器(3)向盘外周侧移动,重复超限时间的缩短或者加长工作;以及存储拾波器(3)最终地位于目标区内的超限时间的存储器(7),再次开始记录或者生时,使预先返回到比检测开关(SW)位于盘内周侧的拾波器(3)向外移动,从检测开关(SW)检测出了拾波器(3)的位置开始,使拾波器(3)移动所存储的超限时间。
全文摘要
盘记录/重放装置首先设定目标区,使拾波器3向盘内周侧移动把检测开关SW置为ON。然后使拾波器3反转移动,从检测开关SW成为OFF的位置开始,再超限预定时间。读入了超限后的地址后,使拾波器3返回,在该地址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时,减少超限时间,再次重复进行拾波器3向读入区的移动工作,在超限时间达到了预定量以下时,如果地址位于目标区的盘外周侧,则向盘内周侧反转超限,存储准确地达到了目标区时的超限时间。
文档编号G11B7/085GK1249504SQ9912076
公开日2000年4月5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28日
发明者尾方仁士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