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9029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蓄电元件储存电力、并在需要时将该电力进行放电的蓄电单兀。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储存电力并在需要时将该电力进行放电,广泛采用了使用多个二次电池或大容量电容器等蓄电元件来构成的蓄电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下面,利用附图,对关于这样的蓄电单元的现有技术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现有蓄电单元的整体结构的组装分解立体图,这里,作为蓄电单元,示出了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电池组。如图7所示,该电池组利用间隔物103将多个电池101 配置成堆积的稻草包状(俵積A状)。此外,在这些电池101的两端分别构成正负电极,将相邻电池101的电极配置成正负相反。多个电池引线板105与利用间隔物103而被排列成两层的这些电池101的电极进行电连接。由此,将多个电池101呈串并联那样进行连接。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多个电池101之中,将下层的电池101沿设置于盖壳107的导向槽109进行收纳。此时,利用粘贴于导向槽109的未图示的双面胶带将电池101进行固定。将主壳体111覆盖在盖壳107上,使得覆盖整个电池101。主壳体111的上表面隔着基板托架113配置有电路基板115。多个输出引线117与电路基板115进行电连接,它们与和电池引线板105形成为一体的连接端子119进行电连接。利用这样的结构,由于将电池101配置成堆积的稻草包状,因此,能减少浪费的空间而实现小型化,并且,由于利用双面胶带将电池101的侧面的一部分固定于盖壳107,因此,能实现具有良好抗振性的电池组。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6-13480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5-3174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根据图7所示的现有的电池组,能可靠地实现小型化并获得良好的抗振性,但是,对于例如产生再生电力期间对电池(蓄电元件)101进行充电、然后对负载进行供电那样的用途,即当这样频繁地重复对电池101进行充放电时,电池101的内部电阻所引起的发热会增大。特别是在构成电池组时,由于将电池101配置成堆积的稻草包状,因此, 被相邻电池101所包围的中央部分的电池101的热量不容易散发。这里,在由充放电所引起的发热较为平缓的情况下,由于热量也会被传导至其他电池101,因此,总会达到某种均热状态,但在频繁进行充放电而导致发热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到电池101达到均热状态为止较为耗时,在此期间,电池101会产生温差。若重复该状态,则存在以下问题即,特定的电池101(在这种情况下为中央部分的电池101)成为高温状态的时间变长,从而其散热有可能变得不充分。对此,就采用以金属来制造间隔物103的结构的电池组相关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进行了研究。由此,由于间隔物103易于导热,因此,能缩短达到均热状态的时间。 然而,在专利文献2的电池组中,根据图8所示的电池101和间隔物103的简要剖视图,虽然使用了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制的间隔物103,但是,如粗虚线所示,各电池101与间隔物103 只在电池101的圆周上的4处进行接触。因而,电池101所产生的热量只从4处接触点向间隔物103进行传导。因此,即使以金属来制造间隔物103,但在对于频繁进行充放电的用途采用现有的电池组的情况下,也仍然存在散热有可能不充分的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单元,所述蓄电单元能兼顾对施加于蓄电单元的较大的振动的较强的抗振性、以及对来自蓄电单元的发热的较好的散热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蓄电单元的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蓄电元件,该多个蓄电元件呈圆柱形,且相互进行电连接;托架,该托架由金属制成,具有收纳所述蓄电元件的圆柱形的周面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的凹面;固定板,该固定板安装于所述托架,以对所述蓄电元件进行保持;以及第一接合构件,该第一接合构件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周面与所述托架的凹面之间,将所述蓄电元件和所述托架进行接合。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蓄电元件的周面中的、收纳于托架的凹面中的部分与托架的凹面之间夹有接合构件,从而蓄电元件的收纳于托架的凹面中的整个部分通过接合构件牢固地固定于托架上,因此,即使对蓄电单元施加较大的振动,也能减小蓄电元件发生错位或从蓄电单元脱落的可能性,并且,与蓄电元件像以往那样只在4处与间隔物相接触的情况相比,来自蓄电元件的发热能经由接合构件高效地传导至托架。因此,能获得以下效果即,能兼顾对施加于蓄电单元的较大的振动的较强的抗振性、以及对来自蓄电元件的发热的较好的散热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的整体结构的组装分解立体图。图2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蓄电元件在组装前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蓄电元件在组装后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将蓄电元件收纳于托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双面胶带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在组装后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固定板的其他结构例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现有的电池组(蓄电单元)的整体结构的组装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现有的电池组(蓄电单元)中的将电池收纳于间隔物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进行具体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的整体结构的组装分解立体图。图2A、图2B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带汇流条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A表示组装前的分解立体图,图2B表示组装后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将蓄电元件收纳于托架的状态的简要局部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双面胶带的内部结构的简要局部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在组装后的整体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固定板的其他结构例的立体图。在图1中,蓄电单元使用12个蓄电元件11。这些蓄电元件11采用以下结构即, 利用汇流条13来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1进行电连接。此外,这里,采用将12个蓄电元件11 全部进行串联连接的结构。这里,利用图2A、图2B,对蓄电元件11和汇流条13进行详细说明。在图2A中,蓄电元件11使用了大容量且急速充放电特性优异的双电层电容器。如图2A所示,该蓄电元件11呈圆柱形,其一端(在图2A中为上端)构成有端面电极15。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端面电极15为正极。另外,将铝板进行挤压成型,从而形成蓄电元件11的圆柱形,圆柱的周面构成周面电极17。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周面电极17为负极。此外,由于蓄电元件11的底面也与周面是一体成型,因此,也成为负极,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不与底面进行电连接的结构。另外,虽然在图2A中未示出,但端面电极15 与周面电极17之间夹有绝缘材料,从而具有能确保电绝缘的结构。接着,对汇流条13的结构进行说明。汇流条13是将彼此相邻的蓄电元件11相互进行电连接的构件,通过将铝进行冲压成形而制成。图2A表示成型后的形状。汇流条13 大致呈L形,对周面电极焊接部19实施弯曲加工,将其加工成与周面电极17的外周相吻合的形状。另一方面,在汇流条13的平端部21上,一体形成有汇流条端子23。而且,在周面电极焊接部19与平端部21之间,设置有弯曲部M。由此,在将平端部21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1的端面电极15进行焊接时,即使有错位也能用弯曲部M来进行吸收,并且,即使从外部向整个组装后的蓄电单元施加振动,也能用弯曲部M来缓解施加于平端部21与端面电极15之间的焊接部分的应力。因此,能减小因振动而导致平端部21与端面电极15之间的焊接部分发生脱离的可能性,从而能获得良好的抗振性。图2B表示将汇流条13与蓄电元件11相连接的状态。如上所述,由于使汇流条13 的周面电极焊接部19具有与蓄电元件11的周面电极17的外周相吻合的形状,因此,在两者相吻合的状态下进行焊接,从而能以高可靠性实现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这里,返回图1,对于焊接有汇流条13的多个蓄电元件11,将相邻的蓄电元件11 的端面电极15与汇流条13的平端部21进行焊接,从而将6个安装成1排的蓄电元件11 进行串联连接。此外,利用夹具来进行该焊接,所述夹具能进行定位,使得能正确地将各蓄电元件11的端面电极15与相邻的汇流条13的平端部21相接触。利用2排具有该结构的 6个蓄电元件11,将12个蓄电元件11全部进行串联连接,为此,如图1所示,使后排右端的汇流条13的方向旋转90度而将其重叠至前排右端的端面电极15上来进行焊接。此外,在蓄电元件11中,由于在图1的后排左端的端面电极15上不存在相邻的汇流条13,因此,将所有蓄电元件11的电力输入输出用的正极端子25焊接于所述后排左端的端面电极15上。正极端子25具有以汇流条13的周面电极焊接部19作为平端部21的板状,与汇流条13相同,将铝经过成型而制成。另外,还一体形成有汇流条端子23和弯曲部 24。另一方面,蓄电元件11中的、图1的前排左端的汇流条13不存在相邻的端面电极 15。因此,使用该汇流条13作为所有蓄电元件11的电力输入输出用的负极端子26。接着,对蓄电元件11的安装至托架27的部分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托架27具有以下结构在金属制(这里假设为铝制)的长方体上,设置有多处(这里为12处)收纳蓄电元件11的周面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的凹面四。此外,还设置有用于螺钉固定后述的固定板和壳体的固定板螺钉孔31和壳体螺钉孔33。此外,在从上方对图1的托架27进行观察时,凹面四形成为大致呈半圆形。利用挤压成型或切削加工等,来形成这样的托架27。另外,设置凹面四,使得蓄电元件11不呈堆积的稻草包状。由此,能增大托架27 的热容量。此外,由于扩大了蓄电元件11的间隔,因此,能防止相互受到其他蓄电元件11 的发热的影响。其结果是,能获得良好的散热性。在托架27的凹面四中收纳有蓄电元件11的周面的一部分,但此时,利用具有绝缘性的接合构件(下面,称为绝缘性接合构件),来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中收纳于凹面四中的部分与托架27的凹面四进行接合。这里,由于蓄电元件11具有周面电极17,因此,在金属制的托架27中收纳有多个蓄电元件11时,为了不使相互之间的周面电极17在电气上发生短路,使接合构件具有绝缘性。此外,使用双面胶带35作为绝缘性接合构件。即,将双面胶带35粘贴至蓄电元件 11的、收纳于凹面四中的周面部分上,再将蓄电元件11收纳于托架27中,从而使蓄电元件 11的周面与凹面四相接合。在图1的结构中,利用双面胶带35,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的大约一半的面积与凹面四进行固定。此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先将双面胶带35粘贴于凹面四,然后,收纳蓄电元件11。这里,利用图3,对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托架27的凹面四之间的接合部分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蓄电元件与托架之间的接合部分的、将蓄电元件收纳于托架的状态的简要局部剖视图。由图3可知,为了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收纳于凹面四,蓄电元件11的半径Rc必须比凹面四的半径要小。由于具有这样的大小关系,从而蓄电元件11的周面只与凹面四的圆周上的一点相接触,在其他部分产生间隙。在该状态下,即使蓄电元件11因频繁的充放电而发热,也无法高效地从托架27进行散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填充所述间隙,用双面胶带35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相接合。此时,如图3所示,将双面胶带35的厚度t设为大于等于凹面四的半径与蓄电元件11的半径Rc之差。其结果是,在利用双面胶带35进行接合后的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之间的整个间隙中,都填入有双面胶带35。由此,由于蓄电元件11的热量经由双面胶带35传导至托架27,因此,能有效地进行散热。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利用热容量比蓄电元件11要大的金属制的托架27进行散热, 因此,即使频繁对蓄电元件11进行充放电,也能减小配置于蓄电单元的中央部分等的特定的蓄电元件11变为高温状态的可能性。这里,利用图4,对双面胶带3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中的双面胶带35的内部结构的简要局部剖视图。双面胶带35具有将基材37与形成于其两面的粘接部38进行层叠的层叠结构。此外, 粘接部38实际上形成得比基材37要薄,但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而将粘接部38表示得较厚。另外,将基材37与其两面的粘接部38的总厚度设为上述双面胶带35的厚度t(= Rk-Rc)。在这样的双面胶带35中,首先,使用具有弹性的树脂(例如箔状的橡胶)来作为基材37。由此,如图3所示,在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收纳于凹面四中、并用后述的固定板来保持蓄电元件11时,由于蓄电元件11受到向凹面四的里面进行按压的应力,因此,双面胶带35的基材37发生变形,使得凹面四的最里面的部分变薄,而越向外面则变得越厚。 艮口,在用所述固定板将蓄电元件11与托架27进行固定时,双面胶带35的厚度t变得不均勻。其结果是,由于双面胶带35填充了形成于半径不同的蓄电元件11与凹面四之间的整个间隙,因此,能有效地进行散热。另外,采用以下结构即,在双面胶带35的粘接部38中含有导热性填料。例如使用氧化铝或二氧化硅等陶瓷制的材料,来作为导热性填料。由此,能改善由树脂组分所构成的粘接部38的导热性。而且,由于含有导热性填料,因此,能获得如下效果。如上所述,由于基材37是箔状的橡胶等树脂,因此,在利用后述的固定板将多个 (这里为6个)蓄电元件11同时向凹面四进行按压时,根据施加于各个蓄电元件11的应力的大小和偏差,有可能对基材37的一部分施加较大的应力,从而会导致发生断裂。或者, 随着使用蓄电单元,基材37会因受到振动或热冲击而逐渐恶化,从而应力集中的部分也有可能会发生断裂。若基材37发生断裂,则由于该部分处于不存在基材37的状态,加之粘接部38比基材37要薄,因此,蓄电元件11的周面有可能直接与凹面四相接触,从而处于电导通状态(短路状态)。与此不同的是,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双面胶带35,由于粘接部38含有导热性填料, 因此,即使因将蓄电元件11强行向凹面四进行按压、或因逐渐恶化而导致基材37发生断裂,整个粘接部38所均勻含有的导热性填料也会夹在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之间。 另外,由于在基材37的两面形成有粘接部38,因此,还能确保导热性填料的填充量。而且, 导热性填料具有绝缘性。因此,使用图4所示的双面胶带35,从而能减小因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的可能性,从而能同时获得高散热性和高可靠性。这里,返回图1,收纳于托架27中的蓄电元件11还进一步被固定板39所保持。固定板39由树脂制成,收纳有蓄电元件11的圆柱形的周面的一部分,并具有保持部41,所述保持部41包括6处用于进行保持的圆弧形的凹面。该保持部41具有如下尺寸即,在保持有收纳于凹面四中的蓄电元件11时,托架27与固定板39之间形成有些许间隙。由此,在将固定板39安装于托架27时,将8个固定板螺钉43拧入固定板螺钉孔 31,使得两者间的间隙消失,从而利用固定板39的树脂所具有的弹性,来保持蓄电元件11, 使其向托架27 —侧进行按压。
其结果是,能用双面胶带35将蓄电元件11与托架27相接合,并能利用固定板39 的弹性来牢固地进行保持。因而,即使将蓄电单元用于振动显著的用途(例如,混合动力建筑机械等),也能减小蓄电元件11发生脱落、或汇流条13的连接发生断路的可能性,从而能获得良好的抗振性。此外,在固定板39的保持部41的下端部,一体形成有底板44。因而,蓄电元件11 的底部具有被底板44与外部相隔离的结构。这里,形成底板44,使其在用保持部41来保持蓄电元件11时,位于不与蓄电元件11的底部相抵接的位置。由此,即使蓄电元件11的高度存在偏差,所述偏差也会消失于蓄电元件11的底部与底板44之间的间隙中。由于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整个蓄电元件11被凹面四、保持部41、底板44、以及后述的壳体与外部相隔离,因此,能减少灰尘或颗粒状悬浮物等杂质附着于蓄电元件11或汇流条13上的情况。因而,由于能减小因杂质而对蓄电元件11或汇流条13造成腐蚀的可能性,从而能获得高可靠性。此外,在固定板39的与保持部41相对的面、即外壁面上,一体形成有翅片45。由此,能增加固定板39的机械强度,并且,由于外壁的表面积增加了翅片45的部分,因此,能改善从固定板39进行散热的散热性。此外,在图1的固定板39的结构中,只在中央部的1 处设置有翅片45,但也可以进而在多处设置翅片45,翅片45的形状也并不局限于图1的水平方向,也可以沿垂直方向等进行设置。接着,在将固定板39固定于托架27的两侧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将壳体47固定于托架27的上部。具体而言,将壳体固定螺钉49通过壳体47拧入壳体螺钉孔33,从而进行固定。由此,蓄电元件11的未粘贴有双面胶带35的上部被包在壳体47内。其结果是, 如上所述,能将蓄电元件11的上部与外部相隔离,从而能减少灰尘等的附着。壳体47由树脂制成,在其上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孔51。使与汇流条13形成为一体的汇流条端子23经由该孔51,从壳体47的上表面突出。在壳体47的上表面上,配置有电路基板53,但此时,将汇流条端子23插入设置于电路基板53的端子孔(未图示),并进行焊接,从而将电路基板53与汇流条端子23进行电连接。其结果是,电路基板53能对各蓄电元件11的电连接点上的电压进行检测。而且, 电路基板53内置有平衡电路(未图示),所述平衡电路根据所检测到的电压来使各蓄电元件11的两端电压相一致,但由所述平衡电路所进行的各蓄电元件11的电压控制也能经由汇流条端子23来进行。此外,在电路基板53上安装有构成电压检测电路或所述平衡电路的多个电子元器件,但在图1中省略了这些电子元器件。图5表示到此为止所说明的蓄电单元在组装后的立体图。利用6个电路基板固定螺钉阳,将电路基板53固定于壳体47。另外,正极端子25和负极端子沈与未图示的外部的充放电电路相连接。此外,在根据功率规格来使用多个蓄电单元的情况下,只要将各蓄电单元的正极端子25与负极端子沈互相进行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即可。在使用多个蓄电单元的情况下,优选为采用以下结构即,使得热容量较大的金属制基座(未图示)与托架27相接触来进行固定。由此,托架27的热量迅速传导至基座,从而能进一步有效地进行散热。此外,若基座本身具有水冷的结构,则能进一步获得高散热性。接着,利用图1,对这样的蓄电单元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将预先粘贴有双面胶带35并焊接有汇流条13的蓄电元件11排列在固定板 39的保持部41上。此时,为了沿高度方向对各蓄电元件11进行定位,同时使用未图示的夹具来进行排列,使得汇流条13与相邻的端面电极15相接触。接着,将利用固定板39和夹具进行排列的蓄电元件11的端面电极与汇流条13的平端部21进行焊接。接着,剥去双面胶带35的保护层(未图示),利用固定板螺钉43,将固定板39固定于托架27,使得蓄电元件11收纳于托架27的凹面四中。在将2排蓄电元件11固定于托架27之后,将与图1的后排右端的蓄电元件11相连接的汇流条13、与前排右端的蓄电元件11的端面电极15进行焊接。再将后排左端的端面电极15与正极端子25进行焊接。接着,将壳体47固定于托架27。利用壳体固定螺钉49来对两者进行固定。之后, 将电路基板53与汇流条端子23进行电连接,并利用电路基板固定螺钉55,将电路基板53 与壳体47进行机械连接。此外,上述的组装方法是一个例子,除上述以外,也可以先将蓄电元件11固定于托架27等,只要是能进行组装的顺序即可,无论是怎样的方法都没有问题。利用以上结构,由于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中收纳于托架27的凹面四的一部分与托架27的凹面四之间通过双面胶带35 (绝缘性接合构件)相接合,因此,能将蓄电元件11 牢固地固定于托架27,从而提高抗振性。此外,由于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之间夹有双面胶带35,因此,蓄电元件11的热量能经由双面胶带35高效地传导至托架27,从而散热性较好。因而,可实现能兼顾抗振性和高散热性的蓄电单元。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板39由树脂制成,但也可以由金属(例如铝)制成。 由此,由于蓄电元件11的热量也会从固定板39进行散热,因此,能进一步获得高散热性。而且,通过在固定板39的外壁面上形成多个翅片45,再加上翅片45由金属制成,能更进一步获得高散热性。但是,在固定板39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为了在多个蓄电元件11之间进行绝缘, 需要在固定板39的凹面(保持部41)与蓄电元件11的周面之间配置绝缘性接合构件。具体而言,若在使用双面胶带35来作为绝缘性接合构件的情况下,则只要用双面胶带35来覆盖蓄电元件11的整个周面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与托架27的凹面四的半径相同来决定固定板39的凹面的半径,使其与蓄电元件11的半径Rc之差小于等于双面胶带35的厚度to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固定板螺钉43将固定板39拧紧安装于托架27,从而利用固定板39的弹性来产生将蓄电元件11向凹面四进行按压的应力,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采用以下结构即,在固定板39的与蓄电元件11相接触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弹性部57。 作为弹性部57,例如在多处一体地形成图6的C字形悬臂梁。此时,弹性部57向保持部41 一侧弯曲而形成。由此,在将固定板39固定于托架27时,由于各蓄电元件11的周面受到弹性部57 的按压,因此,与图1的结构中所描述的利用整个固定板39的弹性进行按压的应力相比,能更可靠地将应力施加于各蓄电元件11。因而,在振动下能更牢固地进行固定。此外,此时的固定板39的材质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金属。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相接合时,使用双面胶带35来作为绝缘性接合构件,但也可以使用含有导热性填料的粘接剂来作为绝缘性接合构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粘接剂本身具有可塑性,因此,与双面胶带35的橡胶制基材37相同,能通过将蓄电元件11向凹面四进行按压来使粘接层变薄,从而能获得良好的导热性。 而且,还能使粘接剂均勻地遍布于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之间的间隙中,从而还能牢固地进行保持。此外,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以下可能性即,因过度将蓄电元件11向凹面四进行按压而导致蓄电元件11的周面电极17与托架27相接触,从而发生电气短路,因此,使粘接剂中含有陶瓷制的导热性填料。由此,即使将蓄电元件11向凹面四进行按压,但由于两者之间夹有导热性填料,因此,能减小周面电极17与托架27发生短路的可能性。这样,由于粘接剂具有比双面胶带35要高的可塑性,因此,能使粘接剂尽可能薄地夹在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与凹面四之间。因而,散热性较好。但是,由于需要均勻涂布粘接剂的工序、以及固化工序,因此,与双面胶带35相比,组装性较差。因而,只要根据所需要的散热性和组装容易性来适当地使用某种绝缘性接合构件即可。另外,也可以采用在固定板39的凹面(保持部41)与蓄电元件11的周面之间配置所述粘接剂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蓄电元件11中具有周面电极17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周面上设置有绝缘管等绝缘部的蓄电元件11。在这种情况下,与图7的电池101相同,采用在圆柱的两端配置端面电极的结构。因而,由于利用所述绝缘管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进行绝缘,因此,与托架27进行接合的接合构件不必具有绝缘性。所以,例如在使用双面胶带35的情况下,在粘接部38中可以含有金属等导电性填料,以作为导热性填料。由此, 与包含陶瓷等导热性填料相比,能改善双面胶带35的导热性。此外,在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只要在所述粘接剂中含有所述导电性填料即可。但是,若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较,则由于所述绝缘管的厚度比双面胶带35或所述粘接剂要厚,因此,热阻会相应增大。因而,特别在用于进行高频度的充放电的用途等时,即使使用所述导电性填料,冷却性也有可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蓄电元件11,使用了双电层电容器,但也可以使用电化学电容器等其他电容器或充电电池。工业上的实用性由于本发明的蓄电单元能同时实现抗振性和高散热性,因此,特别在作为频繁对蓄电元件进行充放电的蓄电单元等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蓄电元件,该多个蓄电元件呈圆柱形,且相互进行电连接;托架,该托架由金属制成,具有收纳所述蓄电元件的圆柱形的周面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的凹面;固定板,该固定板安装于所述托架,以对所述蓄电元件进行保持;以及第一接合构件,该第一接合构件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周面与所述托架的凹面之间, 将所述蓄电元件和所述托架进行接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构件是具有所述托架的凹面的半径与所述蓄电元件的半径之差以上的厚度、由绝缘材料所制成的双面粘接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由具有弹性特性的绝缘材料制成,形成有收纳所述蓄电元件的圆柱形的周面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的凹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由金属制成,形成有收纳所述蓄电元件的圆柱形的周面的一部分的、圆弧形的凹面,所述蓄电单元包括第二接合构件,该第二接合构件配置于所述蓄电元件的周面与所述固定板的凹面之间,将所述蓄电元件和所述固定板进行接合,由绝缘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合构件是具有所述固定板的凹面的半径与所述蓄电元件的半径之差以上的厚度、由绝缘材料所制成的双面粘接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双面粘接部含有导热性填料,以形成所述第一接合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接合构件,使得在用所述固定板将所述蓄电元件固定于所述托架时,所述第一接合构件的厚度变得不均勻。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双面粘接部含有导热性填料,以形成所述第二接合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接合构件,使得在用所述固定板将所述蓄电元件固定于所述托架时,所述第二接合构件的厚度变得不均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外壁面上形成有翅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与所述蓄电元件相接触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弹性部。
全文摘要
由于将多个蓄电元件(11)相互进行电连接,并用双面胶带(35)来将蓄电元件(11)的周面中的、收纳于凹面(29)中的部分和凹面(29)进行接合,因此,能将蓄电元件(11)牢固地固定于托架(27),并能高效地使蓄电元件(11)的热量经由双面胶带(35)传导至托架(27)。
文档编号H01M2/10GK102460621SQ201080029000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6日
发明者二宫徹, 宗田昭彦, 西本进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