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992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强化稳定上盖固定性的 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背承扶术—般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是用来使一可挠式排线导接至一印刷电路板上,藉 以使两个不同系统形成电性连接,由于可挠式排线具有可挠曲、不占空间等优点, 故此一排线与连接器的组合,已大量使用于各项电子产品中,例如行动电话或液 晶屏幕。就结构上来区分,可挠式排线连接器大致可分成掀盖式或非掀盖式两种 型态,其中掀盖式由于具有易插拔、且固定性佳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市场主流。 例如,在中国台湾专利申请第083102251号专利中所揭示的结构,即为一种掀盖 式可挠式排线连接器,其利用加压构件两端的轴部与外壳的转动支持部相互轴 接,使加压构件固定于外壳上并可于一区间内自由转动,从而使加压构件一侧的 转动沟部与接触子的转动支持部形成接触,此种结构由于接触子的转动支持部只 与加压构件形成转动接触,并无限制固定加压构件的功能,使得加压构件在上下 转动时,只能藉由两侧的轴部做支撑,造成加压构件在使用时常发生脱落或断裂 等现象,而影响到整体系统运作。再者,随着现今连接器薄型、高端子数的发展 趋势,加压构件势必较原先更加的薄型且长度增加,若仅在两端限制固定加压构 件,则加压构件中央部份翘曲、变形等状况必然较早期更为严重,而影响到可挠 式排线的固定。因此,如何在不影响加压构件转动的条件下,强化加压构件在长 度方向上的平整度、稳定性,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课题。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藉由本实用新型的 改良,使电连接器的上盖于长度方向上可均匀稳定的被限制固定,减少上盖发生 翘曲、断裂的现象,且不会影响其翻转动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藉由本实用新型的 改良,可完全避免上盖在翻转动作时发生脱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藉由本实用新型的 改良,以强化电连接器整体结构,使此类连接器易朝向薄型、高端子数的型态发 展。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包含有绝缘本体、复数个端 子及上盖,其中,于绝缘本体内设有复数个端子插槽,复数个端子分别设置于端 子插槽中,每一端子具有上臂、下臂及固定端,并于部份端子的上臂前端形成一 弯曲部,在另一部份端子的上臂前端形成一包覆部,藉由弯曲部与包覆部在连接 器长度方向上定义出限制空间,上盖一側设有复数个同轴连通的轴部,轴部可分 别容置于端子的弯曲部及包覆部内,使上盖可稳定的于开放位置及闭合位置间转 动,藉以固定可挠式排线。本实用新型另涉及一种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包含有绝缘本体、复数个端 子、上盖及一对固定垫片,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复数个端子插槽及两个底部插槽, 复数个端子是设置于端子插槽中,每一端子皆具有上臂、下臂及固定端,并且于 至少一端子的上臂前端形成一开口朝下的弯曲部,上盖是设有复数个轴部及两个 側轴部,且至少一轴部被容置于端子的弯曲部内,每一固定垫片具有卡合部、抵 止部及焊接部,可相对于前述端子的方向而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底部插槽中,并使 卡合部及抵止部共同抵靠于上盖的侧轴部,藉由该端子的弯曲部与固定垫片的相 对限制作用,使上盖可稳定的于开放位置及闭合位置间转动。附闺说明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的上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的上盖掀开时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的上盖的上视图。图5为

图1A-A线段的剖面图。图6为图1B-B线段的剖面图。图7为图1C"C线段的剖面图。图号说明100电连接器10 绝缘本体11端子插槽 12 底部插槽20 端子 200620147345.021上臂22下臂23固定端24弯曲部25包覆部30上盖31操作部32轴部33通孔34侧转轴40固定垫片41卡合部42抵止部43挡部44焊接部说明书第3/5页具体实摊方式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的最佳实施例示意图。本 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结构主要由绝缘本体10、复数个端子20、上盖30 及一对固定垫片40所构成,用来使可挠式排线电性连结至一电路板上,并藉由 电连接器100上方可活动翻转的上盖30来固定可挠式排线,以避免可挠式排线 不当脱离,且容易插拔。绝缘本体10为一长型框体,以作为电连接器100的主体结构,其内设有复 数个端子插槽11及一对底部插槽12,端子插槽11是贯穿于绝缘本体10前后方 向,而底部插槽12则设于绝缘本体10两侧邻近处并连通至绝缘本体10底部。复数个端子20,是由绝缘本体10的后方插入固定于端子插槽11内,每一 端子20皆具有相对的上臂21与下臂22,以及用来焊接固定于电路板上的固定 端23,上臂21与下臂22可突伸出绝缘本体10外,用以承接可挠式排线。其中, 在部分端子20的上臂21前端处形成有弯曲部24,弯曲部24是呈现开口朝下状 (如图5所示),而在剩余部份端子20的上臂21前端处形成有框型(侧n字型) 的包獲部25,该包覆部25是呈现开口朝前状(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弯曲部24的端子20与具有包覆部25的端子20是同 时组装于绝缘本体10,例如,两者可相互间隔地配置,或是采用1-2-1的方式 交互配置。藉此,于电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上,弯曲部24与包覆部25可共同 定义出供上盖30的轴部32固定的空间。上盖30是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侧,两者间并形成一排线插入空间并向内延 伸至斓子20的上臂21与下臂22之间。请同时参照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上 盖30的上视图。上盖30具有一操作部31,及一侧间隔地设有复数个同轴的轴 部32及通孔33,其排列数量与端子20数目相同,另外于复数个轴部32的两侧 更设有側转轴34。当电连接器100组装时,可先将具有弯曲部24的端子20插 入绝缘本体10的端子插槽11中,接着将上盖30的轴部32由下方对准嵌入端子 20的弯曲部24内,使弯曲部24部分进入通孔33内,再将具有包覆部25的端 子20插入端子插槽11中,使另一部份的轴部32被包覆部25围绕,以避免轴部 32由弯曲部24下方脱出,从而将轴部32限制于弯曲部24与包覆部25所共同 定义出的空间中,且上盖30可以自由地在一固定范围间转动。例如图l所示, 当上盖30位于闭合位置时可固定已插入的可挠式排线,当上盖30翻转至开放位 置,如图2所示,即可取出或插入可挠式排线。由图6可以看出,包覆部25于除了前方以外的三个方向上包围轴部32,而 图5中的弯曲部24于除了下方以外的三个方向上包围轴部32,因此轴部32完 全没有脱离的可能,且由于具有弯曲部24的端子20及具有包覆部25的端子20 平均的分布于电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上,固可均匀稳定的限制上盖30。由上 述最佳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0及上盖30之间并 无相互千涉,上盖30是藉由端子20形成固定,且端子20结构并不限于单一态 样,例如部份端子20的弯曲部24可为开口朝上型态,再配合具有侧n字型前端 的端子20,亦可达到等同的功效。另外,一对固定垫片40是分别插设于绝缘本体10两侧的底部插槽12中。 每一固定垫片40具有卡合部41、抵止部42、挡部43及焊接部44,固定垫片40 藉由卡合部41插入底部插槽12中以固定于绝缘本体10,抵止部42形成于卡合 部41上方。请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7所示,将固定垫片40由端子20的相 对方向置入底部插槽12中,使得卡合部41上方可抵靠于上盖30的侧转轴34, 以作为辅助上盖30稳定的组件。焊接部44可穿出绝缘本体10底部,用来与电 路板焊固连接,而挡部43是位于排线插入空间前方两側处,可用来配合具有两 側扣耳的可挠式排线加强固定。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藉由两种不同形状的端子来 限制上盖,使得上盖无法由装入方向脱离,且无论上盖长度或厚度如何变化,都 不会影响到上盖对可挠式排线的固定性,且可减少上盖翘曲。然而,以上所述仅 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亦可广泛地施行 于其它实施例中,举凡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与所能达成的效果构成等效
或均等者,或属本实用新型的变形或改良,均应属本实用新型覆盖的范围。综上 所述,本实用新型诚符合专利法的规定,现依法提出申请,盼早日准予专利。
权利要求1.一种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包含一绝缘本体,其内设有复数个端子插槽;复数个端子是设置于该端子插槽中,每一端子具有上臂、下臂及固定端,其特征在于在一部份端子的上臂前端形成一弯曲部,而在另一部份端子的上臂前端形成一包覆部;一上盖,其间隔地设有复数个同轴连通的轴部,该轴部是分别容置于各端子的弯曲部及包覆部内,使该上盖可稳定的于开放位置及闭合位置间转动,藉以固定可挠式排线。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的弯曲部及包覆部各具有一开口,该弯曲部的开口与该包a部的开口是设于不同方向,从而共同于该绝缘本体的长度方向上围绕出限制该轴部活动的空 间。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是将具有弯曲部的端子及具有包覆部的端子间隔地排列设置于该本体的端子插槽中。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于该绝缘本体更设有两个底部插槽,各用以插置一固定垫片。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垫片更设有一挡部。
专利摘要一种可挠式排线连接器结构,包含绝缘本体、复数个端子及上盖,其中,于绝缘本体内设有复数个端子插槽,复数个端子分别设置于端子插槽中,每一端子具有上臂、下臂及固定端,并于部份端子的上臂前端形成一弯曲部,在另一部份端子的上臂前端形成一包覆部,藉由弯曲部与包覆部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定义出一限制空间,上盖一侧设有复数个同轴连通的轴部,轴部可分别容置于端子的弯曲部及包覆部内,使上盖可以稳定的于开放位置及闭合位置间转动且避免脱离。
文档编号H01R12/24GK201018027SQ20062014734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31日
发明者钟志斌 申请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