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单元及蓄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6422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单元及蓄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单元和由多个蓄电单元构成的蓄电组件。
背景技术
作为能够快速充电且充放电周期寿命较长的蓄电单元,在JP2003 - 272972A、JP2006 - 108380A、JP2003 — 272966A、JP3869183B、JP2006 — 338934A、JP2008 — 204985A、JP2002 - 353078A及JP2005 — 190885A中提出有双电层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参照图22来说明一例。蓄电单元100是双电层电容器。蓄电单元 100包括用于储存电荷的蓄电部和用于容纳蓄电部的容器111。蓄电部是由正极体、负极体、及夹设在正极体与负极体之间的隔板(separator )构成的层叠体。正极体和负极体由用于储存电荷的电极层和供电荷出入的集电层构成。电极层是含有电解液的极化电极。在正极体上接合有极性与其集电层相对应的正极端子112A。在负极体上接合有极性与其集电层相对应的负极端子112B。电极端子112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材料形成为短条状。在电极端子112中,在位于容器111内部的基端部接合有对应极性的集电极。电极端子112的顶端部向容器111的外部被抽出。容器111例如由层叠构造的树脂薄膜、即分层膜(laminate film)形成。容器111以各电极端子112的顶端部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容纳蓄电部并将蓄电部密封。在图22的蓄电单元100中,容器111由一对以凹部彼此相面对的方式组合的容器部构成。在蓄电单元100中,用于容纳蓄电部的空间在容器111的内部被一对凹部划分。通过对包围室111的凸缘部彼此进行热焊接,由此使蓄电部以各端子112的顶端侧向外部突出的状态被密封。蓄电单元100包括用于将容器111的内压抑制为预定水平以下的排气阀115。如图22所示的蓄电单元100在单体状态下的耐电压为3V 5V左右。为了获得所需的电源电压,蓄电单元100以将预定的数量串联连接的方式使用。在图23中示出由预定数量的蓄电单元100构成的蓄电组件M100。蓄电单元100向容器111的厚度方向排列,从而形成重叠的集合体。在相邻的蓄电单元100之间,极性互不相同的电极端子112相互电连接。在由蓄电单元100构成的蓄电组件MlOO中,鉴于与将蓄电单元100的相互之间电连接起来的连接构造之间的关系,蓄电单元100的排列、布局方面的限制较多,针对用途的对应性欠佳。例如,由于蓄电单元100的排列、布局无法根据设置位置的不同实现灵活的应对,因此,可能会产生无用的空间。虽然电极端子112以容易接合的方式被弯折,但从蓄电单元100的容器被抽出的部分的长度、即电极端子112的突出长度E相应地变大。由此,在容器111的外部,为了对蓄电单元100之间进行电连接,需要较大的空间。而且,由于电极端子112突出到容器111外部,因此,需要用于防止触电等的绝缘盖。由此,可能会使蓄电组件MlOO所占有的体积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所设想的问题的有效方案。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本发明的蓄电单元包括蓄电部,其用于储存电荷;容器,其用于容纳上述蓄电部;以及一对电极端子,其连接于上述蓄电部,并暴露于上述容器外部;上述容器的外形形成为具有厚度的多边形形状,在该多边形中的彼此相对的一对侧面的侧面分别具备向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线地延伸设置的槽部,各上述电极端子包括基端部,其在上述容器的内部中连接于上述蓄电部中的对应的极性以及;暴露部,其暴露于上述容器的外部,上述暴露部沿着上述槽部的内侧形成。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优点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I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的立体图。 图IB是将手边侧的膜体拆除后的状态下的蓄电单元的主视图。图2是蓄电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电极端子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电极端子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5是用于对电极端子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的立体图。图7是电极端子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对电极端子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的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组件的立体图。图11是蓄电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蓄电组件的俯视图。图13是蓄电组件的电路图。图14是表示蓄电组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5是蓄电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蓄电组件的俯视图。图17是蓄电组件的电路图。图18是表示蓄电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9是蓄电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蓄电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蓄电组件的电路图。图22是表示以往的蓄电单元例子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以往的蓄电组件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参照图IA 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10进行说明。以下,如图IA所示,将蓄电单元10的宽度设为W、将高度设为H、将厚度设为T来说明。如图5所示,以将蓄电单元10的宽度W 二等分而得到的面作为A面、以将蓄电单元10的高度H 二等分而得到的面作为B面来说明。蓄电单元10是双电层电容器。如图IB所示,蓄电单元10包括蓄电部13,其用于储存电荷;容器11,其用于容纳蓄电部13 ;以及一对电极端子12,其供电荷相对于蓄电部13进出。如图IB所示,蓄电部13是正极体13a、负极体13b、及夹设在正极体13a与负极体13b之间的隔板13c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蓄电部13与电解液一同被容纳于容器11。正极体13a和负极体13b由用于储存电荷的电极层即极化电极、以及供电荷进出的集电层即集电极形成。在正极体13a和负极体13b中,同极的集电极相互之间的引线被捆束而形成捆束部。在正极体13a和负极体13b之间的捆束部分别接合有极性相对应的电极端子12。 如图IA所示,容器11的外形形成为具有厚度的多边形形状。容器11具有相互平行地形成的两个等边的四边形的底面、以及分别形成于底面的四个边的四边形的侧面。在容器11中,四边形的底面的四个角部弯成圆弧状。容器11也可以是具有除了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形状的底面、以及与底面的边的数量相同的侧面的形状。如图IB所示,容器11由形成为包围蓄电部13的框状的框体Ila和粘附于框体Ila的膜体Ilb构成。框体Ila形成容器11的侧面,膜体Ilb形成容器11的底面。在容器11的内部,利用框体Ila和膜体Ilb形成用于容纳蓄电部13的空间14。框体Ila是由具有热焊接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的、具有厚度的多边形形状的框体。框体Ila由上边部、下边部、右边部及左边部这四个边部形成为四边形形状。框体Ila形成为包围蓄电部13的形状。在框体Ila中,由四个边部包围而成的空间以向前后两个面开口的方式形成。框体Ila例如通过压力铸造而形成。在框体Ila中通过嵌入成形而形成一对电极端子12、以及用于将容器11中的空间14的内压抑制为预定水平以下的排气阀17。框体Ila通过预先在模具中填装一对电极端子12和排气阀17并向该模具填充熔融后的树脂而形成。在框体Ila的四个边部,分别呈凸缘状地形成有向前后两个面的端部的外周立起的突起18。在框体Ila中,在向前后方向相对的突起18之间形成槽部15。框体Ila的前后两个面借助突起18向外侧扩张。由此,能够确保为了获得框体Ila和膜体Ilb之间的粘附部的强度、耐久性所需的粘附面积。如图2所示,槽部15在框体Ila的外周凹陷设置为U字状。槽部15具有沿着容器11的外周形成为环状的底面15a、以及竖立设置于底面15a的两端的一对相对面15b。槽部15以围绕容器11的整个侧面的方式整周地形成。槽部15也可以不形成于容器11的整周,只要至少在容器11的一对相对的侧面分别向与厚度T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线地形成即可。膜体Ilb利用带有金属箔的中间层的树脂层叠薄膜、即分层膜形成为薄片状。膜体Ilb形成为与框体Ila的前后两个面大致相同的形状,且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膜体Ilb分别热焊接于框体Ila的前后两个面。通过对膜体Ilb进行热焊接来使框体Ila中的向前后两个面开口的空间被密封。由此,在容器11的内部划分出图IB所示的空间14。如图IB所示,电极端子12的一端连接于蓄电部13,另一端暴露于容器11的外部。电极端子12设有一对,且极性互不相同。电极端子12由连接于蓄电部13中的正极体13a的正极端子12A和连接于蓄电部13中的负极体13b的负极端子12B构成。正极端子12A和负极端子12B分别设置于容器11中的彼此相对的一对侧面。在一对槽部15分别形成于容器11的一对相对的侧面的情况下,一个电极端子12配置于一个槽部15,另一个电极端子12配置于另一个槽部15。如图IB所示,电极端子12由暴露于容器11外部的暴露部12c、在容器11的内部中连接于对应的极性的集电层的基端部12e、以及用于连接暴露部12c和基端部12e的中间部12D构成。
中间部12D与排气阀17的中间部一同埋设在用于形成框体Ila的树脂中。通过将中间部12D埋设于框体Ila中来使电极端子12固定于框体11a。也可以省略中间部12D,使基端部12e的局部固定于框体11a。基端部12e突出设置于容器11的内部的空间14。正极体13a的引线被捆束后接合于正极端子12A的基端部12e。负极体13b的引线被捆束后接合于负极端子12B的基端部12e。S卩,在基端部12e接合有将对应的极性的引线捆束起来而成的捆束部。如图2所示,暴露部12c自容器11的一个侧面遍及该容器11的两端的侧面地形成为U字状。暴露部12c以自与槽部15中的A面相平行的面连续地延伸到与A面正交的面的方式形成。即,暴露部12c形成为,自容器11的沿着高度H方向的侧面绕进自该侧面的两端连续形成的、沿着宽度W方向的侧面。各电极端子12的暴露部12c以相对于图5所示的A面相互对称的方式配置。如图3所示,暴露部12c形成为沿着槽部15的U字状的截面形状。因而,在蓄电单元10中,电极端子12不像图22所示的以往的蓄电单元100那样向容器11的外侧突出。因此,在蓄电单元10中,能够缩小包含了电极端子12的大小。即,能够缩小蓄电单元10的占有体积。若与图22所示的以往的蓄电单元100相比,比蓄电单元10的高度H缩小电极端子的自容器被抽出的突出长度E。因而,蓄电单元10的单位体积的蓄电容量、即体积效率上升。代替如图3所示那样将各暴露部22c形成为两侧面自槽型的底面垂直地立起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将各暴露部22c形成为两侧面以自槽型的底面朝向外侧打开的形状倾斜地立起的截面形状。如图2所示,暴露部12c配置于槽部15的内周。暴露部12c的外周侧被用于形成容器11的树脂覆盖。具体地讲,暴露部12C从图3和图4所示的背面12f到端面12g被容器11中的突起18的部分的树脂覆盖。由此,在蓄电单元10中,能够在不使用绝缘盖的前提下提高针对触电等的安全性。在通过连接多个蓄电单元10而构成蓄电组件MlO时,由于一对电极端子12不向容器11的外侧突出,因此,能够以使用于形成有槽部15的容器11的侧面相互对接的方式排列蓄电单元10。例如,能够与设置位置的高度、宽度及深度相对应地以多边形的底面重叠的方式向容器11的厚度方向排列多个蓄电单元10。而且,也可以按照容器的多边形的底面彼此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向与容器1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多个蓄电单元10。而且,通过组合这些排列,也能够排列多个蓄电单元10。由此,由于能够高效地排列蓄电单元10,因此,排列、布局方面的自由度变高。接着,参照图6 图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20进行说明。在以下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如图8所示,以将蓄电单元20的厚度T 二等分而得到的面作为C面来说明。蓄电单元20是双电层电容器。如图6所示,蓄电单元20包括蓄电部13,其用于储存电荷;容器11,其用于容纳蓄电部13 ;以及一对电极端子22,其供电荷相对于蓄电部13进出。 电极端子22由连接于蓄电部13中的正极体13a的正极端子22A和连接于蓄电部13中的负极体13b的负极端子22B构成。如图6所示,正极端子22A和负极端子22B分别沿着容器11的一对底面的内侧设置。在一对槽部15分别形成于容器11的一对相对的侧面的情况下,一个电极端子12和另一个电极端子12分别配置于一对槽部15。电极端子12由暴露于容器11外部的暴露部22c、在容器11的内部中连接于对应的极性的集电层的基端部12e、及用于连接暴露部22c和基端部12e的中间部12D构成。如图6所示,暴露部22c沿着槽部15的相对面15b形成为环状。一个电极端子22中的暴露部22c沿着一对相对面15b中的一个面配置。另一个电极端子22中的暴露部22c沿着一对相对面15b中的另一个面配置。S卩,各电极端子22中的暴露部22c以相对于图8所示的C面相互对称的方式配置。如图7所示,暴露部22c形成为沿着槽部15的相对面15b的矩形的截面形状。由此,在蓄电单元20中,电极端子12不会向容器11的外侧突出。因此,在蓄电单元20中,能够缩小含有电极端子22的大小。即,能够缩小蓄电单元20的占有体积。因而,蓄电单元20的单位体积的蓄电容量、即体积效率上升。如图6所示,暴露部22c配置于槽部15的内周。暴露部22c的外周侧被用于形成容器11的树脂覆盖。具体地讲,暴露部22c从图7所示的背面22f到端面22g被容器11中的突起18部分的树脂覆盖。由此,在蓄电单元20中,能够在不使用绝缘盖的前提下提高针对触电等的安全性。接着,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30进行说明。蓄电单元30是双电层电容器。如图9所示,蓄电单元30包括蓄电部13,其用于储存电荷;容器11,其用于容纳蓄电部13 ;以及一对电极端子32,其供电荷相对于蓄电部13进出。电极端子32由连接于蓄电部13中的正极体13a的正极端子32A和连接于蓄电部13中的负极体13b的负极端子32B构成。正极端子32A和负极端子32B分别设置于容器11中的彼此相对的一对侧面。在一对槽部15分别形成于容器11的一对相对的侧面的情况下,一个电极端子32配置于一个槽部15,另一个电极端子32配置于另一个槽部15。电极端子32由暴露于容器11外部的暴露部32c、在容器11的内部中连接于对应的极性的集电层的基端部12e、及用于连接暴露部32c和基端部12e的中间部12D构成。
暴露部32c自容器11中的一个侧面遍及该容器11的两端的侧面地形成为U字状。暴露部32c形成为自与槽部15中的B面相平行的面连续地延伸到与B面正交的面。S卩,暴露部32c形成为自容器11中的沿着宽度W方向的侧面绕进自该侧面的两端连续地形成的沿着高度H方向的侧面。各电极端子32中的暴露部32c以相对于图5所示的B面相互对称的方式配置。在一对电极端子32中的正极端子32A形成供排气阀17贯通插入的孔。也可以不在正极端子32A,而在负极端子32B形成供排气阀17贯通插入的孔。暴露部32c形成为沿着槽部15的U字状的截面形状。由此,在蓄电单元30中,电极端子32不会向容器11的外侧突出。因此,在蓄电单元10中,能够缩小含有电极端子32的大小。即,能够缩小蓄电单元10的占有体积。因而,蓄电单元30的单位体积的蓄电容量、即体积效率上升。与暴露部Ilc同样,暴露部32c配置于槽部15的内周,暴露部32c的外周侧被用 于形成容器11的树脂覆盖。由此,即便是蓄电单元30,也能够在不使用绝缘盖的前提下提高针对触电等的安全性。接着,参照图10 图13,对由多个蓄电单元10构成的蓄电组件MlO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蓄电组件MlO包括多个蓄电单元10和供蓄电单元10安装的格子状的组件框架55。蓄电组件MlO通过向预定的排列方向排列多个蓄电单元10、且对相邻的蓄电单元10之间进行电连接而形成。如图13所示,蓄电组件MlO构成六个蓄电单元10串联连接的电路。与蓄电单元10单体的电压相比,蓄电组件MlO具有六倍的电压。如图11所示,组件框架55是格子状的框架,包括沿长度方向配置的一对第一框构件55a、沿短边方向配置的一对第二框构件55b、及用于对相邻的蓄电单元10之间进行电连接的连接构件50。组件框架55被连接构件50分隔成多个分区。组件框架55的多个分区向组件框架55的长度方向连接设置成一列。在组件框架55的各分区中,以每个分区中层叠有两个蓄电单元10的方式容纳安装蓄电单元10。在各分区中,蓄电单元10以容器11的前后的面重叠的方式向容器11的厚度T方向层叠地排列。蓄电单元10以容器11的前后的面连接成同一个面的方式向组件框架55的长度方向、即与容器1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一对第一框构件55a和一对第二框构件55b形成组件框架55中的矩形的外框。第一框构件55a和第二框构件55b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第一框构件55a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平行地设有一对。第一框构件55a分别设置在配置于组件框架55中的蓄电单元10的上下位置。第一框构件55a以自上下夹持蓄电单元10的方式固定该蓄电单元10。在第一框构件55a中的与蓄电单元10相抵接的面,形成有嵌入到蓄电单元10中的槽部15的突起部55c。由此,蓄电单元10固定于第一框构件55a。第二框构件55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平行地设有一对。第二框构件55b配置于第一框构件55a的两端,并分别连结第一框构件55a的两端。第二框构件55b包括正极电极MlOa和负极电极MlOb。正极电极MlOa和负极电极MlOb均形成于一个第二框构件55b。
连接构件50用于固定蓄电单元10的位置,并且对蓄电单元10彼此进行电连接。连接构件50具有固定于一对第一框构件55a之间的柱部51、卡合于蓄电单元10的侧面的槽部15的卡合部52、及用于沿蓄电单元10的排列方向连接多个卡合部52的结合部53。卡合部52和结合部53由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如图11所示,连接构件50由连接构件50A、连接构件50B、及连接构件50C这三个类型构成。连接构件50A用于将安装于组件框架55的蓄电单元10分别连接于正极电极MlOa和负极电极MlOb。连接构件50A设有一对,并抵接于供正极电极MlOa和负极电极MlOb —并设置的一个第二框构件55b。一对连接构件50A相互之间电绝缘。一对连接构件50A向蓄电单元10中的厚度T方向排列并平行地配置。连接构件50A具有单一的卡合部52。在一个连接构件50A中,卡合部52和正极电极MlOa借助结合部53电连接。在另一个连接构件50A中,卡合部52和负极电极MlOb借助结合部53电连 接。由此,蓄电单元10连接于正极电极MlOa和负极电极MlOb。连接构件50B用于将向宽度W方向并排的一对蓄电单元10串联地电连接。连接构件50B沿着第一框构件55a在两处分别配置有一对。连接构件50B —边各空开蓄电单元10的宽度W大小的间隔一边一对一对地配置。一对连接构件50B相互之间电绝缘。一对连接构件50B向蓄电单元10中的厚度T方向并排平行地配置。连接构件50B具有沿着第一框构件55a向两个方向形成的一对卡合部52。一对卡合部52利用结合部53电连接。由此,一对蓄电单元10被电连接。连接构件50C用于串联地电连接沿厚度T方向排列的一对蓄电单元10。连接构件50C设有一对,并抵接于另一个第二框构件55b。一对连接构件50C沿蓄电单元10中的厚度T方向并排地平行地配置。连接构件50C具有单一的卡合部52。一对连接构件50C中的卡合部52相互之间利用结合部53电连接。由此,沿厚度T方向并排的一对蓄电单元10被电连接。蓄电单元10以借助各连接构件50将沿组件框架55的长度方向相邻的蓄电单元10之间的电极端子12串联连接的方式容纳安装于各分区。如图11所示,将组件框架55的一个第一框构件55a拆卸,从而将蓄电单元10自高度H方向组装于各分区。由此,能够简单且高效地形成将六个蓄电单元10串联连接而成的蓄电组件M10。这样,在蓄电组件MlO中,通过设置具有卡合部52和结合部53的连接构件50,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将向预定的排列方向并排的蓄电单元10相互之间连接起来。此时,卡合部52卡合于蓄电单元10的槽部15,并容纳安装于槽部15的内侧。因此,不会降低蓄电单元10的体积效率。而且,也能够确保针对触电等的安全性。在组件框架55中,当蓄电单元10伴随着充放电而散热时,该热量自电极端子12经由连接构件50向第一框构件55a和第二框构件55b传递。由此,只要利用热导率较高的材料形成第一框构件55a、第二框构件55b、及连接构件50,就能够提高蓄电组件MlO的散热性能。因而,易于准确地管理容纳安装于组件框架55中的蓄电单元10的温度。接着,参照图14 图17,对变形例的蓄电组件M20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蓄电组件M20包括多个蓄电单元10和供蓄电单元10安装的格子状的组件框架55。蓄电组件MlO通过使多个蓄电单元10沿预定的排列方向并排、且对相邻的蓄电单元10之间进行电连接而形成。如图17所示,蓄电组件M20构成六个蓄电单元10以串联三个且并联两列的方式连接而成的电路。与蓄电单元10单体的电压相比,蓄电组件M20具有蓄电单元10三倍的电压、并具有二倍的电容量。如图15所示,组件框架55是格子状的框架,包括沿长度方向配置的一对第一框构件55a、沿短边方向配置的一对第二框构件65b、及用于将相邻的蓄电单元10之间电连接的连接构件50。第二框构件65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平行地设有一对。第二框构件65b配置于第一框构件55a的两端,并分别连结第一框构件55a的两端。第二框构件65b包括正极电极MlOa和负极电极MlOb。正极电极MlOa形成于一个第二框构件65b,负极电极MlOb形成于另一个第二框构件55b。·如图15所示,连接构件50由连接构件50D和连接构件50E这两个类型构成。连接构件50D用于将安装于组件框架55的蓄电单元10分别连接于正极电极M20a和负极电极M20b。连接构件50D在两处分别设有一对。连接构件50D分别抵接于供正极电极M20a设置的一个第二框构件65b和供负极电极M20b设置的另一个第二框构件55b。一对连接构件50D相互之间电连接。一对连接构件50D沿蓄电单元10的厚度T方向并排且平行地配置。连接构件50D具有单一的卡合部52。一对连接构件50D中的卡合部52相互之间利用结合部53电连接。由此,蓄电单元10连接于正极电极M20a和负极电极M20b。连接构件50E用于将沿宽度W方向并排的一对蓄电单元10串联地电连接。连接构件50E沿着第一框构件55a在两处分别配置有一对。每一对连接构件50E均以隔开蓄电单元10的宽度W大小的间隔的方式配置。一对连接构件50E相互之间电连接。一对连接构件50E沿蓄电单元10中的厚度T方向并排且平行地配置。连接构件50E具有沿着第一框构件55a向两个方向形成的一对卡合部52。一对卡合部52利用结合部53电连接。由此,一对蓄电单元10被电连接。蓄电单元10以借助各连接构件50将沿组件框架55的长度方向相邻的蓄电单元10之间的电极端子12连接成串联三个且并联两列的方式容纳安装于各分区。如图15所示,将组件框架55的一个第一框构件55a拆卸,从而将蓄电单元10自高度H方向组装于各分区。由此,能够简单且高效地形成将六个蓄电单元10以串联三个且并联两列的方式连接而成的蓄电组件M20。接着,参照图18 图21,对另一变形例的蓄电组件M30进行说明。如图I8所示,蓄电组件M30包括多个蓄电单元10和供蓄电单元10安装的格子状的组件框架55。蓄电组件M30通过使多个蓄电单元10沿预定的排列方向并排、且对相邻的蓄电单元10之间进行电连接而形成。如图21所示,蓄电组件M30构成十二个蓄电单元10以串联六个且并联两列的方式连接而成的电路。与蓄电单元10单体的电压相比,蓄电组件M30具有六倍的电压,且具
有二倍的电容量。如图18所示,蓄电组件M30由串联连接的两个蓄电组件M20形成。蓄电组件M30通过使两个蓄电组件M20沿蓄电单元10的高度H方向重叠而形成。在蓄电组件M30中,组件框架55以层叠成两层的方式连接设置。在各蓄电组件M20之间,沿着一个第二框构件55b设置的连接构件50D利用贯穿第一框构件55a的母线电连接。由此,两个蓄电组件M20被串联连接。在蓄电组件M30中,正极电极M30a形成于上层的组件框架55中的第二框构件55bο另一方面,极端子M30b形成于下层的组件框架55中的第二框构件55b。在蓄电组件M30中,共用上下重叠的组件框架55之间的第一框构件55a。因此,蓄电组件M30体积效率进一步上升。以上,将蓄电组件M10、蓄电组件M20、及蓄电组件M30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但是,由于即使蓄电单元10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也仅是卡合部52的相邻的方向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改变结合部53进行连接的方向,能够简单且容易地进行应对。例如,通过将连接构件50改变为不同类型,也能够将图13所示的六个蓄电单元10串联的电路改变为图17所示的 串联三个蓄电单元10且并联两列的电路。蓄电单元10的配置能够沿蓄电单元10的宽度W方向、高度H方向、及厚度T方向这三个方向自由地排列。由此,能够根据蓄电组件所设置的位置的高度、宽度、深度自如地设定蓄电单元10的配置、布局。关于蓄电组件的蓄电容量,若将蓄电单元沿蓄电单元10的高度H方向并排的数量设为X,将蓄电单元沿宽度W方向并排的数量设为Y,将蓄电单元沿厚度T方向并排的数量设为Z,则能够简单且自由地构成具有X、Y及Z之乘积的蓄电容量的蓄电组件。以上,对将蓄电单元10用作构成蓄电组件M10、蓄电组件M20、蓄电组件M30的多个蓄电单元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不使用蓄电单元10,而使用蓄电单元20、蓄电单元30。在使用蓄电单元20的情况下,由于电极端子12的各暴露部12c以相对于将厚度T 二等分而得到的C面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需要采用连接构件50的内部被绝缘的结构,以使得一个暴露部12c与另一个暴露部12c相互之间不会发生短路。在使用蓄电单元30的情况下,需要在连接构件50中形成与排气阀17的形状相对应的凹部,以使得连接构件50与排气阀17不会发生干涉。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本发明的主旨并不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本申请主张基于2010年7月I日向日本国专利局申请的特愿2010 — 151152的优先权,作为参考,本说明书引用该申请的全部内容。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包含的排他的性质或者特征如权利要求书所记载。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单元,包括 蓄电部,其用于储存电荷; 容器,其用于容纳上述蓄电部;以及 一对电极端子,其连接于上述蓄电部,并暴露于上述容器外部;其中, 上述容器的外形形成为具有厚度的多边形形状,在该多边形中的彼此相对的一对侧面的侧面,分别具备向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线地延伸设置的槽部, 各上述电极端子包括 基端部,其在上述容器的内部连接于上述蓄电部中的对应的极性;以及 暴露部,其暴露于上述容器的外部; 上述暴露部沿着上述槽部的内侧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蓄电单元,其中, 上述一对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极端子配置于一个上述槽部,另一个电极端子配置于另一个上述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单元,其中, 上述电极端子中的上述暴露部形成为沿着上述槽部的U字状的截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蓄电单元,其中, 上述槽部包括彼此相对的一对相对面; 上述一对电极端子中的一个电极端子配置于上述一对相对面中的一个面,另一个电极端子配置于上述一对相对面中的另一个面。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蓄电单元,其中, 上述容器由框体与膜体构成,上述框体形成为包围上述蓄电部的框状,上述膜体粘贴于上述框体,且与该框体一同划分用于容纳上述蓄电部的空间, 上述槽部形成于上述框体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单元,其中, 上述一对电极端子通过嵌入成形而形成于上述框体。
7.一种蓄电组件,其通过使多个权利要求I所述的蓄电单元向预定的排列方向排列且对相邻的上述蓄电单元之间进行电连接而成, 该蓄电组件包括格子状的组件框架, 多个上述蓄电单元安装于上述组件框架中的格子状的各分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组件,其中, 上述组件框架包括 卡合部,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并卡合于上述蓄电单元的上述槽部;以及 结合部,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并用于沿上述蓄电单元的排列方向连接多个上述卡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组件,其中, 上述蓄电单元沿与上述容器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组件,其中, 上述蓄电单元沿上述容器的厚度方向排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蓄电单元及蓄电组件。该蓄电单元包括蓄电部,其用于储存电荷;容器,其用于容纳上述蓄电部;一对电极端子,其连接于上述蓄电部,并暴露于上述容器外部;上述容器的外形形成为具有厚度的多边形形状,在该多边形中的彼此相对的一对侧面的侧面分别具备向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呈直线地延伸设置的槽部,各上述电极端子包括基端部,其在上述容器的内部中连接于上述蓄电部中的对应的极性;以及暴露部,其暴露于上述容器的外部;上述暴露部沿着上述槽部的内侧形成。
文档编号H01G11/10GK102959654SQ201180030198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日
发明者小林茂己 申请人:优迪卡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