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340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子卡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卡连接器的侦测端子。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产品中通常需要插入一个电子卡,例如手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 电子设备通常设置电子卡连接器,可供电子卡插入,进而读取电子卡内存储的内容。电子卡 连接器内通常设置侦测端子以侦测电子卡是否插入电子卡连接器。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告第101242052号中揭示,电子卡连接器的侦测端子包括接触 板及被接触板,电子卡插入时,抵接于接触板而使其弹性变形进而与被接触板电性导通;当 电子卡拔出时,接触板借自身的弹性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而与被接触板分离,进而电路可以 检测到电子卡的插入或拔出。该侦测端子的接触板及被接触板一端固定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另一端可自由 偏转以实现两者导通或分离。当接触板及被接触板被电子卡抵接时,二者受到电子卡的朝 向连接器前端的压力,又因为接触板及被接触板的宽度较小,二者受力后可能在电子卡连 接器的收容空间内向上或向下偏转,导致接触板及被接触板可能产生电性连接不稳定的状 况。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电子卡连接器,其侦测端子结构简单且更为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侦测端子结构简单且接 触更为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遮 蔽壳体、绝缘本体,二者配合形成收容电子卡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一端为用于插入电子卡 的开口 ;若干导电端子,其固持于绝缘本体以与电子卡电性连接;侦测端子,固持于绝缘本 体,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前端,其中侦测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第二固定端 子及一端固持于本体、一端悬臂设置的弹性端子,弹性端子包括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第一 触点固持于绝缘本体,并与第一固定端子常态接触,第二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常态打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电子卡连接器设 置一个弹性端子,两个固定端子,弹性端子相对固定端子移动,降低了多个可移动端子因压 力导致变形,进而相互错位的可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部分组件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侦测端子的立体分解图。[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部分组件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100包括一个遮蔽壳体1,遮蔽 壳体ι内收容有绝缘本体2,绝缘本体2内还设有若干用以与电子卡(未图示)电性接触的 导电端子3,在绝缘本体2的一侧设有退卡机构4,绝缘本体2的前端还设有侦测端子5以 侦测电子卡是否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遮蔽壳体1及绝缘本体2形成一个收容电子卡的收容空 间,收容空间一端开放形成用于插入电子卡的开口 10。所述导电端子3设置在电子卡连接 器100内以与电子卡电性连接,进而读取电子卡内的信息。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侦测端子5包括一对固定端子51及一个弹性端子52。其 中固定端子51通过金属板冲压形成,再与绝缘本体2通过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相 结合。两个固定端子51分别为第一固定端子511及第二固定端子512,第一固定端子511 包括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3及与弹性端子52连接的第一接触部 515,第二固定端子512包括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14及与弹性端子52连接的 第二接触部516。弹性端子52成带状,依次延伸形成第一触点521、安装部522、第一转折部523、第 三连接部524、第二转折部525、第四连接部526及第二触点527,其中第三连接部524大致 成角度较大的V形。第一触点521与前述固定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15电性连接,第二触 点527与固定端子51的第二接触部516电性连接。绝缘本体2设有突块21及前端壁22, 二者之间形成安装缝23,弹性端子52的安装部522通过组装的方式安装于安装缝23。电子卡未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时,弹性端子52的第二触点527与第二接触部 516相分离。电子卡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时,电子卡压迫弹性端子52并使其变形,以便 允许电子卡到达预设位置。其中第一触点521安装至绝缘本体2后为固定状态,并与第一 接触部515保持常态接触;第二转折部525被电子卡抵接后带动第一转折部523及第三连 接部524变形,使第二触点527向第二固定端子512的第二接触部516靠拢,最终第二触点 527与第二接触部516接触。电子卡进一步抵压第二转折部525时,第一转折部523、第三 连接部524及第二转折部525进一步变形,使得第二触点527在第二接触部516上滑动,直 到电子卡插入预设位置。本创作中,弹性端子52的第一触点521与第一固定端子511的第 一接触部515稳定接触,并通过弹性端子52的弹性形变及第二触点527在第二接触部516 上滑动实现弹性端子52与第二固定端子512的接触,其中,仅有一个端子移动,有效避免了 端子之间因弹性变形过大导致的相互错位,其电性连接更为稳定。另外,第二触点527每次 与第二接触部516接触时都会产生滑动,可去除端子上的氧化物,保证了电性连接的稳定。请参考图2至图5,第二触点527及第二转折部525分别与电子卡及第二固定端子 512在运动的状态中实现接触,为了防止电子卡及第二固定端子512抵接到弹性端子52的 其它部分,本创作的第二转折部525相对第三连接部524更接近开口 10,第二转折部525在 接近开口 10的一侧相对第三连接部524突起(未标号),该突起与第三连接部524相平行 的切线与第三连接部524之间存在距离D1,即该突起突出于第三连接部524的延长线,且比 第三连接部524更接近开口 10。同样,第二触点527比第四连接部526更靠近前端壁22,第二触点527向前端壁22方向设置突起(未标号),该突起的与第四连接部526平行的切 线与第四连接部526之间存在距离D2,即该突起突出于第四连接部526的延长线,且比第四 连接部526更靠近前端壁22。当电子卡插入后,因为第二转折部525相对第三连接部524 更向外突出,电子卡始终与第二转折部525的突起接触,避免了电子卡对第三连接部524的 抵压。同样,弹性端子52弹性变形后,因为第二触点527相对第四连接部526更靠近前端 壁22,前端壁22不会抵压于第四连接部526。延长了弹性端子52的使用寿命。请参考图5,第一触点521及第一转折部523的高度D3大于弹性端子52其它部分 的高度D4,因为电子卡连接器100的收容空间可以收容第一触点521及第一转折部523,则 弹性端子52其他高度较小的部分在该收容空间内与上下组件仍有距离,弹性端子52高度 较小的部分,即第三连接部524至第二触点527可在收容空间内灵活转动而不与遮蔽壳体 1或绝缘本体2接触。电子卡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卡连接器的侦测端子。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产品中通常需要插入一个电子卡,例如手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 电子设备通常设置电子卡连接器,可供电子卡插入,进而读取电子卡内存储的内容。电子卡 连接器内通常设置侦测端子以侦测电子卡是否插入电子卡连接器。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告第101242052号中揭示,电子卡连接器的侦测端子包括接触 板及被接触板,电子卡插入时,抵接于接触板而使其弹性变形进而与被接触板电性导通;当 电子卡拔出时,接触板借自身的弹性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而与被接触板分离,进而电路可以 检测到电子卡的插入或拔出。该侦测端子的接触板及被接触板一端固定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另一端可自由 偏转以实现两者导通或分离。当接触板及被接触板被电子卡抵接时,二者受到电子卡的朝 向连接器前端的压力,又因为接触板及被接触板的宽度较小,二者受力后可能在电子卡连 接器的收容空间内向上或向下偏转,导致接触板及被接触板可能产生电性连接不稳定的状 况。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电子卡连接器,其侦测端子结构简单且更为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侦测端子结构简单且接 触更为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遮 蔽壳体、绝缘本体,二者配合形成收容电子卡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一端为用于插入电子卡 的开口 ;若干导电端子,其固持于绝缘本体以与电子卡电性连接;侦测端子,固持于绝缘本 体,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前端,其中侦测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第二固定端 子及一端固持于本体、一端悬臂设置的弹性端子,弹性端子包括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第一 触点固持于绝缘本体,并与第一固定端子常态接触,第二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常态打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电子卡连接器设 置一个弹性端子,两个固定端子,弹性端子相对固定端子移动,降低了多个可移动端子因压力导致变形,进而相互错位的可能。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部分组件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侦测端子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部分组件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100包括一个遮蔽壳体1,遮蔽 壳体1内收容有绝缘本体2,绝缘本体2内还设有若干用以与电子卡(未图示)电性接触的 导电端子3,在绝缘本体2的一侧设有退卡机构4,绝缘本体2的前端还设有侦测端子5以 侦测电子卡是否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遮蔽壳体1及绝缘本体2形成一个收容电子卡的收容空 间,收容空间一端开放形成用于插入电子卡的开口 10。所述导电端子3设置在电子卡连接 器100内以与电子卡电性连接,进而读取电子卡内的信息。请参阅图2至图4,所述侦测端子5包括一对固定端子51及一个弹性端子52。其 中固定端子51通过金属板冲压形成,再与绝缘本体2通过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相 结合。两个固定端子51分别为第一固定端子511及第二固定端子512,第一固定端子511 包括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3及与弹性端子52连接的第一接触部 515,第二固定端子512包括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14及与弹性端子52连接的 第二接触部516。弹性端子52成带状,依次延伸形成第一触点521、安装部522、第一转折部523、第 三连接部524、第二转折部525、第四连接部526及第二触点527,其中第三连接部524大致 成角度较大的V形。第一触点521与前述固定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15电性连接,第二触 点527与固定端子51的第二接触部516电性连接。绝缘本体2设有突块21及前端壁22, 二者之间形成安装缝23,弹性端子52的安装部522通过组装的方式安装于安装缝23。电子卡未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时,弹性端子52的第二触点527与第二接触部 516相分离。电子卡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时,电子卡压迫弹性端子52并使其变形,以便 允许电子卡到达预设位置。其中第一触点521安装至绝缘本体2后为固定状态,并与第一 接触部515保持常态接触;第二转折部525被电子卡抵接后带动第一转折部523及第三连 接部524变形,使第二触点527向第二固定端子512的第二接触部516靠拢,最终第二触点 527与第二接触部516接触。电子卡进一步抵压第二转折部525时,第一转折部523、第三 连接部524及第二转折部525进一步变形,使得第二触点527在第二接触部516上滑动,直 到电子卡插入预设位置。本创作中,弹性端子52的第一触点521与第一固定端子511的第 一接触部515稳定接触,并通过弹性端子52的弹性形变及第二触点527在第二接触部516 上滑动实现弹性端子52与第二固定端子512的接触,其中,仅有一个端子移动,有效避免了 端子之间因弹性变形过大导致的相互错位,其电性连接更为稳定。另外,第二触点527每次 与第二接触部516接触时都会产生滑动,可去除端子上的氧化物,保证了电性连接的稳定。请参考图2至图5,第二触点527及第二转折部525分别与电子卡及第二固定端子512在运动的状态中实现接触,为了防止电子卡及第二固定端子512抵接到弹性端子52的 其它部分,本创作的第二转折部525相对第三连接部524更接近开口 10,第二转折部525在 接近开口 10的一侧相对第三连接部524突起(未标号),该突起与第三连接部524相平行 的切线与第三连接部524之间存在距离D1,即该突起突出于第三连接部524的延长线,且比 第三连接部524更接近开口 10。同样,第二触点527比第四连接部526更靠近前端壁22, 第二触点527向前端壁22方向设置突起(未标号),该突起的与第四连接部526平行的切 线与第四连接部526之间存在距离D2,即该突起突出于第四连接部526的延长线,且比第四 连接部526更靠近前端壁22。当电子卡插入后,因为第二转折部525相对第三连接部524 更向外突出,电子卡始终与第二转折部525的突起接触,避免了电子卡对第三连接部524的 抵压。同样,弹性端子52弹性变形后,因为第二触点527相对第四连接部526更靠近前端 壁22,前端壁22不会抵压于第四连接部526。延长了弹性端子52的使用寿命。 请参考图5,第一触点521及第一转折部523的高度D3大于弹性端子52其它部分 的高度D4,因为电子卡连接器100的收容空间可以收容第一触点521及第一转折部523,则 弹性端子52其他高度较小的部分在该收容空间内与上下组件仍有距离,弹性端子52高度 较小的部分,即第三连接部524至第二触点527可在收容空间内灵活转动而不与遮蔽壳体 1或绝缘本体2接触。
权利要求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遮蔽壳体、绝缘本体,二者配合形成收容电子卡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一端为用于插入电子卡的开口;若干导电端子,其固持于绝缘本体以与电子卡电性连接;侦测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前端,其特征在于侦测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第二固定端子及一端固持于本体、一端悬臂设置的弹性端子,弹性端子包括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第一触点固持于绝缘本体,并与第一固定端子常态接触,第二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常态打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弹性端子设有从第一触点延伸形 成的安装部,绝缘本体设有突起及前端壁,突起及前端壁之间形成有安装缝,所述安装部固 定于安装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子卡抵接于弹性端子后,弹性端 子产生弹性形变,第二触点抵接于第二固定端子,并实现电性接触;随着电子卡逐渐插至预 设位置,第二触点在第二固定端子上滑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对 接,弹性端子还设有与电子卡对接的第二转折部,第二转折部的两侧分别为第三、第四连接 部,其中第三连接部在靠近开口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转折部设有突起,该突起突出 于第三连接部的延长线,且比第三连接部靠近开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触点设有突起,该突起突出于 第四连接部的延长线,且比第四连接部靠近端壁。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触点的高度高于弹性端子的 其它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固定端子设有与印刷电 路板连接的第一、第二连接部。
专利摘要一种电子卡连接器,其包括遮蔽壳体、绝缘本体,二者配合形成收容电子卡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一端为用于插入电子卡的开口;若干导电端子,其固持于绝缘本体以与电子卡电性连接;侦测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前端,其中侦测端子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第一、第二固定端子及一端固持于本体、一端悬臂设置的弹性端子,弹性端子包括第一触点及第二触点,第一触点固持于绝缘本体,并与第一固定端子常态接触,第二触点与第二固定端子常态打开。电子卡连接器设置一个弹性端子,两个固定端子,弹性端子相对固定端子移动,降低了多个可移动端子因压力导致变形,进而相互错位的可能。
文档编号H01R12/71GK201638999SQ20092030695
公开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8日
发明者胡永辉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