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201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增加接点间距和提升断弧能力的 效果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Relay)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电子回路当中,如通讯 交换机、工业控制、车辆或冷气机等都要使用继电器,继电器实际上是一种用较小的电流去 控制较大电流的电子式自动开关。继电器在电子回路中扮演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 路等角色。首先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电磁式继电器的电路图,该继 电器9包括有一单线圈型态的继电器线圈91,该继电器线圈91电性连接有二线圈导通端子 92、93,在电路图右侧部分有一输入端子94、二并联在输入端子94的二接点开关95、951,以 及分别在各接点开关95、951串联的二输出端子96、97 ;关于现有技术的电磁式继电器的电路运作方式,电流流通线圈导通端子92、93和 继电器线圈91,继电器线圈91产生磁场作用力并磁力吸附二接点开关95、951运动,让接点 开关95、951成为通路状态,由一输入端子94输入,而由二输出端子96、97输出,如果以继 电器组件结构来说明,即是一通电回路由一输入端子经过中弹片,中弹片与二输出端子接 触而输出,据此,继电器构成了一输入讯号而输出二讯号的型态,此型态的接点间距仅具有 单组接点间的距离(两组接点是同时导通样态,接点开关95和输出端子96之间的接点间 距,或接点开关951和输出端子97之间的接点间距,因此继电器的接点间距为单组接点间 的距离),其接点间距较小且电弧遮断能力也受到限制。上述即为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型态的电磁式继电器,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以 不同于上述的运作方式和结构组件,另外设计出一种具有单一输入端和单一输出端的继电 器,以适用于特定场合的电子电路当中,具有使接点间距加大,和大幅提升电弧遮断能力的 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单一输入端和单一输出端的继电器,从而 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继电器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接点导电回路方式,可以增加接点间 距,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的断弧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主要通过其固定端子 的结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缩短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端子的整体长度,并省略了固定端 子的表面与可动接点相对应的凸点,从而成为一完整平面,进而增加了接点间距,以及获得 节省材料和成本的功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和功效,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包括有一继电器线圈、一设置有 二可动接点的中弹片、一个设置有一固定接点的第一导通端子和一个设置有一固定接点的
3第二导通端子,其中所述继电器线圈电性导通产生电磁作用间接带动所述中弹片,所述中弹片的各个 所述可动接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通端子和所述第二导通端子的固定接点接触,形成所述中 弹片导通所述第一导通端子和所述第二导通端子,由所述第一导通端子输入至所述中弹 片、经所述第二导通端子输出,或由所述第二导通端子输入至所述中弹片、经所述第一导通 端子输出,形成所述继电器的单一输入、单一输出的接点控制电路。如上所述的继电器进一步包括有一限制所述中弹片的可动接点的位移的固定端 子,且所述可动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二导通端子的固定接点。此时接点间距为两侧接点组的 总合,距离加倍,具有大幅提升电弧遮断能力的功效。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实施例的外盖与底座的分解状态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未组合外盖和继电器线圈的组合状态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未组合外盖的组合状态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中弹片磁力吸附的动作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继电器的电路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继电器1、外盖11、底座12、支架13、中弹片14、可动接点141、磁极15、继电器线 圈16、可动接点端子2、第一线轮端子3、第二线轮端子4、第一导通端子5、固定接点51、第 二导通端子6、固定接点61、固定端子7、继电器9、继电器线圈91、线圈导通端子92、线圈导 通端子93、输入端子94、接点开关95、接点开关951、输出端子96、输出端子97。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员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 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 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组件结构和各组件的组装配置关系,请 配合参阅图1至图3,图1至图3显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1包括有一外盖11、一封闭外 盖11的底座12、一插入固定在底座12上的支架13、一端组装配置在支架13上的中弹片 14、一组装配置在中弹片14的另一端的磁极15、一组装配置在支架上的继电器线圈16且继 电器线圈16的一端相对于磁极15、插入固定在底座12的可动接点端子2上,另一端与支架 13和中弹片14固定连接、一插入固定在底座12上的第一线轮端子3、一插入固定在底座12 上的第二线轮端子4、一插入固定在底座12上的第一导通端子5、一插入固定在底座12上 的第二导通端子6和一插入固定在底座12上的固定端子7,其中该中弹片14是大概呈L形的构件,中弹片14的一端固定在该支架13的一端的外 侧处,而另一端则组装配置有二个可动接点141,并朝向固定端子7的方向延伸;该磁极15 组装配置在该中弹片14的可动接点141旁;该继电器线圈16为单线圈型态,继电器线圈 16的一端组装配置在该支架13上,而另一端则对应于该磁极15的下方处;该第一线轮端子3和该第二线轮端子4分别与继电器线圈16电性连接导通;该第一导通端子5的一端穿 过设置在该底座12外,而另一端则朝向中弹片14中的一可动接点141延伸,并设置有一对 应可动接点141的固定接点51 ;该第二导通端子6的一端穿过设置在该底座12外,而另一 端则朝向中弹片14的另一可动接点141延伸,并设置有一对应另一可动接点141的固定接 点61 ;该固定端子7的末端相对于该第二导通端子6的固定接点61的位置,防止该中弹片 14的可动接点141的复位超过限度。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动作方式,以及其所能达到的功效和目 的,请配合参阅图2至图5。该继电器1是以第一线轮端子3和第二线轮端子4电性连接继电器线圈16,使继 电器线圈16通电产生电磁力,以电磁力吸附磁极15同时带动中弹片14,让中弹片14的各 个可动接点141分别与第一导通端子5的固定接点51接触,以及与第二导通端子6的固定 接点61接触,如图5所示,形成了一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由第一导通端子5输入,经中弹 片14导通至第二导通端子6,并以第二导通端子6输出,也可以通过第二导通端子6输入, 经中弹片14导通至第一导通端子5,并以第一导通端子5输出,成为一种单一输入、单一输 出的继电器控制电路。此外,该可动接点端子2作为固定中弹片14和支架13之间的组接,无实际导电的 作用,此时接点间距为两侧接点组的总合(即中弹片14的端部所组装配置的二可动接点 141分别与固定接点51和固定接点61之间的距离总和),因此距离加倍,具有大幅提升电 弧遮断能力的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固定端子7与现有技术中的设计相比,本实用新型缩短了固 定端子7的长度并省略了现有设计的凸点,具有增加接点间距、提升继电器断弧能力的功 效;此外该固定端子7比现有技术中的固定端子短,不仅节省了材料成本,而且由于中弹片 14的材质具有弹性、以及中弹片14可以自行复位的特性和其结构设计,从而使中弹片14的 端部所组装配置的各个可动接点141得以同步动作,且当中弹片14中一端的可动接点141 受到固定端子7限制时,另一端的可动接点141也随即停止摆动,因此本实用新型除了具有 上述的功效外,更不会影响中弹片14的可动接点141的运作。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
意在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 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 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包括有一继电器线圈、一设置有二可动接点的中弹片、一个设置有一固定接点的第一导通端子和一个设置有一固定接点的第二导通端子,其中所述继电器线圈电性导通产生电磁作用间接带动所述中弹片,所述中弹片的各个所述可动接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导通端子和所述第二导通端子的固定接点接触,形成所述中弹片导通所述第一导通端子和所述第二导通端子,由所述第一导通端子输入至所述中弹片、经所述第二导通端子输出,或由所述第二导通端子输入至所述中弹片、经所述第一导通端子输出,形成所述继电器的单一输入、单一输出的接点控制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进一步包括有一限制所述中 弹片的可动接点的位移的固定端子,且所述可动接点对应于所述第二导通端子的固定接 点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有一继电器线圈、一设置有二可动接点的中弹片、一个设置有一固定接点的第一导通端子和一个设置有一固定接点的第二导通端子。其中,继电器线圈电性导通产生电磁作用间接带动中弹片,中弹片的各个可动接点分别与第一导通端子和第二导通端子的固定接点接触,形成中弹片导通第一导通端子和第二导通端子,由第一导通端子输入至中弹片、经第二导通端子输出,或由第二导通端子输入至中弹片、经第一导通端子输出,形成继电器的单一输入、单一输出的接点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的继电器具有使接点间距加大,和大幅提升电弧遮断能力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H50/56GK201732736SQ20102026433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0日
发明者吴颂仁 申请人:松川精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松川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