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2013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制作工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的封装过程为将背板、EVA胶板、串接好的电池串、EVA胶板、基片按照上述顺序敷设后,放入层压机经过抽真空、加热,使EVA胶板熔化再凝结后将上述各部件固 定,冷却后取出,经过修边完成光伏组件的封装。之后,对组件进行装框,进一步增加组件的机械强度。其中,装框是指在方形组件的上下表面的四周通过硅胶粘结铝制边框,所述背板一般为钢化玻璃。待硅胶凝固后进行一系列测试,最后得到成品光伏电池组件。而硅胶固化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此时需要将装框后的组件转运至固化区进行硅胶固化,硅胶固化后转运至测试区进行测量。光伏组件转运时,将多个组件罗列在一起,放在转运托盘上通过叉车转运至目的地。组件在固化及等待测量时均罗列放在转运托盘上。现有的光伏组件转运托盘的结构参考图I至图3,所述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包括3个相同、等间距、平行放置的下竖梁A,3个下竖梁A位于同一平面,左右两端对齐;设置在所述下竖梁A正上方的上竖梁B,所述上竖梁B与下竖梁A相同且平行,3个上竖梁B位于同一平面,所述上竖梁B与对应的下竖梁A通过5个相同的支撑块C连接固定;在3个上竖梁B上方固定有9个相同、平行、等间距分布的横梁D,所述横梁D与所述上竖梁B垂直;其中,两边的两个横梁D与3个上竖梁B的两端对齐,两边的两个上竖梁B与9个横梁D的两端对齐。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将组件罗列在所述转运托盘的横梁D上,叉车从①、②处插入托起转运托盘及转运托盘上的组件,将组件转运至目的地。由于转运组件的重量较大,会导致所述横梁D向上弯曲挤压最底下的组件的背板使其发生形变,而背板的形变将导致内部电池片产生隐形裂纹,导致该组件测试时质检不合格,降低了产品的合格率。为了克服现有转运托盘的上述问题,通常是在所述托盘上铺设一块报废组件,从而避免上述问题。但是,装卸报废组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采用该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在转运光伏组件时,不必铺设报废组件,还能解决因转运托盘上的横梁弯曲而导致最底下的组件质检不合格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该转运托盘包括等间距分布的3个相同的下竖梁;设置在所述下竖梁正上方、与所述下竖梁一一对应的中竖梁,所述中竖梁与对应的下竖梁通过多个相同的支撑块连接固定;[0012]固定在3个中竖梁上方的多个相同、等间距的下横梁;固定在所述多个下横梁上的两个上竖梁,所述两个上竖梁位于所述3个中竖梁中两边两个中竖梁的正上方;连接两个上竖梁两端的两个上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上竖梁位于同一水平面。优选的,上述转运托盘中,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上竖梁的厚度为15mm-25mm。优选的,上述转运托盘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个数为9。优选的,上述转运托盘中,每一下竖梁与对应中竖梁之间的支撑块个数为5。优选的,上述转运托盘中,每一下竖梁与对应的支撑块分布方式为支撑块等间距分布在对应的下竖梁与中竖梁之间,两端的两个支撑块位于下竖梁的两端的上方。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包括等间距分布的3个相同的下竖梁;设置在所述下竖梁正上方、与所述下竖梁一一对应的中竖梁,所述中竖梁与对应的下竖梁通过多个相同的支撑块连接固定;固定在3个中竖梁上方的多个相同、等间距的下横梁;固定在所述多个下横梁上的两个上竖梁,所述两个上竖梁位于所述3个中竖梁中两边两个中竖梁的正上方;连接两个上竖梁两端的两个上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上竖梁位于同一水平面。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述转运托盘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所述两个上横梁与所述两个上竖梁构成一个方框,该方框高于转运托盘上的下横梁,因此,当光伏组件放置于所述转运托盘时,所述方框直接与光伏组件底部四周的铝制边框接触,通过调节所述方框的厚度,可避免叉车托起转运托盘时转运托盘上的下横梁与最底下的光伏组件的背板接触,从而可避免下横梁弯曲而使得最底下的光伏组件的背板发生形变,进而避免了最底下的光伏组件内的电池片产生隐形裂纹而导致质检不合格的问题,从而可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而且采用该转运托盘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不需要铺设废弃组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的正视图;图2为图I所示转运托盘的侧视图;图3为图I中所示转运托盘的俯视图;图4为图I中所示转运托盘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的切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的正视图;图6为图5中所示转运托盘的侧视图;图7为图5中所示转运托盘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由于转运托盘要承受较大的重力,会导致所述横梁向上弯曲挤压最底下的组件的背板使其发生形变,而背板的形变将导致内部电池片产生隐形裂纹。参考图4,当组件放在现有的转运托盘上时,未进行叉车转运时,光伏组件通过固定在组件四周边缘的铝边框E与转运托盘的横梁D接触,即光伏组件的背板F ( 一般为钢化玻璃)不与所述横梁D接触,所述横梁D与所述背板F之间有2mm左右厚度的铝边框E。当叉车从图4中①、②处叉起所述托盘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由于托盘上组件的重力较大,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叉车将为所述横梁D提供两个竖直向上的力,如图中箭头所示,进而导致所述横梁D发生弧形形变,如图中弯曲虚线所示,弯曲的横梁D将挤压所述背板F,进而导致所述背板F发生弯曲形变,从而造成该光伏组件内部电池片G产生隐形裂纹,导致该组件测试时质检不合格,降低了产品的合格率。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图示说明,图4中只是示出了一块光伏组件,实际转运时在所述光伏组件上方还罗列有多个光伏组件,如现有叉车的额定转运量为25个组件。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通过在转运托盘上铺设废弃组件虽然可以避免在转运过程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组件损坏,但是,装卸报废组件增加了工作量(一般单个光伏组件的重量在25Kg左右),从而降低工作效率。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改进组件铝制边框,增加光伏组件背板下方的铝制边框厚度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金属铝为贵重金属,这样将增加生产成本,同时将增加组件的重量,不便于组件的运输、安装。所以针对铝制边框的改进不可行。而转运托盘为木质材料装订而成的装置,较易改装且改装成本低。发明人研究发现,在现有的转运托盘上表面四周增加两个横梁及两个竖梁,所增加的两个横梁及两个竖梁构成一个保护框,所述保护框直接与光伏组件(即最底下的光伏组件)的铝边框接触,通过所述保护框增加所述光伏组件的背板与转运托盘上的横梁之间的距离,即便所述横梁发生形变,在所述保护框的保护下,突起部位不会接触到所述光伏组件的背板,进而避免了因此导致的组件内电池片的损坏。且这样也不需铺设废弃组件即可直接进行光伏组件的转运。基于上述研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该转运托盘包括等间距分布的3个相同的下竖梁;设置在所述下竖梁正上方、与所述下竖梁一一对应的中竖梁,所述中竖梁与对应的下竖梁通过多个相同的支撑块连接固定;固定在3个中竖梁上方的多个相同、等间距的下横梁;固定在所述多个下横梁上的两个上竖梁,所述两个上竖梁位于所述3个中竖梁中两边两个中竖梁的正上方;连接两个上竖梁两端的两个上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上竖梁位于同一水平面。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在进行光组件转运时,所述两个上横梁与所述两个上竖梁构成一个方框,通过所述方框承载光伏组件,可通过调节所述方框的厚度,避免在光伏组件转运时转运托盘下横梁与最底下的光伏组件的背板接触,从而避免光伏组件内的电池片的损害。同时,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方案所述转运托盘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不需要铺设废弃组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高度的三维空间尺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参考图5-图7,该转运托盘包括等间距分布的3个相同的下竖梁1,3个下竖梁I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它们的两端对齐,即所述3个下竖梁I的水平中垂线在同一条直线上。设置在所述下竖梁I正上方、与所述下竖梁一一对应的中竖梁2,每一中竖梁2与对应的下竖梁I通过5个相同的支撑块3连接固定,支撑块3等间距分布在对应的下竖梁I与中竖梁2之间,两端的两个支撑块3位于下竖梁I的两端的上方。其中,3个中竖梁2相同,长度与所述下竖梁I相同;所述3个中竖梁2的水平中垂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与所述3个下竖梁I的水平中垂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所述平面与水平面垂直;所有支撑块3均相同。固定在3个中竖梁上方的9个相同、等间距分布的下横梁4,所述下横梁4与中竖梁2垂直。固定在9个下横梁4上的两个相同的上竖梁6,所述两个上竖梁6位于3个中竖梁2中两边两个中竖梁2的正上方。连接两个上竖梁6两端的两个上横梁5,所述上横梁5与所述上竖梁6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上横梁5位于所述9个下横梁4中两边两个下横梁4的正上方。具体的,所述转运托盘为木质托盘,各部件之间可通过长钉进行组装;所述下横梁4、支撑块3的个数及分布方式为本实施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此种方式下所述转运托盘能够保证较小的重量,同时能够保证所述托盘受力均匀且牢固性较好。需要说明的是,横、竖为两个垂直的方向指标,即横向与纵向,故所有的横梁相互平行,所有的竖梁相互平行,竖梁与横梁相互垂直;所述横向及纵向的定义式根据在光伏组件转运时的观测方向定义的,参考图7,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叉车按照图7中箭头所示方向叉取所述托盘,此时视线是方向是从右至左,即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所以与箭头延伸方向相同的为纵向,与其垂直的为横向,所以定义与箭头方向平行的为竖梁,与之垂直的为横
M
o所述两个上竖梁6与两个上横梁5构成一个长方形保护框,如图7中所示,优选的所述上竖梁6与上横梁5宽度相同。生产实践证明,转运量为25个组件时,所述下横梁4向上弯曲不会超过15mm,所以,优选的,所述上横梁5与上竖梁6的厚度,即所述保护框的厚度范围为15mm-25mm。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光伏组件直接放置在所述托盘上,通过所述保护框承载所述组件四周的铝制边框。所述保护框的四条内边与所述组件底部的铝制边框的对应内边对齐。而为了保证装载组件的稳定性,所述保护框的的宽度,即所述上竖梁6与上横梁5的宽度大于所述组件底部铝制边框的宽度。此时,由于所述保护框具有设定的厚度,即便下横梁4发生弯曲形变,其向上弯曲的最大高度不超过所述保护框的厚度,进而不会与所述组件的背板接触,进而避免了组件内电池片的损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横梁4发生弯曲形变是指除去两边两个下横梁4外的其他7个下横梁4。如上述,本实施例所述转运托盘的两个上横梁5厚度为15mm-25mm,能够承受较大的张力而不变形,所以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所述两个上横梁5与所述两边两个下横梁4发生形变很小,不会影响所述转运托盘上最下方的组件。通过同步增加现有转运托盘所有横梁的厚度也可实现本实施例所述转运托盘的效果,但是这样所制造的转运托盘原材料消耗大,重量大。所以本实施例优选上述方法进行转运托盘的改造。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所述光伏组件转运托盘不需要铺设废弃组件即可直接进行光伏组件的转运,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通过所述上横梁5与所述上竖梁6的保护,不会造成被转运的多个组件最下方组件的损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提闻了广品的合格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等间距分布的3个相同的下竖梁; 设置在所述下竖梁正上方、与所述下竖梁一一对应的中竖梁,所述中竖梁与对应的下竖梁通过多个相同的支撑块连接固定; 固定在3个中竖梁上方的多个相同、等间距的下横梁; 固定在所述多个下横梁上的两个上竖梁,所述两个上竖梁位于所述3个中竖梁中两边两个中竖梁的正上方; 连接两个上竖梁两端的两个上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上竖梁位于同一水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运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上竖梁的厚度为15mm-25mm0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运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个数为9。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运托盘,其特征在于,每一下竖梁与对应中竖梁之间的支撑块个数为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运托盘,其特征在于,每一下竖梁与对应的支撑块分布方式为支撑块等间距分布在对应的下竖梁与中竖梁之间,两端的两个支撑块位于下竖梁的两端的上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转运托盘,包括等间距分布的3个相同的下竖梁;设置在所述下竖梁正上方、与所述下竖梁一一对应的中竖梁,所述中竖梁与对应的下竖梁通过多个相同的支撑块连接固定;固定在3个中竖梁上方的多个相同、等间距的下横梁;固定在所述多个下横梁上的两个上竖梁,所述两个上竖梁位于所述3个中竖梁中两边两个中竖梁的正上方;连接两个上竖梁两端的两个上横梁,所述上横梁与所述上竖梁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转运托盘进行光伏组件转运时,通过所述上横梁与上竖梁可避免由于下横梁弯造成的最底下的光伏组件内的电池片产生隐形裂纹,从而可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而且在进行组件转运时,不需要铺设废弃组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H01L21/673GK202384385SQ201120574638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1日
发明者于矗卓, 吕学斌, 薛红文, 陈景伟, 韩帅 申请人: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