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876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允许高速传输的连接器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K0KAI公开号2000-260511公开一连接器装置,其中通过使用扁平电缆 的端部形成连接部。该连接器装置具有扁平电缆,其具有带有露出的导体部分的端部,所 述扁平电缆被粘合至其的金属板状的构件,以及包围它们的壳体。板状的构件是近似S形 状的,并且具有在其上部有闭合袋形状的U形部。沿U形部的内部粘合扁平电缆。扁平电 缆的导体部分被露出在粘合的部分,并且形成具有袋形状的雌侧连接器部。当雄钉被插入该连接器部时,通过扁平电缆的导体部分从上面和下面保持该雄钉。从 而,在连接器和雄钉之间保证电连接。然而,以上常规连接器装置全然不针对用于高速传输,并且具有可能致使信号传输故 障的结构,例如所述U形部。具体地说,所述常规连接器装置具有其中通过U形部中的两 个导体从上面和下面保持所述雄钉以使所述雄钉导电的结构。因此,很难在U形部中建立 阻抗匹配,并且有可能造成信号波形延迟以及传输损耗。因此,常规连接器装置不能在没 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被用于高速传输,并且容易受到改进。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标是获得具有简化的结构并且可高速传输的连接器装置。本发明的目标是获得具有简化的结构并且可高速传输的电气设备。为实现以上目标,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连接器装置是连接到对应连接器装置并且与该对应连接器装置一起进行高速传输的连接器装置,并且包含具有导体部分露出在其的端 部的柔性电缆;围绕所述柔性电缆的所述端部的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对应 连接器装置的终端被插入至其的容纳部;面对所述柔性电缆并且形成所述容纳部的一个表 面的壁部;以及配备在所述容纳部内,附着于与其中所述导体部分被露出的表面相反的所 述柔性电缆的表面,并且推动所述柔性电缆向所述壁部以利用所述壁部保持所述终端的板簧。为实现以上目标,根据本发明的方式的电气设备包含壳体;与所述壳体相邻配备, 连接到对应连接器装置,并且与所述对应连接器装置一起进行高速传输的连接器装置;其 中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导体部分被露出在其端部的柔性电缆;围绕所述柔性电缆的所述端部的壳体;形成在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对应连接器装置 的终端被插入至其的容纳部;面对所述柔性电缆并且形成所述容纳部的一个表面的壁部; 以及配备在所述容纳部内,附着于与其中所述导体部分被露出的表面相反的所述柔性电缆 的表面,并且推动所述柔性电缆向所述壁部以与所述壁部一起保持所述终端的板簧。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具有简化的结构并且为高速传输作准备的连接器装置。本发明另外的目标和优点将在随后的描述中被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将从那些描述 中变得显而易见,或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得知。本发明的目标和优点可以借助于以下特 别指出的工具与组合被实现并获得。


被合并入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图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总 体说明以及下面给出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示例性立体图。图2是在图1中图解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示例性立体图,图解其键盘被除去的状态。 图3是在图2中图解的便携式计算机的示例性立体图,图解其HDD被除去的状态。 图4是图3中图解的连接器装置的示例性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4中图解的连接器装置的示例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4的F6-F6线取的,图4中图解的连接器装置的示例性的剖视图。 图7是图解图6中图解的连接器装置的板簧和柔性电缆的示例性的剖视图。 图8是图解对应连接器装置的端子被插入图7中图解的板簧和柔性电缆中的状态的示 例性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7的F9-F9线取的,图7中图解的板簧和柔性电缆的示例性的剖视图。 图10是图解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板簧和柔性电缆的示例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

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
参考图1到9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实施例。如在图1到3中图解的,作为所述电子设备的实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1包含主体单元 12,显示单元13,以及配备在主体单元12和显示单元13之间的铰链部14。铰链部14可 旋转地保持显示单元13。显示单元13具有液晶显示器15。主体单元12具有由树脂构成的壳体21,键盘22,作为定点装置的触摸板23以及按 钮24,包含在壳体21内的印刷电路板25,在壳体21中形成的HDD安装部26,安装到 HDD安装部26的硬盘装置27 (硬盘驱动器[HDD]),以及配备在HDD安装部26中并且与壳 体21相邻的连接器装置28。 HDD 27具有第二连接器装置29,其作为连接器装置28连接 的对应部。连接器装置28连接至作为所述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器装置29,并且可以与第二连接 器装置29进行高速传输。如在图4至7中图解的,连接器装置28具有柔性电缆31,其 具有导体部分在其处露出的端部,围绕柔性电缆31端部的壳体32,作为壳体32的外部 附件的金属壳33,在壳体32中形成的容纳部34,形成容纳部34的一个表面的壁部35, 放置在容纳部34中的板簧36,以及将板簧36粘附到柔性电缆31的粘合剂37。金属壳 33具有凸出部33A,其向前突出;通孔33B,通过其插入第二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螺 丝孔33C,用于将金属壳33固定至壳体32;以及啮合部33D,其要与壳体32啮合。如在图5中图解的,壳体32具有配备在柔性电缆31上的壳体主体41,以及配备在 柔性电缆31下面的基板42。壳体主体41和基板42由通过浇铸合成树脂获得的塑模产品 形成,并且是绝缘的。壳体32围绕柔性电缆31的端部31A。如在图6中图解的,壳体32 在内部具有容纳部34,第二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是进入容纳部34的对应。容纳部 34具有壁部35,并且壁部35形成面对柔性电缆31的一个表面。板簧36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如在图6和7中图解的,板簧36放置在容纳部34 内。如在图9中图解的,板簧36附着于柔性电缆31的表面,其是位于柔性电缆31的导 体部分在其处露出的表面的反面。如在图5中图解的,板簧36具有被弯曲为具有脊形的 板簧主体43,以及保持板簧主体43的保持部44。将保持部44做成具有平板状。保持部 44具有为了相对于壳体主体41定位自身的一对引脚45,以及为了将自身固定至壳体主体 41的一对螺丝孔46。如在图7中图解的,板簧主体43具有对应于波顶的顶部43A,在邻 近于顶部43A的位置形成的一对倾斜表面部43B,以及与一个倾斜表面部43B直接地连接 的末端部43C。另一个倾斜表面部43B与保持部44直接地连接。板簧主体43在一端由保 持部44保持。
将板簧主体43做成向壁部35突出的脊形。换句话说,板簧主体43具有使柔性电缆 31的一部分与被插入容纳部34中的端子29A接触的形状。此外,板簧主体43具有将柔 性电缆31的其它的部分定位为逐渐地远离被插入容纳部34中的端子29A的形状。柔性电缆31由柔性扁平电缆(FFC),以及,为,例如,串行ATA II作准备的高速传 输电缆形成。如在图2中图解的,柔性电缆31与印刷电路板25通过连接器(未显示)连 接。如在图7中图解的,柔性电缆31具有与板簧36相符的形状。如在图9中图解的,柔 性电缆31具有绝缘的基底材料层51,形成在基底材料层51上的一对差动传输线52,以 及排布为围绕差动传输线52并且邻近于各差动传输线52的一对接地线53。如在图9中 图解的,柔性电缆31将作为导体部分的差动传输线52和接地线53,露出到对应于板簧 主体43的顶部43A和倾斜表面部43B的端部31A附近的外部。柔性电缆31具有在其中间 的部分用绝缘薄膜覆盖差动传输线52和接地线53的表面的结构。在基底材料层51上,在差动传输线52和接地线53之间形成绝缘层54。第二绝缘层 55形成在基底材料层51的与其上形成差动传输线52和接地线53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 柔性电缆31不局限于FFC,而是可以由柔性印刷电路板等等形成。如在图7中图解的,粘合剂37被插入在柔性电缆31和板簧36之间。柔性电缆31通 过粘合剂37附着于板簧36。接下来,参考图7和8,解释的是将作为所述对应的第二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 插入壳体32内部的容纳部34的步骤。当端子29A被插入容纳部34中时,端子29A的末 端接触柔性电缆31的表面。在插入过程中,板簧36被端子29A向下推。在插入过程中, 如在图8中图解的,板簧36的末端部43C接触壳体32的基板42。当作为所述对应的第 二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插入背面时,板簧36推动柔性电缆31向壁部35,以与壁部 35—同保持端子29A。柔性电缆31和端子29A之间的接触压力是,例如,0. 3至1. 0 N。 从而,保证柔性电缆31的导体部分和作为对应的第二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之间的电 连接。根据第一实施例,便携式计算机11具有壳体21,并且容纳在壳体21内并且连接到 的连接器装置28,并且与作为对应的第二连接器装置29进行高速传输。连接器装置28 具有含有露出导体部分的端部31A的柔性电缆31,围绕柔性电缆31的端部31A的壳体 32,形成在壳体32内并且第二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作为进入其之内的对应的容纳部 34,面对柔性电缆31并且形成容纳部34的一个表面的壁部35,以及配备在容纳部34 内,附着于与柔性电缆31的其导体部分露出的表面相反的表面的板簧36,并且推动柔性 电缆31向壁部35以与壁部35 —同保持端子29A。根据以上结构,柔性电缆31的导体部分能作为连接器装置28的接线端子。从而,不 必要在接线端子和柔性电缆31之间执行焊接,并且连接器装置28的组装操作被简化。此 外,如果配备焊接部分,则在焊接部分和柔性电缆31之间介电常数不同,因此阻抗失配 发生在此部分。根据第一实施例,没有例如焊接部分的阻抗失配部分,因此可以平稳地进 行高速传输。此外,因为没有焊接部分,所以实现了空间节省。此外,第一实施例具有其 中作为对应的第二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被保持在容纳部34的壁部35和柔性电缆31 之间的结构,因此第一实施例具有端子29A和柔性电缆31的导体部分之间的只有一个连 接部分。从而,不发生阻抗失配,并且可以防止信号波形的延迟和传输损耗。在这种情况下,柔性电缆31具有一对差动传输线52和定位为围绕差动传输线52的 一对接地线53,并且具有与板簧36的形状相符的形状。板簧36具有使柔性电缆31的一 部分与被插入容纳部34中的端子29A接触的形状,并且定位其它的部分逐渐地远离端子 29A。根据以上结构,可以如此放置柔性电缆31以致接地线53被定位为逐渐地远离第二连 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从而,端子29A和接地线53之间的距离不会突然改变。因此, 可以尽可能防止出现阻抗失配。在这种情况下,板簧36具有向壁部35突出的脊形。根据此结构,可以通过弯曲处 理,容易地形成将柔性电缆31的接地线53定位为逐渐地远离端子29A的形状。参考图10,用其中第二实施例被用于便携式计算机61的实例,解释电子设备的第二 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61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在于板簧62的形状以及与板 簧62的形状相符的柔性电缆63的形状,而其它的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主要地 解释第二实施例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并且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 各参考数字表示,并且其说明从略。便携式计算机61具有等于图1中图解的外观。第二实施例的板簧62是通过使金属材 料经受模冲而形成。板簧62具有被弯曲为具有拱顶形的板簧主体64,以及保持板簧主体 64的保持部65。板簧主体64具有弧形的弧部64A,相当于弧部64A的顶的顶部64B,以 及与弧部64A连接的末端部64C。板簧主体64具有向容纳部34的壁部35突出的拱顶 形。换句话说,板簧主体64在顶部64B附近,具有使柔性电缆63的一部分与被插入容纳 部34中的端子29A接触的形状。此外,将板簧主体64做成具有将软电缆63的其它的部 分定位为逐渐地远离被插入容纳部34中的端子29A的形状。
柔性电缆63由FFC形成。如在图10中图解的,柔性电缆63具有与板簧62相符的形 状。用和图9中图解的结构一样的方法,柔性电缆63具有绝缘的基底材料层51,形成在 基底材料层51上的一对差动传输线52,以及定位为围绕差动传输线52并且邻近于各差 动传输线52的一对接地线53。柔性电缆63不局限于FFC,而是可以由柔性印刷电路板等 等形成。粘合剂37插入在柔性电缆63和板簧62之间。柔性电缆63通过粘合剂37附着于板 簧62。根据第二实施例,将板簧62做成具有向壁部35突出的拱顶形。根据此结构,通过弯 曲处理或模冲,可以容易地形成将柔性电缆63的接地线53定位为逐渐地远离端子29A的 形状。从而,可以尽可能防止在连接端子29A与柔性电缆63的差动传输线52的部分出现 阻抗失配,并且平稳地进行高速传输。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便携式计算机11和61,而可以是例如 个人数字助理的其它电子设备。此外,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大意的范围内用各种的变化例 执行电子设备。具体地说,板簧36和62以及柔性电缆31和63的形状不局限于以上脊形 和拱顶形,而可以是任何形状,只要柔性电缆31或63的一部分接触到端子29A并且柔性 电缆的其它部分定位为逐渐地远离端子29A。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想起附加的优点和修饰。因此,本发明以其更宽的方式不局 限于在本文中显示和说明的细节和代表性的实施例。相应地,各种的修饰在没有背离如附 上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总的发明构思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被作出。
权利要求
1. 连接到对应连接器装置(29)并与所述对应连接器装置(29)进行高速传输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具有端部(31A)的柔性电缆(31),在端部(31A)露出导体部分;围绕柔性电缆(31)的端部(31A)的壳体(32);形成在壳体(32)内,并且对应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被插入其中的容纳部(34);面对柔性电缆(31)并形成容纳部(34)的一个表面的壁部(35);以及设置在容纳部(34)内,附着于柔性电缆(31)的与露出导体部分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并向壁部(35)推动柔性电缆(31)与壁部(35)一起保持端子(29A)的板簧(36)。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柔性电缆(31)具有一对差动传输线(52)以及与各差动传输线(52)相邻定位的 一对接地线(53),并且具有与板簧(36)的形状相符的形状,并且板簧(36)形成为具有使柔性电缆(31)的一部分与被插入容纳部(34)中的端子 (29A)接触并且柔性电缆(31)的其它部分逐渐远离端子(29A)的形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板簧(36)形成为具有向壁部 (35)突出的脊形。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板簧(36)形成为具有向壁部 (35)突出的拱顶形。
5. 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32);邻近于壳体(32)设置,连接到对应连接器装置(29),并与对应连接器装置(29) 进行高速传输的连接器装置(28); 其中连接器装置(28)包括具有端部(31A)的柔性电缆(31),在端部(31A)露出导体部分-, 围绕柔性电缆(31)的端部(31A)的壳体(32);形成在壳体(32)内,并且对应连接器装置(29)的端子(29A)被插入其中的容纳 部(34); 面对柔性电缆(31)并形成容纳部(34)的一个表面的壁部(35);以及 设置在容纳部(34)内,附着于柔性电缆(31)的与露出导体部分的表面相反的表 面,并且向壁部(35)推动柔性电缆(31)与壁部(35) —起保持端子(29A)的板簧 (36)。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柔性电缆(31)具有一对差动传输线(52)以及与各差动传输线(52)相邻定位的 一对接地线(53),并且具有与板簧(36)的形状相符的形状,并且板簧(36)形成为具有使柔性电缆(31)的一部分与被插入容纳部(34)中的端子 (29A)接触并且柔性电缆(31)的其它部分逐渐远离端子(29A)的形状。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板簧(36)形成为具有向壁部 (35)突出的脊形。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板簧(36)形成为具有向壁部 (35)突出的拱顶形。
全文摘要
连接器装置包括柔性电缆(31),壳体(32),容纳部(34),壁部(35),以及板簧(36)。容纳部(34)形成在壳体(32)内,并且对应连接器装置(28)的端子(29A)被插入至容纳部(34)。壁部(35)与柔性电缆(31)相对,并且形成容纳部(34)的一个表面。板簧(36)配备在容纳部(34)内,并且附着于柔性电缆(31)的与露出柔性电缆(31)的导体部分的表面相反的表面。板簧(36)推动柔性电缆(31)向壁部(35)以与壁部(35)一同保持端子(29A)。
文档编号H01R12/24GK101399409SQ200810130369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8日
发明者大冈敏树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