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074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用以传输射频信号的线缆连接器。
线缆连接器经常用以传输射频信号,而为了保证信号可靠的传输而不受干扰,线缆连接器上通常都设有遮蔽壳体,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见美国专利第5,263,877号。该现有技术所揭示的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收容在绝缘壳体中的“L”形中心端子及包覆在绝缘壳体外部的遮蔽壳体。其中,中心端子的连接部收容在绝缘壳体的下壁中而与同轴线缆内导体相连接,对接部收容在绝缘壳体的上壁中而与对接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相对接。遮蔽壳体的固持部与绝缘壳体的下壁起初大致呈垂直设置,而后将遮蔽壳体的固持部弯折90度,使得固持部的第一翼片包覆在绝缘壳体下壁外围,第二翼片包覆在同轴线缆编织层外围。但是,这种现有技术中遮蔽壳体的第一翼片与第二翼片之间存在着缝隙,使得遮蔽不完整而不能保证讯号在高频情况下可靠的传输。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电磁遮蔽效果的线缆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用以与同轴线缆相连,包括绝缘壳体、收容在绝缘壳体内与同轴线缆电性相连的导电端子、包覆在绝缘壳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及卡持装置,遮蔽壳体设有一对夹持臂,两夹持臂末端均设有固定片,卡持装置包括上壁、自上壁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卡持夹持臂的锁扣片及一对将同轴线缆的编织层接地的弯折部,固定片延伸到锁扣片与弯折部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形成完全的遮蔽结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遮蔽壳体的两夹持臂末端均设有固定片,且固定片延伸到锁扣片与弯折部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可实现完整的遮蔽,进而保证讯号可靠的传输。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绝缘壳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绝缘壳体柱状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基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的立体图,其中主体部尚未弯折向水平部。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卡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其中卡持装置尚未安装。
图7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请参见图1、图4、图5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10、导电端子30、遮蔽绝缘壳体10及导电端子30的遮蔽壳体50及固定同轴线缆70未端的卡持装置60。
请参见图1所示,绝缘壳体10包括柱状部20及与柱状部20相连的基部40。请参见图2所示,柱状部20内设有沿轴线方向贯穿的矩形通道21,且柱状部20外围开设有一阶部25用以支撑遮蔽壳体50,阶部25上以一定角度相隔设有三个凹口22。另外,柱状部20下表面也以一定角度相隔设有三个卡持脚23用以与基部40固接。
请参见图3所示,基部40包括卡合部43及自卡合部43向后延伸的扁平部41。扁平部41前部相对两侧向上垂直突设有一对卡持壁45,扁平部41后部两侧水平延伸设有一对邻近于卡持壁45的突出翼42,且两卡持壁45的相对表面底端分别设有一个狭槽453用以收容导电端子30。卡合部43外围以一定角度相隔设有三个卡槽431用以收容卡持脚23。
又请参见图1所示,导电端子30包括对接部33及与对接部33呈垂直设置的尾部31。其中对接部33呈叉状,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连接的接触臂331。
遮蔽壳体50包括圆柱状主体部51及与主体部51相连的水平部53。请参见图4所示,其中水平部53尚未折迭而与主体部51大约呈垂直设置。
主体部51的下端两侧向后延伸设有一对夹持臂513,每一夹持臂513包括直部5131、自直部5131向后且向内收缩延伸设置的转接部5132及自转接部5132向后延伸设置的固定片5133。直部5131的下端设有凹槽5134。主体部51内部设有腹部515用以包覆绝缘壳体10的柱状部20,且主体部51内侧设有与绝缘壳体10上的阶部25相卡合的台阶514。另外,腹部515向内突出设有三个吊钩511用以与绝缘壳体10的凹口22相卡合。
水平部53包括用以支撑主体部51的前部531及自前部531向后延伸用以支撑夹持臂513和绝缘壳体10的后部533。其中前部531相对两侧设有一对侧壁537用以与主体部51外围干涉卡合。后部533相对两侧设有一对卡持槽535。
请参见图5及图7所示,卡持装置60为一导体,包括水平上壁61及自上壁61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用以与遮蔽壳体50水平部53的卡持槽535相扣接的锁扣片63、一对用以将同轴线缆70(请参见图6)的编织层73接地的弯折部65及一对用以稳固夹持同轴线缆70的应力消除部69。
请参见图6所示,同轴线缆70包括内导体71、编织层73、分隔内导体71与编织层73的内绝缘体72及包覆编织层73的外绝缘体74。
请参见图6及图7所示,将本实用新型与线缆70相组合的方法如下所述(1)将导电端子30的尾部31从绝缘壳体10的基部40的扁平部41插入,使其收容在狭槽453中。
(2)将绝缘壳体10的柱状部20组装到基部40上,其中导电端子30的对接部33伸到柱状部20的通道21中,而对接部33的接触臂331与通道21的相应内壁(未标号)相抵接。
(3)将同轴线缆70的内导体71与导电端子30的尾部31相焊接。
(4)将遮蔽壳体50的主体部51包覆在绝缘壳体10的柱状部20上,并使绝缘壳体10的扁平部41收容在两夹持臂513之间。
(5)将水平部53向主体部51弯折直到水平部53完全贴合在绝缘壳体10的下表面上。
(6)将卡持装置60的锁扣片63与水平部53的相应的卡持槽535卡合,并使夹持臂513固持在水平部53的上表面上。导电端子30的尾部31被夹持臂513及卡持装置60的上壁61所包覆,但彼此并不接触。卡持装置60的弯折部65夹持着夹持臂513的固定片5133,从而稳固夹持着同轴线缆70的编织层73并将其接地。同轴线缆70的外绝缘体74稳固收容在卡持装置60的应力消除部69中。
请参见图7所示,夹持臂513将编织层73与卡持装置60相连,并且夹持臂513的固定片5133延伸到卡持装置60锁扣片63与弯折部65之间的缝隙中,这样,本实用新型完整而可靠的抗电磁干扰的遮蔽构造得以形成。
权利要求1.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以与同轴线缆相连,包括绝缘壳体、收容在绝缘壳体内与同轴线缆电性相连的导电端子、包覆在绝缘壳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及卡持装置,其中遮蔽壳体设有至少一对夹持臂,卡持装置包括上壁、自上壁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用以卡持夹持臂的锁扣片及用以将同轴线缆的编织层接地的弯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臂末端均设有固定片,固定片延伸到锁扣片与弯折部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形成完全的遮蔽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装置进一步还包括一对用以固持同轴线缆外绝缘体的应力消除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具有一基部,基部两侧设有一对突出翼;两夹持臂下端均设有卡持槽与相应的突出翼相卡持,以防止夹持臂相对于基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尾部,与同轴线缆相连且收容在两夹持臂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以与同轴线缆相连,包括绝缘壳体、收容在绝缘壳体内与同轴线缆电性相连的导电端子、包覆在绝缘壳体外围的遮蔽壳体及卡持装置,其中遮蔽壳体设有一对夹持臂,两夹持臂末端均设有固定片,卡持装置包括上壁、自上壁两侧向下弯折延伸的一对卡持夹持臂的锁扣片及一对将同轴线缆的编织层接地的弯折部,固定片延伸到锁扣片与弯折部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形成完全的遮蔽结构。
文档编号H01R13/658GK2484672SQ01228048
公开日2002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8日
发明者戴维德·作锦·柯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