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158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线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绝缘外壳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9年10月1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366777号所揭示的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插头、线缆、将插头与线缆连接固定的转接块以及遮蔽于转接块与插头後端的遮蔽壳体。所述插头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该种线缆连接器在组装时,需要将导电端子与导线共同安装于转接块上,并且相互之间接通达成电性连接后再将遮蔽壳体安装于插头与转接块外周来最终固定线缆连接器的各部件。如此设置,使得在遮蔽壳体安装过程中造成的内部导电端子与线缆连接松脱,或者转接块移位不易得知,而使得导电端子与线缆接触不良,进而会影响产品的性能及消费者的使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线缆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保证导电端子与线缆准确且稳固连接的线缆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一端的插头、连接于电路板另一端以与插头电性导通的转接端子、与转接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以及收容线缆与转接端子的绝缘内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遮蔽绝缘内壳体与电路板的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将转接端子暴露于外界的开合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线缆连接器通过在绝缘外壳上设置将转接端子暴露于外界的开合门,从而使得组装者可以在将线缆连接器各部件初步定位于绝缘外壳内后,将开合门打开,使治具通过并向下按压转接端子,进而使转接端子稳固固持于电路板上,同时与线缆进行准确且稳固的电性连接,如此设置,使得线缆连接器更精准的电性定位,同时使得组装者可以从开合门内了解线缆连接器的连接状态。

图I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前视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显示线缆连接器的开合门打开的状态。图3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去除绝缘外壳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图3中线缆连接器去除绝缘外壳的另一角度立体组合图。图5为图4中线缆连接器去除屏蔽外壳和绝缘外壳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图5中线缆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10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沿图I中A-A线的的剖视图,显示转接端子绝缘刺破连接导线,且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I至图10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100包括一电路板40、电性连接电路板40 —端的DiiVA插头、连接于电路板40另一端的转接端子41、与转接端子41电性连接的线缆6。所述DiiVA插头包括端子模块I、收容端子模块I的绝缘本体2、包覆于绝缘本体2外的屏蔽内壳8。所述线缆连接器100还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I上的金属卡勾9、收容线缆6与电路板40的绝缘内壳体3、遮蔽于绝缘内壳体3外且位于屏蔽内壳8后方的金属屏蔽外壳5,以及包覆于金属屏蔽外壳5外的绝缘外壳7。请参阅图7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主体部20及自主体部20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安装臂21。两安装臂21后端分别设有向前凹陷的安装孔22。主体部20顶部 两侧凹设有一对狭槽201,该对狭槽201向后延伸至安装臂21上。所述安装臂21相对两内侧面自后向前凹设有滑动槽202。所述主体部20还设有自后向前贯穿以收容端子模块I的凹陷部203以及位于顶部前端的槽道204。所述凹陷部203与所述滑动槽202相连通,所述槽道204向上暴露于外界。所述绝缘内壳体3后端向前凹设有收容线缆6的插孔30、前端设有与插孔30—体形成的主板300。所述绝缘内壳体3于所述主板300上方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若干导引槽34、于所述导引槽34前方还设有沿绝缘内壳体3横向方向排列的两排通孔31以及位于通孔31两侧并自主板300上表面向上突出的两个突柱32。所述绝缘内壳体3后端于插孔30上方的顶壁上还设有凹孔36及穿孔37。所述绝缘内壳体3后端于插孔30下方的底壁上设有开槽38和开孔39。所述端子模块I包括相互固定在一起的第一、第二端子模块11、12。第一端子模块11包括第一绝缘块111以及镶埋成型在第一绝缘块111内的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一导电端子112具有向前延伸出第一绝缘块111的第一对接部113以及向后延伸出第一绝缘块111的第一焊接部114。第一绝缘块111的下表面突设有一对扣持块116,上表面设有一对突出的圆柱117。所述第一绝缘块111两侧还设有向外突出以于绝缘本体2的滑动槽202内滑动的第一凸缘118,所述第一凸缘118后端向外呈台阶状突出以向前抵持绝缘本体2的安装臂21。第二端子模块12包括第二绝缘块121以及镶埋成型在第二绝缘块121上的第二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2具有向前延伸出第二绝缘块121的第二对接部123以及向后延伸出第二绝缘块121的第二焊接部124。第二绝缘块121设有自上表面延伸的卡持块126,自下表面凹陷以收容第一绝缘块111上表面上的圆柱117的凹洞127。第二绝缘块121两侧同样设有向外突出以于绝缘本体2的滑动槽202内滑动的第二凸缘128。所述电路板40前端夹持固定于绝缘本体2的两个安装臂21之间,后端架设于所述绝缘内壳体3的主板300前端。所述电路板40前端边缘横向排列设置有若干与第一焊接部114及第二焊接部124相接触的金属导电片401,后端设有横向排列并与绝缘内壳体3的通孔31上下对应的两排穿口 402。所述电路板40于穿口 402两侧还设有与主板300上的两个突柱32相扣持的两个定位孔403。所述转接端子41设有沿绝缘内壳体3横向方向排列于导引槽34内的若干本体部412以及分别自本体部412两端向下延伸的第一接触部411与第二接触部413。所述第一接触部411靠近绝缘内壳体3的插孔30且收容于导引槽34内,所述第二接触部413向下延伸穿过所述电路板40的穿口 402,并部分收容于所述通孔31内。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自本体部412 —端向下延伸而成并呈锥形设置,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部411为向下开叉的两个锥形针尖。所述第二接触部413为自本体部412另一端向下延伸的柱状形体,其设有向外隆起以抵压所述穿口 402与电路板40电性接触的隆起部4131。所述金属卡勾9包括一对卡扣片91及连接于两卡扣片91之间的连接桥92,每一卡扣片91设有大致呈U形的连接部93、自连接部93上端向前延伸的扣臂94、自连接部93下端向前延伸的安装部95、设于扣臂94前端并向上凸设的倒钩部941及自扣臂94靠近连接桥92处向上凸伸的凸片921。所述连接部93自扣臂94及安装部95的后端向外偏置。所述安装部95向前插入安装臂21的安装孔22内,扣臂94固定于安装臂21的狭槽201内。
所述屏蔽内壳8包括第一内壳81及第二内壳82。所述第一内壳81包括包覆于绝缘本体2的主体部20周围的框体部811。所述框体部811围于主体部20外侧,形成用以收容DiiVA插座舌片(未图示)的插头框口 810。所述框体部811、绝缘本体2、第一、第二端子112、122共同构成一 DiiVA插头。所述框体部811的上表面812的两侧开设有可供扣臂94前端的倒钩部941穿出的开孔813。所述框体部811上表面812向后延伸形成第一固定部814。所述第一固定部814设有可与第二绝缘块121的卡持块126相卡合的固定孔815。所述框体部811设有自下表面816向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817,所述第二固定部817上设有与第一绝缘块111的扣持块116相卡扣的固定口 818。所述第二内壳82呈矩形中空状,其上表面后端两侧设有两条对称的第一切口821,该第一切口 821供金属卡勾9上的凸片921向上穿过。第二内壳82环绕包覆于第一内壳81及绝缘本体2后侧。所述屏蔽外壳5为中空形状并形成有固定绝缘本体2与绝缘内壳体3的收容空间57,所述屏蔽外壳5的顶部前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切口 58,该第二切口 58与第二内壳82的第一切口 821相对设置,以供卡勾9的扣臂94上的凸片921穿过。所述屏蔽外壳5顶部中间位置处设有将转接端子41的本体部412暴露于外界的第一开口 50、位于第一开口 50后方并上下贯穿顶部的若干第一圆孔52、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57内的若干凸片51及位于屏蔽外壳5顶部后端的第二开口 53。所述屏蔽外壳5的底部后端设有若干第二圆孔55及向内突伸入收容空间57内的弹片54。所述绝缘内壳体3收容于屏蔽壳体5的收容空间57内,所述第一圆孔52与绝缘内壳体3的穿孔37相对设置,所述凸片51向下抵扣于绝缘内壳体3的凹孔36内。所述第二圆孔55与绝缘内壳体3的开孔39相对设置,所述弹片54向上抵扣于绝缘内壳体3的开槽38内。所述线缆6设有本体61及位于本体61内且向前穿过所述插孔30再延伸入导引槽34内的导线62。所述导线62设有绝缘外皮及包覆于绝缘外皮内的铜芯。位于导引槽34内的所述导线61被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刺破绝缘外皮而使铜芯与转接端子41电性导通。所述线缆连接器100还包括绝缘外壳7,所述绝缘外壳7包括上下扣持在一起的第一绝缘外壳71及第二绝缘外壳72。所述第一绝缘外壳71遮盖于转接端子41的上方。于所述第一绝缘外壳71的顶部前端形成一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弹性按压部711,所述第一绝缘外壳71顶部后端设有可向上翻转的开合门712。所述开合门712翻开后,可将所述转接端子41暴露于外界。请结合图9所示,组装时,首先将第一端子模块11与第二端子模块12上下堆叠在一起,所述第一绝缘块111上表面上的圆柱117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块121下表面的凹洞127内,从而将第一、第二模块11、12上下可靠地结合在一起。所述第一焊接部114与第二焊接部124分别对应焊接于电路板40上下表面的导电片401上。所述第一凸缘118与第二凸缘128突伸入绝缘本体2的滑动槽202内,并沿滑动槽202自后向前滑动直至所述第一凸缘118后端的台阶部向前抵持于绝缘本体2的安装臂21的后端面上。此时所述第一端子模块11与第二端子模块12及电路板40前端共同组装到绝缘本体2的凹陷部203内并被夹置于两个安装臂21之间。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12、122的第一、第二对接部113、123分别延伸入绝缘本体2的凹陷部203内排布成一排收容于槽道204内。其次,将所述金属卡勾9自后向前安装入绝缘本体2内。所述扣臂94收容于安装 臂21上的狭槽201内,所述安装部95向前穿设于所述安装臂21的安装孔22内。所述卡勾9的倒钩部941及凸片921向上延伸超出所述狭槽201。所述连接桥92横跨于所述第二绝缘块121的上方。此时将第一内壳81自前向后套设于绝缘本体2外周。所述倒钩部941向上扣持于第一内壳81的开孔813内,所述第二绝缘块121的卡持块126向上突出所述第一内壳81的固定孔815,所述第一绝缘块111的扣持块116向下扣持于第一内壳81的固定口 818内,从而将所述绝缘本体2固持于第一内壳81内。此时,将组装后的插头与电路板40与绝缘内壳体3前后镶接。所述主板300上的突柱32向上穿过所述电路板40上的定位孔403以将电路板40固定于主板300上。所述穿口 402与通孔31上下一一对应贯通。所述转接端子41排列于收容槽34内,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下抵压于导线62的绝缘外皮上,所述第二接触部413向下部分穿入电路板40的穿口 402内,所述隆起部4131仍位于电路板40上方未进入穿口 402内。接着将所述第二内壳82自前向后套于第一内壳81上直至所述第一切口 821向后抵持于金属卡勾9的凸片921上。再次,将所述屏蔽壳体5自前向后套设于镶接在一起的绝缘本体2和绝缘内壳体3外。所述凸片51向下抵扣于绝缘内壳体3的凹孔36内,所述弹片54向上抵扣于绝缘内壳体3的开槽38内,所述第二切口 58向前抵持于所述凸片921上。所述转接端子41的本体部412向上暴露于第一开口 50内。同时,将所述线缆6自后向前安装于所述绝缘内壳体3的插孔30内。所述本体61限位于插孔30内,所述导线62排列于所述导引槽34内。最后,将所述第一绝缘外壳71与第二绝缘外壳72上下共同环绕包覆于屏蔽壳体5的外部,从而将各部件定位于绝缘外壳7内。所述第一绝缘外壳71的弹性按压部711可沿上下方向浮动而抵压或释放卡勾3的扣臂94上的凸片921,使倒钩部941可以内缩于第一内壳81外部或凸伸出第一内壳81内部。所述第一绝缘外壳71的开合门712向上翻转后可将所述转接端子41的本体部412暴露于外界。请结合图10所示,打开开合门712,利用治具(未图示)向下按压转接端子41的本体部412,以使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向下抵压刺破导线61的绝缘外皮而与铜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412继续向下运动直至所述隆起部4131进入所述穿口 402内并与电路板40相互抵持。此时,所述导线62与电路板40可通过转接端子41达到电性连接。综上所述,本发明线缆连接器100通过在绝缘外壳7上设置将转接端子41暴露于外界的开合门712,从而使得组装者可以在将线缆连接器100各部件初步定位于绝缘外壳7内后,将开合门712打开,使治具通过而向下按压转接端子41,进而使转接端子41稳固固持于电路板40上,同时刺破绝缘外皮与线缆6电性连接,如此设置,使得线缆连接器100更精准的电性定位,同时使得组装者可以从开合门712内了解线缆连接器100的连接状态。在本发明线缆连接器100中所述线缆连接器100还包括遮蔽于绝缘内壳体3与电路板40外的绝缘外壳7,所述绝缘外壳7上设有将转接端子41暴露于外界的开合门712 ;所述绝缘外壳7设有上下扣持在一起的第一绝缘外壳71和第二绝缘外壳72,所述开合门712设于第一绝缘外壳71上,开合门712开启时,转接端子41暴露于外,开合门 712闭合时,遮蔽所述转接端子41 ;所述第一绝缘外壳71还设有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按压部711,所述开合门712与按压部711沿所述插头的对接方向排列于第一绝缘外壳71上;所述转接端子41设有本体部412、位于本体部412两端分别与线缆6连接的第一接触部411及与电路板40连接的第二接触部413,开合门712开启时,所述本体部412暴露于外;所述绝缘内壳体3设有主板300及与主板300 —体成型的插孔30,所述主板300上方设有若干横向排列的导引槽34,所述转接端子41的本体部412与第一接触部411收容于导引槽34内,所述线缆6自插孔30引入并延伸至导引槽34内与第一接触部411相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411自本体部412向下延伸而成并呈锥形设置,所述线缆6包括绝缘外皮及被包覆于绝缘外皮内的铜芯,所述第一接触部411在治具穿过开合门按压本体部时向下刺破线缆6的绝缘外皮以与铜芯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40 —端设有若干穿口 402,所述第二接触部413自本体部412向下延伸并在治具穿过开合门712按压本体部412时向下固定至所述穿口 402内以与电路板40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413为向下延伸的柱状形体,其中部设有向外隆起以抵压所述穿口 402而与电路板40电性接触的隆起部4131 ;所述插头包括有绝缘本体2及安装于绝缘本体2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2两侧沿与所述插头的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有两安装臂21,所述电路板40另一端被夹持固定于两安装臂21之间,且电路板40上设有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导电片401 ;所述线缆连接器100还设有包覆于绝缘内壳体3与电路板40的屏蔽外壳5,所述屏蔽外壳5设有将本体部412暴露于外界的第一开口 50,所述绝缘外壳71包覆在屏蔽外壳5夕卜,所述第一开口 50位于开合门712的下方;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一端的插头、连接于电路板另一端以与插头电性导通的若干转接端子、与转接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以及收容线缆与转接端子的绝缘内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遮蔽绝缘内壳体与电路板的绝缘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将转接端子暴露于外界的开合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外壳设有上下扣持在一起的第一绝缘外壳和第二绝缘外壳,所述开合门设于第一绝缘外壳上,开合门开启时,转接端子暴露于外,开合门闭合时,遮蔽所述转接端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外壳还设有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按压部,所述开合门与按压部沿所述插头的对接方向排列于第一绝缘外壳上。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端子设有本体部、位于本体部两端并分别与线缆连接的第一接触部及与电路板连接的第二接触部,所述开合门开启时,所述本体部暴露于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内壳体设有主板及与主板一体成型的插孔,所述主板上方设有若干横向排列的导引槽,所述转接端子的本体部与第一接触部收容于导引槽内,所述线缆自插孔引入并延伸至导引槽内与第一接触部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本体部向下延伸而成并呈锥形设置,所述线缆包括绝缘外皮及被包覆于绝缘外皮内的铜芯,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治具穿过开合门按压本体部时向下刺破线缆的绝缘外皮以与铜芯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一端设有若干穿口,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本体部向下延伸并在治具穿过开合门按压本体部时向下固定至所述穿口内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为向下延伸的柱状形体,其中部设有向外隆起以抵压所述穿口而与电路板电性接触的隆起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包括有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两侧沿与所述插头的对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有两安装臂,所述电路板另一端被夹持固定于两安装臂之间,且电路板上设有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导电片。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设有包覆绝缘内壳体与电路板的屏蔽外壳,所述屏蔽外壳设有将本体部暴露于外界的第一开口,所述绝缘外壳包覆在屏蔽外壳外,所述第一开口位于开合门的下方。
全文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一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一端的插头、连接于电路板另一端以与插头电性导通的转接端子、与转接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以及收容线缆与转接端子的绝缘内壳体。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遮蔽绝缘内壳体与电路板的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将转接端子暴露于外界的开合门。如此设置,使得线缆连接器更精准的电性定位,同时使得组装者可以通过开合门了解线缆连接器的连接状态。
文档编号H01R13/66GK102801030SQ20111013373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3日
发明者吴荣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