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开关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90686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开关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路器和地触点连接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才 EP1J26,596,该线-地隔离开 关和断路器都包含在金属外壳中,并且隔离装置设置在设备的输入和输出 端处。
上述的已知的装置是非常紧凑、有效、安全和可靠的。然而,申请人 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极装置,该三极装置特别是用于中压或高压开关配电 拒,对于装置的每一极,该三极装置包括能够执行线路隔离功能的隔离开 关和能够执行断路功能的断路器,该装置能完全安全地被维护人员从配电 柜容易地取出来。取出的速度和容易程度对于保持干扰时间至最小是最重 要的。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也是此类型装置必不可少的特点。
EP0 543 683公开了一种多极负栽断路开关,对于每一极,其包絲装 抽空的球形物的绝缘套管,该套管包括在第一末端与球形物的第一端连接 并被设计为与第一导线配合的第一触点,和在第二末端与球形物的第二端 连接并被设计为与第二导线配合的第二触点,该套管与覆盖用于操作球形 物的公共轴的普通金属部件构成整体,其由包含在与部件构成整体的柜中 的积^/致动。

发明内容
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中描述的特征的三极装置和具有独立权利要求9 的特征的配电拒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和更多的目的。各个从属权利要求详细 说明了本发明的更多有益特征。
根据第一方面,4^供一种用于安装在电力变电站的配电根中的三极装 置。该三极装置包括
0空气绝缘的三极隔离开关,其被配置为扭J亍将电线从配电拒隔离的 功能,和
ii)三极断路器,其被配置为执行线路保护功能。该三极装置的特4iE4

a) 它还包括由绝,料制成的外壳,所述三极断路器至少部分^M皮收 容在该外壳的内部;
b) 三极断路器包括三个真空断路器模块,而三极隔离开关包括三个单 极隔离开关设备,其中每一个单极隔离开关设备又包括触点,该触点可从 工作位置线,l^动i^断开位置;性电极;并釆用丝网印刷工艺或点胶工艺在氧化钌电极表面制备树脂微突点阵以
代替传统隔膜。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钽钌混合式电解电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采用高比容钽粉作为原料,通过称料一成型一烧结一赋能制备出具有纯度高、比 表面积大、漏电小和结构强度髙的片状钽电极来。首先将纯度99.9%以上的钽粉 与2%樟脑有机溶剂掺混.溶解,埋入钽引线加压成型。钽块脱模后先行在5x10 —5毫米汞柱真空条件下,35(TC 40(TC温度条件下预烧。然后在1800 200(TC高 温真空烧结,使粉粒与钽引线溶融粘结。烧结工艺完成后在0. 1%嫌酸电解液中氧 化赋能,赋能电压为25V,赋能温度为80°C,赋能过程结東后电极表面形成TaA 电解氧化膜。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钽钌混和式电解电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氧 化钌阴极所述前驱体反应液的组成为三氯化钉、三氯化铱与钬酸四丁脂按照 0. 4mol/L : 0. 2mol/L : 0. 4 mol/L比例混合溶解在异丙醇有机溶剂中。将经过表 面糙化处理的钛金属基体放置于混合液中充分浸渍后取出于80'C烘干IO分钟, 然后送入38(TC氧化炉进行烧结处理12分钟。完成烧结后重复浸渍、烘干、烧结 的过程28次,最后将电极在38(TC氧化炉中烧结4小时并完成电极制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钽钌混和式电解电容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釆用电极表面的树脂微突支撑体代替了传统的电极间隔膜。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将 182型SMT贴片胶均匀的刷涂在丝网的表面,待SMT贴片胶充分渗透过丝网小格 在电极表面形成突起后撤去丝网,将电极于12(TC加热4小时实现固化。或采用 自动化点胶机将181型SMT贴片胶直接按照程序设定点在电极表面,然后将电极 于12(TC条件下加热4小时实现固化。或采用微机电加工中的光刻胶工艺,在活 性电极表面甩涂一层聚酰亚胺光刻胶,在光刻胶上进行图形化绘制点阵图形,经 过显影、除胶等过程洗除微突支撑点之间的光刻胶,使电极表面形成聚酰亚胺微 突点阵,对聚酰亚胺进行1小时12(TC高温亚胺化固化处理后形成稳定的微突点 阵结构。射或气相沉积工艺,以在预定表面上沉积预定的导电材料,然后将沉积层图案化以形成接触电极43。这样通过薄膜形成技术形成的接触电极43往往会 产生一些内部应力。内部应力常常造成可移动部42在接触电极、43粘附的位 置或者该位置附近随同接触电极43发生变形,如图30(a)-(b)夸张所示。这种 变形导致各器件之间在接触电极43朝着接触电极44A、44B的方向上出现较 大的差异(即波动)。接触电极43在朝着接触电极44A、 44B的方向上有大的波动,导致为了 实现微开关器件X4的闭合状态,要施加在驱动电极45上的电势就更高。这 是因为必须设定足够高的驱动电压来确保器件正常工作,而不管假定范围内 接触电极43的方向程度如何。因此,从降低器件驱动电压的角度出发,不 希望接触电极43 (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朝着接触电极44A、 44B (固接接触 电极)的方向上有大的波动。发明内容基于上述背景提出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开关 器件,其能够抑制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朝着固接接触电极的方向上的波动。本 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制造这种微开关器件的方法。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微开关器件。这种微开关器件包括固定部、 可移动部、可移动接触电极、第一固接接触电极、第二固接接触电极以及驱 动机构。可移动部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并且可移 动部设置为从它固定于固定部的固接端起水平地延伸。可移动接触电极设置 在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并且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接合到固定 部的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包括第三接触部,即使器件处于断开状态(关断状态) 下第三接触部也能够与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一接触部相接触。同样也接合到 固定部的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包括第四接触部,第四接触部设置为与可移动接 触电极的第二接触部相面对。驱动机构使可移动部移动或产生弹性变形,使 得第二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相接触。在上述微开关器件中,在断开状态(关断状态)下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 一接触部能够与第一固接接触电极的第三接触部相接触。在此断开状态(即 保持第一接触部与第三接触部相接触)下,与第一接触部和第三接触部彼此间隔开的情况相比,可移动接触电极(或者上面形成有这一接触电极的可移 动部)因电极中产生的内部应力而变形的自由度被降低。因为这个特性,本 发明的微开关器件适于抑制可移动接触电极在相对于第一、第二固接接触电 极的方向上的波动。抑制可移动接触电极的方向上的波动有助于降低微开关 器件的驱动电压。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永久性相连接。 通过此配置,能够有效地抑制可移动接触电极在相对于第一、第二固接接触 电极的方向上的波动。优选地,可移动接触电极可包括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包括第一接触 部。此外,可移动接触电极可包括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包括第二接触部, 并且第二突出部的突出长度短于第一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这种结构有利于在 器件的断开状态下获得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与固接接触电极的第 三接触部之间暂时或永久的接触状态。优选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可包括第三突出部,第三突出部包括第三接 触部,而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可包括第四突出部,第四突出部包括第四接触部, 并且第四突出部的突出长度短于第三突出部的突出长度。这种结构有利于在 器件的断开状态下使第一接触部与第三接触部相接触。优选地,在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可移动接触电极与固接端在预定偏 移方向上间隔开,此外,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偏移方向交叉的 方向上间隔开。驱动机构包括位于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的驱动力产生区 域,所述驱动力产生区域的重心距离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二接触部比距离第 一接触部更近。这种结构有利于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优选地,可移动部的固接端与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不同于固接端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例如,固接端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 距离可小于固接端与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可移动部可为弯曲结构。优选 地,驱动力产生区域的重心和第二接触部可位于经过固接端的长度中点和第 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中点的虚线的同一侧。这种结构有利于降低器 件的驱动电压。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微开关器件可包括静电驱动机构作为上述驱动机 构,其中该静电驱动机构可包括可移动驱动电极和固接驱动电极,可移动驱动电极设置在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固接驱动电极具有与可移动驱动电极 相对的部分并且接合到固定部。优选地,驱动机构可包括由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压电层构成的 多层结构,所述第一龟极层设置在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所述压电层设置 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本发明的微开关器件可包括这样 的压电驱动机构作为驱动机构。优选地,驱动机构可包括由多个材料层构成的多层结构,所述多个材料 层设置在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各个材料层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本发 明的微开关器件可包括这样的热式驱动机构作为驱动机构。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制造根据本发明第一方案的微开关器件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衬底上形成可移动接触电极;在衬底上形成牺牲层,使牺牲层覆盖可移动接触电极;在牺牲层中对应于可移动接触电极的位置形 成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二凹部比第一凹部浅;形成第一固接接触电极, 使得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填充第一凹部,并且具有经由牺牲层与可移动接触电 极相对的部分;形成第二固接接触电极,使得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填充第二凹 部,并且具有经由牺牲层与可移动接触电极相对的部分;以及去除牺牲层。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提供制造根据本发明第二方案的微开关器件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衬底上形成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在衬底上形成牺 牲层,使牺牲层覆盖可移动接触电极;在牺牲层中对应于可移动接触电极的 位置形成通孔和凹部,通孔部分地暴露可移动部;形成第一固接接触电极, 使得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填充通孔,并且具有经由牺牲层与可移动接触电极相 对的部分;形成第二固接接触电极,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填充凹部,并且具有 经由牺牲层与可移动接触电极相对的部分;以及去除牺牲层。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的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微开关器件的部分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m-in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中的线IV-IV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中的线V-V的剖视图;图6以剖视图示出图1所示的微开关器件的制造工艺的步骤; 图7以截面示出图6所示的步骤后续的制造步骤; 图8以截面示出图7所示的步骤后续的制造步骤; 图9以截面示出图8所示的步骤后续的制造步骤;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的一个变型的平面图; 图11是沿着图10中的线XI-XI的剖视图;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的另一变型的平面图。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线xm-xm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的平面图;图15是沿着图14中的线XV-XV的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4中的线XVI-XVI的剖视图;图17以截面示出图14所示的微开关器件的制造工艺的步骤;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的平面图;图19是示出图18所示的微开关器件的平面图,其中省略了一些部分;图20是沿着图18中的线XX-XX的剖视图;图21是沿着图18中的线XXI-XXI的剖视图;图22是沿着图18中的线XXII-XXII的剖视图;图23示出图1所示的微开关器件的一个变型;图24示出图1所示的微开关器件的另一变型;图25是示出传统微开关器件的平面图;图26是示出图25所示的微开关器件的平面图,其中省略了一些部分; 图27是沿着图25中的线XXVII-XXVII的剖视图; 图28是沿着图25中的线XXVIII-XXVIII的剖视图; 图29是沿着图25中的线XXIX-XXIX的剖视图;以及 图30以截面示出上面形成有接触电极的传统可移动部怎样变形(以夸 张的方式绘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XI。图1是示出 微开关器件X1的平面图,图2是微开关器件X1的部分平面图。图3至图510分别是沿着图i中的线ni-m、 iv-iv和v-v的剖视图。微开关器件xi包括基部衬底si、固定部11、可移动部12、接触电极13、接触电极对14A、 14B (在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驱动电极15以及驱 动电极16 (在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固定部ll经由间隔层17接合到基部衬底S1,如图3至图5所示。固定 部11由硅材料例如单晶硅形成。构成固定部11的硅材料优选具有不小于 1000&cm的电阻率。间隔层17例如由二氧化硅形成。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可移动部12包括第一表面12a和第二表面 12b以及固接端12c和自由端12d,固接端12c固定于固定部11 ,并且可移 动部12设置为从固接端12a起沿着基部衬底Sl延伸,且经由缝18被固定 部ll围绕。可移动部12的厚度T(如图3、图4所示)例如为不大于15,。 如图2所示,可移动部12的长度Li例如为650iim至1000jmi,长度L2例如 为20(Him至400|im。缝18的宽度例如为1.5|am至2.5(im。可移动部12例如 由单晶硅形成。如图2所示,接触电极13为可移动接触电极,并且位于可移动部12的 第一表面12a上靠近自由端12d的位置(换而言之,接触电极13与可移动 部12的固接端12c有一定距离)。接触电极13包括接触部13a,、 13b'。为 使附图清楚起见,在图2中用实心圆表示接触部13a'、 13b'。接触电极13 的厚度例如为0.5)im至2.0,。这样的厚度范围有利于降低接触电极13的电 阻。接触电极13由适当的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 构例如包括Mo底层和设置在Mo底层上的Au层。接触电极14A、 14B分别为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和第二固接接触电极。接 触电极14A、 14B各自直立地形成在固定部ll上,并具有向下的突出部14a 或14b,如图3和图5所示。突出部14a的末端(下端)充当接触部14a', 接触部14a,设置为与接触电极13上的接触部13a'相接触。突出部14b的末 端充当接触部14b,,接触部14b,设置为与接触电极13上的接触部13b,相对。 突出部14a的突出长度大于突出部14b的突出长度。例如,突出部14a的突 出长度为1lam至4)im,而突出部14b的突出长度可以为0.8iam至3.8iim,但 总是小于突出部14a的突出长度。经由某一内部连线(未示出),接触电极 14A、 14B连接到要开关的预定电路。接触电极14A、 14B可由与接触电极13相同的材料形成。如图2所示,驱动电极15设置为在可移动部12以及固定部11的一部 分上延伸。驱动电极15的厚度例如为0.5pm至2|im。驱动电极15可由Au 形成。驱动电极16用于在其与驱动电极15之间的空间中产生静电引力(驱动 力),并且形成为通过使其各端部连接到固定部11而跨设在驱动电极15上, 如图4所示。驱动电极16的厚度例如为不小于15^m。驱动电极16通过导 体接地(未示出)。驱动电极16可由与驱动电极15相同的材料形成。图6至图9为示出与图3和图4所示微开关器件XI相同的部分的剖视 图,并示出其制造工艺。在此工艺中,首先制备图6(a)所示的材料衬底S1,。 材料衬底S1,为绝缘体上硅(SOI)衬底,并且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 包括第一层101、第二层102以及夹在中间的中间层103。本实施例中,例 如,第一层101的厚度为15 (im,第二层102的厚度为5105 |im,中间层103 的厚度为4pm。第一层101例如由单晶硅形成,待处理成为固定部ll和可 移动部12。第二层102例如由单晶硅形成,待处理成为基部衬底S1。中间 层103例如由二氧化硅形成,待处理形成间隔层17。然后,在第一层101上形成导体层104,如图6(b)所示。例如,进行溅 射工艺,以在第一层101上沉积Mo,再在Mo层上沉积Au。 Mo层的厚度 例如为30nm, Au层的厚度例如为500nm。然后,进行光刻工艺,以在导体层104上形成抗蚀剂图案105、 106,如 图6(c)所示。抗蚀剂图案105的图案形状与接触电极13对应。抗蚀剂图案 106的图案形状与驱动电极15对应。参照图7(a),利用抗蚀剂图案105、 106作为掩模,在导体层104上进行 蚀刻工艺,由此在第一层101上形成接触电极13和驱动电极15。此工艺中 例如可采用离子铣(ion milling)工艺(通过Ar离子进行的物理蚀刻)。在 随后对金属材料的蚀刻工艺中也可以采用离子铣工艺。将抗蚀剂图案105、 106去除之后,在第一层101上进行蚀刻工艺,形 成缝18,如图7(b)所示。具体而言,进行光刻工艺,由此在第一层101上形 成预定的抗蚀剂图案,之后利用该抗蚀剂图案作为掩模在第一层101上进行 各向异性蚀刻工艺。这里可采用反应离子蚀刻工艺。在此阶段,固定部11和可移动部12形成为预定的图案。然后,在材料衬底Sl,的第一层101上形成牺牲层107,以覆盖缝18, 如图7(c)所示。牺牲层107的适合材料包括二氧化硅。形成牺牲层107的适 合方法包括等离子体CVD工艺和溅射工艺。参照图8(a),在牺牲层107上对应于接触电极13的位置形成凹部107a、 107b。具体而言,进行光刻工艺,由此在牺牲层107上形成预定的抗蚀剂图 案,之后利用该抗蚀剂图案作为掩模在牺牲层107上进行蚀刻工艺。这里可 采用湿法蚀刻工艺。对于湿法蚀刻工艺,可采用缓冲氢氟酸(BHF)作为蚀 刻液。随后在牺牲层107上进行的蚀刻工艺也可以采用BHF。凹部107a用 于形成接触电极14A的突出部14a。凹部107a的底部与接触电极13之间的 距离,也就是牺牲层107在凹部107a与接触电极13之间的厚度例如为不大 于12pm。在图8(a)以及后续的附图中,牺牲层107在凹部107a与接触电极 13之间的厚度被夸大。凹部107b用于形成接触电极14B的突出部14b,并 且比凹部107a浅。然后,将牺牲层107图案化,以形成孔107c、 107d、 107e,如图8(b) 所示。具体而言,进行光刻工艺,由此在牺牲层107上形成预定的抗蚀剂图 案,之后利用该抗蚀剂图案作为掩模在牺牲层107上进行蚀刻工艺。这里可 采用湿法蚀刻工艺。孔107c、 107d分别用于暴露固定部ll上要接合接触电 极14A、 14B的区域。孔107e用于暴露固定部11上要接合驱动电极16的区 域。 ;在设置了牺牲层107的材料衬底sr的表面上形成用于导电的底层(未示出)后,形成抗蚀剂图案108,如图8(c)所示。例如,可通过溅射工艺沉 积厚度为50 nm的Mo,然后在Mo层上沉积厚度为500 nm的Au来形成底 层。抗蚀剂图案108包括对应于接触电极14A、 14B的孔108a、 108b以及对 应于驱动电极16的孔108c。参照图9(a),形成接触电极14A、 14B以及驱动电极16。具体而言,进 行电镀工艺,以在底层上在通过孔107a至107e以及孔108a至108c而暴露 的区域生长Au。然后,通过蚀刻去除抗蚀剂图案108,如图9(b)所示。之后,通过蚀刻 去除底层用于电镀的暴露部分。这些去除步骤可采用湿法蚀刻工艺。参照图9(c),去除牺牲层107以及一部分中间层103。具体而言,在牺 牲层107和中间层103上进行湿法蚀刻工艺。通过此蚀刻工艺,首先去除牺 牲层107,然后去除中间层103在对应于缝18的位置及其附近的部分。在可 移动部12的整体与第二层102之间形成适当的间隙后停止上述蚀刻工艺。 这样,中间层103的剩余部分充当间隔层17。此外,第二层102构成基部衬 底S1。通过上述工艺,可移动部12产生翘曲并向接触电极14A、 14B移动,如 图9(c)夸张所示。在如上形成的驱动电极15中要承受由于形成工艺而产生的 内部应力,该内部应力导致驱动电极15以及与之接合的可移动部12产生翘 曲。具体而言,可移动部12产生变形或翘曲,使得可移动部12的自由端12d 偏移而更接近接触电极14。结果是,可移动部12产生变形,直到接触电极 13的接触部13a,与接触电极14A的突出部14a上的接触部14a,相互接触。 优选地,突出部14a形成为具有足够的长度,使得压力作用在相互接触的接 触部13a'、 14a'之间。然后,若有必要则进行湿法蚀刻,以去除底层粘附在接触电极14A、 14B 以及驱动电极16下表面的残余物(例如Mo层),之后进行超临界干燥工艺 (supercritical drying process),以干燥整个器件。采用超临界干燥工艺能够 有效地避免可移动部12粘附在基部衬底Sl上的粘附现象。通过上述工艺可获得微开关器件XI。上述方法允许逋过电镀在牺牲层 107上以足够厚度形成接触电极14A、14B(包括与接触电极13相对的部分)。 因此,上述方法能够以足够厚度形成接触电极对14A、 14B以获得希望的低 电阻。以足够厚度形成的接触电极14A、 14B有利于降低微开关器件X1的 插入损耗。在这样制造的微开关器件X1中,当向驱动电极15施加电势时,则在驱 动电极15、 16之间产生静电引力。当施加的电势足够高时,则可移动部12 移动或发生弹性变形,直到接触电极13的接触部13a'与接触电极14B的突 出部14b上的接触部14b,相互接触。这就是微开关器件XI进入闭合状态的 方式。在闭合状态下,接触电极13充当接触电极对14A、 14B之间的电桥, 由此允许电流在接触电极14A、 14B之间流过。开关的这种闭合动作能够实 现例如高频信号的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当微开关器件X1处于闭合状态时,如果切断给驱动电极15的电势,就会消除驱动电极15、 16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导致可移动部12 恢复其自然状态,从而使接触电极13的接触部13b'与接触电极14B的突出 部14b上的接触部14b,分离。这就是微开关器件X1进入断开状态的方式,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断开状态下,接触电极对14A、 14B电隔离,从而阻 止电流在接触电极14A、 14B之间流过。开关的这种断开动作能够实现例如 高频信号的关断状态。通过上述闭合动作,处于这种断开状态下的微开关器 件XI能够再次切换到闭合状态或者接通状态。在微开关器件X1中,在断开状态(关断状态)下接触电极13的接触部 13b,与接触电极14A的突出部14a上的接触部14a,相互接触。与接触部13a,、 14a,不接触而是相隔一定距离的情况相比,在微开关器件XI配置为形成这 种断开状态的接触电极13以及接触电极13所接合的可移动部12中,由于 接触电极13的内部应力而产生的变形的自由度被降低。因此,微开关器件 XI能够抑制接触电极13 (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朝着接触电极14A、 14B (固 接接触电极)的方向上的波动。抑制接触电极13在朝着接触电极14A、 14B 的方向上的波动,有助于降低微开关器件X1的驱动电压。在微开关器件X1中,代替接触电极14A、 14B的突出部14a、 14b,接 触电极13可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向接触电极14A突 出,即使在器件的断开状态下也与接触电极14A相接触,而第二突出部向接 触电极14B突出,突出的程度为在器件的断开状态下第二突出部不会到达接 触电极14B。为了制造这种结构的微开关器件XI,例如可以在参照图7(b) 所述的工艺后在接触电极13上形成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之后可通过 参照图7(c)所述的工艺形成牺牲层107,以覆盖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在这种情况下,不形成参照图8(a)所述的凹部107a、 107b。图io和图ii示出微开关器件xr,其为微开关器件xi的一个变型。图 io是示出微开关器件xr的平面图,图ii是沿着图io中的线xi-xi的剖视图。微开关器件xr包括基部衬底si、固定部ii、可移动部i2、接触电极13、接触电极对14A、 14B以及压电驱动单元21。与微开关器件X1的不同 之处在于,微开关器件X1'包括压电驱动单元21,压电驱动单元21取代驱动电极15、 16作为驱动机构。压电驱动单元21包括驱动电极21a、 21b以及夹在中间的压电层21c。 驱动电极21a、 2lb都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例如Ti底层和Au 主层。驱动电极21b通过导体接地(未示出)。压电层21c由压电材料形成, 所述压电材料具有在被施加电场时发生变形(反压电效应)的特性。这样的 压电材料包括PZT (PbZr03和PbTi03的固溶体)、掺杂Mn的ZnO、 ZnO 以及A1N。例如,驱动电极21a、 21b的厚度为0.55 pim,而压电层21c的厚 度为1.5 pim。通过如此配置的压电驱动单元21的操作,能够实现微开关器 件X1'的闭合动作。根据本发明的微开关器件可采用压电驱动单元21作为驱动机构。在根 据后续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中,也可以采用压电驱动单元21作为驱动机构。图12和图13示出微开关器件X1",其为微开关器件X1的另一变型。图12是示出微开关器件xr,的平面图,图13是沿着图12中的线xm-xm的剖视图。微开关器件X1"包括基部衬底S1、固定部ll、可移动部12、接触电极 13、接触电极对14A、 14B以及热驱动单元22。与微开关器件X1的不同之 处在于,微开关器件X1"包括热驱动单元22,热驱动单元22取代驱动电极 15、 16作为驱动机构。热驱动单元22为热式驱动机构,并且包括热膨胀系数不同的热电极22a、 22b。热电极22a设置为直接接触可移动部12,并且热电极22a的热膨胀系 数比热电极22b大。热驱动单元22设置为在供电时热电极22a、 22b产生热, 由此发生热膨胀。热电极22a例如由Au、 Fe合金或者Cu合金形成。热电 极22b例如由Al合金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微开关器件可采用热驱动单元22作为驱动机构。在根据 后续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中,也可以采用热驱动单元22作为驱动机构。图14至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X2。图14是示 出微开关器件X2的平面图,图15和图16分别是沿着图14中的线XV-XV、 XVI-XVI的剖视图。微开关器件X2包括基部衬底Sl、固定部11、可移动部12、接触电极 13、接触电极对14B、 14C以及驱动电极15、 16。与微开关器件X1的不同之处在于,微开关器件X2包括接触电极14C而不是接触电极14A。接触电极14C为第一固接接触电极,直立地形成在固定部11上,并包 括突出部14c,如图15所示。突出部14c的末端部分充当接触部14c,,接触 部14c,与接触电极13上的接触部13a,接合。经由内部连线(未示出),接 触电极14C连接到要开关的预定电路。接触电极14C可由与接触电极13相 同的材料形成。微幵关器件X2的其余部分与微开关器件XI具有类似的接 结构。为了制造这种结构的微开关器件X2,利用与参照图8(a)所述的微开关器 件X1所采用的相同的制造工艺,在牺牲层107中形成凹部或通孔107a,如 图17(a)所示。然后,通过参照图9(a)所述的工艺,在通孔107a中形成突出 部14c,同时也形成接触电极14C,如图17(b)所示。与对于微开关器件X1 的制造工艺所述的步骤类似地,执行其余的步骤。在微开关器件X2中,当向驱动电极15施加电势时,则驱动电极15、 16之间产生静电引力。当施加的电势足够高时,则可移动部12移动或发生 弹性变形,直到接触电极13的接触部13b,与接触电极14B的突出部14b上 的接触部14b'相互接触。这就是微开关器件X2进入闭合状态的方式。在闭 合状态下,接触电极13充当接触电极对14B、 14C之间的电桥,由此允许电 流在接触电极14B、 14C之间流过。开关的这种闭合动作能够实现例如高频 信号的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当微开关器件X2处于闭合状态时,如果切断给驱动电极15 的电势,就会消除驱动电极15、 16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导致可移动部12 恢复其自然状态,从而使接触电极13的接触部13b'与接触电极14B的突出 部14b上的接触部14b'分离。这就是微开关器件X2进入断开状态的方式, 如图15所示。在断开状态下,接触电极对14B、 14C电隔离,从而阻止电流 在接触电极14B、 14C之间流过。开关的这种断开动作能够实现例如高频信 号的关断状态。通过上述闭合动作,处于这种断开状态下的微开关器件X2 能够再次切换到闭合状态或者接通状态。在微开关器件X2中,在断开状态(关断状态)下接触电极13的接触部 13b,与接触电极14C的突出部14c上的接触部14c,相互接触。与接触部13a,、 14c,不接触而是相隔一定距离的情况相比,在微开关器件X2配置为形成这200810001293.X说明书第14/18页种断开状态的接触电极13以及接触电极13所接合的可移动部12中,由于接触电极13的内部应力而产生的变形的自由度被降低。因此,微开关器件 X2能够抑制接触电极13 (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朝着接触电极14B、 14C (固 接接触电极)的方向上的波动。抑制接触电极13在朝着接触电极14B、 14C 的方向上的波动,有助于降低微开关器件X2的驱动电压。图18至图2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X3。图18是示 出微开关器件X3的平面图,图19是微开关器件X3的部分平面图。图20 至图22分别是沿着图18中的线XX-XX、 XXI-XXI、 XXII-XXII的剖视图。微开关器件X3包括基部衬底S3、固定部31、可移动部32、接触电极 33、接触电极对34A、 34B (图19中未示出)、驱动电极35以及驱动电极 36 (图19中未示出)。固定部31经由间隔层37接合到基部衬底S3,如图20至图22所示。固 定部31由硅材料例如单晶硅形成。构成固定部31的硅材料优选具有不小于 1000Q.cm的电阻率。间隔层37例如由二氧化硅形成。如图18、图19和图22所示,可移动部32包括第一表面32a和第二表 面32b以及固接端32c和自由端32d,固接端32c固定于固定部31,并且可 移动部32设置为从固接端32a起沿着基部衬底S3延伸,且经由缝38被固 定部31围绕。可移动部32例如由单晶硅形成。如图19所示,接触电极33为可移动接触电极,并且位于可移动部32 的第一表面32a上靠近自由端32d的位置(换而言之,接触电极33与可移 动部32的固接端32c有一定距离)。接触电极33包括接触部33a'、 33b'。 为了附图的清楚起见,在图19中用实心圆表示接触部33a'、 33b'。接触电极 33由适当的导电材料形成,具并且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例如包括Mo 底层和设置在Mo底层上的Au层。接触电极34A、 34B分别为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和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它 们均形成在周定部31上,并具有向下的突出部34a、 34b,如图20和图22 所示。突出部34a的末端部分充当接触部34a,,而接触部34a'可以设置为与 接触电极33上的接触部33a,相接触,如同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XI 中接触部14a,与接触部13a,相接触;或者设置为与接触电极33上的接触部 33a,接合,如同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微开关器件X2中接触部14c'与接触部13c'18接合。突出部34b的末端部分充当接触部34b',设置为与接触电极33上的 接触部33b'相对。突出部34a的突出长度大于突出部34b的突出长度。经由 内部连线(未示出),接触电极34A、 34B连接到要开关的预定电路。接触 电极34A、 34B可由与接触电极33相同的材料形成。如图19所示,驱动电极35设置为在可移动部32以及固定部31的一部 分上延伸。驱动电极35可由Au形成。驱动电极36用于在其与驱动电极35之间的空间产生静电引力(驱动 力),并且形成为通过其各端部连接到固定部31而跨设在驱动电极35上, 如图21所示。驱动电极36通过导体接地(未示出)。驱动电极36可由与 驱动电极35相同的材料形成。驱动电极35、 36构成微开关器件X3的静电驱动机构,并且包括位于可 移动部32的第一表面32a上的驱动力产生区域R,如图19所示。如图21 所示,驱动力产生区域R为驱动电极35与驱动电极36相对的区域。在微开关器件X3中,可移动部32的形状不对称,如图19所示。例如, 可移动部32以这样一种方式不对称,使得其重心与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 33b'位于虚线Fi的同一侧,其中虚线Fi经过可移动部32的固接端32c和接 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a'。此外,在微开关器件X3中,接触电极33的接触 部33a,、 33b,的位置(也就是接触电极34A、 34B的接触部34a,、 34b,的位 置)以及由驱动电极35、 36构成的驱动机构中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位置也 不对称。例如,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距离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b, 比距离接触部33a,更近。可移动部32的固接端32c与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 33 b'之间的距离大于固接端32c与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a'之间的距离。 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与接触部33b'位于虚线F2的同一侧,其中虚线 F2经过可移动部32的固接端32c的长度中点Pi和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a,、 33b'之间的中点P2。在这样构造的微开关器件X3中,当向驱动电极35施加电势时,则驱动 电极35、 36之间产生静电引力。当施加的电势足够高时,则可移动部32移 动或发生弹性变形,直到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b,与接触电极34B的突出 部34b上的接触部34b,相互接触。这就是微开关器件X3进入闭合状态的方 式。在闭合状态下,接触电极33充当接触电极对34A、 34B之间的电桥,由此允许电流在接触电极34A、 34B之间流过。开关的这种闭合动作能够实现例如高频信号的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当微开关器件X3处于闭合状态时,如果切断给驱动电极35 的电势,就会消除驱动电极35、 36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导致可移动部32 恢复其自然状态,从而使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b'与接触电极34B的突出 部34b上的接触部34b'分离。这就是微开关器件X3进入断开状态的方式, 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断开状态下,接触电极对34A、 34B电隔离,从而 阻止电流在接触电极34A、 34B之间流过。开关的这种断开动作能够实现例 如高频信号的关断状态。通过上述闭合动作,处于这种断开状态下的微开关 器件X3能够再次切换到闭合状态或者接通状态。在微开关器件X3中,在断开状态(关断状态)下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 33b,与接触电极34A的突出部34a上的接触部34a,相互接触或者相互接合。 与接触部33a,、 34a,不接触或者不接合而是相隔一定距离的情况相比,在微 开关器件X3配置为形成这种断开状态的接触电极33以及接触电极33所接 合的可移动部32中,由于接触电极33的内部应力而产生的变形的自由度被 降低。因此,微开关器件X3能够抑制接触电极33 (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朝 着接触电极34A、 34B (固接接触电极)的方向上的波动。抑制接触电极33 在朝着接触电极34A、 34B的方向上的波动,有助于降低微开关器件X3的 驱动电压。当微开关器件X3从断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变时,主要是可移动部32从 驱动力产生区域R向固接端32c延伸的区域会发生扭转变形。这种变形可以 认为是由于施加在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上的力使得可移动部32绕着 用虚线Fi表示的固定轴或旋转轴旋转所致,其中虚线Fi经过可移动部32的 固接端32c和接触电极33、 34A之间的接触点,如图19所示。优选地,驱 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的位置距离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b,比距离接触 部33a'更近,因为这种配置能够确保在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作用点) 与上述轴(虚线F。之间提供长距离。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 (作用点) 与上述轴之间的距离越远,当可移动部32发生变形直到接触电极33与接触 电极34B (更确切地说,是突出部34b和接触部34b')相互接触时在驱动力 产生区域R的重心C产生越大的力矩,这使得能够降低为了实现闭合状态必须由驱动机构(驱动电极35、 36)产生的最小驱动力(最小静电引力)。最小驱动力越小,为了实现闭合状态必须施加至驱动机构的最小电压越低。因此,微开关器件X3适于降低为了实现闭合状态而施加至驱动机构的驱动电压。如上所述,微开关器件X3具有在可移动部32的形状、接触电极33的 接触部33a,、 33b,的位置(即接触电极34A、 34B的接触部34a'、 34b,的位 置)以及由驱动电极35、 36构成的驱动机构中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位置这 些方面不对称的结构。例如,可移动部32以这样一种方式不对称,使得其 重心与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15,位于虚线?1的同一侧,其中于虚线FJ圣过 可移动部32的固接端32c和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a,。驱动力产生区域R 的重心C距离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b,比距离接触部33a,更近。可移动部 32的固接端32c与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 b,之间的距离大于固接端32c与 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a,之间的距离。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与接触 部33b,位于虚线F2的同一侧,其中虚线F2经过可移动部32的固接端32c的 长度中点Pi和接触电极33的接触部33a'、 33b'之间的中点P2。这种不对称 的结构有利于确保在可移动部32上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 (作用点) 与上述固定轴(虚线F》之间的距离足够远。如图23(a)所示,可移动部32可以弯曲。如图23(a)所示的可移动部32 包括在固接端32c处直接固定于固定部31的区域32A,区域32A在与可移 动部32的主要延伸方向M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如上所述,在可移动部32具有弯曲结构的实例中,在微开关器件X3从 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的"接通"转变过程中,经由固接端32c连接到固定 部31的区域32A (在图23(b)中如箭头Al所示)主要产生弯曲变形。对于 该闭合动作,可假定力作用在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上,由此使得可移 动部32绕着用虚线表示的固定轴或旋转轴旋转,其中所述虚线经过可移动 部32的固接端32c和接触电极33、 34A之间的接触点。有利的是,与通过图19所示的由可移动部32进行的闭合动作(在这种 情况下可移动部32在从驱动力产生区域R至固接端32c的区域发生扭转变 形)相比,通过区域32A的弯曲进行的闭合动作需要驱动机构(驱动电极 35、 36)产生的驱动力更小。鉴于此,根据此变型的可移动部32的弯曲结构有助于降低为了实现微开关器件X3的闭合状态而施加至驱动机构的驱动 电压。如图24(a)所示,可移动部32可具有另一种弯曲结构。如图24 (a)所示 的可移动部32包括在固接端32c处直接固定于固定部31的区域32B,区域 32 B在与可移动部32的主要延伸方向M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可移动部32这样弯曲的情形下,在微开关器件X3从断开状态向闭合 状态的转变过程中,主要是可移动部32在固接端32c处固定到固定部31的 区域32B产生弯曲变形,在图24(b)中如箭头A2所示。对于该闭合动作,仍 可假定力作用在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上,由此使得可移动部32绕着 用虚线表示的固定轴或旋转轴旋转,其中所述虚线经过可移动部32的固接 端32c和接触电极33、 34A之间的接触点。根据上述变型的弯曲区域32B的闭合动作,同样有利于降低由驱动机构 (驱动电极35、 36)产生的驱动力。此外,与图23所示的变型相比,此变 型有利于确保在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重心C (作用点)与固定轴或旋转轴之 间提供更长的距离以进行闭合动作。因此,将力施加在驱动力产生区域R的 重心C上时能够产生更大的力矩,这有利于由驱动机构(驱动电极35、 36) 产生更小的驱动力(静电引力)就能够使接触电极33与接触电极34B (突 出部34b和接触部34b')相互接触。总而言之,根据此变型的可移动部32 的弯曲结构有助于降低为了实现微开关器件X3的闭合状态而施加至驱动机 构的驱动电压。
权利要求
1、一种微开关器件,包括固定部;可移动部,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可移动部包括固定到所述固定部的固接端;可移动接触电极,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并且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包括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一接触部相接触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接合到所述固定部;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包括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二接触部相面对的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接合到所述固定部;以及驱动机构,用于移动所述可移动部,使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四接触部相接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 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的第三接触部相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包括 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 突出部包括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长度短于所述第一突出 部的突出长度。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包 括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包括第四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包 括所述第三接触部,所述第四突出部包括所述第四接触部,所述第四突出部 的突出长度短于所述第三突出部的突出长度。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的第一表 面上,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与所述固接端在偏移方向上间隔开,所述第一接 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偏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间隔开,所述驱动机 构包括位于所述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的驱动力产生区域,所述驱动力产生 区域的重心距离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二接触部比距离所述第一接触部 更近。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可移动部的固接端与 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距离不同于所述固接端与所述第 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可移动部具有弯曲结构。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驱动力产生区域的重 心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虚线的同一侧,所述虚线经过所述固接端的长度中 点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中点。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可移动 驱动电极和固接驱动电极,所述可移动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的第一 表面上,所述固接驱动电极接合到所述固定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可移动驱动电 极相对的部分。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由第一 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压电层构成的多层结构,所述第一电极层设置在所 述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上,所述压电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二电 极层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开关器件,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由多个 材料层构成的多层结构,所述多个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的第一表面 上,所述多个材料层中的各个材料层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
12、 一种微开关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微开关器件包括固定部;可移 动部,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可移动部包 括固定到所述固定部的固接端;可移动接触电极,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的第 一表面上,并且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包括与 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一接触部相接触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固接接触 电极接合到所述固定部;以及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包括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 极的第二接触部相面对的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接合到所述固 定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衬底上形成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牺牲层,使所述牺牲层覆盖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所述牺牲层中对应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一凹部和第 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比所述第一凹部浅;形成所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所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填充所述第一凹部,并且具有经由所述牺牲层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相对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填充所述第二凹部,并且具有经由所述牺牲层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相对的部分;以及 去除所述牺牲层。
13、 一种微开关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微开关器件包括固定部;可移 动部,包括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可移动部包 括固定到所述固定部的固接端;可移动接触电极,设置在所述可移动部的第 一表面上,并且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包括与 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第一接触部相连接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固接接触 电极接合到所述固定部;以及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包括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 极的第二接触部相面对的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接合到所述固 定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衬底上形成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所述衬底上形成牺牲层,使所述牺牲层覆盖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在所述牺牲层中对应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的位置形成通孔和凹部,所 述通孔部分地暴露所述可移动部;形成所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所述第一固接接触电极填充所述通孔,并 且具有经由所述牺牲层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相对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所述第二固接接触电极填充所述凹部,并 且具有经由所述牺牲层与所述可移动接触电极相对的部分;以及去除所述牺牲层。
全文摘要
一种微开关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微开关器件包括固定部;可移动部;第一电极,具有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第二电极,具有与第一触点相接触的第三触点;以及第三电极,具有与第二触点相对的第四触点。在制造微开关器件的过程中,在衬底上形成第一电极,再在衬底上形成牺牲层以覆盖第一电极。然后,在牺牲层中对应于第一电极的位置形成第一凹部和较浅的第二凹部。形成第二电极,第二电极具有经由牺牲层与第一电极相对的部分并且填充第一凹部。形成第三电极,第三电极具有经由牺牲层与第一电极相对的部分并且填充第二凹部。然后去除牺牲层。
文档编号H01H59/00GK101226856SQ20081000129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8日
发明者三岛直之, 上田知史, 中谷忠司, 米泽游, 阮俊英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