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连接装置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238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地连接装置以及线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用线束中,用于将包含在该线束中的多根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到车辆内的指定的接地部位的接地连接装置以及使用该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将车辆用线束中所包含的多根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到车辆的接地部位的接地连接装置,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08815号所公开的装置。该装置的概要如图14所示。该装置具备设置在包含多根接地用电线的线束的末端的线束侧连接器207 ;以及被固定在车辆的车身203上所设置的指定接地部位(在图中为螺栓206)的接地用连接器201。线束侧连接器207具有安装在所述各接地用电线末端的图略的母端子和一并保持这些母端子的连接器外壳208,该线束侧连接器外壳208内置有保持所述各母端子的多个端子卡止部。接地用连接器201具有接地用导体205及保持该接地用导体的连接器外壳202,接地用导体205 —体地具有固定于所述接地部位的接地端子部204和设置在所述连接器外壳202内的图略的多个公端子(male terminal) 0根据该装置,通过所述接地用连接器201与所述线束侧连接器207的连接以及该接地用连接器201中的接地端子部204被固定在接地部位即螺栓206,来将各所述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于该接地部位。具体而言,通过使所述线束侧连接器207的被保持于连接器外壳208的各母端子与所述接地用连接器201的被保持于连接器外壳202的接地用导体205 的各公端子嵌合,被安装各所述母端子的接地用电线经由该母端子及该接地用导体205电连接于所述接地部位,并且通过使所述线束侧连接器207的连接器外壳208与所述接地用连接器201的连接器外壳202相互嵌合且利用分别设在两连接器外壳208、202上的卡合部之间的卡合来锁定该嵌合,来维持各所述母端子与各公端子的嵌合状态。但是,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由于其占用空间较大,因此存在难以应用于车辆内的狭窄部位的问题。具体而言,在该装置中,线束侧连接器207和接地用连接器201这两者分别具备用于保持端子的连接器外壳208、202,通过这些连接器外壳208、202之间的嵌合及其锁定来维持各连接器207、201的端子之间的嵌合,因此为了实现该连接器外壳208、202之间的嵌合,体积容易变大。因而,为了避免这些连接器外壳208、202与车辆车身203之间的干涉,必须加大两连接器207、201自该车身203的内侧面的突出量。还有,当将多束包含多根接地用电线的线束一并连接到一个接地部位时,必须将多个用于各线束的连接器外壳208、202排列配置于接地部位的周边,因而占用空间会进一步变大。而且,如图所示,当将安装于其它接地用电线W上的接地端子209重叠连接于所述接地端子部204时,为了避免该接地端子与所述连接器外壳208、202的干涉,如图所述,必须进一步加大两连接器外壳208、202与车辆车身203之间的间隙尺寸L,从而导致整个装置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用于将线束连接于接地部位的接地用连接器且占用空间较小的接地连接装置以及使用该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具体而言,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用于将多根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到设置在车辆内的壁面上的接地部位,包括第1接地用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地用电线中的多根第1接地用电线的末端;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地用电线中的与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不同的多根第2接地用电线的末端,其中,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具备 多个第1电线用端子,分别安装在各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的末端;第1接地用导体,具有多个第1电线侧端子部和第1接地侧端子部,其中,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呈在互相相同的特定的端子嵌合方向上分别能够让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嵌合的形状,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呈在所述壁面上能够连接于所述接地部位的形状,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一体连接;以及第1连接器外壳,保持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并且具有多个端子收容室和多个端子卡止部,其中,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分别具有朝向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平行的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从该开口部分别能够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分别对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并且,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以如下方式保持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即,将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收容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以便在分别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1 电线用端子和与该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相对应的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相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卡止该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并且使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的外部,所述第2接地用连接器具备多个第2电线用端子,分别安装在各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的末端;第2接地用导体,具有多个第2电线侧端子部和第2接地侧端子部,其中,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呈在互相相同的特定的端子嵌合方向上分别能够让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嵌合的形状,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呈能够连接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的形状,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一体连接;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保持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并且具有多个端子收容室和多个端子卡止部,其中,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分别具有朝向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平行的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从该开口部分别能够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分别对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并且,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以如下方式保持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即,将所述第 2电线侧端子部收容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以便在分别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和与该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相对应的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相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卡止该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并且使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的外部,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呈满足如下条件的形状,即,在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姿势下,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在垂直于该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且垂直于该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于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并且,在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与所述第2
6接地用导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线束,设置在车辆中,包括第1线束主体,包含多根第1 接地用电线;第2线束主体,包含多根第2接地用电线;以及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中所含的多个第1电线用端子在安装于所述第1线束主体的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通过插入于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1连接器外壳的各端子收容室内而与该第1连接器外壳内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嵌合,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中所含的多个第2电线用端子在安装于所述第2线束主体的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通过插入于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2连接器外壳的各端子收容室内而与该第2连接器外壳内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嵌合,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呈满足如下条件的形状,即,在所述第1线束主体与所述第2线束主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根据本发明,可将多个线束连接于共同的接地部位,并且使该接地连接装置以及使用该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整体的占用空间较小。而且,从包含于线束中的各接地用电线到接地部位的电阻较小,可确保良好的接地连接。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末端的接地连接装置的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从接地用电线侧观察图1的接地连接装置的图。图3是图1的接地侧端子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图3的IV-IV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将图1的接地连接装置安装于车辆的接地部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A)是表示图1的接地连接装置中的接地用连接器的固定器位于插脱允许位置的状态的剖面正视图,(B)是表示该固定器位于卡止位置的状态的剖面正视图。图7是表示图1的接地用导体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8的电子元件的连接部分的剖切立体图。图10是表示图8的电子元件的连接部分的剖视说明图。图11是图8的接地连接装置的电路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的外部接地用连接电线以及外部接地端子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以往的接地连接装置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接地连接装置以及使用该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图1至5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该线束具备包含相互捆束起来的多根电线的线束主体;以及连接于其末端的接地连接装置。所述线束主体包括第1线束主体以及第2线束主体,所述第1线束主体具备多根第1接地用电线11,所述第2线束主体具备多根第2接地用电线111。第1接地用电线11 具有导体14和包覆该导体14的绝缘包覆层16,同样地,第2接地用电线111具有导体114 和包覆该导体114的绝缘包覆层116。两接地用电线11和111通过所述接地连接装置一并连接于车辆的壁面WS的接地部位。如图5所示,该接地部位包括车辆的车身的壁面WS和从该壁面WS向内侧突出设置的螺栓B。即,所述接地用电线11、111用于将与所述线束相连的特定的电路接地到所述接地部位,各接地用电线11、111的一端连接于作为所述接地部位的螺栓B,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路。所述接地连接装置具备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分别配置在下侧以及上侧并相互重叠。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用于将分别构成所述第1线束主体以及第2线束主体的多根第1接地用电线11以及第2接地用电线111 一并连接于共同的所述接地部位。具体而言,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具备多个第1电线用端子20 (参照图6 (B))、 第1连接器外壳40以及固定器(retainer) 50,所述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具备多个第2电线用端子120(参照图6(B))、第2连接器外壳140以及固定器150。下侧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具备第1接地用导体30,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具备第2接地用导体130。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除了接地用导体30、130 以外,由彼此相同的部件构成。因此,以下,主要对下侧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进行详细叙述。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20分别设在所述各第1接地用电线11的末端。如图6 (A)、 (B)所示,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20在前后具有母型的电接触部22、构成电线压接部的导体套管(conductor barrel) 23以及绝缘套管(insulation barrel) 24。所述电接触部22具有中空方筒状的主体和可挠曲地设置在该主体内的接触弹簧片26。所述主体具有顶壁、一对侧壁以及底壁,在该顶壁上穿设有用于卡止于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40侧的被卡止用孔 28。所述电线压接部被压接于所对应的第1接地用电线11的末端。在该第1接地用电线11的末端,局部去除绝缘包覆层16而露出导体14。构成所述电线压接部的各套管23、 24以分别包围所述导体14的末端及其附近的绝缘包覆层16的方式被进行弯曲加工,从而压接于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11的末端。通过该压接,所述导体套管23电连接于所述导体 14。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30由导电材料构成,通过共同连接于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 20,将这些第1电线用端子20 —并连接于接地部位的螺栓B,即接地。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 40其整体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一体成型,且具有可将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30的指定部位以收容状态保持的形状,具体而言呈在该第1接地用导体30的厚度方向上扁平的形状。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30通过将一张金属板冲压成适当的形状并对其适当的部位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且一体地具有如图7所示的多个(图例中为3个)第1电线侧端子部32、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以及介于这些电线侧端子部32和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之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台阶部36。因而,所述各电线侧端子部32通过所述台阶部36而与共同的接地侧端子部34相连接。各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朝向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后侧(电线侧)突出,构成可在指定的端子嵌合方向(接地用电线11的轴向)上嵌入各所述电线用端子20的母型的电接触部22的公型(male-type)的嵌合部(突出部(tab)),通过在其嵌合状态下与所述电接触部22的接触弹簧片沈以及顶壁压接,而与该电接触部22电导通。这些电线侧端子部 32排列在与其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且与所述壁面WS平行的方向)上。所述台阶部36以在各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面与位于其前侧的所述接地侧端子部34之间形成指定的高度差的状态将两者相连接。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130 —体地具有与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32相同形状的第 2电线侧端子部132、与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34相同形状的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以及介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132与所述接地侧端子部134之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台阶部 136。该第2台阶部136具有比所述第1台阶部36的上下方向尺寸更大的上下方向尺寸。所述接地侧端子部34以连接于作为接地部位的所述螺栓B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壁面WS上,并且具有保持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接地侧端子部134的功能。具体而言,该接地侧端子部34呈沿所述壁面WS延伸的板状,且在背侧具有可固定于该壁面WS上的平面即固定面Ma。在所述接地侧端子部34、134上,分别在其适当的位置(在图例中,是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朝向与其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宽度方向偏离的位置)形成有可插通所述螺栓B的贯穿孔35、135。而且,在所述贯穿孔35的左右两侧(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构成第1接触部37的第1卡合部37a、37b。在所述贯穿孔135的左右两侧(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构成第2接触部137的第2卡合部137a、137b,这些第2卡合部137a、137b 分别与所述第1卡合部37a、37b卡合。所述卡合部37a比接地侧端子部34的其它部分向更上侧(表侧)隆起,在其下侧 (背侧)形成用于嵌入所述接地侧端子部134的空间38 (参照图7)。卡合部37b具有比第 1接地侧端子部34的其它部分的上表面向更上侧隆起的形状,并具有与该上表面平行且比其上表面更高的主体壁。而且,从第1接地侧端子部34的一端向下方延伸出用于阻止旋转的舌片39,该舌片39通过嵌入壁面WS上形成的孔H而限制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绕螺栓B的旋转。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40以使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30中的接地侧端子部34露出的状态保持各电线侧端子部32,且呈在与各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扁平的形状。同样地,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140以使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130中的接地侧端子部134露出的状态保持各电线侧端子部132,且呈在与所述各电线侧端子部132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扁平的形状。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40具有在所述接地侧端子部34固定于所述壁面WS时与该壁面WS相向的背侧面41和其相反侧的表侧面42,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面41、42均为与所述壁面WS大致平行的平面。从所述背侧面41突出多个突条47,这些突条47具有在该背侧面41与所述壁面WS之间确保与所述台阶部36的高度差相对应的间隙的突出量。如图6(A)、(B)所示,所述连接器外壳40的前侧部(接地侧部)构成导体保持部43,后侧部(电线侧部)具有多个(图例中为三个)端子收容室44。这些端子收容室44在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以与该电线侧端子部32的间距相同的间距排列,且在后侧即与所述接地侧端子部34相反的一侧分别开口而形成开口部。并且, 允许从该开口部将各所述电线用端子20的电接触部22插入到该端子收容室44内。所述导体保持部43具有允许从与所述端子收容室44相反的一侧(前侧)将所述接地用导体30 的各电线侧端子部32压入该导体保持部43内的形状,且保持该被压入的电线侧端子部32。 各电线侧端子部32突出于这些电线侧端子部32所对应的端子收容室44内,且被保持于与插入到该端子收容室44内的电线用端子20的电接触部22在该插入方向(端子嵌合方向) 上嵌合的位置。在所述连接器外壳40上,如图6(A)、(B)所示,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4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作为端子卡止部的矛状部48。各矛状部48在各端子收容室44内从其顶面(上侧面)朝向斜内侧突出,其前端部构成可在连接器外壳40的厚度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 上挠曲移位的自由端部。该前端部通过与被插入的电线用端子20接触而向上侧挠曲变形以允许该电线用端子20通过,在其通过后弹性恢复到常规位置,从而如图6(B)所示,嵌入所述电线用端子20的被卡止用孔观而从后侧限制该电线用端子20。S卩,阻止电线用端子 20向脱离方向移位,将该电线用端子20卡止(一次卡止)于该电线用端子20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嵌合的位置。所述固定器50是用于进一步卡止(二次卡止)如上所述与电线侧端子部32嵌合并通过矛状部48被卡止的各电线用端子20的结构,其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外壳40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详细而言,该固定器50以可在图6(A)所示的可插脱位置与如该图6(B)所示进一步深入连接器外壳40内的卡止位置之间沿连接器外壳40的厚度方向(与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方向及所述端子嵌合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连接器外壳40,在所述插脱允许位置,允许所述各电线用端子20插入脱离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44,而在所述卡止位置,将插入于所述端子收容室44内并位于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 32嵌合的位置的电线用端子20卡止在该位置。如图5、图6(A)、(B)所示,所述固定器50—体地具有在连接器外壳40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顶壁52和从顶臂52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并插入于连接器外壳40的插入槽49的两侧壁,且以可相对于连接器外壳 40上下相对移位的方式安装在该连接器外壳40。在所述顶壁52形成有多个卡止突起53。这些卡止突起53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 44对应的位置从该顶壁52的背侧面突出,当固定器50位于所述插脱允许位置时从端子收容室44退避到上侧(表侧),以允许电线用端子20插脱于该端子收容室44,另一方面,当在该电线用端子20插入于该端子收容室44内而卡止于所述矛状部48的状态下所述固定器50被按入所述卡止位置时,这些卡止突起53突出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44内并从后侧限制所述各电线用端子20的电接触部22,从而进行该电线用端子20的二重卡止。如图5以及图6(B)所示,所述固定器50的卡止位置被设定为该固定器50的顶壁 52的上表面与所述连接器外壳40的表侧面42位于同一面上的位置,或者比该表侧面42更进入连接器外壳40内侧(图中的下侧)的位置。与此相对,如图6(B)所示,该固定器50 的插脱允许位置被设定为所述顶壁52比所述表侧面42向更外侧(图中的上侧)突出的位置。所述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除了其第2台阶部136与所述第1台阶部36的尺寸不同以及不具有所述舌片39以外,具有与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相同的结构。另外, 所述第1台阶部36可省略,只要第2台阶部136具有可实现第1连接器外壳40以及第2 连接器外壳140的层叠的长度即可。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130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140具有如下所述的形状,即,在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方向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132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下,第2接地用导体130可在与两个排列方向垂直的层叠方向S上层叠于第1接地用导体 30,且在这些第1接地用导体30以及第2接地用导体130层叠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外壳 40与第2连接器外壳140可在层叠方向S上层叠。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的第2接触部137通过在所述两接地侧端子部34、134 彼此在层叠方向S上层叠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接触部37接触而使两接地侧端子部34、134 彼此电导通。如上所述,构成该第2接触部137的第2卡合部137a和137b位于可插通螺栓 B的贯穿孔135的两侧,通过在两接地用导体30、130层叠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卡合部37a、 37b分别卡合而维持该层叠状态。第2接地用导体130具有通过介于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 132之间且在与层叠方向S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在该方向上在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132之间形成高度差的第2台阶部136。该第2台阶部136具有在第2 接地侧端子部134层叠于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上的状态下,可使第2连接器外壳140层叠于第1连接器外壳40上的尺寸。另外,从第2连接器外壳140的背侧面突出有多个突条147。该突条147具有可在层叠状态下抵接于第1连接器外壳40的表侧面42的突出量,通过该抵接,可稳定地保持第 2连接器外壳140。使用该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例如按照下述方式连接于车辆的接地部位。1)安装电线用端子首先,从两个线束主体分别引出作为接地连接对象的多根接地用电线11和多根接地用电线111,在各接地用电线11的末端分别安装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各电线用端子20,在各接地用电线111的末端分别安装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各电线用端子120。另外,该端子的安装也可以在线束的组装之前预先进行。2)卡止电线用端子接着,如图6(A)所示,将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各所述电线用端子20插入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40的各端子收容室44内,将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各所述电线用端子 120插入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140的各端子收容室44内,并使各所述电线用端子20以及各所述电线用端子120分别穿过位于所述插离允许位置的固定器50、150的卡止突起53之下并嵌合于接地用导体30、130的电线侧端子部32、132。从而成为将这些电线用端子20、120 一并电连接于共同的接地用导体30、130的状态。在该嵌合时,将第1连接器外壳40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140侧的端子卡止部即矛状部48分别嵌入于各电线用端子20、120的电接触部22上所设的被卡止用孔观内,以卡止(一次卡止)该电接触部22,从而维持该电接触部22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132的嵌合状态。
从所述状态起,进一步将第12接地用连接器JCl的所述固定器50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所述固定器150按入连接器外壳40、140的厚度方向(即与所述电线侧端子部32、132的排列方向以及所述端子嵌合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从而将固定器50、150卡止于图6(B)所示的卡止位置。位于该卡止位置的固定器50、150通过其顶壁 52的卡止突起53进入端子收容室44内并从后侧限制所述电线用端子20、120的电接触部 22,从而二次卡止该电线用端子20、120。这样,即使不具备以往的接地连接装置那样的独立于连接器外壳40、140之外的电线用端子保持用外壳,也能够在该连接器外壳40、140的内部确实地维持各电线用端子20、120与各电线侧端子部32、132的嵌合状态。3)连接上下的接地用导体130、30接着,使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第1连接器外壳40和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2连接器外壳140上下重叠。伴随于此,下侧的接地用导体30的接地侧端子部34与上侧的接地用导体130的接地侧端子部134连接,从而两者处于导通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接地侧端子部34和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接地侧端子部134 —体连接,在第1接地侧端子部34设置有第1卡合部37a、 37b,作为与第1卡合部37a、37b卡合的对象,在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设置有卡合部137a、 137b。例如图4所示,上侧的接地侧端子部134的卡合部137a被嵌入下侧的接地侧端子部34的卡合部37a的下侧,该卡合部37a的卡止突起37c被嵌入该卡合部137a的卡止用孔137c。并且,上侧的接地侧端子部134的卡合部137b被嵌入下侧的接地侧端子部34的卡合部37b的下侧,该卡合部137b的卡止突起137d被嵌入该卡合部37b的卡止用孔37d。 据此,上下的接地侧端子部134、34相连接,从而在线束的末端构筑接地连接装置。另外,这些卡止突起以及卡止用孔也可以相反地配置。而且,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第1连接器外壳40和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 2连接器外壳140之间也可以相互固定。例如,在两个连接器外壳40、140的相互相向的面上,也可以设置相互嵌合而保持两个连接器外壳40、140的层叠状态的凹凸等。4)连接于接地部位如上所述,在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接地侧端子部134与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 的接地侧端子部34的表面直接接触而被电连接的状态下,接地侧端子部34和接地侧端子部134的连接部分一并直接连接于接地部位的螺栓B。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与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连接的状态下,向壁面WS的孔H内插入下侧的接地侧端子部34的舌片39进行定位。在此状态下,在所述螺栓B贯穿分别设置在接地侧端子部34、134上的贯穿孔35、135的状态下,将该接地侧端子部34的固定面34a (参照图7)置于所述螺栓B的周围的壁面WS上,在此状态下,将图略的螺母螺合于该螺栓B上并加以紧固,从而在该螺栓B的头部与所述壁面WS之间固定所述接地侧端子部34、134。由此,各接地用电线11、111通过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中的包含接地侧端子部34、134的接地用导体30、130以及嵌合于其各电线侧端子部32、132的各电线用端子20、120而一并连接于共同的接地部位。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中,由于电线用端子20、120直接插入第1 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各连接器外壳40、140并连接于接地用导体30、130,因此在电线侧不需要另外的外壳。这可使该接地连接装置的占用空间小于以往装置。即,在各所述接地用连接器JCl、JC2中,安装在接地用电线11、111末端的多个电线用端子20、120通过直接插入保持接地用导体30、130的连接器外壳40、140的端子收容室44 内而嵌合于该接地用导体30、130的各电线侧端子部32、132,并利用设置在该连接器外壳 40、140上的端子卡止部即矛状部48来加以卡止,从而维持所述嵌合状态,因此不需要用于如图14所示一并保持各电线用端子的专用连接器外壳208,而仅使用保持接地用导体30、 130的连接器外壳40、140,即可通过所述接地用导体30、130将所述各电线用端子20、120 连接于接地部位。并且,可通过连接器外壳40、140侧的矛状部48对各电线用端子20、120 的卡止来维持其连接状态。此外,由于接地用导体30、130的各电线侧端子部32、132排列在与接地侧端子部34、134被固定的车辆的壁面WS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因此可抑制与其垂直的方向,即层叠方向S上的接地用连接器JC1、JC2整体的尺寸,可将自壁面WS的突出量抑制得较小。而且,第2接地用导体130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140为可与第1接地用导体30以及第1连接器外壳40层叠的结构,因此即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能一并连接多根电线。具体而言,第2接地用导体130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140具有如下所述的形状,即,在第1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方向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132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下,第2接地用导体130可在与两个排列方向垂直的层叠方向S上层叠于第1接地用导体30,而且,在第 1接地用导体30与第2接地用导体130层叠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外壳40与第2连接器外壳140可在层叠方向S上层叠。因此,通过使这些扁平形状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连接器外壳40和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连接器外壳140彼此重叠地配置,并使接地用导体30的接地侧端子部34和接地用导体130的接地侧端子部134在层叠方向S上层叠地配置,从而在只需较小的占用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将多根电线连接于接地部位,而且即使在车辆内的狭窄的部位也能容易地进行安装。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装置中,由于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中的被嵌合各电线用端子20、120的接地用导体30、130直接连接于接地部位,因此从各接地用电线11、111到接地部位的电阻几乎不存在,这可实现良好的接地连接。具体而言,由于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接地侧端子部34、134 —并连接于接地部位,可以说,可将接合部(接点(splice point))设定为接地部位本身。由此, 难以发生电流不经由接地部位而在多根相邻的接地电线之间流动的问题,可抑制因连接于线束的某个设备的开/关(0N/0FF)而在与其它设备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导致其它设备产生误动作的危险。其结果,可增大连接于接地部位的电线根数,从而可提高接地连接装置的品质。而且,在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上形成的第1接触部37以及在第2接地侧端子部 134上形成的第2接触部137,可通过在第1接地侧端子部34和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彼此在层叠方向S上层叠的状态下相互接触,从而使两个接地侧端子部34、134之间电导通。进一步,第1接触部37的第1卡合部37a、37b以及第2接触部137的第2卡合部 137a、137b可通过在两个接地用导体30、130层叠的状态下相互卡合而维持该层叠状态。这样,可在将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和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 —体连接的状态下一并连接于接地部位,从而可容易地将装置安装于接地部位,而且,可使装置对接地部位的连接状态稳定。而且,设置在第2接地用导体130上的台阶部136通过介于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 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132之间且沿与层叠方向S平行的方向延伸,从而在该方向上在第2 接地侧端子部134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132之间形成高度差,且具有可在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层叠于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上的状态下使第2连接器外壳140层叠于第1连接器外壳40上的尺寸,因此不管接地用导体30、130与连接器外壳40、140的形状有差异(尤其是厚度的差异),也可使两者同时层叠。具体而言,当接地用导体30、130之间通过卡合部 37a、37b、137a以及137b被一体连接时,第2接地用导体130的沿层叠方向S延伸的台阶部136可使第2连接器外壳140在层叠于第1连接器外壳40表面的状态下定位于指定的位置,由此可使连接器外壳40、140之间的位置对准作业变得容易,从而进一步容易地进行将接地连接装置安装于接地部位的作业。并且,包含多根接地用电线11的第1线束主体和包含多根接地用电线111的第2线束主体分别与其对应的第1连接器外壳40和第2连接器外壳140 —同在层叠方向S上层叠配置于壁面WS上,因此线束主体在壁面WS上的占用空间也变得非常小,即使在车辆内的狭窄部位也能容易地进行安装。在第1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装置中,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第1接地侧端子部 34与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直接接触且均与螺栓B电连接而接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以下所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装置除了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的构成要素以外,为了在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与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之间形成特定的电路,如图8至图11所示,还包括介于所述两个接地端子部34、134之间的电子元件组件
70。该电子元件组件70包括电子元件72、第1组件端子74、第2组件端子73以及绝缘部71。所述电子元件72根据电路的要求而适当选择,例如由电阻或线圈等构成,以构成用于降低噪声的电路。电子元件72既可以是电阻或线圈等一个部件,或者也可以将这些电阻以及线圈并联或串联连接而成。电子元件72具有上下的端子72a、72b,端子72a与所述第2组件端子73接触,端子72b与所述第1组件端子74接触。所述第1组件端子74通过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34接触而将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与电子元件72电连接。同样地,所述第2组件端子73通过与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 接触而将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与电子元件72电连接。所述绝缘部71包含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在电子元件72的周围浇注(mold)该绝缘材料而形成。绝缘部71以第1组件端子74的一部分以及第2组件端子73的一部分露出到绝缘部71外侧的状态保持这些组件端子74、73以及电子元件72。电子元件组件70将所述接地侧端子部34、134之间电连接,但位于壁面WS的相反侧(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接地侧端子部134与接地部位绝缘。所述电子元件组件70的组件端子74具有可与下侧的接地侧端子部34卡合的卡合部76a、76b,组件端子73具有可与上侧的接地侧端子部134卡合的卡合部75a、75b。通过这些卡合,上下的接地侧端子部134和接地侧端子部34通过电子元件组件70 —体连接。 具体而言,第1组件端子74的卡合部76a、76b分别卡合于下侧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第1接地侧端子部34的卡合部37a、37b。而且,第2组件端子73的卡合部75a、7 分别卡
14合于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的卡合部137a、137b。此外,为了防止电子元件组件70从两个接地用导体30、130发生偏移,在卡合部7 上形成有卡止突起75c,在卡合部76b上形成有卡止突起76d,并且在卡合部7 上形成有卡止用孔75d, 在卡合部76a上形成有卡止用孔76c。而且,在电子元件组件70上形成有上下贯穿其中央的贯穿孔79,螺栓B可插入于贯穿孔79。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电子元件组件70的下侧的卡合部76a以及卡合部76b卡合于下侧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卡合部37a以及卡合部37b,且上侧的卡合部75a以及卡合部7 卡合于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卡合部137a以及卡合部137b,从而第1接地用连接器JC1、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以及电子元件组件70可在相互电连接的状态下一体地连接,可在该连接状态下一并连接于接地部位的螺栓B。因此,容易进行将整个装置安装到接地部位的作业。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2台阶部136比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2台阶部136短,以在上下的接地侧端子部134、34之间确保用于插入所述电子元件组件70的间隙。而且,为了使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接地侧端子部134与接地部位绝缘,以包覆接地侧端子部134的上表面及/或螺栓B的表面的方式而设置有绝缘片 (insulating sheet)等绝缘材料(未图示)。其它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装置的结构相同。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装置,例如可构筑图11所示的电气电路,即,将多个设备A、B、C通过下侧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第1接地用导体30直接连接到接地部位 E,并且通过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2接地用导体130以及例如降低噪声用的电子元件组件70连接到接地部位E的电路。在该电路中,夹在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与第2 接地用连接器JC2之间的电子元件组件70位于接地侧,因此噪声电流在第1接地用连接器 JCl与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之间流动的危险得以降低。此种接地连接装置适合于例如控制器局域网(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电路的接合部(接合部分(splice junction))等。所述电子元件组件70被设置成介于为了接地连接而相互层叠的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与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之间,因此可通过该电子元件组件70中所含的电子元件72 构筑所需的电子电路,并且可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而且,不需要连接电子元件72与接地用导体30、130的电线,因此可促进制造成本的降低。而且,电子元件组件70中所含的电子元件72可通过第1组件端子74以及第2组件端子73容易地电连接于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以及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并且,浇注形成在电子元件72周围的绝缘部71阻止该电子元件72与外部的异物等的接触而保证电子电路的稳定性。关于所述电子元件组件70中所含的电子元件72,可根据电路的要求采用各种电子元件。也可以采用由上述电阻和线圈以外的部件构成的电子元件。图12以及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所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 线束通过接地用连接器JC1、JC2连接于接地部位,但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除了该连接以外,还进行所述线束以外的单线即外部接地用电线12的接地连接。该外部接地用电线12是例如在该接地部位产生损伤等而引起接地不良时而准备,以将该接地部位连接到其它接地部位的自动防故障为目的,为了确保大的电流容量,具有比所述接地用电线11、111大的外径。并且,将该外部接地用电线12的两端部中的其中一端部连接到所述接地部位,将另一端部连接到其它接地部位。该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除了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以及第2 接地用连接器JC2以外,还具备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外部接地端子60,该外部接地端子 60被安装在所述外部接地用电线12的末端。该外部接地端子60具有固定在所述外部接地用电线12末端的电线固定部和端子主体部62。所述电线固定部具有一对导体套管63以及一对绝缘套管64。导体套管63以包围所述外部接地用电线12的导体14的方式压接于该导体14。所述绝缘套管64以包围所述外部接地用电线12的绝缘包覆层16的方式压接于该绝缘包覆层16。所述端子主体部62在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40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140的外部重叠于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30的接地侧端子部34以及第2接地用导体130的接地侧端子部 134的状态下被保持。具体而言,该端子主体部62在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34的贯穿孔 35以及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的贯穿孔135吻合的位置具有贯穿孔65,且在与上侧的第2 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插通贯穿孔35、135、 65的螺栓B被紧固而接地。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接地连接装置中,所述外部接地端子60与第1接地用连接器 JCl的第1接地侧端子部34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的第2接地侧端子部134层叠地被配置,并与各接地侧端子部34、134重叠而被一并连接于接地部位的螺栓B。因而,尽管具备该外部接地端子60,装置整体的占用空间仍较小,而且即使在车辆内的狭窄部位也能容易地进行安装。而且,由于外部接地端子60配置在接地部位的附近,因此难以发生电流不经由接地部位而在外部接地用电线与线束之间流动的问题,可有效抑制因该电流造成的设备的误动作的发生。而且,该接地连接装置与所述图14所示的以往装置不同,所述外部接地用电线12 配置在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第1连接器外壳40的侧面,S卩,与接地用电线11 一同排列在与电线侧端子部32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因此尽管附加了所述外部接地用电线12, 仍可维持装置整体的偏平结构,抑制装置自车辆壁面的突出量。虽然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同,但也可以省略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而将外部接地端子60直接连接于下侧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第1接地侧端子部34。具体而言,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部62例如也可以具备可与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卡合部 37a以及卡合部37b卡合的卡合部67a以及卡合部67b。通过省略上侧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JC2而将所述卡合部67a以及卡合部67b分别卡合于下侧的卡合部37a以及卡合部37b, 可将外部接地端子60保持在第1接地用连接器JCl的接地侧端子部34的表面。本发明不排除包括含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在内的3个以上的接地用连接器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用于将线束连接到接地部位的接地用连接器且占用空间较小的接地连接装置以及使用该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
16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用于将多根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到设置在车辆内的壁面上的接地部位,包括第1接地用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地用电线中的多根第1接地用电线的末端;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地用电线中的与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不同的多根第2接地用电线的末端,其中,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具备多个第1电线用端子,分别安装在各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的末端;第1接地用导体,具有多个第1电线侧端子部和第1接地侧端子部,其中,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呈在互相相同的特定的端子嵌合方向上分别能够让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嵌合的形状,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呈在所述壁面上能够连接于所述接地部位的形状,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一体连接;以及第1连接器外壳,保持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并且具有多个端子收容室和多个端子卡止部,其中,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分别具有朝向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平行的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从该开口部分别能够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 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分别对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并且,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以如下方式保持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即,将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收容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以便在分别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 1电线用端子和与该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相对应的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相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卡止该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并且使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的外部,所述第2接地用连接器具备多个第2电线用端子,分别安装在各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的末端;第2接地用导体,具有多个第2电线侧端子部和第2接地侧端子部,其中,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呈在互相相同的特定的端子嵌合方向上分别能够让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嵌合的形状, 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呈能够连接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的形状,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一体连接;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保持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并且具有多个端子收容室和多个端子卡止部,其中,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分别具有朝向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平行的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从该开口部分别能够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分别对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并且,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以如下方式保持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即,将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收容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以便在分别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和与该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相对应的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相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卡止该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并且使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的外部,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呈满足如下条件的形状,即,在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姿势下,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在垂直于该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且垂直于该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于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并且,在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与所述第 2接地用导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根据该接地连接装置,由于电线用端子在直接被插入于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的各连接器外壳的状态下连接于接地用导体,因此不需要电线侧的连接器外壳。因此,与以往的接地连接装置相比,占用空间较小。S卩,在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中,安装在各接地用电线末端的多个电线用端子通过直接被插入于保持接地用导体的连接器外壳的端子收容室内而嵌合于该接地用导体的各电线侧端子部,且被设置在该连接器外壳的端子卡止部卡止而维持所述嵌合状态,因此不需要如所述图14所示用于一并保持各电线用端子的专用连接器外壳 208,而仅以保持接地用导体的连接器外壳,即可通过所述接地用导体将所述各电线用端子连接到接地部位,且可通过所述连接器外壳侧的端子卡止部对各电线用端子的卡止来维持其连接状态。而且,由于接地用导体的各电线侧端子部排列在与所述接地侧端子部被固定的车辆的壁面平行的方向上,因此可抑制与其垂直的方向,即层叠方向上的接地用连接器整体的尺寸,可将从壁面的突出量抑制得较小。并且,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与第1接地用导体以及第1连接器外壳层叠,这使在有限的空间内一并连接多根电线成为可能。S卩,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具有如下所述的形状,S卩,在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姿势下,第2接地用导体可在与两排列方向垂直的层叠方向上层叠于第1接地用导体,并且,在这些第1接地用导体与第2 接地用导体层叠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外壳与第2连接器外壳可在层叠方向上层叠。因此, 通过使该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彼此重叠而被配置,且接地用导体的接地侧端子部彼此在层叠方向上层叠地被配置,从而使将多根电线连接到接地部位成为可能,并且占用空间变得非常小,即使在车辆内的狭窄部位也能容易地安装。而且,由于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中的嵌合有各电线用端子的接地用导体直接连接于接地部位,因此从各接地用电线到接地部位的电阻几乎不存在,从而可形成良好的接地连接。例如,当使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来将线束中所含的多根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到接地部位时,由于存在接地部位周边的空间上的限制,因此必须在远离接地部位的位置设置接地用电线的接合部(接点),此时,有可能发生电流不经由接地部位而在相邻的接地用电线之间流动的问题,但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接地连接装置,由于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的接地侧端子部一并连接到接地部位,因此可将接合部(接点)设定为接地部位本身。由此,难以发生电流不经由接地部位而在多个相邻的接地电线之间流动的问题,可抑制因连接于线束的某个设备的开/关而在与其它设备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导致其它设备发生误动作的危险。其结果,可增大连接于接地部位的电线根数,并且可提高接地连接装置的品质。在本发明中,所谓的“平行”、“垂直”,并不是只指正平行、正垂直,只要能实现相同的效果,也包含大致平行、大致垂直的情况。具体如下就排列状态而言,“平行”以及“垂直”是指各第1电线侧端子部在正垂直于端子嵌合方向且正平行于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以及各第2电线侧端子部在正垂直于端子嵌合方向且正平行于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之外,还包括各第1电线侧端子部与第1接地侧端子部能够一体连接的、各第1电线侧端子部在大致垂直于端子嵌合方向且大致平行于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以及各第2电线侧端子部与第2接地侧端子部能够一体连接的、 各第2电线侧端子部在大致垂直于端子嵌合方向且大致平行于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就开口方向而言,“平行”是指开口方向与端子嵌合方向正平行的状态之外,还包括第1电线用端子从开口部能够插入于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且端子卡止部对插入于该端子收容室内的第1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的、开口方向与端子嵌合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 以及第2电线用端子从开口部能够插入于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且端子卡止部对插入于该端子收容室内的第2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的、开口方向与端子嵌合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就层叠方向而言,“垂直”是指第2接地用导体在正垂直于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且正垂直于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而能够层叠于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上的层叠方向的状态之外,还包括第2接地用导体在大致垂直于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且大致垂直于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使得第2接地用导体能够层叠于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上的层叠方向的状态。就两排列方向平行而言,“平行”是指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正平行的状态之外,还包括在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与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下,使得第2接地用导体在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于第 1接地用导体的状态。在本发明的接地连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具有第1接触部, 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具有第2接触部,其中,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彼此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层叠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相互接触而(使该第1接地侧端子部和该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自身)彼此电导通。这些第1 接触部以及第2接触部在两接地侧端子部彼此在层叠方向上层叠的状态下相互接触,据此可使两接地侧端子部彼此电导通。在本发明的接地连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接触部包括第1卡合部,所述第 2接触部包括第2卡合部,其中,在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和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2卡合部通过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而维持该层叠状态。所述第1卡合部与第 2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可将两接地用导体维持在层叠状态,其结果,可将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在一体连接的状态下一并连接到接地部位,从而可容易地将连接器安装于接地部位。而且,可使连接器与接地部位的连接状态稳定。在本发明的接地连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具有台阶部,其中, 所述台阶部在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与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之间沿着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在该第2接地侧端子部与该各第2电线侧端子部之间形成该方向上的高度差,并且,所述台阶部具有在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层叠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上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层叠于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上的尺寸。不管接地用导体与连接器外壳的形状有差异(尤其是厚度的差异),所涉及的台阶部也可使两者同时层叠。详细而言,当接地用导体之间通过卡合部而一体连接时,通过第2接地用连接器的第2 接地用导体的沿层叠方向延伸的台阶部,第2接地用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外壳在层叠于第1 接地用连接器的第1连接器外壳表面的状态下定位于指定的位置。据此,不需要连接器外壳之间的对准位置作业,进一步使将接地连接装置安装于接地部位的作业容易进行。在本结构中,与层叠方向平行是指与层叠方向正平行的状态之外,还包括台阶部沿着与层叠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使得在第2接地侧端子部与各第2电线侧端子部之间形成该延伸方向上的高度差的状态。在本发明的接地连接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电子元件组件,在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连接于所述接地部位的状态下,能够配置于该第1接地侧端子部和该第2接地侧端子部之间,其中,所述电子元件组件具有电子元件,并且该电子元件组件在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和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之间形成包含所述电子元件的电子电路。该装置中,通过使电子元件组件介于为了接地连接而相互层叠的第1接地侧端子部与第2接地侧端子部之间,在不会大幅度增大空间的情况下,可将所需的电子电路导入于装置。即,可在避免占用空间的大幅增大的情况下,构筑内置有电子元件的接地连接装置。而且,不需要连接电子元件与接地用导体的电线,这可降低制造成本。在本发明的接地连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电子元件组件具有第1组件端子, 通过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接触,来将该第1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电子元件电连接;第2 组件端子,通过与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接触,来将该第2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电子元件电连接;以及绝缘部,包含绝缘材料,在所述电子元件周围浇注该绝缘材料而形成,其中,所述绝缘部在所述第1组件端子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组件端子的一部分露出于该绝缘部外侧的状态下,保持该第1组件端子、该第2组件端子以及所述电子元件。该电子元件组件中所含的电子元件可通过第1组件端子以及第2组件端子而电连接于第1接地侧端子部以及第 2接地侧端子部。而且,浇注形成在电子元件周围的绝缘部阻止该电子元件与装置外部的异物等的接触,从而提高电子电路的稳定性。在本发明的接地连接装置中,更为优选的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装置还包括外部接地端子,安装在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以及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以外的外部接地用电线的末端上,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层叠配置。所述外部接地端子以与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的各接地侧端子部层叠的方式被配置, 因此可与上下的接地用连接器的接地侧端子部重叠的状态下一并连接于接地部位。这可削减装置整体的占用空间,即使在车辆内的狭窄部位也能容易地安装该装置。而且,由于可将外部接地端子配置在接地部位附近,因此难以发生电流不经由接地部位而在外部接地用电线与线束之间流动的问题,设备的误动作的发生也得以抑制。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利用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该线束设置在车辆中,包括第1线束主体,包含多根第1接地用电线;第2线束主体,包含多根第2接地用电线;以及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中所含的多个第1电线用端子在安装于所述第1线束主体的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通过插入于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1连接器外壳的各端子收容室内而与该第1连接器外壳内的所述第1 电线侧端子部嵌合,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中所含的多个第2电线用端子在安装于所述第2线束主体的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通过插入于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2连接器外壳的各端子收容室内而与该第2连接器外壳内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嵌合,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呈满足如下条件的形状,即,在所述第1线束主体与所述第2线束主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根据该线束,由于线束主体彼此与对应的第1连接器外壳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一起相互层叠地被配置,因此第1线束主体以及第2线束主体的占用空间也被抑制得较小。
20
权利要求
1. 一种接地连接装置,用于将多根接地用电线一并连接到设置在车辆内的壁面上的接地部位,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接地用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地用电线中的多根第1接地用电线的末端;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设置在所述接地用电线中的与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不同的多根第 2接地用电线的末端,其中,所述第1接地用连接器具备多个第1电线用端子,分别安装在各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的末端; 第1接地用导体,具有多个第1电线侧端子部和第1接地侧端子部,其中,各所述第1 电线侧端子部呈在互相相同的特定的端子嵌合方向上分别能够让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嵌合的形状,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呈在所述壁面上能够连接于所述接地部位的形状,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一体连接;以及第1连接器外壳,保持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并且具有多个端子收容室和多个端子卡止部,其中,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分别具有朝向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平行的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从该开口部分别能够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分别对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并且, 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以如下方式保持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即,将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收容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以便在分别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和与该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相对应的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相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卡止该各所述第1电线用端子,并且使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的外部, 所述第2接地用连接器具备多个第2电线用端子,分别安装在各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的末端; 第2接地用导体,具有多个第2电线侧端子部和第2接地侧端子部,其中,各所述第2 电线侧端子部呈在互相相同的特定的端子嵌合方向上分别能够让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嵌合的形状,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呈能够连接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的形状,各所述第 2电线侧端子部在垂直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壁面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下与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一体连接;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保持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并且具有多个端子收容室和多个端子卡止部,其中,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分别具有朝向与所述端子嵌合方向平行的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从该开口部分别能够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分别对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能够进行卡止,并且, 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以如下方式保持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即,将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收容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以便在分别插入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内的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和与该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相对应的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相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各所述端子卡止部卡止该各所述第2电线用端子,并且使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在与各所述端子收容室的开口相反的一侧突出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的外部,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呈满足如下条件的形状,即,在所述第1 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姿势下,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在垂直于该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且垂直于该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的排列方向的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于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并且,在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与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具有第1接触部,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具有第2接触部,其中, 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彼此在所述层叠方向上层叠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相互接触而彼此电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接触部包括第1卡合部,所述第2接触部包括第2卡合部,其中, 在所述第1接地用导体和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2卡合部通过与所述第1卡合部卡合而维持该层叠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具有台阶部,其中, 所述台阶部在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与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之间沿着与所述层叠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在该第2接地侧端子部与该各第2电线侧端子部之间形成该方向上的高度差,并且,所述台阶部具有在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层叠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上的状态下, 能够使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层叠于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上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子元件组件,在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连接于所述接地部位的状态下,能够配置于该第1接地侧端子部和该第2接地侧端子部之间,其中,所述电子元件组件具有电子元件,并且该电子元件组件在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和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之间形成包含所述电子元件的电子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元件组件具有第1组件端子,通过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接触,来将该第1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电子元件电连接;第2组件端子,通过与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接触,来将该第2接地侧端子部与所述电子元件电连接;以及绝缘部,包含绝缘材料,在所述电子元件周围浇注该绝缘材料而形成,其中, 所述绝缘部在所述第1组件端子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2组件端子的一部分露出于该绝缘部外侧的状态下,保持该第1组件端子、该第2组件端子以及所述电子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部接地端子,安装在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以及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以外的外部接地用电线的末端上,与所述第1接地侧端子部以及所述第2接地侧端子部层叠配置。
8.一种线束,设置在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线束主体,包含多根第1接地用电线;第2线束主体,包含多根第2接地用电线;以及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地连接装置,其中,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1接地用连接器中所含的多个第1电线用端子在安装于所述第 1线束主体的所述第1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通过插入于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1连接器外壳的各端子收容室内而与该第1连接器外壳内的所述第1电线侧端子部嵌合,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2接地用连接器中所含的多个第2电线用端子在安装于所述第 2线束主体的所述第2接地用电线末端的状态下,通过插入于所述接地连接装置的第2连接器外壳的各端子收容室内而与该第2连接器外壳内的所述第2电线侧端子部嵌合,所述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呈满足如下条件的形状,即,在所述第1 线束主体与所述第2线束主体层叠的状态下,所述第1连接器外壳与所述第2连接器外壳在所述层叠方向上能够层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地连接装置以及线束。所述接地连接装置具备用于将线束中所含的多根接地用电线连接到接地部位的第1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第1以及第2接地用连接器分别具备安装于各接地用电线末端的多个电线用端子、分别具有接地侧端子部的第1以及第2接地用导体以及分别保持第1以及第2接地用导体的第1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第1以及第2连接器外壳在壁面上相互重叠地被配置,并且第1以及第2接地用导体的接地侧端子部彼此相互层叠地被配置。据此,可实现能将包含多根接地用电线的线束连接于接地部位且占用空间小的接地连接装置以及使用该接地连接装置的线束。
文档编号H01R4/64GK102332645SQ201110147119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8日
发明者大森康雄, 平井宏树, 田中彻儿, 西尾明洋 申请人: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