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7158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电容器,尤其是一种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电力电容器的引出端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螺栓与螺母配套的紧固结构,此种结构的紧固效果好,但生产成本高,螺母的面积较大,一般不适合3端子结构;另一种是利用卡扣接线的结构,此种结构虽然成本较低,但接线操作复杂,紧固性差。因此现有的电力电容器的端子结构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电容器的引出端子,通过引出片的双孔设计,使电力电容器的引出端子结构更为合理。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包括外引线端、内引线端,外引线端与内引线端电连接,其特征是设有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的引出连接件,外引线端和内引线端相应与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电连接。
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的连线为界,其第二接线端处于该连线的同侧。当内引线端为三脚时,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大致呈正三角形排列,其第二接线端大致呈直线排列。
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的连线为界,其第二接线端处于该连线的两侧。当内引线端为三脚时,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大致呈直线排列,第二接线端大致呈正三角形排列。
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和外引线端相应设有一通孔,一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并通过螺母固定;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二接线端设有一螺孔,内引线端相应设有一螺纹柄部,内引线端与引出连接件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二接线端的螺孔向下延展,形成一带螺孔的柱状体。
还设有弹簧垫圈,该弹簧垫圈设置在螺栓与外引线端之间。
所述的外引线端分为两组,相应与引出连接件电连接,且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的连线为界,处于该连线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通过引出连接片的上下联通作用,使外引线端和内引线端得到转换,方便接线。


图1是实施例引出连接件俯视图。
图2是图4A--A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外引线端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内引线端立体图。
图5是实施例装配结构侧视图(三脚端子)。
图6是实施例连接俯视图(三脚端子)。
图7是实施例连接立体图(三脚端子)。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三脚端子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两脚端子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以三脚端子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参阅图1至图7,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包括外引线端1、内引线端2,外引线端1与内引线端2电连接,其结构特征是还设有包括第一接线端30和第二接线端31的引出连接件3,外引线端1和内引线端2相应与引出连接件3的第一接线端30和第二接线端31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外引线端1、内引线端2及引出连接件3采用铜质材料制造,以满足其电学性能要求。
本实施例为三脚端子,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3的第一接线端30的连线为界,其第二接线端31处于该连线的两侧。引出连接件3的第一接线端30大致呈直线排列,第二接线端31大致呈正三角形排列。即装配完成后,外引线端1大致呈直线排列,内引线端2大致呈正三角形排。这样改善了电容安装底座(图中未画出)的受力状态,使电容的强度和安装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作为优选实施例,外引线端1分为两组,相应与引出连接件3电连接,且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3的第一接线端30的连线为界,处于该连线的两侧。这样,电力电容在安装时,可从两个方向接线,方便操作。
本实施例的外引线端1、内引线端2及引出连接件3采用如下方式装配固定。所述的引出连接件3的第一接线端30和外引线端1相应设有一通孔(300,10),螺栓40穿过所述通孔(300,10),并通过螺母41固定;所述的引出连接件3的第二接线端31设有一螺孔310,内引线端2相应设有一螺纹柄部20,内引线端2与引出连接件3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3的第二接线端31的螺孔310向下延展,形成一带螺孔的柱状体311。这样增大了螺纹长度,使内引线端2的连接更牢固。钢质材料的螺栓40、螺母41与铜质材料的引出连接件3的组合,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良好的紧固效果。
作为优选实施例,还设有弹簧垫圈42和垫片43,该弹簧垫圈42和垫片43设置在螺栓40与外引线端1之间。在弹簧垫圈42的作用下,可适当抵消因震动产生的应力,使引出线的夹紧度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夹紧更为可靠,安全。
事实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种的连接方式,参阅图8,下面对所列举的几种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图8所示的为三脚端子的连接结构,图中矩形示意为引出连接件3,直径较大的圆孔示意为第一接线端30,直径较小的圆孔示意为第二接线端31。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3的第一接线端30的连线32为界,其第二接线端31可处于该连线的同侧。如8(a)(b)所示。第一接线端30的排列可以为三角形或直线型。同样地,第二接线端31可处于该连线32的两侧。如图8(c)(d)所示。第一接线端30的排列也可以为三角形或直线型。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可依据实际的结构需要进行选择。
参阅图15,图中列举了两脚端子的连接情形,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5的第一接线端50的连线52为界,同样地其第二接线端51可处于该连线的同侧或两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而已,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等同设计,均应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所涵盖。
权利要求1.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包括外引线端、内引线端,外引线端与内引线端电连接,其特征是设有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的引出连接件,外引线端和内引线端相应与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的连线为界,其第二接线端处于该连线的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的连线为界,其第二接线端处于该连线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子,其特征是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和外引线端相应设有一通孔,一螺栓穿过所述通孔,并通过螺母固定;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二接线端设有一螺孔,内引线端相应设有一螺纹柄部,内引线端与引出连接件通过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二接线端的螺孔向下延展,形成一带螺孔的柱状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子,其特征是还设有弹簧垫圈,该弹簧垫圈设置在螺栓与外引线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2、3、5、6之一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外引线端分为两组,相应与引出连接件电连接,且以所述的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的连线为界,处于该连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2、3、5、6之一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当内引线端为三脚时,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大致呈正三角形排列,其第二接线端大致呈直线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2、3、5、6之一所述的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其特征是当内引线端为三脚时,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大致呈直线排列,第二接线端大致呈正三角形排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电容器引出端子的连接结构。包括外引线端、内引线端,外引线端与内引线端电连接,其特征是设有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的引出连接件,外引线端和内引线端相应与引出连接件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通过引出连接片的上下联通作用,使外引线端和内引线端得到转换,方便接线。
文档编号H01G4/228GK2909483SQ200620053899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6日
发明者陈榕, 江海波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胜业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