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02745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在上下的端部具有凸缘,并由卷绕导线而成的芯和包围该芯且外形呈方形的套筒构成的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的改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使用卷线型的芯的电感器,例如,日本实开平5-50706号公报中, 作为面安装型电感器公开了下述电感器由卷绕导线而成的鼓形的芯和包围该芯且外形呈圆形的套筒构成,并且,是这些部件被一体地接合在具有特定的形状和构造的树脂制的基板之上的构造。而且,在此,从基板的上表面中央部向外部的两方向延展的导电面经基板的端面而延伸至背面,由此,构成电极。而且,在这样构造的电感器中,具有使卷绕在芯上的导线的两个前端部(两端部) 分别锡焊在导电面上而成的构造,因此,导线的前端部与导电面的连接容易,并且在将电感器相对于电子电路基板进行安装的情况下,发挥了电感器能够容易地设置在该电子电路基板的规定位置上的特征。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5-50706号公报但是,伴随着电子零件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近年,电感器的高度也被要求降低成 1. 5mm以下,而且需要成为紧凑构造,并且,相对于电子电路基板进行安装时,要求提高相对于基板的焊盘(land)的定位精度,另外要求提高定位作业性以及相对于电子电路基板的静置稳定性等,存在以上述的现有的电感器尚未充分满足该要求的问题。因此,本发明人等对于将能够符合该要求的电感器实用化的课题进行了锐意研究,其结果是发现了下述事实首先,对将卷绕有导线的芯进行包围的套筒的形状以及与收容在其中的芯的相对关系进行特定化,并且,只要将实施了电极化的导线的前端部熔敷在套筒的特定位置上即可,并在作为日本特愿2009-57835号申请进行了在先申请。S卩,在上述结构中,公开了具有下述特征的电感器电感器由在上下端部具有上下部凸缘且卷绕有导线的芯和包围该芯的套筒构成,该电感器中,作为上述套筒,使用外形呈方形的套筒,并且,将从所述芯导出至外部的导线两端的各自的前端分别熔敷在印刷形成在所述套筒的相对的两个角部的下表面上的、比所述导线的外径宽幅的导电面上,从而实现电极化。由此,能够提供高度降低且具有紧凑的形状、构造的电感器。但是,本发明人对该在先提案的电感器进行进一步详细研究的结果,发现存在下述问题在将卷绕在芯上的导线的两端部分别取出至外部并熔敷在设于套筒上的导电面上时,该导线因芯、套筒的角部被大幅度地弯曲并被引出,由此,受到损伤,而且通过芯与套筒之间的间隙将导线引出并进行布线时的作业性不充分,所以,在作业的自动化方面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是以该事实为背景而做出的,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卷线型的电感器,充分享受上述在先申请的优点,而且,尽可能地避免在将导线从芯取出时, 导线因芯、套筒的角部而受到损伤,从而使该导线的引出乃至布线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而且,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从说明书整体的记载及附图能够掌握的技术问题,在以下列举的各种方式中,本发明是优选实施的方式,另外,以下记载的各方式,能够以任意的组合采用。此外,本发明的方式以及技术特征不限于以下记载的内容,应该理解为能够根据说明书整体的记载及附图中公开的发明思想认识而得出。(1) 一种电感器,具有卷绕有导线的芯,该芯在上下端部具有上下部凸缘;包围该芯的套筒,作为该套筒,使用外形呈方形的套筒,并且,将从所述芯向外方分别被导出的导线两端侧的两个导出部,分别熔敷在分别形成于该套筒的下表面的离开间隔的两个部位上的、比该导线的外径宽幅的导电面上,并使其电极化,从而形成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内周面和下表面相交的周向的部位中的、与所述两个导电面相比分别位于内侧的部位,以比所述导线的外径大的宽度(W)被实施倒角加工,从而形成两个倾斜面,通过这些倾斜面,所述导线的导出部分别连接在所述导电面上。(2)如所述方式(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套筒上的倾斜面与下部凸缘的上侧的边缘(Pl)之间的最短距离(Q)在导线的外径的1. 1 10倍的范围内。(3)如所述方式(2)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具有30度至85度的范围内的仰角(Θ)。(4)如所述方式(1)至所述方式(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外周部被局部地切除,形成切缺部。(5)如所述方式(1)至所述方式(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使卷绕在所述芯上的导线的至少一个外方导出部位下降,而且使该外方导出部位在中途弯曲,并且,该外方导出部位的前端部向所述套筒的导电面延伸。(6)如所述方式(5)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导线的外方导出部位在中途弯曲的水平面上的位置,位于沿设于所述套筒上的倾斜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在水平面上延伸的假想线(L1、L2)上或与之接近的位置上。(7)如所述方式(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的上下部凸缘的外形为圆形,所述套筒的内周形状为圆形。(8)如所述方式(7)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的上部凸缘的外径与所述下部凸缘的外径相同,或比其大。(9)如所述方式(1)至所述方式(8)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套筒为非接触状态。(10)如所述方式(1)至所述方式(9)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的上部凸缘的上表面和所述套筒的上表面共面,并且,在这些上表面上粘接剂层以共面的方式涂布。(11)如所述方式(10)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层的一部分侵入所述上部凸缘与所述套筒之间的环状间隙中,将两部件接合。(12)如所述方式(10)或所述方式(1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层的一部分侵入所述上部凸缘与所述套筒之间的环状间隙中,形成垂下部,将两部件接合,并且,以所述上部凸缘的上表面和所述套筒的上表面共面的方式涂布的粘接剂层在所述环状间隙上略微陷落,形成环状凹部。(13)如所述方式(1)至所述方式(12)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导电面的导电材料,从所述套筒的下表面迂回至外周面并被固定,从而抑制乃至阻止导电面相对于该套筒的剥离。(14) 一种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制造如所述方式(1)至所述方式(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工序将设有所述倾斜面的套筒置入支承模的收容凹部内并保持的工序;在该套筒的下表面的离开间隔的两个部位上,分别形成导电面的工序; 在形成有该导电面的套筒的内孔中,将卷绕有导线的所述芯插入的工序;将卷绕在该芯上的导线的两端侧的两个导出部位分别熔敷在所述导电面上,形成电感器中间体的工序;从电感器中间体上将该熔敷的导线的两端的自由端侧部位分别切下的切断工序;在构成该电感器中间体的芯和套筒的上表面上涂布粘接剂,将这些芯和套筒一体化的粘接工序。发明的效果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发挥以下优异特征提供一种具有以下构造的卷线型的电感器,能够有利地实现高度降低且具有紧凑的形状、构造的电感器,并且,在将该电感器相对于电子电路基板进行安装时,能够容易地识别已被电极化的导线的前端位置。 而且,除此以外,在与从芯向外方引出的导线的布线位置相当的套筒的内周面的下部角部设有倾斜面,该导线通过该倾斜面被导出至套筒下表面的导电面上,并被连接,因此,通过芯的角部和套筒的角部,能够有效地抑制乃至阻止导线以较大的弯曲角度被弯曲的情况, 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导线的损伤。而且,通过这样的设在套筒上的倾斜面,套筒与芯之间的空间得以较大地确保,因此,将这样的大空间作为布线通路进行利用,将从芯被取出的导线导出,由此,导线的取出作业乃至布线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通过这样的布线的作业性的提高,同样有助于实现电感器的组装作业的自动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感器的一例的局部剖视立体说明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感器的底面说明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说明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剖视说明图,表示在保持在第一支承模上的套筒的相对的拐角部的平坦的底面部位上形成导电面的状态。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剖视说明图,表示在保持在第一支承模上的套筒内收容有被卷线的芯的状态。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剖视说明图,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将导线熔敷在导电面上从而形成电感器中间体之后、将多余的导线切断的状态。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剖视说明图,表示在保持在第二支承模上的电感器中间体的上表面上涂布粘接剂从而将芯和套筒一体化、完成电感器的状态。图8是表示作为支承模使用模板(template)、套筒落入其多个收容孔内并被收容的状态的局部立体说明图。图9是图7所示状态的立体说明图。
图10是图7的B部的放大说明图。图11是表示形成在套筒下表面上的导电面的其他方式的、与图2相对应的底面说明图。图12是表示形成在套筒下表面上的导电面的另外其他方式的、与图2相对应的底面说明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设在套筒上的倾斜面的优选方式的立体局部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感器2 导线3 芯4 套筒5上部凸缘6下部凸缘7、9上表面8、10 下表面11切缺部12a、12b、12c、12d 拐角部13a、13b 导电面14a、14b外方导出部位15a、15b 电极16外周面18内周面20倾斜面21假想倾斜线23粘接剂层24 角部30第一支承模31、41 收容孔32电感器中间体34第二支承模40 模板42突出部43a、43b方形的一边的中心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为了更具体地明确本发明,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图1 图3中,概略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电感器的代表性一例。在这些图中, 电感器1基本上由卷绕有导线2的芯3和包围该芯3的套筒4构成。此外,这些芯3、套筒 4由铁素体等公知的磁性材料形成。另外,作为该公知的磁性材料,一般地,使用M类铁素体等绝缘性材料,但在例示的电感器1中,是能够将电感比M类铁素体高的、导电性的Mn 类铁素体作为芯3的材质有效地利用的构造。即,详细后述,在芯3和套筒4为非接触的状态的状况下,采用将从芯3引出的导线2的两个前端部分别连接到使用了绝缘性的M类铁素体的套筒4的两个导电面13a、13b上的构造,因此,这两个前端部彼此不会导通,因此,作为芯3的材质,能够采用导电性的Mn类铁素体。而且,在这样的电感器1中,构成为芯3的高度即图3中上下方向的高度为1. 5mm 以下、优选为1. Omm以下、更优选为0. 85mm以下是有利的。另外,设在构成该电感器1的芯 3的上下端部上的上下部凸缘5、6的外形及套筒4的内周形状分别呈圆形。而且,该方式中,与存在于芯3的上端部的上部的凸缘5的直径相比,存在于下端部的下部的凸缘6的直径小,如后述那样,为使来自芯3的导线2的向外方的导出(伸出)、换言之引出乃至取出的作业、操作容易,以有助于抑制乃至消除这样的作业、操作中发生问题的方式进行考虑。此外,作为现有的高度降低型的电感器,在多片的铁素体基板的平面上印刷形成有弯曲的导线的所谓层叠型电感器成为主流,但由于凭借这样的电感器并不能期望电感特性的进一步提高,因而在本发明中,芯3的高度有利地为1. 5mm以下,制成高度更加降低的式样,能够使电感特性进一步提高。因此,本发明中,为了对卷线型电感器、且为高度降低型的尤其是高度1. 5mm以下的电感器进行实用化,在构成为紧凑的电感器时具有显著的特征。另外,在这样的电感器1中,收容、包围芯3的套筒4,以其外形呈方形且其内孔具有圆周面的方式形成,对该套筒4赋予圆形的内周形状。该内孔从套筒4的上表面贯通至下表面,不是在套筒的芯收容孔上设置底部(封闭部)的现有的构造,因此,得到能够使电感器整体的厚度变薄、进而对低高度化作出贡献的构造。此外,假设在取代这样的套筒4而使用非贯通型套筒的情况下,若将芯插入这样的非贯通型套筒,则芯的一个凸缘必然会与套筒的芯收容孔的底部接触,因而会对电感器的重要特性之一的电感造成影响;而在此,通过使用贯通型的套筒构造的套筒4,套筒4与芯3非接触,能够有利地避免电感的劣化。同样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优选采用使内孔贯通的套筒4。而且,与非贯通型套筒相比,贯通型套筒在制造阶段的加工容易是不言自明的。而且,该套筒4,如根据图3明确的那样,以与芯3具有同程度的高度的方式形成, 由此,以套筒4的上表面9与芯3的上部凸缘5的上表面7实质上共面、另外套筒4的下表面10与芯3的下部凸缘6的下表面8实质上共面的方式构成。在此,“实质上共面”指的是,考虑到因制造时的不均勻等的不可避免的原因而导致套筒4与芯3的高度存在某种程度例如0. Imm左右的偏差,而表现为实质上共面的情况,该说明书中,包含这样的状况,简略地称呼为“共面”。而且,在套筒4的下表面(底面)10上,如图2所示,在相对的两个拐角部12a、12b 上,分别利用公知的导电材料形成有等边直角三角形形状的导电面13a、13b。此外,对于提供这些导电面13a、13b的电极形成,存在浸渍(dip)、溅射(sputtering)、设置金属端子等的手法,而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基于印刷的手法。在此,采用印刷形成的手法基于下述理由。即,将套筒4的下表面10朝上,并整齐排列多个,通过进行印刷,能够在多个套筒4上同时地形成导电面13a、13b,生产性非常优良。而且,在安装基板侧的电极形状变更的情况下, 需要与之相应地变更套筒4的电极形状,但凭借一般使用的金属端子难以应对。但是,如果是印刷形成的,则能够容易地变更为所需的形状。另外,若采用印刷形成的手法,则能够控制厚度,因此,存在能够使导电面的厚度变薄的优点,因此,在电感器的低高度化方面有利。另外,如图3所示,印刷形成在套筒4上的所述导电面13a、13b分别构成为使构成该导电面的导电材料从套筒4的下表面10迂回至外周面16并被固定,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乃至阻止这些导电面13a、13b从套筒4剥离。而且,相对于这样的印刷、形成在套筒4 的下表面10上的导电面13a、13b,分别配置有从芯3的外侧向外方且向下方引出的导线2 的两个外方导出部位14a、14b,通过加热加压,这些导电面13a、13b和导线2被熔敷、连接, 分别形成电感器1的电极15a、15b。此外,为了进行与这些导电面13a、13b对应的导线2的两个外方导出部位14a、14b的熔敷,这些导电面13a、13b的至少导线2 (外方导出部位14a、 14b)的配置部位的宽度都比导线2的外径宽,另外,通过这样的导线2的两个外方导出部位 14a、14b的熔敷(压焊),如图2所示,这些熔敷部位在扁平化的状态下被熔敷。这样,电感器1中,卷绕在芯3上的导线2,在芯3与套筒4之间,在连结套筒4的相对的两个拐角部12a、12b的大致假想线Ll上的位置上,从上方向下方下降后,在套筒4 的下方的内周面侧的角部弯曲,分别向两个拐角部12a、12b并向外方且向放射方向延伸, 并分别熔敷在导电面13a、13b上。而且,此时,为了具有充分强度地熔敷导线2,需要确保某种程度的空间,通过令套筒4的外周面形状为方形并令内孔为圆形,在套筒4的拐角部,能够确保熔敷导线的足够的空间。另外,在进行用于将从该芯3引出的导线2的两个外方导出部位14a、14b分别引导至对应的导电面13a、13b的布线时,被引出的导线2与芯3的下部凸缘6的外周面17的边缘以及套筒4的内周面18和下表面10相交的周向的边缘滑接,有可能受到损伤等。因此,在此,如图2、图3及图13所示,以套筒4的内周面18和下表面10相交的周向的角部 24中的、位于两个导电面13a、13b的相对间隙内的部位为中心,换言之以假想线Ll为中心, 在其两侧以规定宽度扩展的位于导电面13a、13b和芯3的下部凸缘6之间的部位(内侧部位),以具有比导线2的外径大的宽度W的方式被实施倒角加工,从而形成倾斜面20,通过该倾斜面20,导线2的两个外方导出部位14a、14b分别以被引导至导电面13a、13b的方式布线。此外,该倾斜面20通过将套筒4的内周面18的下部的角部24以规定宽度切缺而形成,而且由此形成规定深度的布线凹部。这样,位于套筒4的拐角部12a、12b之间的下表面10的部位处的内周面18的下部的角部24被实施倒角加工,而设有倾斜面20,由此,形成在套筒4的内周面18与芯3的下部凸缘6的外周面17之间的空间变大,由此,从芯3引出的导线2不会以陡急的角度折弯,该外方导出部位14a、14b以和缓的角度通过倾斜面20,换言之通过由倾斜面20形成的布线凹部,并分别被引导至导电面13a、13b。而且,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乃至避免导线2的损伤,能够有利地进行导线2的引出(取出)以及布线作业。此外,这样的在套筒4的内周面18和下表面10相交的周向的角部24处的、导线 2的布线部位被实施倒角加工而形成的倾斜面20,在此,是平坦的倾斜面,但如图13所示那样,还能够形成为向外方凸出的倾斜弯曲面(R面),这样能够享受同样的效果。另外,形成该倾斜面的场所不限于拐角部附近,出于其目的而应该设置在导线的导出部位的附近,因此,与导出导线的场所相符地,倾斜面的形成场所也发生变化。另外,在该倾斜面20如例示那样由倾斜平面构成的情况下,希望以如下方式构成作为该倾斜平面20与下部凸缘6的上侧的边缘Pl之间的最短距离的距离Q,是导线2 的外径的1. 1倍 10倍,更优选为1. 2倍 5倍的范围内,由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发挥上述的作用、效果。此外,若该间隔过于狭窄,则导线2的引出和布线作业会变得困难,另外, 若过宽则有可能存在引起电感器1的整体形状变大等的问题。不过,上述距离Q,在倾斜面为弯曲面的情况下,是假想倾斜线21与所述边缘Pl之间的最短距离。另外,此处所说的假想倾斜线21,如图13所示,指的是连结边缘P2和边缘P4的假想倾斜线,其中边缘P2是在倾斜面20和套筒4的下表面10相交形成的曲线上、距套筒内周面最远的点,边缘P4是从形成有倾斜面20的假想的角部24沿套筒内周面垂直地引下的线和倾斜面20能够相交的边缘。而且,作为这样的倾斜平面20或假想倾斜线21相对于套筒4的底面10所成的仰角θ,一般地,希望为30度乃至85度,优选为45度 80度的范围内的角度。此外,若该倾斜角度(Θ)过小,则有可能导致导线2的折弯角度变大,另一方面,若采用过大的角度 (θ ),则有可能使通过设置倾斜平面(20)而得到的效果不充分。另外,所述边缘Ρ2位于套筒4的内周面18和拐角部12a、12b的最外端Ρ3之间的长度的一半以下的靠近内侧。换言之,边缘P2以比假想线Ll上的内周面18位置与最外端 P3之间的长度的1/2短的距离位于从内周面18离开的位置上。若该倾斜面20的边缘P2 的位置过于接近拐角部12a、12b的最外端P3,则可能使导电面13a、13b的形成面积变少、并可能对导线2的两个外方导出部位14a、14b的熔敷产生障碍。此外,在该套筒4中,如图1及图2所示,对四个拐角部12a、12b、12c、12d中的某一个,在其外表面部位上设有局部的切除部,形成向外方开口的切缺部11。通过形成这样的切缺部11,容易识别设在套筒4的下表面上的导电面13a、13b的位置,而且,在使方形的套筒4在电感器1的制造工序中分别落入作为支承模的模板的多个收容孔内并保持时,套筒 4的排列、定位变得容易,由此,其自动化容易,而且,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也能够发挥该作业容易的特征。另外,如图2所示,上述切缺部11的形状希望是以连结存在切缺部11的拐角部 12d和其相对的拐角部12c的假想线L3为中心,呈非对称的形状。假设形成为以该假想线 L3为中心的线对称的形状,则存在无法区别套筒4的正面和反面的情况,在将套筒4落入上述模板的收容孔内时,回搞混朝向正面的套筒和朝向反面的套筒。另外,将该切缺部11设置在拐角部是为了将电感器1的特性劣化抑制为最小限度,但其设置场所不限于拐角部。 此外,切缺部11的位置和形状只要是能够具有正反的区别地收容在所述模板的收容孔内即可,即,含有切缺部11的套筒4的形状,只要是相对于能够连结套筒4的相对的拐角部的两根假想线(Li和L3)的任意一个均呈非对称的形状即可。另外,在这样的电感器1中,如图1及图3所示,在将芯3收容在套筒4的具有内周面18的内孔内的形态下,在这些芯3及套筒4的上表面7、9上涂布有粘接剂,形成有规定厚度的粘接剂层23,由此,芯3和套筒4被一体化。此外,通过涂布该粘接剂,在芯3的上部凸缘5的外周面19与套筒4的内周面18之间的间隙中,如图3所示,流入粘接剂,并固定在这些外周面19和内周面18上,由此,形成垂下部23a,从而能够谋求芯3和套筒4的更牢固的一体化。另外,由于形成这样的粘接剂层23的垂下部23a,在与该垂下部23a相对应的粘接剂层23的上表面上,环状的凹部23b与芯3的上部凸缘部5与套筒4之间的间隙相对应地形成。另外,上述环状的凹部23b并不是必须形成的,根据套筒4与芯3之间的间隙的程度,也有不形成的情况,实质上本发明的效果并不会因这样的环状的凹部23b的有无受到任何影响。而且,该电感器1例如按照图4 图7所示的工序有利地制造。S卩,在进行芯3和套筒4的组装时,首先,准备用于收容、保持套筒4的第一支承模 30,如图4所示,将在内周面18的下部角部24的相对位置上形成有规定宽度的倾斜面20、 20的套筒4,以其下表面(底面)10朝上的方式收容、设置在第一支承模30的收容孔31内。 在此,第一支承模30的收容孔31的深度,比套筒4的轴向高度浅,由此,如图所示,套筒4 的下部比第一支承模30向上方突出。而且,在该已设置的套筒4的突出至上方的下部的下表面10上的、套筒4的相对的两个拐角部12a、12b的水平面部分上,利用公知的导电材料, 印刷形成有比导线2的外径宽幅的导电面13a、13b,如图2所示,导电面13a、13b形成为等边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另外,通过形成这样的基于印刷的导电面13a、13b,导电材料迂回至套筒4的外周面16并被固定,从而形成图3所示那样的外周面覆盖部。此外,作为第一支承模30,除了以一个套筒4为对象的结构以外,还可以采用如图 8所示设有用于同时收容并保持多个套筒4的多个收容孔51的模板40。在使用该模板40 时,工业上有利地采用对于收容并设置在这些收容孔41中的多个套筒4,同时地印刷形成导电面13a、13b的方法。另外,将这些多个套筒4分别收容并保持在模板40的收容孔41 内时,在套筒4上,在拐角部12d上形成有切缺部11,而在模板40的收容孔41中,形成有与该切缺部11相对应的突出部42,由此,收容在收容孔41内的多个套筒4,通过突起42进入到切缺部11中,而始终在一个方向上整齐排列地被收容、保持,由此,导电面13a、13b得以准确地印刷形成在套筒4的底面10的拐角部12a、12b上。而且,对于形成有导电面13a、13b的套筒4,在该套筒4被保持在第一支承模30中的状态下,在其内孔内,在上下端具有上下部凸缘5、6的、卷绕有导线2的芯3,如图5所示, 以其上部凸缘5朝下的方式被插入、配置。接着,在卷绕在芯3上的导线2的两端的外方导出部位14a、14b分别朝向设在套筒4上的导电面13a、13b而被导出至外方并定位的状态下,通过进行加热、加压,如图6所示,这些导线2的外方导出部位14a、14b和导电面13a、13b被熔融压焊、并被熔敷,由此,形成套筒4和芯3通过导线2而连结的电感器中间体32。另外,该熔敷的导线2的外方导出部位14a、14b的自由端侧部位,从电感器中间体 32被切下并去除。此外,该导线2的自由端侧部位的切下是通过下述方式实施的相对于电感器中间体32,拉拽导线2的外方导出部位14a、14b,从熔敷部分切断(裁断)以外,利用适当的切断工具,进行将导线2的外方导出部位14a、14b的规定部位切除等的作业。然后,该电感器中间体32在上下颠倒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电感器中间体32的上表面、换言之芯3的上部凸缘部5的上表面7和套筒4的上表面9在共面的状态下被涂布粘接剂23,由此,这些芯3和套筒4在它们的上表面部位通过规定厚度的粘接剂层23被固定并一体化。由此,如图7、图9所示,完成作为目的的电感器1。此外,通过对该电感器中间体32的上表面涂布粘接剂23,在芯3的上部凸缘5与套筒4的间隙中,如图10中放大表示的那样,粘接剂23流入,由此,形成粘接剂层23的垂下部23a,通过该垂下部23a,芯3的上部凸缘5与套筒4之间的接合面积增加,从而能够更牢固地进行芯3与套筒4的接合、一体化。另外,伴随着形成这样的垂下部23a,还形成与之相应的环状凹部23b。这样,对用于制造例示的电感器1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工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工序能够根据需要变更顺序或增加需要的工序并由此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在这样得到的电感器1中,在套筒4的下表面10上,形成有外部电极的构成要素即导电面13a、13b, 因此与现有的电感器不同,完全不需要用于设置导电面的基板,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感器1,是仅受芯3的高度限制的、高度降低的电感器。另外,使电感器1上的导线从芯3以最短距离延伸至导电面13a、13b,其收集情况也变得简洁,因此电感器1变得非常紧凑。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这只不过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通过这样的实施方式的具体记述进行任何限定性地解释,能够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 在加入了各种变更、修正、改良等的状态下实施,而且应该理解为这样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均属于本发明的范畴。例如,两个导电面13a、13b只要在套筒4的下表面10上在相互离开间隔的两个部位独立地形成即可,除上述配设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图11所示那样的配设方式。在该图11 中,印刷形成在套筒4的下表面(底面)10上的导电面13a、13b的形状,是形成在套筒4的下表面10的包括至少一个拐角部地相对峙的部位上的、带状的导电面相互平行地配设的方式。另外,图12中表示了这些导电面的配设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此,在套筒4的下表面(底面)10上,在位于假想地连结两个相对的方形的一边的中心部43a、43b的假想线L2 或接近该假想线L2的位置上,换言之在位于导电面13a、13b的内侧(芯3侧)的套筒内周面侧部位上,形成有导电面13a、13b。该情况下,导线的导出部位及形成在套筒内周面上的倾斜面20,处于上述假想线L2上或与其接近的位置上。不过,上述假想线L2上的或与其接近的位置上的导线的熔敷面积,与拐角部处的熔敷面积相比变得狭窄,因此,难以为熔敷导线而确保充分的面积,因此,在小型的电感器中,在采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需要对导线的熔敷强度加以注意。因此,可以说,该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对大型的电感器适宜的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感器,具有卷绕有导线(2)的芯(3),该芯在上下端部具有上下部凸缘(5、 6);包围该芯的套筒(4),作为该套筒(4),使用外形呈方形的套筒,并且,将从所述芯向外方分别被导出的导线两端侧的两个导出部,分别熔敷在分别形成于该套筒的下表面的离开间隔的两个部位上的、比该导线的外径宽幅的导电面(13a、13b)上,并使其电极化,从而形成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的内周面(18)和下表面(10)相交的周向的部位(24) 中的、与所述两个导电面(13a、13b)相比分别位于内侧的部位,以比所述导线⑵的外径大的宽度(W)被实施倒角加工,从而形成两个倾斜面(20),通过这些倾斜面,所述导线的导出部分别连接在所述导电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套筒(4)上的倾斜面(20)与下部凸缘(6)的上侧的边缘(Pl)之间的最短距离(Q)在导线(2)的外径的1. 1 10倍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具有30度至85度的范围内的仰角(θ )。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4)的外周部被局部切除,形成切缺部(11)。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使卷绕在所述芯(3)上的导线⑵的至少一个外方导出部位(14a、14b)下降,而且使该外方导出部位在中途弯曲,并且,该外方导出部位的前端部向所述套筒的导电面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导线(2)的外方导出部位(14a、 14b)在中途弯曲的水平面上的位置,位于沿设于所述套筒上的倾斜面(2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在水平面上延伸的假想线(L1、L2)上或与之接近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3)的上下部凸缘 (5,6)的外形为圆形,所述套筒(4)的内周形状为圆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3)的上部凸缘(5)的外径与所述下部凸缘(6)的外径相同,或比其大。
9.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套筒为非接触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3)的上部凸缘(5) 的上表面(7)和所述套筒(4)的上表面(9)共面,并且,在这些上表面上以共面的方式涂布有粘接剂层(23)。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层(23)的一部分侵入所述上部凸缘(5)与所述套筒(4)之间的环状间隙中,将两部件接合。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剂层(23)的一部分侵入所述上部凸缘(5)与所述套筒(4)之间的环状间隙中,形成垂下部(23a),将两部件接合,并且,以所述上部凸缘(5)的上表面(7)和所述套筒(4)的上表面(9)共面的方式涂布的粘接剂层在所述环状间隙上略微陷落,形成环状凹部(23b)。
13.如权利要求1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导电面(13a、 13b)的导电材料,从所述套筒(4)的下表面(10)迂回至外周面(16)并被固定,从而抑制乃至阻止导电面(13a、13b)相对于该套筒的剥离。
14. 一种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制造如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工序将设有所述倾斜面(20)的套筒(4)置入支承模(30)的收容凹部内并保持的工序; 在该套筒的下表面的离开间隔的两个部位上,分别形成导电面(13a、13b)的工序; 在形成有该导电面的套筒(4)的内孔中,将卷绕有导线的所述芯(3)插入的工序; 将卷绕在该芯上的导线的两端侧的两个导出部位分别熔敷在所述导电面上,形成电感器中间体(32)的工序;从电感器中间体上将该熔敷的导线的两端的自由端侧部位分别切下的切断工序; 在构成该电感器中间体的芯和套筒的上表面上涂布粘接剂,将这些芯和套筒一体化的粘接工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绕型的电感器及其制造方法,尽可能地避免将导线从芯取出时,导线因芯、套筒的角部而受到损伤,从而使该导线的引出乃至布线作业能够容易地进行。电感器(1)具有卷绕有导线(2)的芯(3);外形呈方形的套筒(4),将从芯向外方分别被导出的导线两端侧的两个导出部,分别熔敷在分别形成于套筒的下表面的离开间隔的两个部位上的、比该导线的外径宽幅的导电面上,并使其电极化,从而形成电感器(1),套筒(4)的内周面和下表面相交的周向的角部(24)中的、与两个导电面相比分别位于内侧的部位,以比导线(2)的外径大的宽度被实施倒角加工,从而形成倾斜面(20),通过这些倾斜面,导线被连接在导电面上。
文档编号H01F41/00GK102360722SQ20111015185
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31日
发明者伊豆仓由典, 天野力, 神户俊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Maruwa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