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鳍片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821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散热鳍片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鳍片模块,应用于发热组件的散热,尤其涉及一种与侧吹式风扇搭配的散热鳍片模块。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由多数的电子组件所组成,以计算机而言,光是单单在主机板上,就有许多电子组件在运作时会产生高热,包括中央处理器、南北桥芯片、绘图芯片或双直列内存模块(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等等;尤其,数字科技日新月异,这些电子组件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如中央处理器的工作频率已增加到1GHz以上,发热功率更达50W以上,如果这些产生的热不能充分排除,势必使电子组件温度过高而影响其稳定性与可靠性,并缩短其使用寿命,因此,散热问题随着电子组件运算频率而提高的情形日趋严重。
目前对于电子组件散热方式,不脱热传导、热对流或热辐射等几种将热散溢至周围环境的方式,主要的手段是利用散热鳍片模块与散热风扇作搭配,其中的散热鳍片模块由金属材质制成,包括一导热基板,其底部直接设置在发热的电子组件上与其接触,且此导热基板上具有多个散热鳍片协助散热。发热组件执行工作所产生的热能会经由导热基板而传递到散热鳍片上,再通过散热风扇所产生的气流吹入散热鳍片之间,利用散热风扇所产生的气流与高温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并将这些热空气排出电子装置之外,而将散热鳍片模块上的热量带走,进而降低电子组件的温度来达到散热目的。
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效率一般是取决于其材质与结构。以材质而言,最早期散热鳍片模块采用铝为其材料,主要是利用铝的热阻抗低、重量轻、成本低的优点。然而,随着电子组件的工作频率不断地提高,散热鳍片模块的散热效果也要相对地提高,因此,开始有人采用铜作为散热鳍片模块的材料。
铜的导热系数是铝的约1.8倍,密度则约是3倍,换句话说,同样体积、面积(材积)的散热片,铜的重量是铝的3倍,因此铜制的散热鳍片模块将比铝制的散热鳍片模块具有较佳导热效果,虽然铜的导热系数佳,但铜制散热鳍片模块的重量却又比铝制散热鳍片模块的重量高上许多,所以如何在导热系数与重量两因素上作取舍,是散热鳍片模块在材质上必须考量的议题。
不过,市面上现有散热鳍片模块的材质组成十分近似,散热效率上的差异也相当微小,而让如何透过结构上的设计来提高散热效果,成为各个业者竞相研发的目标。
就以目前散热鳍片模块上的散热鳍片而言,散热鳍片竖立于散热鳍片模块的底座上,以往的形式如台湾专利第520821号中第一图所示的直列式,其特点为由平直的散热鳍片提供直线状的流道,但此结构的缺点在于导热面积不足、热量传导时间短,且平行的气流路径使得平行的气流在离开散热鳍片的隔离之后,无法提供良好的热对流效果。虽然,该专利提供了层叠式的架构,但是由于其散热鳍片是属于直列式的结构,因此每一层中散热鳍片的结构和排列仍然还有改良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散热鳍片模块,从而解决在于既有直列式的散热鳍片结构导热面积不足、热量传导时间短,且直线状的气流路径无法提供良好的热对流效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鳍片模块,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发热组件上,其特点在于,包括一导热基板,设置于所述电子装置中的发热组件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间隔地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一侧半部,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呈弧面状体,并彼此相互平行,且邻近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间构成有一第一气流空间,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路径呈连续弯曲状;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间隔地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另一侧半部,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呈弧面状体,且其曲率中心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位于相异侧,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彼此相互平行,且邻近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间构成有一第二气流空间,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路径与所述第一气流空间形成发散的曲线状。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点在于,还包含至少一第三散热鳍片,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相邻区域的较外侧处。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点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等长。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点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中心点共线。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点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最外侧较短。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点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两端平齐。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点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采用粘着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导热基板上;或者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采用切削、挤型等加工方式成型于该导热基板上。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点在于,所述第三散热鳍片采用粘着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导热基板上;或者,所述第三散热鳍片采用切削、挤型等加工方式成型于该导热基板上。
上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呈直线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弧面状的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增加导热面积、延长热量传导时间,并因形成向外发散的曲线状气流路径,产生良好的热对流效果而加速散热。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散热鳍片模块200-导热基板300-第一散热鳍片,310第一气流空间,320-第一散热鳍片400-第二散热鳍片,410-第二气流空间,420-第二散热鳍片500-第三散热鳍片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和图2中,提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该本实用新型揭示了散热鳍片模块100,该散热鳍片模块100可应用于设置在中央处理器、南北桥芯片、绘图芯片或双直列内存模块等发热组件上,以传导发热组件的热能,避免发热组件因过热而造成的损坏。散热鳍片模块100由具有高传导系数的金属材质制成,譬如铝、铜等,其由导热基板200、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00、多个第二散热鳍片400与二第三散热鳍片500所构成。
导热基板200为一匹配在发热组件外型的矩形块体(当然不限定为矩形),其底面用以贴覆在发热组件(图未示)上,与发热组件直接接触,一般而言,实际制作时,导热基板200与发热组件间涂布有耐热胶(图中未示),使得导热基板200与发热组件间为最佳接触关系,提高彼此间的热传效率。
第一散热鳍片300是间隔地竖立于导热基板200上的前侧半部(方向依图1说明,下同),每片第一散热鳍片300皆呈弧面状体,可用粘着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导热基板200上,或是切削、挤型等加工方式成型于导热基板200上。所有的第一散热鳍片300等长、彼此相互平行、外侧平齐(中心点共线),且邻近的第一散热鳍片300间构成有一第一气流空间310,使通过的气流路径呈曲线状;另外,最外侧的第一散热鳍片320较短,以匹配导热基板200的矩形外型。
第二散热鳍片400也是间隔地竖立于导热基板200上,但是位于之后侧半部(图1),每片第二散热鳍片400皆呈弧面状体,同样可用粘着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导热基板200上,或是切削、挤型等加工方式成型于导热基板200上,虽然其中心点与该第一散热鳍片300共线,但其曲率中心与第一散热鳍片300位于相异侧。所有的第二散热鳍片400等长、彼此相互平行、外侧平齐,且邻近的第二散热鳍片400间构成有一第二气流空间410,使通过的气流路径也呈曲线状;再者,与第一散热鳍片300同样的,最外侧的第二散热鳍片420较短。
至于第三散热鳍片500也是竖立于导热基板200上,分别位于第一散热鳍片300与第二散热鳍片400相邻区域的较外侧处。之所以设置第三散热鳍片500的原因,是因为第一散热鳍片300与第二散热鳍片400的曲率中心位于相异侧,使其相会区域出现闲置空间,故其设置可谓空间上的善加利用,增加散热面积,唯其位于第一散热鳍片300与第二散热鳍片400的相会区域中央处,两片第三散热鳍片500最好是设置为直线状,不偏向任何一边。当然,第三散热鳍片500不予设置并无妨碍。
当将本实用新型的散热鳍片模块100设置在发热组件上之后,一般是在侧边设置风扇(图未示)产生气流,其气流路径如图2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散热鳍片300与第二散热鳍片400均呈弧面状,一来导热面积会较直线状散热鳍片者增加,二来形成的曲线状气流路径较直线者长,而延长了热量传导的时间;再加上两侧曲线状的气流路径不会交会或重合,因此形成向外发散的状况,较直线状气流路径者,更能产生良好的热对流效果而加速散热。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如上所述,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做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鳍片模块,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发热组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热基板,设置于所述电子装置中的发热组件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间隔地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一侧半部,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呈弧面状体,并彼此相互平行,且邻近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间构成有一第一气流空间,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路径呈连续弯曲状;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间隔地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另一侧半部,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呈弧面状体,且其曲率中心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位于相异侧,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彼此相互平行,且邻近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间构成有一第二气流空间,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路径与所述第一气流空间形成发散的曲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第三散热鳍片,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位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相邻区域的较外侧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等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中心点共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最外侧较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与所述第二散热鳍片的两端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采用粘着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导热基板上;或者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和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采用切削、挤型等加工方式成型于该导热基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鳍片采用粘着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导热基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鳍片采用切削、挤型等加工方式成型于该导热基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8或9所述的散热鳍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散热鳍片呈直线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鳍片模块,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发热组件上,包括一导热基板,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中的发热组件上;多个第一散热鳍片,间隔地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一侧半部,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呈弧面状体,并彼此相互平行,且邻近的所述第一散热鳍片间构成有一第一气流空间,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路径呈连续弯曲状;及多个第二散热鳍片,间隔地竖立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另一侧半部,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呈弧面状体,且其曲率中心与所述第一散热鳍片位于相异侧,所述第二散热鳍片彼此相互平行,且邻近的所述第二散热鳍片间构成有一第二气流空间,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路径与所述第一气流空间形成发散的曲线状。
文档编号H01L23/34GK2672861SQ200320102600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4日
发明者马孟明 申请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