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0744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电源连接器。
如图9所示的美国专利第5,055,055号,其揭示有一种现有电源连接器200,这个电源连接器200包括有导电体217、包覆在导电体217外围的绝缘壳体215、若干个端子220、金属套筒216及导电接脚218,其中在导电体217的中央设有一贯通其前后表面的纵长通孔222,金属套筒216收容于其中,导电接脚218与金属套筒216一起组入上述通孔222中,且金属套筒216包覆于接脚218外围而对接脚218施加有一向内的作用力。由于金属套筒216具有一定弹性,因此接脚218可在套筒216中滑动,当经过多次插拔后,套筒216的弹性将明显降低,从而致使接脚218的滑动范围变大,尤其是当连接器200受到振动时,接脚218的振动更为显着。
另外,如

图10与图11所示的美国专利第5,807,120号,其揭示有另一种现有电源连接器300,这个电源连接器300包括有绝缘壳体314、绝缘定位体318、金属套筒316及弧形导电片322,其中自导电片322的两侧壁的底端向下延伸设有若干个焊接端317以插入电路板上(未图示),套筒316的相对两端316a朝向其中央逐渐变细,并且收容于导电片322中,而导电接脚(未图示)则收容于套筒316中,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在电路板与导电接脚之间形成电性导通。图10揭示了这个电源连接器300的部分装配示意图,绝缘壳体314的内侧壁314a对弧形导电片322的顶部向下施加压力,而定位体318的中部318a则向上紧贴于套筒316底部且设置于导电片322的两排焊接端317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导电片322可于套筒316两端的顶端316a处与套筒316实现电性接触。但是,仅借助由相对两端的顶端形成的接触面积并不能满足目前电源连接器传输电力的要求。因此仍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导电接脚可稳固装配于电源连接器的导电体中,同时在若干个导电端子与导电体之间产生较大的接触面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源连接器包括有绝缘壳体、导电主体、导电接脚及若干个端子,其中绝缘壳体具有一收容空间及设于其前表面上贯通收容空间的开口;导电主体收容于壳体的收容空间中,其具有与上述开口相对齐的通孔;导电接脚收容于通孔中,其前段穿过壳体的开口而凸出于壳体前表面;其中在通孔两侧的主体上各设有若干个通道,若干个端子收容于相应的通道中且与主体相接触,而收容于主体通孔中的接脚则与主体相配合。
具有上述特征的电源连接器,其中在其主体底面的两侧边各向上延伸有一狭缝,每一狭缝均与设于主体同一侧的通道的低部相连通,于主体的两相对侧表面上各具有一与通孔平行的槽道,每一槽道均垂直于与其位于通孔同一侧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并与这些通道相连通;收容于通孔同一侧的通道中的端子与收容于通孔另一侧的通道中的端子呈分开设置,每一端子均包括有配合部、相互连接呈平面构形并收容于狭缝中的固持部及可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部,端子配合部由根部、尖部及连接根部与尖部的杆部组成,其中根部收容于第二通道中,尖部收容于第一通道中,杆部在端子插入主体后成型于槽道中,在一排端子的固持部上形成有若干个凸块,当端子组设于主体中时,凸块抵靠在狭缝的内表面上,从而迫使端子紧靠在相应通道的内表面上,同时也迫使杆部抵靠于槽道的内侧表面上;因此通过在端子上设置凸块与杆部将增加其与主体间的接触面积,而在导电接脚的后段具有刻痕使其可与主体的纵长通孔干涉配合,通过这种方式导电接脚可紧固于主体的通孔中。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其端子杆部抵靠在主体的贴靠面上,以及设于端子上的凸块抵靠在相应主体通道的内表面上,而增加端子与主体间的接触面积,并借助设于导电接脚后段的刻痕与主体的纵长通孔干涉配合,从而达到将接脚紧固于主体通孔中的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端子侧视图。
图5是沿图1所示的D-D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所示的E-E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源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8是沿图7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
图9是现有电源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另一现有电源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现有电源连接器的剖面图。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1,其包括有导电主体10、可插置于主体10中的导电接脚30、可组设于主体10中的若干个端子40及包覆于主体10外围的绝缘壳体50。其中主体10略呈长方形体,其具有顶面101、底面102、前表面103、后表面104及相对的两侧表面106,请配合参阅图2,一通孔13沿纵长轴线L贯穿于前、后表面103、104且呈圆柱形以收容导电接脚30,这个通孔13包括有第一通孔131及第二通孔133,其中第一通孔131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133的直径。
在主体10的两侧表面106上均具有朝向通孔13处内凹的纵长水平槽道110,在每一槽道110的内壁中各提供有一面向外侧的贴靠面105,这些贴靠面105贯穿于主体10的前、后表面103、104且均与对称轴L所在的垂直面相平行。每一槽道110分别将主体10的两侧表面106分隔为上侧表面15与下侧表面16,由图3观察,每一上侧表面15均具有五个垂直于水平槽道110的第一通道152,而每一下侧表面16则具有五个与上述五个第一通道152一一对齐的第二通道162,在每一下侧表面16的底面中央位置处进一步设有一缺口161。上述每一通道152及162均与相应的水平槽道110相连通,其中位于主体10同一侧的第二通道162自槽道110的表面向下延伸一段距离后与设于主体10底面102且向上贯通于下侧表面16的狭缝164相连通。本实施例适用的端子数为10根,但也可根据需要而设计,如端子数为8根时,设于主体10上的通道152及162将相应减少。
导电接脚30其直径与主体10通孔13的直径相一致,其具有前段31、后段33及连接前、后段的中段32,其中中段32的直径大于前、后段31、33的直径,后段33形成有可与主体10的第二通孔133干涉配合的刻痕332,这些刻痕332平均分布于后段33的表面上且自中段32附近沿纵长轴线方向延伸于邻近后段33的端缘处。
请参阅图1与图4,端子40分开排列成两排,每一排均包括有五根连为一体的端子40且相互间呈共面构形,每一端子40均具有连接于端子40之间的固持部41、自固持部41向上延伸而成的配合部42及自固持部41向下延伸且可压入并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部43,其中固持部41的宽度尺寸大于配合部42及焊接部43的宽度尺寸,一凸块412冲设于固持部41上且与配合部42及焊接部43位于同一纵向线上,固持部41包括有一自固持部41的上边缘向上凸起的根部421、自根部421向上延伸的杆部423及位于杆部423上方的尖部425,其中杆部423向一侧弯曲以抵靠于主体10上。
请进一步参阅图5及图6,绝缘壳体50呈盒状且具有前侧壁51、后侧壁53、上侧壁55、相对的左右两侧壁57及由上述侧壁围成的收容空间59,其中在前侧壁51的底边向上延伸设有第一开口511,在后侧壁53上设有与第一开口511相对齐的第二开口531,且第一开口511与第二开口531均与收容空间59相贯通;在上侧壁55的两横向侧边处各设有一狭槽551以利于绝缘壳体50装设在主体10上;在两侧壁57上相应于主体10的缺口161位置对称设置有一对扣臂571,每一扣臂571均自相应的侧壁57上部向下延伸至侧壁57底边且由一对间隙575将其从侧壁57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隔出来,因此,扣臂571具有一定弹性并可相对于缺口161侧向转动,在每一扣臂571的最底端各具有一向内凸起的倒钩573。
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的电源连接器1,导电接脚30沿轴线L插入主体10通孔13中,接脚30前段31凸出在主体10前表面103,其中段32恰好位于第一通孔131处,而其后段33则收容于第二通孔133中,借助后段33的刻痕332与第二通孔133干涉配合,接脚30紧固于主体10中。
两排端子40自主体10的底表面插入相应的通道152及162中且两者间呈对称设置,需请注意的是,当端子40插入主体10中时,端子40杆部423并未弯折。在端子40向上插入的过程中,位于同一排的端子40固持部41容置于对应的主体10狭缝164中,配合部42向上延伸进入相应的第二通道162与第一通道152中,而焊接部43则暴露在主体10底面102之外,固持部41的凸块412抵压在相应狭缝164的内表面上,通过这种方式可迫使配合部42紧靠在相应第一通道152与第二通道162的内侧壁上,此时每一端子40均位于其预定位置。
同时,配合部42上暴露在主体10槽道110中的那一部分被向内冲压而弯折形成一杆部423,这个杆部423抵靠于主体10的贴靠面105上以阻止端子40在通道152及162中上下晃动,由于端子40根部421收容于第二通道162中,杆部423收容于槽道110中且抵靠在贴靠面105上,以及其尖部425收容于第一通道152中,因此每一端子40的配合部42均可紧固在主体10中。因端子40的尖部425并未凸出于主体10顶面101,从而不会被包覆于主体10外围的绝缘壳体50损坏。借助绝缘壳体50的倒钩573伸入主体10的相应缺口161中,绝缘壳体50稳固包覆于主体10外围。
此外,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1的端子40与主体10的接触不仅可借助其固持部41的凸块412而且也可借助其配合部42的杆部423,从而增加端子40与主体10的接触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凸块412分别与每一端子40的配合部42及焊接部4 3对齐,从而使每排端子无论其包括有几根端子40均可直接从料带上截取,例如五根端子40成一排,此种排布方式可提高电源连接器1的生产灵活性。此外,还有另一种排布方式是凸块412与相应的配合部42及焊接部43不对齐,这将由于端子数目的不同而使端子在料带上的排布方式亦不同,因此同一种料带上并不可以截取不同数目的端子,故此种排布方式将影响生产灵活性,而不易于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连接器,组设于电路板上,其包括有绝缘壳体、导电主体、导电接脚及若干个端子,其中绝缘壳体具有一收容空间及设于其前表面上贯通收容空间的开口;导电主体收容于壳体的收容空间中,其具有与上述开口相对齐的通孔;导电接脚收容于通孔中,其前段穿过壳体的开口而凸出于壳体前表面;其特征在于在通孔两侧的主体上各设有若干个通道,若干个端子收容于相应的通道中且与主体相接触,而收容于主体通孔中的接脚则与主体相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导电接脚的一部分周侧表面上形成有可与通孔内壁干涉配合的刻痕。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通道分为两排且分别位于通孔的横向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主体底面的两侧边各向上延伸有一狭缝,每一狭缝均与设于主体同一侧的通道的低部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收容于通孔同一侧的通道中的端子与收容于通孔另一侧的通道中的端子呈分开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可于电路板及电源连接器之间形成不同的电性通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主体的两相对侧表面上各具有一与通孔平行的槽道,每一槽道均垂直于与其位于通孔同一侧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并与这些通道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均包括有配合部、相互连接呈平面构形并收容于狭缝中的固持部及可焊接于电路板上的焊接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配合部由根部、尖部及连接根部与尖部的杆部组成,其中根部收容于第二通道中,尖部收容于第一通道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杆部在端子插入主体后成型于槽道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一排端子的固持部上形成有若干个凸块,当端子组设于主体中时,凸块抵靠在狭缝的内表面上,通过这种方式迫使端子紧靠在相应通道的内表面上,同时也迫使杆部抵靠于槽道的内侧表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有导电主体、绝缘壳体、导电接脚及若干个端子,其中主体具有一纵长通孔、两排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及位于两侧表面的槽道,每一槽道均朝向通孔处内凹且与通道相连通,第二通道的低部与设于主体底部的狭缝相连通,设于端子上的凸块抵靠在主体狭缝的内表面上,而其杆部则凹向槽道的内侧表面,借助杆部端子可紧靠在主体上,导电接脚上的刻痕与主体的通孔干涉配合,从而达到紧固接脚的目的。
文档编号H01R12/55GK2484660SQ0122801
公开日2002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12月19日
发明者蒂莫西B·比尔曼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