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簧片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5434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线簧片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电源的接线领域,特别是涉及ー种接线簧片端子。
技术背景目前接线簧片端子的连接方式分为单面接触连接方式和双面接触连接方式两种,其中(I)单面接触连接方式即接线簧片端子同匹配针(插座,方形针)单面接触连接方式,单面接触连接方式的接触电阻大,传输电流小,一般不大于3A,并且同匹配针(插座)连接后容易晃动,连接可靠性差。此外,这类接线端子体积大,浪费资源并占用较多的空间,在设备逐步小型化的趋势下,将会逐步淘汰。(2)双面接触连接方式在单面接触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弹性接触簧片,即接线簧片端子同匹配针(插座,方形针)双面接触连接方式,双面接触连接方式的接触电阻比单面接触连接方式的接触电阻小,传输电流有所提高,一般可达到6A,比单面接触连接方式相比,双面接触连接方式的可靠性稍高,体积减小,占用较少的空间,但是难以传输6A以上的电流或者应用于可靠性较高的进ー步集成化设备中。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接线簧片端子,能够进ー步减小接触电阻,提高传输电流和可靠性,配接匹配针后不易晃动,同时关键结构的尺寸兼容双面接触连接方式接线簧片端子的尺寸,能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插头与插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簧片端子,它包括插接针端和带有两个折弯面的第一弾性接触簧片,插接针端呈方形体,所述第一弾性接触簧片的一个折弯面卡入插接针端的ー个侧壁,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的方形体内部,所述接线簧片端子还包括带有两个折弯面的第ニ弾性接触簧片,所述第二弾性接触簧片的一个折弯面插入插接针端另一个侧壁与外壳之间的间隙中,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的方形体内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线簧片端子还包括压接板和压接电缆端,所述压接板与插接针端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压接板的两条侧边略向上折弯,压接电缆端位于压接板的端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接电缆端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延伸的矩形块。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接板的两条侧边上均设置有间隔一定距离的导体压接片和绝缘压接片。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体压接片呈矩形。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导体压接片的底边分别固定于压接板相対的两个侧边,两个导体压接片的顶边均略向外倾斜一定角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压接片包括矩形底板和矩形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高度大于底板的高度,接触板和底板按一定角度连接为一体。[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绝缘压接片的底板分别固定于压接板相対的两个侧边靠近压接电缆端处,接触板向外倾斜,倾斜角度大于导体压接片向外倾斜的角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线簧片端子采用黄铜片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I)本实用新型在接线簧片端子同匹配针(插座)双面接触的基础上,在侧面再增加一个弹性接触簧片,使接线簧片端子的四面都能够同匹配针(插座,方形针)有效接触,使接触电阻进ー步减小,传输电流相对双面接触连接方式提高I倍,可达到12A,且可靠性比双面接触连接方式更高。(2)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簧片端子同匹配针(插座)配接后,不易晃动,同时关键结 构的尺寸兼容双面接触连接方式接线簧片端子的尺寸,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插头与插座。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ー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I-插接针端,2-第一弾性接触簧片,3-第二弾性接触簧片,4-导体压接片,5-绝缘压接片,6-压接电缆端,7-压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详细描述。參见图I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线簧片端子,它包括插接针端I、第一弾性接触簧片2、第二弾性接触簧片3、压接板7和压接电缆端6,插接针端I呈方形体,第一弾性接触簧片2和第二弾性接触簧片3均带有两个折弯面,第一弾性接触簧片2的ー个折弯面卡入插接针端I的ー个侧壁,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I的方形体内部,第二弾性接触簧片3的一个折弯面插入插接针端I另ー个侧壁与外壳之间的间隙中,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I的方形体内部。压接板7与插接针端I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压接板7的两条侧边略向上折弯,压接电缆端6位于压接板7的端部,压接电缆端6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延伸的矩形块。压接板7的两条侧边上均设置有间隔一定距离的导体压接片4和绝缘压接片5。导体压接片4呈矩形,两个导体压接片4的底边分别固定于压接板7相対的两个侧边,两个导体压接片4的顶边均略向外倾斜一定角度。绝缘压接片5包括矩形底板和矩形接触板,接触板的高度大于底板的高度,接触板和底板按一定角度连接为一体。两个绝缘压接片5的底板分别固定于压接板7相对的两个侧边靠近压接电缆端6处,接触板向外傾斜,倾斜角度大于导体压接片4向外倾斜的角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线簧片端子采用黄铜片制成。在插接针端方形体的侧壁上,増加一个弹性接触簧片,在弾性接触簧片同连接针(插座)配接时,弾性接触簧片会发生弾性形变,产生保持接触的弾力,使弾性接触簧片始終保持同连接针(插座)有效接触;同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弾性接触簧片相対的金属壁也会同连接针(插座)的相应面接触,这样通过增加接触面,并在一定弾性保持力的作用下,达到减小接触电阻的目的。[0025]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适当増加接线簧片端子导体压接片4的高度,保证接线簧片端子能够360°同电缆导体压接,减小接触电阻,提高连接传输容量及増大端子拉拔カ;还可以增加接线簧片端子绝缘压接片5的高度,保证绝缘压接片5能够可靠同电缆绝缘层紧密压接,从而增加接线簧片端子的拉拔力,提高连接的可靠性。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木。
权利要求1.ー种接线簧片端子,它包括插接针端(I)和带有两个折弯面的第一弾性接触簧片(2),插接针端(I)呈方形体,所述第一弾性接触簧片(2)的一个折弯面卡入插接针端(I)的ー个侧壁,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I)的方形体内部,其特征在干所述接线簧片端子还包括带有两个折弯面的第二弾性接触簧片(3),所述第二弾性接触簧片(3)的ー个折弯面插入插接针端(I)另ー个侧壁与外壳之间的间隙中,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I)的方形体内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簧片端子还包括压接板(7)和压接电缆端出),所述压接板(7)与插接针端(I)的一个侧壁固定连接,压接板(7)的两条侧边略向上折弯,压接电缆端(6)位于压接板(7)的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干所述压接电缆端(6)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延伸的矩形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干所述压接板(7)的两条侧边上均设置有间隔一定距离的导体压接片(4)和绝缘压接片(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干所述导体压接片(4)呈矩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干两个导体压接片(4)的底边分别固定于压接板(7)相对的两个侧边,两个导体压接片(4)的顶边均向外倾斜一定角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干所述绝缘压接片(5)包括矩形底板和矩形接触板,所述接触板的高度大于底板的高度,接触板和底板按一定角度连接为一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干两个绝缘压接片(5)的底板分别固定于压接板(7)相対的两个侧边靠近压接电缆端(6)处,接触板向外倾斜,倾斜角度大于导体压接片(4)向外倾斜的角度。
9.如权利要求I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簧片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簧片端子采用黄铜片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线簧片端子,它包括插接针端和带有两个折弯面的第一弹性接触簧片,插接针端呈方形体,所述第一弹性接触簧片的一个折弯面卡入插接针端的一个侧壁,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的方形体内部,所述接线簧片端子还包括带有两个折弯面的第二弹性接触簧片,所述第二弹性接触簧片的一个折弯面插入插接针端另一个侧壁与外壳之间的间隙中,其余面位于插接针端的方形体内部。本实用新型能够进一步减小接触电阻,提高传输电流和可靠性,配接匹配针后不易晃动,同时关键结构的尺寸兼容双面接触连接方式接线簧片端子的尺寸,能最大限度利用已有的插头与插座。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2454753SQ20112052780
公开日2012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6日
发明者刘江锋, 徐向平, 曾祥雨, 游汉涛, 王建甫, 邹崇振, 陈晓峰 申请人: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