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406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冷却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不断发展,电子元件(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运行速度和整
体性能在不断提升。然而,它的发热量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体积越来越小,
发热也就更加集中,使得业界单纯使用金属实体传热的散热装置无法满足高
端电子元件的散热需求。
现在常见的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与热源接触的基座、设于基座上的若 干等间距排列的散热鳍片及将基座与散热鳍片进一步导热连接的若干热管。
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通常会在该散热鳍片的顶端或一侧设置一辅助散热的 风扇。然而,现在的散热装置基本上是一味地将热量排出系统外,且一般通 过外接电源为风扇提供额外的电力,排出的热量不仅会使周围环境升温而危 害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没有合理使用可循环能量而造成能量浪费的行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进行辅助散热的散热装置。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填充有相变化工作流体的导热筒体,还包括连接 于导热筒体顶壁并与其连通的一壳体, 一安装于壳体顶部的转动件及一带动
所述转动件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一叶4仑组和 穿过叶轮组中心的一转轴,所述转轴一端定位于导热筒体顶壁,转轴另一端 部穿过壳体顶部而与转动件锁定连接,所述导热筒体内的工作流体受热变成 气体,推动驱动件转动,驱动件进而带动转动件同步转动。
上述散热装置内形成可由热能最终转变成机械能的能量循环回路,使发 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能转变成对它进行辅助散热的机械能,从而有效利用能 量的循环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组装视图。
图2是图1中散热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散热装置的倒置分解图。
图4是图1中散热装置沿其轴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l和2示出了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用于散 发中央处理器等发热电子元件(图未示)产生的热量,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导 热体10、设置于导热体10上的一散热片组20、设置在导热体IO顶部的一驱 动件30、固定在导热体IO顶部并将驱动件30下半部分罩于其内的一中空壳 体40和位于壳体40上方并将驱动件30上半部分容置其内的一转动件50。
上述导热体10包括一基板12和向上竖直设置在基板12中央的一导热筒 体14。该基板12大致呈矩形,其在各角落开设有供固定件(图未示)穿设 以将散热装置固定到发热电子元件上的一固定孔120。该导热筒体14内设置 有一腔体(未标号),腔体内壁设置有毛细结构,且填充有适量的相变化工作 流体。该导热筒体14具有一顶壁140,该顶壁140中心形成一向下凹陷的定 位槽142,该顶壁140均匀对称地开i殳有若干通孔144。该通孔144呈弧形条 状,靠近顶壁140周缘并沿顶壁140周向延伸。
上述散热片组20包括若干散热片22,每一散热片22靠近导热筒体14 的一侧边缘垂直延伸有折边220,该折边220通过焊接或粘贴等方式贴设在 导热筒体14的周面上,从而使所述散热片22呈放射状地分布在导热筒体14 周缘。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22可以是一体地形成于导热筒体14周 面上,并向外呈》欠射状延伸。
上述驱动件30包括一叶轮组32、位于叶轮组32正上方的一转动体34 和穿置在叶轮组32及转动体34中心的一转轴36。该叶轮组32及转动体34 均关于转轴36成中心对称且它们之间形成有间隔。该叶轮组32具有一轮毂 (未标号)及形成于轮毂外周壁的扇叶(未标号)。该转动体34外周面均匀 设置有若干竖直凸条340,以加强转动体34周面上摩擦系数。该转轴36穿 设于所述轮毂顶壁且该转轴36的底端凸出叶轮组32的底部,以插入并定位在该导热筒体14顶壁140的定位槽142内。该转轴36的顶部凸出转动体34 的顶部而与转动件50连接,以便与底部配合定位该驱动件30。
请一并参阅图4,上述壳体40为一直径与导热筒体14相同的一扁圆柱 形筒体,该壳体40具有一顶面42和与顶面42平行的底面44。该顶面42中 心上开设有一穿孔420,供驱动件30的转轴36穿设。该壳体40底面44中 心对应顶面42的穿孔420开设一透孔440,以供该转轴36的底端部穿过而 插入导热筒体14顶壁140的定位槽142内。该壳体40底面44开设有与导热 筒体14顶部的长弧形通孔144对应相同的若干通孔444。此外,上述壳体40 并非一体形成,其顶面42是在驱动件30的转轴36穿置在其上的穿孔420内 且驱动件30的叶轮组32套设在位于顶面42下方的转轴36上之后,再将顶 面4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到壳体40筒壁的顶端缘上且将驱动件30的叶轮组 32封装在壳体40之内。
上述转动件50包括一转筒52和形成于转筒52周缘的若干扇叶522。该 转筒52为开口向下的扁圆柱筒体,其直径略小于壳体的直径,转筒52的顶 部中心开设一定位孔520。该定位孔520用于容置该驱动件30转轴36的顶 端部分,以将该驱动件30定位。
请一并参阅图4,上述散热装置处于组装状态时,上述散热片组20贴设 在导热体IO的导热筒体14外周面上,并由导热筒体14的外周面向外呈》文射 状延伸;所述壳体40的底面44通过焊接等方式与导热体10的导热筒体14 顶部密封连接,且导热筒体14顶部和壳体40的底面44通孔144、 444对应 连通;该转动件50位于壳体40的正上方,驱动件30转轴36的顶端部穿置 在转动件50顶面的定位孔520内,转轴36中间部穿置在壳体40顶面42的 穿孔420内,转轴36的底端部穿过壳体40底面44的透孔440而插入并被限 定在导热筒体14顶部的定位槽142内;该驱动件30的叶4仑组32位于该壳体 40内,该驱动件30的转动体34容置在转动件50的转筒52内。该驱动件30 与转动件50可通过该驱动件30的转轴36顶端部或转动体34的顶面与转动 件50转筒52的顶部相互粘贴或卡扣等方式而达到锁定连接,所谓锁定连接 就是使转轴36与转动件50无法相对活动而是同步同轴地转动。在另一实施 例中,该转动件50转筒52与驱动件30转动体34的尺寸可以适当变更,使 驱动件30的外周面的凸条340直接与转筒52的内壁紧密接触,以使该驱动实施例中,该驱动件34的转轴36与转动件50—体连接,当驱动件30转动 时直接带动该转动件50转动。
上述散热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发热电子元件贴设在导热体10的基板 12底部上,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直接被导热体IO基板12底部吸收,并 同时使位于导热筒体14底部的相变化工作流体受热蒸发成工作气体,工作气 体受热膨胀急速上升,工作气体最后通过导热筒体14及壳体40的通孔144、 440进入壳体40并撞击在驱动件30的叶轮组32的扇叶上,从而推动驱动件 30旋转;工作气体或撞击在叶轮组32的扇叶上将热能转变成机械能,或遇 到导热筒体14的筒壁,都将因为将热量传递出去而转变成相变化工作流体并 通过腔体内的毛细结构回流到导热筒体14的底部以进行下一次循环;该转动
散热片22上的热量而进一步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可见,上述散热装置内形成由热能最终转变成机械能的能量循环回路, 使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能转变成对它进行辅助散热的机械能,从而有效利 用能量的循环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填充有相变化工作流体的导热筒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导热筒体顶壁并与其连通的一壳体,一安装于壳体顶部的转动件及一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一叶轮组和穿过叶轮组中心的一转轴,所述转轴一端定位于导热筒体顶壁,转轴另一端部穿过壳体顶部而与转动件锁定连接,所述导热筒体内的工作流体受热变成气体,推动驱动件转动,驱动件进而带动转动件同步转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套设在 转轴上并容置与转动件内的一转动体,所述转动体外周缘形成有与转动件内 壁接触配合的凸条。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一 转筒及形成于转筒周缘的若干扇叶,转轴的另一端与筒体顶部的中心一体连 接,所述气体推动驱动件的叶轮组转动进而通过转轴带动转动件的扇叶旋转。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具有一轮毂 及形成于轮毂外周壁的扇叶,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轮毂顶壁。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筒体顶壁中心 凹设有容置转轴底部的 一定位槽。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面中心开设 有供转轴底部穿过的一透孔,所述壳体顶面开设供转轴中间部穿置的一穿孔。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筒顶面中心开设 有供转轴顶端穿置并定位的 一定位孔。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筒体外周面形 成有若干散热鳍片,所述导热筒体安装于一基板上。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筒体顶壁及壳 体的底面开设相互连通的通孔。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关于导热筒体 或壳体成中心对称,且所述通孔呈弧形条状,靠近顶壁或底面周缘并沿顶周 向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填充有相变化工作流体的导热筒体,还包括连接于导热筒体顶壁并与其连通的一壳体,一安装于壳体顶部的转动件及一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一叶轮组和穿过叶轮组中心的一转轴,所述转轴一端定位于导热筒体顶壁,转轴另一端部穿过壳体顶部而与转动件锁定连接,所述导热筒体内的工作流体受热变成气体,推动驱动件转动,驱动件进而带动转动件同步转动。上述散热装置内形成可由热能最终转变成机械能的能量循环回路,使发热电子元件产生的热能转变成对它进行辅助散热的机械能,从而有效利用能量的循环提高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1L23/427GK101600320SQ200810067579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4日
发明者周世文, 陈俊吉 申请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