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盒装置、插塞式连接器及插座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482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线盒装置、插塞式连接器及插座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线盒装置,其适合于用在诸如蜂窝电话这样的小型电气/电子设备中,以及一种用于该接线盒装置中的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公知的是,经由接线盒装置将导线与印刷电路板(印制电路板)电连接起来。此类接线盒装置的一种示例在日本未审查实用新型公告No.8(1996)-6368中予以公开。这种接线盒装置由一个被连接在导线上的第一连接器(插塞式连接器)和一个被固定在印制电路板上的第二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构成。
与导线芯部相连接的绝缘层剥离触点被连接在导线的尖端处。此外,一个压接触点(a crimp contact)被压接在导线的屏蔽外覆层上。导线的尖端被容置在一个第一壳体内,来构成插塞式连接器。与此同时,插座连接器具有一个用于容置插塞式连接器的第二壳体,并且在该第二壳体内部设置有两个第二触点,这两个第二触点分别用于与插塞式连接器上的绝缘层剥离触点和压接触点发生接触。
这种接线盒装置被构造成对单根导线进行连接。各个第二触点均具有一对支臂,用于从两个外侧与所述绝缘层剥离触点或者压接触点发生接触。
根据前述公知的接线盒装置,当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上的触点相互配合时,连接器沿着一个平行于电路板的平面排布。因此,所述连接器不会从电路板上突伸出来,并且这种装置的高度较低。但是,由于插座式连接器上的触点具有位于插塞式连接器上各个触点两侧的柔性支臂,会导致产生下述问题。也就是说,支臂需要在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一个预定的运动范围,以确保必要的接触压力,其中所述运动范围平行于电路板。从而,连接器的宽度会变大。当连接器上的端子数目增大为两个时,触点将在水平方向上需要更多的空间。因此,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是,这种连接器将难以应用在小型电气/电子设备中,在小型电气/电子设备中安装区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问题而研发出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度较小并且较窄的小型接线盒装置,以及一种用于该连接器装置中的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
本发明中的接线盒装置包括一个插塞式连接器,该插塞式连接器具有用于被连接在导线上的第一触点;一个插座式连接器,该插座式连接器被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具有用于与第一触点发生接触的第二触点;其中插塞式连接器的侧表面相互对置;第一触点带有接触表面,这些接触表面与即将被固连到插塞式连接器上的导线发生接触并且将这些导线固定起来,以便使得这些导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电路板,所述接触表面在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侧表面上显露出来;插座式连接器具有一个用于容置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该凹槽敞口于其顶部,并且开口至朝向导线的侧面;第二触点具有接触部分和电路板连接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凹槽处显露出来,用于在插塞式连接器被容置在所述凹槽中时与第一触点的接触表面发生接触,所述电路板连接部分用于被电连接到电路板上;第一触点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以及与第一触点相对应,第二触点也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
本发明中的插塞式连接器包括一个绝缘插塞壳体,该绝缘插塞壳体的侧表面相互对置;和触点,这些触点具有导线连接部分和接触表面,所述导线连接部分用于与插塞式连接器中的导线发生接触并且将这些导线固定起来,所述接触表面在侧表面上显露出来;其中触点在所述壳体中沿着一条直线排布,相互对置。
本发明中的插座式连接器包括一个插座壳体,该插座壳体具有一个用于容置一个形成于其中的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该凹槽敞口于其顶部,并且开口至一个朝向连接于插塞式连接器上的导线的侧面;以及触点,这些触点具有接触部分和电路板连接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凹槽处显露出来,用于在插塞式连接器被容置在所述凹槽中时与该插塞式连接器上的触点发生接触,所述电路板连接部分用于被连接在电路板上;其中与插塞式连接器上的触点相对应,所述触点被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
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插座式连接器在一个侧壁上带有一个切槽,所述侧壁与敞口有凹槽的侧面相对;并且插塞式连接器带有一个与所述切槽互补的凸起,在与插座式连接器完全配合在一起时,该凸起配合在所述切槽中。
还有,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均带有锁定部分,这些锁定部分在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配合的过程中相互配合,与接触表面和接触部分相比,所述锁定部分被制成朝向导线被引出的侧面进一步延伸。
还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构造,其中在插塞式连接器的插塞壳体上设置有两个平行的触点容置沟槽,这两个沟槽朝向其顶部敞口;第一触点(插塞式连接器上的触点)是绝缘层剥离型触点;第一触点被设置在触点容置沟槽中;并且导线被以绝缘层剥离方式连接到第一触点上。优选的是,在触点容置沟槽面对着插座式连接器的条件下,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发生配合。同样优选的是,朝向导线被引出的侧面,在触点容置沟槽的端部处成形有用于防止导线拔出的弯曲部(箭头)。
第二触点上的接触部分可以被构造成多个弹性接触元件,这些弹性接触元件沿着导线的轴向(长度方向)间隔开。
根据本发明中的接线盒装置,插塞式连接器包括有相互对置的侧表面;并且该插塞式连接器上的第一触点具有用于对导线进行连接和固定的导线连接部分,和显露于该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侧表面上的接触表面。相反,插座式连接器包括一个用于容置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该凹槽敞口于其顶部,并且开口至朝向导线的侧面。插座式连接器上的第二触点具有在凹槽处显露出来的接触部分,用于在插塞式连接器被容置在所述凹槽中时与第一触点的接触表面发生接触,和用于被电连接在电路板上的电路板连接部分。第一触点被设置成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与该第一触点相对应,第二触点也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因此,会产生下述效果。
插座式连接器上的触点与插塞式连接器上触点的一个侧面发生接触;由此,减小了所述触点在宽度方向上所需的空间。因此,由于连接器装置的高度较小并且较窄,所以可以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中的插塞式连接器包括一个绝缘的插塞壳体,该插塞壳体的侧表面相互对置;和触点,这些触点具有用于与插塞壳体内的导线发生接触并且将这些导线固定起来的导线连接部分,和显露于侧表面上的接触表面;其中,所述触点在壳体中沿着一条直线排布,相互对置。因此,所述触点上的接触部分被设置在插塞式连接器的侧表面上,使得其高度得以降低。
本发明中的插座式连接器包括一个插座壳体,该插座壳体具有一个形成于其中用于容置一个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该凹槽敞口于其顶部,并且开口至一个朝向连接于插塞式连接器上的导线的侧面;和触点,这些触点具有显露于所述凹槽处的接触部分,用于在插塞式连接器被容置在所述凹槽中时与该插塞式连接器上的触点发生接触,和用于被连接到电路板上的电路板连接部分;其中,与插塞式连接器上的触点相对应,所述触点被设置成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因此,当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被组装在一起时,连接器装置的高度得以降低。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即插座式连接器在一个与敞口有所述凹槽的侧面相对的侧壁上带有切槽;并且插塞式连接器带有与所述切槽互补的凸起,该凸起在与插座式连接器完全配合的过程中配合在所述切槽中,插座式连接器与插塞式连接器之间的完全配合可以通过目测来加以确认。换句话说,如果插塞式连接器被颠倒地安装起来,那么凸起与切槽会在初始配合过程中发生配合。插塞式连接器将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即其从所述凹槽中突伸出来,并且无法被进一步压入。因此,不正确的配合可以通过目测确认出,由此防止错误配合。
还有,在这种情况下,即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均带有锁定部分,这些锁定部分在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配合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并且与接触表面和接触部分相比,所述锁定部分被制成朝向导线被引出的侧面进一步延伸,那么当在导线上施加一个扯动力(a prying force)时,插塞式连接器较难以发生松脱。


图1是本发明中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透视图。
图2A是图1中所示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平面视图。
图2B是图1中所示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插座式连接器的一个透视图。
图4是一个透视图,示出了恰好在图1中所示插塞式连接器与图3中所示插座式连接器发生配合之前的状态。
图5是一个透视图,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接线盒装置,带有配合起来的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
图6是一个沿着图5中线VI-VI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接线盒装置(下文中简称为“装置”)、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是本发明中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透视图。图2A是图1中所示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平面视图。图2B是图1中所示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侧视图。
首先,将参照图1、图2A和图2B对一个插塞式连接器10进行描述。该插塞式连接器10由一个绝缘的插塞壳体2构成(下文中简称为“壳体”),并且基本上被加工成一个薄的矩形平行六面体。壳体2被构造成水平对称。凹槽6被成形在侧壁4上,该凹槽6沿着壳体2的长度方向3在其中部构成了该壳体2的外侧表面。一对触点容置沟槽8(下文中简称为“容置沟槽”)被成形在凹槽6的内侧面上。容置沟槽8沿着壳体2的长度方向3进行延伸,也就是说,沿着导线W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并且朝向壳体2的上表面12敞口。在两个容置沟槽8的每一个中,均设置有一个绝缘层剥离触点11(第一触点)。
下面将进一步详细描述壳体2的形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壳体2的结构水平对称,所以将仅对其一侧进行描述。此外,为了方便起见,插塞式连接器10上在图1中面朝上方的表面将被称作上表面12,并且壳体2上导线W被引出的侧壁将被称作前壁22。凹槽6从壳体2的上表面12延伸至下表面14(图2B),并且被制成朝向壳体2的内部开口至壳体2的侧面。朝向凹槽6的内部,成形有一条敞口于上表面12处并且沿着长度方向3延伸的狭窄沟槽16。沟槽16和容置沟槽8经由一条通道18相互连通,通道18开口至上表面12。通道18沿着长度方向3被成形在凹槽6的近似中部处。
容置沟槽8被制成比沟槽16更长并且更宽。其后部由一个侧壁20封闭起来,该侧壁20是后壁44的一部分,并且容置沟槽8朝向前壁22敞口。一个宽大部分24沿着长度方向3被成形在容置沟槽8的近似中部处,该宽大部分24在导线W的宽度方向上较宽,并且从壳体2的上表面12延伸至底壁26。此外,一个置线沟槽28被成形在前壁22中,与容置沟槽8相对应。置线沟槽28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弯曲部30(箭头),它们从上表面12的两侧延伸入置线沟槽28内。一个供导线W穿过的间隙31被成形在成对的弯曲部30与30之间。用于对导线W起导引作用的弧形锥体30a被成形在弯曲部30朝向上表面12的侧面上,以有利于将导线W插入。
接下来,将对容置于容置沟槽8中的触点11进行描述。触点11均通过对单块金属板进行冲切和弯曲而形成,在图1中示出的其中一个与壳体2分离开。各个触点11均包括一个基本上呈长方形的基部32;通过沿着长度方向3对基部32的两个端部进行弯曲而形成的绝缘层剥离平板34(导线连接部分);以及一个经由连接部分35从基部32向上弯曲的接触板36。接触板36的外表面是与一个插座式连接器100上的触点132(第二触点)电接触的接触表面36a,将在后面予以描述。
成对的绝缘层剥离平板34沿着导线W的长度方向3间隔开,并且均具有一个向上敞口的凹槽38。这两个凹槽38沿着导线W的长度方向3对正,并且被构造成与穿过其中的导线W电连接。倒钩,也就是说凸起40,被成形在绝缘层剥离平板34下端部的两侧。
接触板36是一块竖板,沿着长度方向3进行延伸。一个向外突伸的凸缘42,沿着长度方向3被成形在接触板36的中部。凸缘42的工作方式将在后面予以描述。此外,凸起43被成形在接触板36的长度方向3上的两个边缘处,该凸起43与接触板36的厚度相同。
为了将触点11安装到壳体2内,触点11被从上表面12侧压入容置沟槽8内。在插入过程中,基部32和接触板36分别压配合在宽大部分24和沟槽16内。与此同时,连接部分3被设置在通道18中。凸起40和43分别与宽大部分24和沟槽16的内表面摩擦接触,以防止所述触点从壳体2中拔出。
触点11被置于壳体2上的容置沟槽8内。接着,利用本技术领域中那些熟练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将导线W置于各个触点11上,并且压入绝缘层剥离平板34上的凹槽38内。侧壁20用于在放置导线W的过程中对导线W的尖端21进行定位。当导线W被压入凹槽38内时,导线W的外覆层被凹槽38的边缘撕裂开,从而使得导线W的芯部(未示出)与接触板36电连接起来。导线W朝向它们被引出插塞式连接器10的侧面的端部,在使得弯曲部30发生变形的同时,通过间隙31被压入置线沟槽28内。利用弯曲部30的自由端部,来防止已经被压入置线沟槽28内的导线W被从上方拔出。
插塞式连接器10在后壁44的下侧中部处带有一个舌片46(凸起),后壁44与导线被引出的端部相对。舌片46的下表面和壳体2的下表面14共面。舌片46的工作方式将在后面予以描述。此外,朝向导线被引出的侧面,一个卡锁凸起5(锁定部分)被设置在侧壁4上,该卡锁凸起5具有一个面朝上方的锥体5a。还有,锥体4a和44a分别被成形在侧壁4和后壁44的上边缘上,它们在与插座式连接器100配合的过程中用作导向装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3对与插塞式连接器10配合的插座式连接器100进行描述。图3是本发明中插座式连接器的一个透视图。该插座式连接器100包括一个薄的平行六面体绝缘插座壳体102(下文中简称为“壳体”)。壳体102在其近似中部处具有一个用于容置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104。该凹槽104被开口至壳体102的上表面102,并且朝向前方敞口。凹槽104由后壁108、内壁110以及底壁112限定而成。此外,在后壁108的上边缘处设置有一个切槽114,该切槽与插塞式连接器10上的舌片46互补。
由于壳体102水平对称,所以将仅对壳体102的一侧进行描述。在壳体102的侧壁116上成形有一个凹槽120,该凹槽120从上表面106延伸至下表面118。朝向凹槽120的内部,成形有一个沿着长度方向3延伸的沟槽124。设置有两个肋部126、126,它们从各个内壁110朝向凹槽104的内部进行延伸。肋部126、126沿着长度方向3在插塞式连接器10的长度上间隔设置。一个肋部128在肋部126之间的中间位置处与壳体102一体模制而成,该肋部128平行于肋部126。肋部126和128通过一个靠近凹槽120的触点支撑壁130连接起来。一个触点132被安装在触点支撑壁130上。长方形开口134被设置在肋部126与肋部128之间的底壁112上,该长方形开口134穿过下表面118。
接下来,将对被安装在壳体102中的触点132进行描述。触点132均通过对单块金属板进行冲切和弯曲而形成,在图3中示出的其中之一与壳体102分离开。各个触点132均包括一个板状基部132,该板状基部132在其上边缘处具有一个切槽136;和接触部分,也就是说弹性接触元件140(下文中简称为“接触元件”),它们从切槽136内部的两个位置向上延伸,以弧形方式向下弯曲,随后又在基部138的下边缘附近再次也以弧形方式向上弯曲。
两个接触元件140被制成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便它们可以被设置在肋部126与128之间。在接触元件140的尖端处,成形有延展部分140a,当触点132被置于凹槽104中时,延展部分140a将以最大程度延伸入凹槽104的内部。当触点11与触点132相互配合时,延展部分140用作锁定部分,但是其细节将在后面予以描述。接触元件140的尖端在延展部分140a的上方朝向基部138倾斜弯曲,以形成导向表面。以这种方式构造而成的接触元件140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弹性,并且可以沿着接触元件140的厚度方向发生变形。
此外,在基部138的各个侧边缘上设置有两个凸起139,这两个凸起139沿着竖直方向间隔开。沿着与接触元件140相反的方向,通过对基部138与切槽136相对的端部进行弯曲,形成了一个电路板连接部分141,该电路板连接部分141即将被表面安装到一个电路板(未示出)上。
接下来,将对将触点132安装到壳体102上的方法进行描述。如果触点132的基部138被从上方压入到凹槽120中的沟槽124内,那么所述接触元件将能够覆盖住触点支撑壁130。与此同时,接触元件140的下部被设置在开口134内。由于底壁112不与接触元件140发生干涉,所以接触元件140可以充分挠曲。接触元件140被以这样一种状态置于肋部126与128之间,即在该状态下接触元件由此受到保护。由于中间肋部128的存在,两个接触元件140的形状合适地得以保持,中间肋部128的存在防止了由于错误配合或者从一个外部施力源施加的扯动力而导致过度变形。此外,触点支撑壁130防止了当电路板连接部分141被焊接到电路板(未示出)上时,焊料朝向接触元件140进入凹槽104内。
当触点132被压配合入沟槽124内时,凸起139与沟槽124摩擦配合,由此将基部138固定在其中。在靠近前壁142的内壁110上,一对卡锁凸起146被成形在壳体102上的凹槽104内,这对卡锁凸起146具有面朝下方的台肩144。卡锁凸起146的工作方式将在后面予以描述。锥体148被成形在后壁108和内壁110的上边缘的内侧面上,其中锥体148在与插塞式连接器10配合的过程中用作导向装置,后壁108和内壁110限定出了凹槽104。
接下来,将参照图4至6对插塞式连接器10与插座式连接器100的配合进行描述。图4是一个透视图,示出了恰好在插塞式连接器10与插座式连接器100发生配合之前的状态。图5是一个透视图,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接线盒装置,带有相互配合起来的连接器10和100。图6是一个沿着图5中线VI-VI的剖视图。
首先,参照图4,插塞式连接器10处于一个与插座式连接器100上的凹槽104相对应的位置,同时弯曲部30面朝插座式连接器100。如果插塞式连接器10被从这种状态向下压入凹槽104内,那么插塞式连接器10的侧壁4将沿着凹槽104的内壁110发生移动,从而使得插塞式连接器10被容置在凹槽104内。插塞式连接器10上的卡锁凸起5与凹槽104上的卡锁凸起146(锁定部分)发生配合,并且由此使得所述连接器被相互固定起来。通过卡锁凸起5与146发生配合,能够防止插塞式连接器10从插座式连接器100中松脱,即使在导线W被引出的端部处向导线W施加一个扯动力。
接下来,如图5中所示,当插塞式连接器10与插座式连接器100被完全配合起来时,插塞式连接器10上的舌片46会进入插座式连接器100上的切槽114内,并且插塞式连接器10的下表面14与插座式连接器100的上表面106会变得共面。由此,所述连接器的完全配合可以通过目测来加以确认。
在插塞式连接器被颠倒地压入插座式连接器100内的情况下,舌片46会在配合操作的初始阶段与切槽114对接,并且插塞式连接器10将无法被进一步压入到插座式连接器100内。与此同时,插塞式连接器10处于这种状态,即其从插座式连接器100中突伸出来,从而有利于对错误配合进行目测确认。此外,舌片46用作一个杠杆,该杠杆可以被手指或者类似工具抓握住,用以在需要将插塞式连接器10从插座式连接器100中去除时,在导线W也被向上拉动的同时向上拉动插塞式连接器10。
接下来,将参照图6对在连接器10与100完全配合的过程中触点11与132之间的配合状态进行描述。随着插塞式连接器10与插座式连接器100相互发生配合,触点11上的凸缘42穿过触点132的延展部分140a,并且与该延展部分140a发生配合。由此,触点11与132被相互电连接起来,与此同时,防止了在它们相互分离方向上的拔出现象。也就是说,延展部分140a和凸缘42还用作用于连接器10和100的锁定部分。
触点11和132上的电接触部分均位于装置1的内部,防止了从外部触及到这些电接触部分。除了两个接触元件140被设置在各个触点11上之外,这会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此外,由于凸缘42和延展部分140a相向突伸出来,所以当它们相互交叉时,会感知到一个“卡嗒”响声。连接器10与100之间的完全配合也可以利用该“卡嗒”响声来加以识别。
如果从图5中示出的位置向上扯动从插塞式连接器10中引出的导线W,那么由于触点11与132被相互锁定起来,并且卡锁凸缘5与146之间发生配合,所以防止了插塞式连接器10与插座式连接器100发生分离。由于与触点11和132上的接触部分相比,卡锁凸起5和146被定位成更为靠近从插塞式连接器10中引出的导线端部,所以锁定功能特别有效。
此外,在导线W被向上扯动时,利用插塞式连接器10的壳体2的底壁26,防止了导线W向上运动,并且不会对壳体2造成任何损坏。在导线W被向下扯动时,尽管作用力被施加在弯曲部30上,但是该作用力会被插座式连接器100的壳体102的底壁112接收,弯曲部30将不会受到任何损坏。
在前面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一个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后面所声明的本发明保护范围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多种变化和改进。例如,插塞式连接器10的触点可以是压接触点。
权利要求
1.一种接线盒装置包括一个插塞式连接器,该插塞式连接器具有用于被连接在导线上的第一触点;一个插座式连接器,该插座式连接器被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具有用于与第一触点发生接触的第二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塞式连接器的侧表面相互对置;所述第一触点带有接触表面,这些接触表面与即将被固连到插塞式连接器上的导线发生接触并且将这些导线固定起来,以便使得这些导线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电路板,所述接触表面在插塞式连接器的一个侧表面上显露出来;所述插座式连接器具有一个用于容置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该凹槽敞口于其顶部,并且开口至朝向所述导线的侧面;所述第二触点具有接触部分和电路板连接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凹槽处显露出来,用于在插塞式连接器被容置在所述凹槽中时与第一触点的接触表面发生接触,所述电路板连接部分用于被电连接到电路板上;所述第一触点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以及与第一触点相对应,所述第二触点也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
2.一种插塞式连接器包括一个绝缘插塞壳体,该绝缘插塞壳体具有相互对置的侧表面;和触点,这些触点具有导线连接部分和接触表面,所述导线连接部分用于与插塞壳体内的导线发生接触并且将这些导线固定起来,所述接触表面在侧表面上显露出来;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在所述壳体中沿着一条直线排布,相互对置。
3.一种插座式连接器包括一个插座壳体,该插座壳体具有一个用于容置一个成形于其中的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该凹槽敞口于其顶部,并且开口至一个朝向连接于插塞式连接器上的导线的侧面;以及触点,这些触点具有接触部分和电路板连接部分,所述接触部分在所述凹槽处显露出来,用于在插塞式连接器被容置在所述凹槽中时与该插塞式连接器上的触点发生接触,所述电路板连接部分用于被连接在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与插塞式连接器上的触点相对应,所述触点被沿着一条直线成对排布,并且相互对置。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接线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式连接器在一个与敞口有所述凹槽的侧面相对的侧壁上带有一个切槽;并且所述插塞式连接器带有一个与所述切槽互补的凸起,在与插座式连接器完全配合在一起时,所述凸起配合在所述切槽中。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接线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均带有锁定部分,这些锁定部分在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配合的过程中相互发生配合,与所述接触表面和接触部分相比,所述锁定部分被制成朝向导线引出的侧面进一步延伸。
6.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接线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均带有锁定部分,这些锁定部分在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配合的过程中相互发生配合,与所述接触表面和接触部分相比,所述锁定部分被制成朝向导线被引出的侧面进一步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接线盒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其中的插塞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被缩小至高度较低并且较为狭窄。所述插塞式连接器具有两个显露于其侧表面上的第一触点,它们沿着一条直线排布,并且相互对置。所述插座式连接器具有一个用于容置插塞式连接器的凹槽和两个位于该凹槽中的第二触点,所述第二触点在与第一触点相对应的位置处显露出来。当插塞式连接器与插座式连接器相互发生配合时,第二触点上的弹性接触元件与第一触点的一个侧面发生接触,以便在插塞式连接器的侧面上电连接于其上。
文档编号H01R107/00GK1489244SQ0315803
公开日2004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4日
发明者桥本信一, 田中薰 申请人: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