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插座和插座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403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插座和插座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插座和插座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板对板连接器由插头和插座组成,且插头和插座内部均布置有端 子。插头端子的一端与一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插座端子的一端与另一印刷 电路板电性连接,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未连接印刷电路板的另一端彼此相接 触,实现印刷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随着电子产品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板 对板连接器的体积越来越小。但在不断减少插头和插座间的对接嵌合量的同 时,还要保证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的电接触的稳定性以及适应多次插拔的实 际需要。
图l为现有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在连接状态下的立体截面图。如图l所示,
包含插座和插头的该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座包含插座本体40和若干插座端 子5,若干插座端子5分两排平行排列,并收容于插座本体40中;插头则 包含插头本体20和若干插头端子3,若干对应插座端子5的插头端子3也 分两排平行排列,并收容于插头本体20中。插头本体20插入在插座本体 40中,使得每一个插头端子3的一端分别与对应位置的一个插座端子5的 一端相接触。
插座端子5由金属片材冲压下料成型,参见图1并结合图2a,插座端子 5包含具有刚性的第一基部50,第一基部50的一端向下延伸出用于与电路 板电性连接的焊接部51,第一基部50的该端还向上延伸出固持部55,固持 部55朝向第一弹性接触部57的一侧和背向第一弹性接触部57的一侧,分 别设置有一个垂直或近似垂直于固持部55的倒钩52;固持部55通过倒钩52在平行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的方向上与插座端子槽43过盈配合,以保证 插座端子5与插头端子3的电性连接稳定性,进而保证印刷电路板间的电性
连接稳定性。
其中,由于插座端子5是由金属片材冲压下料成型的,插座端子5为一
扁平状结构,因此,本文所述的插座端子5的造型面,是指平行于该扁平状
结构的虚拟平面;且,本文中所述的在平行于插座端子造型面的方向上与插
座端子槽实现过盈配合,均是指在平行于插座端子第一基部的方向上与插座 端子槽实现过盈配合。
图2b中示出了上述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座端子5的固持部55插入在插座 端子槽43内的横截面(这里所述的横截面是指位于垂直于固持部55、且位 于倒钩52处的截面),插座端子5的固持部55虽然在平行于插座端子5造 型面方向上通过倒钩52与插座端子槽43过盈配合,但在垂直于插座端子5 的造型面方向上却与插座本体5的插座端子槽43间隙配合。
因此,插座端子5在垂直于其造型面方向没有受到插座端子槽43内壁 的应力作用,在插头不断插拔的过程中会以固持部55为轴心产生偏转或者 位移,使得插头与插座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较低,从而导致插座端子5和插 头端子3电性接触不良甚至失效。
而且,仍参见图1,插座端子5第一基部50延伸出固持部55的一端朝 向插座本体40的外侧,第一基部50的另一端朝向插座本体40的内侧并向 上延伸出第一弹性接触部57,且第一弹性接触部57的自由端朝向固持部55 方向折弯出一接触端56,接触端56与插头端子3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2弹 性配合,并受到第二接触部32朝向插座本体40内侧的弹力,以实现插座端 子5与插头端子3的电性连接。
因此,固持部55所在的插座端子5通过其接触端56受到朝向插座本体 40内侧的弹力,使得固持部55朝向第 一弹性接触部56 —侧的倒钩52会在 插头3多次插拔的情况下,不断地挤压摩擦插座端子槽43的内壁,从而有 可能导致插座端子槽43的内壁损坏,缩短板对板连接器的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 插座、以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座端子,能够提高插头端子与插座端子间 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含插座和插头,其中,
所述插座包含插座本体、以及若干插座端子;
所述插座本体开设有供所述插座端子插入的插座端子槽;
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固持部; 所述第 一基部的另 一端向上延伸出第 一弹性接触部;
所述固持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凸起,且所述固持部插入在 所述插座端子槽内、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平行于所述插座 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所述固持部还具有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的第二凸起、通过所述第 二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座,包含插座本体、以及若干 插座端子;
所述插座本体开设有供所述插座端子插入的插座端子槽;
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固持部; 所述第 一 基部的另 一 端向上延伸出第 一 弹性接触部;
所述固持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凸起,且所述固持部插入在 所述插座端子槽内、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平行于所述插座 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所述固持部还具有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的第二凸起、通过所述第 二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 一基部,所迷第一基部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固持部;所述第一基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出第一弹性接触部;
所述固持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凸起,且所述固持部自所述 插座基板底部插入在所述插座端子槽内、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
槽在平行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所述固持部还具有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的第二凸起。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板对板连接器相比于现有板对板 连接器,收容于插座的插座端子的固持部除了具有平行于插座端子第一基部 的第一凸起,还具有垂直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的第二凸起,从而不仅能够 通过第一凸起与插座端子槽在平行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还能 够通过凸起与插座端子槽在垂直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提高了 固持部在插座端子槽的稳固结合,保证了插座端子在插头不断的插拔过程 中,由于在垂直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未受到应力作用而以固持部为轴心 产生偏转或者位移,从而避免了插座端子的偏转或者移位所导致的接触不稳 定和电性连接失效。


图1为现有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在连接状态下的立体截面图。 图2a为如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中端子配合的立体图。 图2b为如图1所示的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座端子收容于插座本体的水平 方向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板对板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座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头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板对板连接器在连接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座端子收容于插座本体的水平 方向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板对板连接器中端子配合的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板对板连接器中端子配合的横向截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的横向平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的横向平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板对板连接器端子配合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板对板连接器端子配合的横向截面图。 附图中的编号说明
4插座40插座本体41插座宽侧壁
42插座长侧壁43插座端子槽44嵌套部
5插座端子50第 一基部51第一焊接部
52倒钩53第一扣合部54凸起
55固持部56接触头57第一弹性部接触部
45插座基板46凹槽
2插头20插头本体21插头宽侧壁
22插头长侧壁23插头端子槽24插头基板
3插头端子30第二基部31第二焊接部
32第二弹性接触部33第二扣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 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中,插座端子能够与插座端子槽在平行和垂直于插座端子 造型面的两个方向上均实现过盈配合,以提高插座端子在插头不断插拔过程 中的稳定性。
以下结合板对板连接器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插座4和插头2。参见图3并结合图4,插座4包含插座本体40、以及若干插座端子5。
插座本体40底部具有矩形的插座基板45,插座基板45中间具有向上 凸起的嵌套部44,且插座基板45的两个宽边分别向上延伸出插座宽侧壁41 、 插座基板45的两个长边则分别向上延伸出插座长侧壁42。
这样,插座基板45四周边缘具有的插座宽侧壁41和插座长侧壁42封 闭环绕于嵌套部44四周、与嵌套部44构成收容空间,用于插头2的插入。
两个相对的插座长侧壁42内,分别开设有自插座基板45贯穿至插座长 侧壁42顶部的若干插座端子槽43,若干插座端子槽43延其所在的插座长 侧壁42平行排列;嵌套部44与两侧插座长侧壁42分别相对的两侧,在对 应每一插座端子槽43的位置,开设有一开口朝向插座长侧壁42的凹槽46。
当然,若干插座端子槽43也可以分别开设于两个相对的插座宽侧壁41 内,相应地,若干凹槽46则分别开设于嵌套部44与插座宽侧壁41分别相 对的两侧并分别与每一插座端子槽43相对应。
插座端子5由金属片材沖压下料成型,包含具有刚性的第一基部50, 第一基部50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固持部55、第一基部50的该端还向外延水 平伸出第一扣合部53,第一扣合部53又向下延伸出第一焊接部51;第一基 部50的另一端则向上延伸出第一弹性接触部57,且第一弹性接触部57的 自由端朝向固持部55方向折弯出一接触端56。
其中,固持部55具有平行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的倒钩52。此外,在本 实用新型中,固持部55还具有垂直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的凸起54。
这样,参见图3并结合图4,若干插座端子5分两排平行排列,每个插 座端子5的固持部55,自插座基板45底部插入在一个插座端子槽43内通 过倒钩52与插座端子槽43在平行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并 通过凸起54与插座端子槽43在垂直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且第一焊接部51伸出在插座基板45底部之外,以便于与印刷电路板焊接, 实现插座端子5与该印刷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同时,第一弹性接触部57收 容于嵌套部44的凹槽46内。图7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板对板连接器中插座端子5的固持部55插 入在插座端子槽43内的横截面,所述的横截面是指位于垂直于固持部55、 且位于倒钩52和凸起54处的截面,由图7可以看出,插座端子5的固持部 55不但在平行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上通过倒钩52与插座端子槽43过 盈配合,还在垂直于插座端子5的造型面方向上通过凸起54与插座本体5 的插座端子槽43间隙配合。
参见图3并结合图5,插头2包含插头本体20、以及若干插头端子3。 插头本体20具有矩形的插头基板24,插头基板24的两个宽边分别向 上延伸出插头宽侧壁21、插头基板24的两个长边则分别向上延伸出插头长 侧壁22。
这样,插头基板24四周边缘具有的插头宽侧壁21和插头长侧壁22, 以便插入在插座本体40的嵌套部44四周的收容空间内。
两个相对的插头长侧壁22内表面,分别开设有若干插头端子槽23,每 一插头端子槽23分别对应插座本体40中一对相对的插座端子槽43和凹槽 46。
当然,如果应插座本体40中的若干插座端子槽43分别开设于两个相对 的插座宽侧壁41内,相应地,插头本体20中的若干插头端子槽23则分别 开设于两个插头宽侧壁21的内表面。
插头端子3由金属带冲压折弯成型,包含具有刚性的第二基部30,第 二基部30的一端延伸出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2,第二弹性 接触部32的自由端朝向第二基部30另一端折弯后延伸出第二扣合部33; 第二基部30的另一端水平延伸出第二焊接部31。
这样,参见图3并结合图5,若干插头端子3分两排平行排列,每个插 头端子3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2收容于插头端子槽23、且第二扣合部33扣 合于插座长侧壁22的上表面,使得插头端子3收容于插头本体20;同时, 将第二焊接部31自插头基板24伸出插头本体20外,以便于与印刷电路板 焊接,实现插头端子3与该印刷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如图6所示,将插头本体20的插头宽侧壁21和插头长侧壁22朝下, 插入在插座本体40的插座宽侧壁41和插座长側壁42与嵌套部44构成的收 容空间后,插头长侧壁22内表面收容的插头端子3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2, 会与收容于嵌套部44凹槽46的插座端子5的第一弹性接触部57弹性接触, 并给与第一弹性接触部57朝向插座本体40内侧的弹性应力,实现分别与插 头端子3和插座端子5焊接的两块印刷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
由上可见,由于插座端子5的固持部55除了具有平行于插座端子5第 一基部50的倒钩52,还具有垂直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的凸起54,因而 插座端子5在平行于和垂直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上均与插座本体40的 插座端子槽43过盈配合,从而每个插座端子5通过其固持部55能够受到插 座端子槽43在平行于和垂直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这两个方向上均受到插座 端子槽43的应力,即便插头2反复插拔使得插头端子3的第二弹性接触部 32反复挤压摩擦插座端子5的第一弹性接触部57,插座端子5也不会以固 持部55为轴心产生偏转或者位移,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板对板连接器相比 于如图1所示的现有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端子5更加稳固,进而提高了插头 端子3与插座端子5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实际应用中,倒钩52也可以设置为与凸起54形状相同或不同的任意一 种凸起。
对于插座端子5的固持部55所具有的垂直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的 凸起5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插座端子5的如下几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起54为矩形,即该凸起54在平行 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类似于矩形,该凸起54的高度可根 据实际情况任意设定,以保证在插头2插拔时能够提供0至1牛顿(N)的 保持力。 实施例二
如图IO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起54,为撕裂状,即该凸起54'在垂直于插座端子5造型面方向上的截面形状类似于由撕裂造成的锯齿状, 撕裂状也可称为楔子状,该凸起54,的最高点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定,
以保证在插头2插拔时能够提供0至IN的保持力。
实施例三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起54"为球包状,即该凸起54" 的外表面形状类似于球面,该凸起54"的最高点高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 定,以保证在插头2插拔时能够提供0至1N的保持力。
实际应用中,可在冲压模上开设对应形状的镂孔,金属片材经该冲压模 冲压后,即可得到具有上述三个实施例中凸起54、或凸起54,、或凸起54" 的插座端子5。
如前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二弹性接触部32与插座端子5的第一弹性 接触部57弹性接触后,会给与第 一弹性接触部57朝向插座本体40内侧的 弹性应力,这就会使得在插头2多次插拔的情况下,固持部55朝向第一弹 性接触部56 —侧的倒钩52会在朝向插座本体40内侧的弹性应力的带动下, 不断地挤压摩擦插座端子槽43的内壁,从而有可能导致插座端子槽43的内 壁损坏,缩短板对板连接器的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插座端子5 的又 一 实施例,以改进上述缺陷。 实施例四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插座端子5的固持部55仅在朝 向第一弹性接触部57的一侧、也就是仅在固持部55朝向插座本体40内侧 的一侧设置倒钩52。这样,固持部55所在的插座端子5通过其第一弹性接 触部57受到朝向插座本体40内侧的弹力时,^f旦由于固持部55在朝向插座 本体40内侧的一侧不具有倒钩,因而不会在插头2多次插拔的情况下通过 倒钩不断地挤压摩擦插座端子槽43的内壁,从而能够避免插座端子槽的内 壁43损坏,以延长板对板连接器的寿命。
而且,经实验测得,仅在的固持部55朝向插座本体40内侧的一侧设置 倒钩52相比于两侧均设置倒钩,固持部55与插座端子槽43的接触面积有所提高,使得保持力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含插座和插头,其中,所述插座包含插座本体、以及若干插座端子;所述插座本体开设有供所述插座端子插入的插座端子槽;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固持部;所述第一基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出第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固持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凸起,且所述固持部插入在所述插座端子槽内、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平行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还具有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的第二凸起、通过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为 矩形凸起、或楔子状凸起、或圓包形凸起。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 起为一个、并位于所述固持部背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的一侧。
4、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座,包含插座本体、以及若干插座端子; 所述插座本体开设有供所述插座端子插入的插座端子槽; 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固持部;所述第 一基部的另 一端向上延伸出第 一弹性接触部;所述固持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凸起,且所述固持部插入在 所述插座端子槽内、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平行于所述插座 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还具有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的第二凸起、通过所述第 二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槽在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为矩形凸起、 或楔子状凸起、或圓包形凸起。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为一个、 并位于所述固持部背向所述第 一弹性接触部的一侧。
7、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座端子具有第一基部,所述 第一基部的一端向上延伸出固持部;所述第一基部的另一端向上延伸出第一 弹性接触部;所述固持部具有平行于所述第一基部的第一凸起,且所述固持部自所述 插座基板底部插入在所述插座端子槽内、通过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插座端子 槽在平行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部还具有垂直于所述插座端子造型面的第二凸起。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为矩形 凸起、或楔子状凸起、或圓包形凸起。
9、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插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为 一个、并位于所述固持部背向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的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及其插座和插座端子。本实用新型中,收容于板对板连接器插座的插座端子的固持部,除了具有平行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的倒钩,还具有垂直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的凸起,从而不仅能够通过倒钩与插座端子槽在平行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还能够通过凸起与插座端子槽在垂直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过盈配合,提高了固持部在插座端子槽的稳固结合,能够保证插座端子在插头不断的插拔过程中,由于在垂直于插座端子造型面方向上未受到应力作用而以固持部为轴心产生偏转或者位移,从而避免了插座端子的偏转或者移位所导致的接触不稳定和电性连接失效。
文档编号H01R12/71GK201243106SQ20082012665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8日
发明者周建刚, 蒋丛华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