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738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子卡连接器本实用新型案为申请人在2010年8月14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第 201020291703. 1号名称为电子卡连接器的分案申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改善导电端子结构的电子卡连接ο背景技术
电子存储卡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以扩展存储能力,各厂商一直努力致力于开发各 种插接电子存储卡的电子卡连接器来应对消费者的日益需求。现有电子卡连接器一般包括 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收容电子卡的插槽,导电端 子包括凸伸入插槽内的弧形接触部,当电子卡插入后,电子卡上的平板状金手指抵压接触 导电端子接触部,使电子卡与导电端子之间形成电性连接。随着消费者的多样化应用需求, 该种电子卡连接器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故,希望设计出一种改进型的电子卡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新型电子卡连接器,其可以满足消 费者的使用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子卡连接器, 所述电子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收容空间,所述收 容空间具有插入口,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收 容空间内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所述绝缘本体自第一导电端子 的接触部所在的平面凹设有临近第一导电端子接触部并贯穿插入口的导引槽。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子卡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为平板 状,第一导电端子可用以连接新型电子卡,并且该电子卡连接器设有导引槽,能有效保护插 入收容空间内的电子卡,具有良好的电性性能,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收容USB 3. 0薄卡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部分分解示意图,其中遮蔽壳体被分解出 来;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部分分解示意图,其中导电端子和遮蔽壳 体被分解出来;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的立体部分分解示意图,其中退卡机构和遮蔽壳 体被分解出来;3[0012]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没有遮蔽壳体的俯视图;图6是USB 3.0薄卡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子卡连接器100为全新的USB 3. 0电子 卡连接器,用以供电子卡(本实施例中为一种符合USB 3.0传输规范的薄型电子卡(Thin Card),下统称USB 3. 0薄卡200,其中USB是英文UniversalSerial BUS (通用串行总线) 的缩写,USB 3.0是USB的第三代)插接,该电子卡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导电端 子2、组装于绝缘本体1的退卡机构3及包覆在绝缘本体1外侧的遮蔽壳体4。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底壁11、基部12及侧壁(在本实施方 式中,该侧壁包括连接底壁与基部的第一侧壁13和第二侧壁14),所述基部12位于底壁11 的后端,所述第一侧壁13及第二侧壁14分别连接底壁11的两侧。所述底壁11、基部12、 第一侧壁13及第二侧壁14围设形成有一收容空间15,所述底壁11连接基部且位于收容空 间15 —侧。所述收容空间15用以收容USB 3. 0薄卡200,第一侧壁13设有收容退卡机构 3的收容槽131。该收容空间15具有一供USB 3. 0薄卡200插入电子卡连接器100的插入 口 16。为方便描述,在此定义插入口 16所在端为电子卡连接器100的前端,基部12所在端 为电子卡连接器的后端。所述基部12设有位于后侧的后侧面121和相对于底壁11位于上 侧的上表面122。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的第一收容槽123和第二收容槽124,其 中第一收容槽123贯穿基部的后侧面121和上表面122,并延伸入底壁11上;第二收容槽 1 贯穿基部具有的后侧面121,并延伸入底壁11上。第一收容槽123共分为五个,而第二 收容槽IM共分为四个且间隔排列设置在第一收容槽123间。所述底壁11具有向上支撑 USB 3. 0薄卡200的支撑面111,所述第一收容槽123和第二收容槽1 在底壁11上自支 撑面111向下凹设形成,其中第一收容槽123比第二收容槽IM在底壁11厚度方向设置的 更浅,也使第二收容槽1 设置的更深。所述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均呈T字型(请参 图5),并在基部12上形成固持槽125。所述底壁自支撑面向下凹设与第一收容槽123和收 容空间15相通的导引槽112,所述导引槽112与第一收容槽123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使 导引更方便。所述导引槽112自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所在的平面凹设并贯穿插入口 16。 所述第一收容槽123和导引槽112之间设有凸块113,该凸块113位于第一收容槽123的末 端,该凸块的前侧呈斜面状形成导引面114。所述导电端子2至少分成第一和第二导电端子两组,第一和第二导电端子共同组 成USB 3.0端子,可以用以传输USB 3.0讯号,其中第二导电端子22为USB 2.0端子,可以 用以传输USB 2.0讯号。第一导电端子21共设置为五根,先从上向下(第一方向)组装入 第一收容槽123内的一预定位置,再从后向前(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推第一导电 端子至最终组装位置。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23内的固持部211,自固 持部211—端延伸的焊接部212及自固持部211另一端延伸入收容空间15内的接触部213。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3呈平板状,第一导电端子接触部213位于第一收容槽 123内,并向下支撑于第一收容槽123的槽底壁上,显然该接触部213低于支撑面111,第一 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13还暴露在收容空间15内,用以与USB 3.0薄卡200接触。并且,该 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末端抵接在凸块113上,以防止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外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固持部211包括位于基部12内的第一水平部2111、位于底壁11内的第 二水平部2112及连接第一、第二水平部的连接部2113,所述第一水平部2111两侧设有倒刺 2114,所述倒刺2114固持于固持槽125内以将第一端子组21稳定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121 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设置为四根,第二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第二收容槽124内的 固持部221、自固持部221 —端延伸的焊接部222及自固持部221另一端延伸入收容空间 15内的接触部223。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23自固持部221弯折延伸后呈弹臂 状,使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23呈弹性,并高于支撑面111,用以与USB 3. 0薄卡200接 触。第二导电端子的固持部2211也设有固持于固持槽125内的倒刺2211。第二导电端子 22的接触部223在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13后方即第一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3比第 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23更靠近插入口 16,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13、223沿USB 3. 0薄卡的插入方向错开设置,第一端子导电21的接触部213低于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 部223。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的焊接部212、222均位于基部12的后侧面,并排列成一 排,该数个焊接部212、222相互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收容槽123从基部12的上表面122向底壁11上延伸,并延伸至凸块113 处。所述五个第一收容槽123的最边上的两个在靠近凸块113不远处具有折弯,以使第一 收容槽123靠近凸块113的末端排列成整齐并具有相同间隔的一排。所述第一收容槽123 之间设有肋条127,所述第二收容槽IM从肋条127上凹设。所述第二收容槽1 于基部上 位于第一收容槽123在基部厚度方向上的下侧,并前后贯穿基部12,也即第二收容槽IM位 于不同于第一收容槽123的第二排上,并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收容槽123中间,且与所述的两 个第一收容槽123呈三角形排列;第二收容槽IM在底壁上平行于承接面111的水平方向 上间隔排列成一排。第二收容槽1 在底壁11上的末端处设有进一步向下凹设的让位腔 1241,所述让位槽1241的前侧延伸入肋条内。上述第一、第二收容槽的设置均是为更好的 收容导电端子2设置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水平部2111固持于基部12上的第 一收容槽123内,并通过连接部2113从基部12延伸到底壁11上,使得第二水平部2112固 持于底壁11上的第一收容槽124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13设置的较为宽大以 确保与USB 3. 0薄卡200的接触,接触部213的两侧均设有凸刺2131,与固持部2114上的 倒刺2114 —起在第一导电端子21的组装过程中从预定位置到最后的组装位置时,将第一 导电端子21稳定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23内。五根第一导电端子21中的最边上两根在第二 水平部2112与接触部213之间设有弯部2115,可设置于第一收容槽对应的折弯内,使第一 导电端子的焊接部213整齐的排列成一排。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自后向前从基部12插入 直至底壁11中,第二收容槽1 在底壁11上设置的较深,以使第二导电端子22的弹性接 触部223具有足够的变形空间。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接触部223末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呈L 型的头部2231,所述头部2231延伸入第二收容槽124的让位腔1241内,且延伸入肋条127 内部以防止第二导电端子22外弹。所述退卡机构3为推-推(push-push)结构,并用于退出USB 3. 0薄卡200。所述 退卡机构3包括滑块31、弹性件32及导引件33。所述滑块31滑动于第一侧壁13的收容 槽131内。所述滑块31设有心型槽311和凹槽312,(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侧壁13靠 近插入口的前侧设有定位孔132,第一侧壁13靠近基部12的后侧设有固定槽133内。所述导引件33 —端定位于该定位孔132内,另一端收容在滑块31的心型槽311。所述凹槽312 和定位槽133相对并相连通,所述弹性件32 (本实施例中为一弹簧)一端收容于凹槽312 内,另一端套设于设置于定位槽133内的定位柱135上。所述滑块31面向收容空间15的 一侧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内的顶推部313,所述顶推部313位于第一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 213上方的收容空间15内。所述滑块31在与顶推部313相对的另一侧设有凹陷314,所述 第一侧壁13设有收容于凹陷314内的凸起134,以防止滑块31过分后移。所述遮蔽壳体4遮覆于绝缘本体1上,并使收容空间15成为收容固持USB3. 0薄 卡200卡收容空间。所述遮蔽壳体4包括平板状的基部41及自基部41两侧向下弯折延伸 的侧部42,所述侧部42亦呈平板状。所述绝缘本体第一、第二侧壁的外表面分别凸设有卡 扣块17,所述遮蔽壳体的侧部对应卡扣块设有卡扣孔43,所述卡扣块17与卡扣孔43相配 合。所述第一、第二侧部向下延伸有焊接脚44。所述焊接脚44呈片状且其两侧呈台阶状, 并于片体上凸设有肋条441,该等设置均有助于焊接脚更好的与电路板(未图示)等设备焊 接固持。所述基部41定义靠近插入口 16的前沿411及靠近基部12的后沿412,所述前沿 411在插入口处向上翘起,以方便USB3.0薄卡200的插入。所述后沿412向下延伸出固定 脚413,对应基部12上设有插槽126,所述固定脚413插入插槽126内。以上,借卡扣块17 与卡扣孔43的配合及固定脚413与插槽1 的配合将遮蔽壳体4固持在绝缘本体1上。所 述基部41对应于退卡机构3的导引件33延伸出弹片414,用于抵接于导引件33以保证导 引件33的稳定性。所述基部41朝卡收容空间进一步延伸有U形的弹性臂415,弹性臂415 的末端设有弧形的扣持部416,以当USB3. 0薄卡200插入时扣持该卡。请参图6,为可插接于电子卡连接器100的USB3.0薄卡200。所述USB3. 0薄卡 200设有接触面201,接触面201上设置有与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二导电端子22相电性连 接的第一对接部202及第二对接部203,其中第一对接部202为呈弹性,而第二对接部203 为呈平板状。所述第一对接部202及第二对接部203呈前后排设置。第一导电端子21的 接触部213临近所述导引槽112,插入USB3. 0薄卡200时,第一对接部202借导引槽112及 导引面114的导引进入第一收容槽123内与第一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3接触,并第二对 接部203与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23接触。所述电子卡连接器100的第一导电端子21的接触部213为平板状并向下支撑于 底壁上,以及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13低于支撑面111,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 223高于支撑面111,第一、第二端子组可用以连接新型USB 3. 0薄卡200,满足了消费者不 同的使用需求。当然,USB 3. 0薄卡200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样态,还可为其它多种形式。本实用 新型电子卡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的组装方式不限于前述形式,如第一导电端子可从上向 下组装,而第二导电端子从后向前组装。第一 /第二导电端子也可镶埋成形于绝缘本体。无 任采用何种方式,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错位排列且其中一组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并 通过设置退卡机构方便退卡,从而适用新型电子卡,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卡连接器,所述电子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 电端子及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具有插入口,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第一导电端子,所述 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 平板状,所述绝缘本体自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所在的平面凹设有临近第一导电端子接触 部并贯穿插入口的导引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槽与第一导电端子接触 部之间设有导引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支撑面,所述导 引槽的底面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接触部所在的平面相对于支撑面设置的更深。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收容第一导电 端子的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导引槽相贯通,前述导引面设于第一收容槽与导引 槽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卡连接器用于连接电子 卡,所述电子卡设有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呈弹性,所述电子卡插入收容空间时,第 一对接部通过导引槽后与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相电性接触。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 括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凸伸入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 的接触部呈弹臂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比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更靠近插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底壁及连接底 壁两侧的侧壁,所述底壁及侧壁形成收容空间,其中一侧壁设有收容退卡机构的收容槽,该 退卡机构包括滑块、弹性件及导引件,该滑块设有心型槽及收容弹性件的凹槽,导引件一端 定位在侧壁上,另一端收容在滑块的心型槽内,所述滑块设有顶推部,该顶推部凸伸入收容 空间内,并设置于至少一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上方,所述电子卡连接器还设有覆盖于绝 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设有抵接于导引件的弹片和延伸入收容空间的弹性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位于底壁相对 于插入口另一侧的基部,所述第一收容槽贯穿基部具有的后侧面和上表面,并延伸入底壁 上,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收容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贯穿基部设有 的后侧面,并且第二收容槽间隔排列设置在第一收容槽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自第一方向组 装入第一收容槽的预定位置后再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至最终组装位置,所述第二 导电端子沿第二方向组装入第二收容槽内,所述第二收容槽进一步设置有让位腔,所述第 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的末端设置有限位于让位腔内的头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为USB 3.0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为USB 2.0端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卡连接器,所述电子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具有插入口,所述导电端子至少包括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位于收容空间内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所述绝缘本体自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所在的平面凹设有临近第一导电端子接触部并贯穿插入口的导引槽,可用以连接新型电子卡,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1829663SQ20102054543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7日
发明者萧学隆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