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件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704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件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件连接器组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插件防抽拔机构的插件连接器组件。
在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出版物No.2000-223211中还公开了一种弓形弹簧,其伸入到插件容纳槽中并压在容纳于槽内的插件的主表面上,以防止插件在其弹出过程中突然冲出并掉落。
对于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出版物No.8(1996)-7980中的插件连接器而言,由于接合钩的接合位置不会变化,因此只要使用具有统一尺寸的单一类型的插件就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如果将具有不同尺寸的插件如PCMCIA插件和小于PCMCIA插件且安装在适配器中的Compact FlashTM插件插入到插件容纳槽中,其在插入方向上的长度是不同的。因此就产生了一种防抽拔装置的连接器通常不能用于不同类型的插件的问题。
对于日本未审查的专利出版物No.2000-223211的弹簧而言,其存在两个问题。在插入到插件容纳槽内的插件较厚的情况下,插件被牢固地固定在槽内,但是插入过程中的阻力较大。在所插入的插件较薄的情况下,虽然插入过程中的阻力较小,然而夹持力也降低。
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组件包括插件容纳槽;和防抽拔机构,其用于防止插入在插件容纳槽内的插件的抽拔;其中,防抽拔机构包括设于插件容纳槽内的弹性压紧件,其被夹持成可在与插在槽内的插件的主表面正交的方向上运动;凸轮机构,用于将弹性压紧件朝向插件的主表面促动;和用于驱动凸轮机构的操作件,其中,通过操作该操作件以使弹性压紧件压在插件的主表面上,可以防止插件的抽拔。
这里,用语“与插件主表面正交的方向”不仅指精确地正交于主表面的方向,而且也指与之稍微偏离的方向。
弹性压紧件最好由橡胶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组件,防抽拔机构包括设于插件容纳槽内的弹性压紧件,其被夹持成可在与插在槽内的插件的主表面正交的方向上运动;用于将弹性压紧件朝向插件的主表面促动的凸轮机构;以及用于驱动凸轮机构的操作件。通过操作该操作件以使弹性压紧件压在插件的主表面上,可以防止插件的抽拔。因此,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效果。
当插件的抽拔被阻止时,弹性压紧件有效地朝向插件偏移,从而与插件在压力接触状态下摩擦式地接合。因此,不论插件的长度或厚度如何均可有效地固定插件。另外,在插入插件时,弹性压紧件不会朝向插件移动,并且不会干扰插件。因此,弹性压紧件在插入过程中不会产生阻力,插件可以顺利地插入。
在弹性压紧件由橡胶形成的情况下,可以增大可固定的插件的厚度范围。同时,增大了弹性压紧件和插件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了防抽拔的效果。
图2是

图1所示插件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是显示了本发明的插件连接器组件及插件的透视图。
图4是图3所示插件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显示了插件连接器位于外壳部分内且滑动件位于延伸部分中的状态的透视图,其中罩盖被移开。
图6是沿图5中的线VI-VI的局部剖视图,其显示了凸轮机构的板和凸轮突出部分之间的接合状态。
图7是显示了在滑动件的手柄向右滑动时凸轮机构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8是凸轮机构的局部剖视图,显示了弹性橡胶片与插件压力接触以防止其被抽拔的状态。
图9是显示了可与适配器一起使用的小型插件和插件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主体2设有用于弹出插件10的凸轮杆6,其可在平行于图1的图幅的平面内摆动。在凸轮杆6的一端处形成了端面8,其紧靠插件10的前端10a(图1)以弹出插件10。另外,凸轮杆6的另一端18从主体2上突出,并与弹出机构12的顶杆14的前端16相邻,顶杆14将在下文中介绍。顶杆14构造成可使凸轮杆6摆动。在这里应注意的是,“前”指图1中朝向连接器1的顶部的方向,“后”指图1中朝向连接器1的底部的方向。为方便起见,“左”和“右”指各幅图中的左和右。
接着将介绍安装在插件导轨4上的推/推式弹出机构12(在下文中简称为“弹出机构”)。该弹出机构包括顶杆14,其在插件10的插入/弹出方向上延伸并通过冲压和弯曲金属板而形成;安装在顶杆14的后端上的按钮22;可旋转地安装在按钮22上的止动件24;以及安装在顶杆14的大致中点处的舌片44。
通过简单地反复压下按钮22,弹出机构12可将按钮22交替地保持在突出位置(第二位置)和压下位置(第一位置)中。这可以通过形成于插件导轨4的外侧面上的心形凸轮槽11(图4)和安装在舌片44上的凸轮随动件(未示出)之间的接合关系来实现。也就是说,在每次压下按钮22时,舌片44的凸轮随动件停止在心形凸轮槽11中的预定压下位置或预定突出位置处,以此来执行按钮22的定位。心形凸轮槽11具有如日本专利No.2839242等中所公开的已知结构。因此,这里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顶杆14在其大致中点处具有L形的弯曲,且其远端由一对从插件导轨4上突出的支架26夹持住,使其可在插件10的插入/弹出方向上滑动。按钮22具有在插件10的插入/弹出方向上延伸并与之形成一体的肋28。肋28由一对支架27可滑动地夹持,支架27与插件导轨4形成一体。此外,在按钮22的朝向插件导轨4的表面上形成了槽30,其在插件10的插入/弹出方向上延伸。
止动件24是从上方看去时基本上为矩形的树脂件。该止动件24包括进入到槽30中的板状部分32以及加固部分34,其在其一侧边处与板状部分32形成一体,因而这两部分垂直地相交。止动件24通过销36可旋转地支撑于按钮22上。在设于顶杆14上的朝内突出部分40以及止动件24的朝向插件导轨4的前端部分上挂有螺旋弹簧38(在图2中被省略)。因此,止动件24总是在围绕销36的逆时针方向上被推动。然而当按钮22处于被压下状态时,止动件24通过插件导轨4而被压入到槽30中。此外,通过挂在顶杆14上的螺旋弹簧38(图4)和插件导轨4,顶杆14总是被推动而从连接器1上突出。
在插件导轨4的后缘附近形成有切口42。该切口42从插件导轨4的后缘处延伸,并具有可容纳止动件24的尺寸。如图1和图2所示,当止动件24容纳在按钮22中即止动件24和按钮22对齐时,没有任何物体会阻挡插件10从插件容纳槽3中通过。因此,可以顺利地将插件10插入到插件容纳槽3中。图1和图2所示的按钮22处于其被压入到连接器1中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插件10已从连接器1中弹出。因此,可以将另一插件10插入到插件容纳槽3内。
当处于压下位置的按扭22被错误地压下时,止动件24突入到插件容纳槽中以防止插件10插入到槽内,从而使其处于突出位置。这种结构用于防止插件10在使用过程中被意外地弹出,例如用户感到突出的按钮22碍事并在使用时将其压下的情况。当使用后将弹出插件10时,将处于图1(及图2)中所示位置处的按钮22压下以使其突出。然后压下处于突出状态的按钮22,以便弹出插件10。
接着将参考图3来介绍采用了连接器1的本发明的组件50。图3是显示了组件50和插件10的透视图。组件50包括围绕在连接器1的外周边的盒体52。在盒体52上的插件10的插入侧上形成有开口51。开口51与插件导轨4和5构成了插件容纳槽3。在连接器1的按钮22附近设有滑动件54(操作件)。滑动件54将在下文中介绍。
接着将参考图4来介绍本发明的组件50。图4是图3所示组件50的分解透视图。盒体52包括具有用于容纳连接器1的外壳部分56的主体58;以及用于覆盖主体58的上部的罩盖60。主体58包括底壁62和从底壁62的外周部分上竖直伸出的壁64。壁64竖立成可与连接器1的外部尺寸匹配,并在与弹出机构相对应的部分处设置向外延伸的部分56a。
在与延伸部分56a相对的壁64上形成了用于另一类型的连接器如USB(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的容纳部分66。在罩盖60上还形成有与容纳部分66相对应的小罩盖部分67。在主体58的后端部分附近形成了宽槽68和70,其沿与插件10的插入/弹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在主体58的整个后端部分上延伸。宽槽68稍微深于且长于宽槽70。在宽槽68的靠近宽槽70的端部、即图4中的右端的附近形成了凸轮突出部分72和74,其与底壁62形成一体。凸轮突出部分74形成为一对沿插入/弹出方向分隔开的突出部分。各凸轮突出部分74都形成为比凸轮突出部分72更高,并比凸轮突出部分72更朝向宽槽70而竖直伸出。
在宽槽68中设有板76,其从上方看去时为矩形,并可在宽槽68中沿水平方向滑动。同时,在一对凸轮突出部分74之间设有板78。在板76的延伸部分56a一侧的端部上竖立有两个固定壁80和82。固定壁80通过弯曲板76的端部来形成,而固定壁82通过在与固定壁80分隔开的位置处剪切并弯曲板76来形成。此外,板76的朝向宽槽70的端部向内弯曲以形成加强端76a。在板76的靠近加强端76a的底面上形成了接合槽84(图6和图8),其可与凸轮突出部分72和74相接合。槽84与凸轮突出部分72和74之间的接合关系将在下文中介绍。
通过在板78的外端处使其弯曲,形成了用于将板78安装在壁64上的安装片86。在安装片86的端部设有夹持片86a,其延伸穿过壁64而到达壁的另一侧,从而将壁64夹在夹持片86a和安装片86之间。另外,在板78的朝向宽槽68的端部上粘附了弹性橡胶片88(弹性下压件)。当将板76和78设置在宽槽68和80中时,板76的加强端76a就位于板78的带有弹性橡胶片88的端部之下。
在固定壁80和82之间设置了带有孔90a的树脂盒形件90。盒形件90处于延伸部分56a处。另外,在延伸部分56a处的盒体52的后端设有后壁56b。后壁56b中形成有水平延伸的矩形开口56c。滑动件54的块状手柄57具有一对从其上延伸的引出部分55。手柄57和盒形件90设置成可将后壁56b夹在中间。也就是说,手柄57的引出部分55穿过矩形开口56c而插入到盒形件90的孔90a中。引出部分55与孔90a接合,手柄57和盒形件90与滑动件54形成一体。引出部分55小于矩形开口56c,从而允许滑动件54水平地移动。也就是说,当滑动件54移动时,与盒形件90相接合的板76也移动。
接着将参考图5来介绍滑动件54的操作。图5是显示了连接器1置于盒体52的外壳部分56内且滑动件54置于延伸部分56a内的状态的透视图,其中罩盖60被移开。滑动件54的手柄57处于其水平方向的移动范围内的最左位置。下面将参考图6来介绍板76和凸轮突出部分72之间的接合状态。应注意的是,滑动件54、板76和78以及凸轮突出部分72和74统称为凸轮机构。
图6是沿图5中线VI-VI的局部剖视图,其显示了板76和凸轮突出部分72之间的接合状态。如图6所示,当滑动件54处于其最左位置时,板76的接合槽84与凸轮突出部分72相接合,使其不会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此时,其上具有弹性橡胶片88的板78的端部位于板76的加强端76a的上方。在这种状态下,板78无法在垂直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说,当将插件10插入到插件容纳槽3中时,插件10在弹性橡胶件88的上方经过而不与其接触。
接下来,如果操作滑动件54使其向右移动,滑动件54到达图7中所示位置。图7是显示了在滑动件54的手柄57向右运动时的凸轮机构的状态的透视图。在图7中省略了罩盖60。此时将参考图8来介绍板76和板78之间的关系。
图8是沿图7中线VIII-VIII的局部剖视图,其显示了弹性橡胶片88和插件10摩擦式地接合(压力接触)以防止插件10被拔出的状态。当滑动件54向右移动时,接合槽84和凸轮突出部分72脱离,板76向右移动。然后,接合槽84和凸轮突出部分74相接合。凸轮突出部分74具有比凸轮突出部分72更高的高度,即它们朝向插件10突起得更多。因此,板76的加强端76a从下至上地对板78施压。板78通过弹性地围绕其固定端即安装件86(图4)转动而被抬起,板78上的弹性橡胶片88与插件10的下方主表面10b压力接触(摩擦式地接合)。因此,可以防止插件10从插件容纳槽3中拔出。弹性橡胶片88由于其弹性的原因而能将插件10有效地保持在接合状态,而与插件10的下方主表面10b在垂直位置上的偏差无关。换句话说,即使插件10的厚度因其类型而有所不同,也都可以有效地防止插件10拔出。另外,由于增大了摩擦系数,因此也提高了防抽拔的效果。
接着将参考图9来介绍本发明对于不同格式的插件的使用。图9是显示了用于适配器102的插件100及组件50的透视图,插件100小于插件10。这里,适配器102设有用于容纳插件100的开口104。适配器102具有与插件10相同的宽度。通过将插件100插入到适配器102中,然后将适配器插入到插件容纳槽3中,就可以通过与插件10相同的方式来使用插件100。虽然插件10在插入/弹出方向上短于插件10,然而由于插件100的主表面与弹性橡胶片88压力接触,因此可以获得与插件10的情况下相同的防抽拔效果。
上面已经介绍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里所介绍的实施例。显然可以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板78可通过悬臂结构而安装在盒体52上。然而,板78可能要设置多个引出部分,其穿过盒体52的底壁62以使板78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动。
权利要求
1.一种插件连接器组件,包括插件容纳槽;和防抽拔机构,其用于防止插入在所述插件容纳槽内的插件的抽拔;其中,所述防抽拔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插件容纳槽内的弹性压紧件,其被夹持成可在正交于插在所述槽内的所述插件的主表面的方向上运动;凸轮机构,用于将所述弹性压紧件朝向所述插件的主表面促动;和用于驱动所述凸轮机构的操作件;其中,通过操作所述操作件以使所述弹性压紧件压在所述插件的主表面上,从而防止所述插件的抽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件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还包括主体;设于所述主体的底壁上的凸轮突出部分;设于所述底壁之上的第一板,其上安装有所述弹性压紧件;和设于所述第一板之下的第二板,其可通过所述操作件而运动到与所述凸轮突出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其中通过所述操作件的操作而使所述第二板跨置于所述凸轮突出部分上,从而将其上安装有所述弹性压紧件的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插件推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件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紧件由橡胶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件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压紧件由橡胶形成。
全文摘要
一种插件连接器组件,其能够防止不同尺寸和形状的插件被拔出。这种插件连接器组件由连接器和用于容纳连接器的盒体构成。盒体中设有可通过操作滑动件来水平移动的第一板,与第一板凸轮式接合的第一和第二凸轮突出部分,以及位于第一板之上的第二板。当滑动件向右移动时,第一板与第二凸轮突出部分相接合并被抬起,从而对第二板向上施压。弹性橡胶片粘附在第二板上。该弹性橡胶件与插件的下方主表面摩擦式地接触,以防止插件被拔出。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476130SQ0313324
公开日2004年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8日
发明者赤坂润哉, 之, 诹访博之 申请人: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发那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