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074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用于连接线缆,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第二连接器及电路板。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在其中的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包括排成一列并与第二连接器的端子相接合的对接部,及以上、下排交错分布、用于连接至电路板上第一、第三焊点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成组分布,每组包含三个完全相同的焊接部,相邻的两个端子具有较小的间距并焊接至相应的焊点上。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的端子改良。
计算机内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越来越趋向高频、高速发展,与此相应,出现了无限高速(InfiniBandTM)传送的技术,它是以点对点传输代替共用总线的传输,从而将输入/输出系统从内存中分离出来。依据此技术开发出的产品可用于聚集系统、输入/输出扩充系统、被动装置连接等很多网络应用及高性能服务器,以提供廉价而稳定的信号传输。为达到所述的功能,这些产品必须提供相当数量的、相互间距非常小的信号端子以传送电子信号。每一端子包括对接部及焊接部,其中对接部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相接合,而焊接部用来焊接至电路板上相应的第一焊点上。该电路板还设有若干第二焊点,可将第一焊点电性连接至线缆的导线上,从而建立线缆与这些产品之间点对点的连接。然而,现有设计中第一、第二焊点非常密集地以平行的两排分布在电路板的一侧面,并对应信号端子的焊接部。由于线缆本身的结构性限制要求焊接时必须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因此,线缆的导线将很难精确地焊接到相应的第二焊点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的端子改良,以便于其与线缆之间点对点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连接器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第二连接器及连接在第一连接器上的电路板。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主体及收容在其中且相互间距很小的若干个第一端子。每一第一端子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相对的两端延伸出的对接部及焊接部。这些对接部排成一列,而焊接部分成若干个组,并交错排列而形成上、下组。每组包括三个焊接部,这些焊接部自相应的固持部分别向上或向下倾斜地延伸,以焊接至电路板上、下表面上的第一、第三焊点上。该电路板上还设有分别与第一、第三焊点相邻的一排第二、第四焊点。两个相邻的第二或第四焊点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相邻的第一端子之间的距离。每一第二、第四焊点相对的两端分别电性连接在相应的第一、第三焊点及线缆的导线。由于两个相邻的第二或第四焊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因此,其可容易且稳固地焊接到线缆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线缆可以容易地焊接到电路板的焊点上。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电路板的仰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部分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与图8所示电路板的组合图。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高频、高速传输的电连接器组合1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10、第二连接器20及可将第一连接器10电性连接到线缆(未图示)的电路板30。
第二连接器20包括第二主体22及收容在其中的一排第二端子24。该第二主体22设有自其后表面25延伸出的壳体23。第二固持块26安装在该壳体23内且设有若干个通道262。每一第二端子24包括收容在相应通道262内的干涉部242及自第二主体22的前侧27向前延伸的尾部244。
请进一步参阅图3至图5所示,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本体12及收容在其中的若干个第一端子14,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端子之间相互间隔较小的距离。
第一本体12包括第一主体122,该第一主体122的对接面121设有收容空间124,其与对接面121相对的后表面123向后延伸出一对侧翼126。第一固持块125收容在第一主体122内,且设有延伸至收容空间124内的凸伸部1252,该凸伸部1252设有若干个通道(未标号)。每一侧翼126具有一对相对设置的锁固缺口127。
每一第一端子14包括收容在第一固持块125内的固持部140及自固持部140两端分别延伸出的对接部142与焊接部144。第一端子14的所有对接部142均排列成一列并收容在凸伸部1252上所设的通道内,以与第二连接器20第二端子24的干涉部242相接合。焊接部144电性连接到电路板30(后面详述),这些焊接部144交错排列而形成上、下组,上组位于上排,下组位于下排。每一上组端子具有三个相邻的焊接部144a,且每一焊接部144a自相应的固持部140向上、向后倾斜地延伸,再水平向后延伸。每一下组端子具有三个相邻的焊接部144b,且每一焊接部144b自相应的固持部140向下、向后倾斜地延伸,再水平向后延伸。另外,下组端子还包括一个与侧翼126相邻的焊接部144b。这些焊接部144a、144b分别位于一个平面内,且这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电路板30的厚度。
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电路板30的上表面35设有相互之间电性连接的一排第一焊点32及第二焊点34,其中第一焊点32沿电路板边缘33设置且分成若干个组,每组包括三个完全相同的焊点,用来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器10的上组焊接部144a,每组内相邻的两个焊点间仅有微小的距离。而两个相邻的第二焊点34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相邻的第一焊点32之间的距离,这些第二焊点34通过焊接方式与线缆的导线电性接合。电路板30的下表面37还设有相互之间电性连接的一排第三焊点36及一排第四焊点38,这些焊点的排布类似于所述焊点32、34的设置。第三焊点36用来与第一连接器10的下组焊接部144b电性接触。第四焊点38用来电性连接线缆的导线。另外,电路板30的边缘处设有一对纵长的剪切块39,以便于电路板插入第一连接器10的一对侧翼126中间。
请参阅图8及图9,组装时,电路板30首先插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上组焊接部144a及下组焊接部144b之间。电路板30的两个相对的边缘靠近剪切块39处接合在第一连接器10侧翼126上相应的锁固缺口127。上、下组焊接部144a、144b分别焊接到相应的第一、第三焊点32、36上。线缆的导线有选择地焊接到电路板30的第二、第四焊点34、38上。由于两个相邻的第二或第四焊点34、38之间的距离均较大,线缆的导线可稳固且容易地焊接至第二、第四焊点34、38上,而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所述的问题。
使用时,第二连接器20的壳体23插入第一连接器10的收容空间124内,其中第二连接器20第二端子24的干涉部242接合第一连接器10第一端子14的对接部142。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与线缆的导线稳固结合。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用于连接至线缆,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包括第一主体及收容于第一主体内的若干个第一端子,这些端子中两个相邻端子的间距非常小,每一端子包括固持部及由固持部两端延伸出的对接部与焊接部,其中所有对接部均位于同一排,焊接部交错排列而形成上、下组,上组位于上排,下组位于下排,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主体及收容于该主体内的若干个第二端子,每一第二端子均接合于相应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端子,该电连接器组合还包括一电路板,其可将第一连接器电性连接到线缆,该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该电路板的上表面对应第一连接器第一端子的上组焊接部设有若干个成组排列的第一焊点,以及相邻端子的间距大于第一焊点的若干成组排列的第二焊点,该电路板的下表面则对应第一端子的下组焊接部设有成组排列的一排第三焊点,及成组排列且相邻端子间距大于第三焊点的间距的一排第四焊点,其中每一第一、第三焊点均可电性连接到相应的第一连接器上、下组的焊点,而每一第二、第四焊点则电性连接到相应的第一、第三焊点,以及相应的线缆的导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主体的对接面上设有收容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主体收容有一个第一固持块,且该固持块设有延伸进入第一主体的收容空间内的凸伸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凸伸部设有若干个用于收容第一端子对接部的通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主体上与对接面相对的后表面上延伸出一对侧翼,这些侧翼设有一对相对延伸用来接合电路板侧缘的锁固缺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子的焊接部交错排列而形成上、下组,每一组均包括三个完全相同且相邻的焊接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上组端子的焊接部相互共面,而下组端子的焊接部也相互共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上、下组端子的焊接部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电路板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上组端子的焊接部自固持部向上、向后倾斜地延伸,再水平地向后延伸。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每一下组端子的焊接部自相应的固持部向下、向后倾斜地延伸,再水平向后延伸。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主体自其后侧延伸出一壳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第二主体收容有一个第二固持块,该固持块设有用于收容第二端子的若干个通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用于连接线缆,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第二连接器及电路板。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及收容在其中的第一端子。第一端子包括排成一列并与第二连接器的端子相接合的对接部,及以上、下排交错分布、用于连接至电路板上第一、第三焊点的焊接部。所述焊接部成组分布,每组包含三个完全相同的焊接部,相邻的两个端子具有较小的间距并焊接至相应的焊点上。
文档编号H01R12/71GK2490712SQ0122797
公开日2002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14日
发明者约翰D·蔡摩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